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早期应用和护理体会

来源:爱够旅游网
・2638-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年第35卷第17期Journal of Oiqih ̄universiIv 0f Medicine,2014,Vo1.35,No.17 二、结果 能使医务人员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而放弃选择产钳技 术 。虽然中高位产钳因母婴损伤较大而被逐渐淘汰,但低 位出口产钳在解决紧急难产,缩短第二产程、解决胎儿窘迫方 面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产钳助产对产妇的主要并发症是软产道撕裂及出血;对 胎儿则主要是颅脑损伤、神经瘫痪及骨折甚至新生儿窒息及 死亡 。我院产科为了减少母婴损伤,自2013年1月起将慢 出胎头慢娩肩的原理应用于低位出口产钳的助产中,加强医 护协助,减少了产妇并发症。改良组中有15例产妇因胎儿窘 迫行出口产钳助产,慢出胎头慢娩肩并没有增加新生儿窒息 及新生儿锁骨骨折及胎儿头面部的损失的发生;同时减轻了 产妇软产道的损伤以及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 综上所述,慢出胎头慢娩肩的助产原理不仅只适用于自 然分娩中,在产钳助产中有着同样的作用,以往产科医生因胎 儿窘迫等需要缩短第二产程,增加了母亲的损伤,并没有减少 新生儿窒息及损伤的发生。但此方法不建议在早产及有妊娠 合并心脏病产妇的产钳助产过程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凌罗达,顾美礼.难产[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245 ̄47. [2] 毛文奇.重新评价低位产钳术在产科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 2007,4(35):5364. 1.两组产妇会阴损伤情况:由表1可见,改良组会阴损伤 率低于对照组,P值=0.002,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改良组会阴侧切+Ⅱ低于对照组,改良组未发生Ⅲ。 表1两组产妇会阴损伤情况表 注:P=0.002 2.两组新生儿并发症的比较:由表2可见,改良组新生儿 锁骨骨折率低于对照组,P值>0.005,对比组之间的差异不 具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新生儿颜面损伤率与对照组,P值> 0.005,对比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和对照 新生儿窒息数无差异,两组新生儿均未发生颅内出血及臂丛 神经损伤。 表2两组产妇新生儿并发症比较表 [3]赵雁薇,周密,雷马香.产钳助产临床应用分析[J].现代中西医 结合杂志,2012,21(2):186—187. [4]樊小琴.产钳助产389例I临床分析[J].咸阳学院学报,2010,24 讨论近年来产钳技术日益萎缩,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剖 (4):332-334. 宫产术、麻醉技术的提高,剖宫产率不断增加;新旧医务人员 流动、更替等相关。此外还可能因助产士对产钳技术的掌握 程度或个人喜好不同,而选择胎吸助产或剖宫产;助产士与患 者家属沟通障碍、家属的顾虑、医患关系的改变等原因均有可 [5] 黄亚娟,谢燕丽.阴道助产术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 与产科杂志,2012,28(2):93-95. (收稿日期:2014 4—19) 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早期应用和护理体会 葛凌霞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肠内营养 的护理干预。方法将3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术中留置鼻肠管并给予肠内营养液)、对照组 (未留置鼻肠管),比较两组营养状况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体重变化、肛 门恢复排气时间均较EN组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白蛋白水平、并发症的发生与对照组 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 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胃癌;肠内营养;护理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无论在城 市还是农村,其发病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手术是胃癌最基 本的治疗手段之一,但胃癌患者术前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 不良及免疫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其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 40% 80%…,后禁食,会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影响患者伤口的愈合、胃肠 道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恢复,给胃癌术后机体的恢复带来了不 良的预后。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减少手术后并 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J。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科收 治38例胃癌手术患者,采取肠内外营养治疗,并仔细护理,取 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加上胃癌术后患者机体高分解代谢状况和术 作者单位:211100江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江宁医院普外科 一、医学院学报2014年第35卷第17期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L0f Icjne zU : : : 1 ・2639・ 1.临床资料:我科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38 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两组:观察组,肠内和肠外营 养(EN.PN)组,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41—76岁, 平均(43.4 4-13.8)岁。对照组,肠外营养(EN)组19例,男 12例,女7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45.2±14.1)岁。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营养状况和手 术方式等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EN组),术后第1~7 d,每天经静脉输 注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热量为125 kJ/(kg・d),氮量为 0.2 g/(kg・d),并补充维生素和必需微量元素等。观察组 (EN—PN组),术中将空肠营养管放置屈氏韧带下约20~ 30 cm,术后第1 d,在保证当13肠外营养足够的前提下,空肠 营养管500 ml温盐水鼻饲;从术后第2 d开始,予以百普力 500 ml,之后根据患者接受程度,加大肠内营养液量,每Et约 在1 000—2 000 ml,滴人速度维持在200—300 ml/h之间,酌 情加量,直至完全取代肠外营养。若患者出现腹胀等不适感, 酌情将营养液减半,并予以对症处理。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 护理。EN—PN组增加细节护理。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重变化、白蛋白水平、 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 (孟±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EN.PN组患者的体重变化、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均较EN 组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N—PN组患者的 白蛋白水平、并发症的发生与EN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体重下降、白蛋白水平、肛门恢复排气时间 及并发症情况 讨论 目前,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由于营养素直接 经肠吸收和利用,更符合生理状态,且给药方便,费用低廉而 被临床广泛应用。若术后不能及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轻者 则会影响病情的早日好转,重者则可以危及生命 。对于胃 肠道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胃肠道功能的患者,积极地进行早 期肠道营养不仅能够提供人体全面的营养,还能有效地维护 胃肠道黏膜细胞结构完整性,阻止菌群失调所致的肠源性感 染,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只要病情许可,营 养支持的最佳途径仍是胃肠道,营养液可以刺激胃肠道神经 内分泌系统,调节胃肠道、胰腺功能,促进胃肠的蠕动,有效恢 复胃肠道功能。有研究表明,胃功能可于术后1~2 d恢复, 大肠功能可于术后3—5 d恢复,而小肠的蠕动、消化吸收功 能在术后几小时即可恢复正常 。 有研究者认为,护士在患者的营养管理中承担重要责任, 可以明显减少肠内营养的并发症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1)心理护理:手术的创伤,鼻肠管的异物不适感,使许 多患者惧怕肠甚至抵触肠内营养,一旦出现轻度的并发症,会 造成患者的极度不配合。所以我们需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 理工作,向其讲解置管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相关知识和实施 方法,减少患者心理紧张、恐惧心理,使其更好的配合护理工 作。(2)鼻肠管的护理:注意管道位置,保持管道通畅,妥善 固定,防止扭曲折叠堵塞。(3)营养液的管理:营养液的温度 尽量保持在37℃左右,输注营养液使用输液泵定时调节滴 速,并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是否有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 的症状。营养液的输注应根据患者耐受度和循序渐进的原 则,速度应由慢到快,浓度应由低到高,每日的输注量由少到 多。(4)体位管理:患者在输注营养液的过程中需要半坐卧 位,输注完毕后,应保持此卧位30 min,防止营养液反流。 我们的研究表明,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可以明显改善 胃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通过细致地 指导和护理,可明显减少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增加患者的接受 度,值得临床长期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军,工严庆,王致天,等.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不同营养 支持方法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8(8):844. [2]曹丽芬,吴孟芬,郑尧华,等.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130 例I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8):91. [3] 周夏.胃肠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效果及护理体会[J].齐齐 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8):1076. [4] 潘世芹,李钟声.胃癌术后早期肠内混合性营养的护理[J].临 床护理杂志,2011,10(1):34. [5] 陈美华,欧晓静,伍乐.高龄病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 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16(4):239-240. [6] 汪玉洁,陈锦秀.营养评价工具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66. (收稿日期:2014-04—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