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甘肃省卫生学校 WHO项目办公室 2011年7月21日
1
第一部分 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腹地,全省国土面积4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甘肃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山地和高原占总面积的70%以上,海拔900~3000米。甘肃省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人口2635.46万,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一、甘肃省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甘肃省国民经济呈现稳定较快增长的趋势。从2003年至2009年,甘肃省GDP平均年增长率达15.84%,实现了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水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见表1-1)。
表1-1 2003年~2009年甘肃省GDP指标[1]
GDP总量
年份
汇率折算
人民币
美元
[2]
增幅(%) 全国
甘 肃
GDP人均值(元) 全国 (人民币)
甘肃 人民币
美元
GDP总量(亿元) 在全国的比重 所占比重 (%)
[3]
排 位
2003 2004 2005 2006
[4][5]
8.277 8.277 8.1917 7.9735
1399.83 1688.49 1933.98 2276.7 2702 3176.11 3382.35
169.12 204
0.98 0.99 0.95 0.95 0.99
236.09 285.53 359.24 457.75 510.20
27 27 27 27 -
10.0 10.1 10.4 11.6 13.0 9.0 8.7
10.7 11.5 11.8 11.5 12.3 10.1 10.1
10,542 12,336 14,053 16,165 19,474 22,640 25,021
5,429 6,566 7,477 8,757 10,346 12,110 12852
656 793 913 1,098 1,376 1,745 1,939
2007 7.5215 2008 6.9385 2009
[6]
6.6295
注:[1]GDP总量数据来自甘肃省统计年鉴。
[2]汇率折算标准:具体参照人民币或人民币汇率相关指标折算。
[3]占全国比重(%):数据来源为各省市统计年鉴发布的所在年份GDP总量与31各省市区GDP总量的累计值之比。
[4]2007年度甘肃省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
[5]2008年甘肃省GDP数据来源于《2008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初步核算。
[6]2009年甘肃省GDP数据来源于《2009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初步核算。
然而,从人均GDP(元)情况看,甘肃省的人均GDP处于全国各省(市)的低端,财政收入有限,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严重阻碍了甘肃省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财政收支
2009年,全省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60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6%。完成
2
一般预算收入286.69亿元,增长20.94%。财政支出实现1245.57亿元,增长28.62%。2009年,全省完成一般预算支出124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8.62%;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全力保障救灾等各类重点支出。2008年全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教育、环境保护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 33倍、95.5%、63.77%、46.71%和46.44%。
三、城乡居民收入
近年来,甘肃和全国经济一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显著,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甘肃城镇居民收入一直在全国后位徘徊,见表1-2。
表1-2 2003年~2009年甘肃与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比较
绝对值(元)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7702.8 8475.2 9421.76 10493 11759.5 13785.8 15781.5 12973.3
全国 比上年增 长(%) 13.85 9.99 11.21 11.37 12.1 17.23 14.48 -17.8
甘肃
全国-甘肃
全国与甘
绝对值
肃增长率
(元)
比较(%)
1551.38 -0.43 1814.96 1.77 2045.02 0.4 2406.21 1.74 2838.86 1.79 3773.45 4.99 4812.07 4.92 1043.5 1.75
绝对值 比上年增
(元) 长(%) 6151.4 6657.2 7376.7 8086.8 8920.6 10012 10969 11929.8
14.28 8.22 10.81 9.63 10.31 12.24 9.56 8.7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资料等整理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929.8元,比上年增长8.75%,增速低于上年0.81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3.3元,见图1-1。
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80.1元,比上年增加256.3元,增长9.41%,继2007年甘肃农民收入增速9.1%的水平再创新高。但比全国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低2172.9元,见图1-2。
3
图1-1 2002~2009年甘肃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
图1-2 2002~2009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2002-2009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人口发展
(一)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
根据2009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评估推算,甘肃省2009年末常住人口为2635.46万人,比2008年净增7.34万人,增长0.27%,是西北第二人口大省。
4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甘肃全省人口总量增速减缓。1990年至2000年,人口年均增速为1.27%。2000年以来,人口年均增速已降到0.54%,继续稳定在较低的增长水平上,见表1-3。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甘肃省人口总量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口增长速度稳步下降。
表1-3 2000年~2009年甘肃省人口主要数据(万人,‰)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常住人口 2513.19 2531.23 2548.27 2563.91 2579.11 2594.36 2606.25 2617.16 2628.12 2635.46
出生率 14.38 13.58 13.16 12.58 12.43 12.59 12.86 13.14 13.22 35.12
死亡率 6.41 6.43 6.45 6.46 6.52 6.57 6.62 6.65 6.68 6.71
自增率 7.97 7.15 6.71 6.12 5.91 6.02 6.24 6.49 6.54 6.61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9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二)人口自然增长率缓慢回升
从2005年开始到2014年,由于第三次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期,导致人口出生率的回升,但回升的幅度较小。2009年,全省出生人口35.12万人,比上年增加0.4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32‰,比上年上升0.10个千分点。同时,全省统计公报的死亡率从2000年开始一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见表1-3。
(三)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向老年型转变
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1.09万人,比2000年增加73.5万人,年平均增长5.7%,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3%,比2000年上升2.63个百分点,呈逐年上升势头,说明人均寿命在不断提高,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见表1-4。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进一步加重了家庭赡养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对养老保障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见表1-4。
5
表1-4 2000年~2009年甘肃省人口年龄构成(万人,%)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0~14岁 人口 690.36 669.05 646.85 622.46 595.77 607.6 580.93 558.24 556.37 548.44
比重 27 25.98 24.95 23.91 22.75 23.42 22.29 21.33 21.17
15~64岁 人口 1738.69 1761.72 1796.92 1823.9 1859.6 1799.19 1833.76 1862.89 1872.54 1885.94
比重 68 68.41 69.31 70.06 71.01 69.35 70.36 71.18 71.25
65岁及以上 人口 127.84 144.47 148.81 156.98 163.41 187.57 191.56 196.03 199.21 201.09
老少
比重 比(%) 5 5.61 5.74 6.03 6.24 7.23 7.35 7.49 7.58
18.52 21.59 23.01 25.22 27.43 30.87 32.97 35.12 38.51 36.67
20.81 71.56 7.63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8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四)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从城乡人口的构成比例看,2009年,全省城镇人口860.48万人,占总人口的32.65%,比上年提高了0.40个百分点;乡村人口1774.98万人,占总人口的67.35%。而同期,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6.6%,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3.4%。显然甘肃城镇人口比例远远低于全国比例,而农村人口比例远高于全国水平,说明甘肃省城市化水平比较滞后,见表1-5。
表1-5 甘肃省2000年~2009年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
年份 2000
2001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人口数 613.91 631.19 712.79 749.23 778.83 810.28 826.76 844.94
比重 24.01 24.51 27.38 28.61 30.02 31.09 31.59 32.15
乡村人口 人口数 1942.98 1944.05 1890.55 1869.55 1815.53 1795.97 1790.4 1783.18
比重 75.99 75.49 72.62 71.39 69.98 68.91 68.41 67.85
860.48 32.65 1774.98 67.35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9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五、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一)教育情况
2009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0.85万人,增长12.81%,在学研究生2.35万人,增长8.75%;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1.23万人,比上年增长1.25%,在校学生36.15万人,增长8.92%;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4.15万人,增长8.96%;普通
6
高中招生21.70万人,增长3.08%;初中学校招生48.23万人,下降0.84%;普通小学招生37.27万人,下降9.32%;特殊教育招生0.20万人。
(二)文化情况
2009年,全省共有文化馆101个,公共图书馆92个。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2.63%和92.91%,分别比上年提高0.68和0.97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195.71万户,增长3.87%。有线数字电视用户90.68万户,增长55.89%。
(三)社会保障情况
2009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0.9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4.48%;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85.20万人,增长4.38%。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64.08万人,增长0.67%。
2009年,全省8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1906.92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5.54%,比上年提高2.34个百分点。全年城市医疗救助26.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9倍;农村医疗救助88.36万人次,增长1.1%。
(四)卫生情况
2009年甘肃省共有卫生机构2554个(不含诊所),其中医院373个、卫生院1390个(含乡镇卫生院和街道医院),妇幼保健院(所、站)97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1个,门诊部(所)65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数76347张。全省共有卫生人员10756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共计36749人,注册护士26427人。全省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2个,卫生技术人员3651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03个,卫生技术人员1615人。乡镇卫生院1390个,拥有床位19840张,卫生技术人员16620人。
7
第二部分 甘肃省卫生服务基本状况
一、甘肃省卫生服务基本状况
第三次、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一是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比较明显。二是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利用率增加。三是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一)公共卫生
1.计划免疫 2008年全省四苗接种率(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苗和麻疹疫苗)平均达到95%以上,有96.9%的儿童拥有计划免疫接种卡。
2.妇幼保健 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孕产妇死亡率下降明显,较2003年下降了40%;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妇女年内做妇科检查的比率在不断上升,但比率仍很低,均不足一半。
表2-1 甘肃省2003年~2008年公共卫生项目绩效比较
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 城市 农村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婴儿死亡率 (‰)
妇科检查比率
(%) 32.0 43.2
2003年 94.9 89.1 82.33 41.66
27.87 15.27
23.48 13.58
2008年 99.0 95.9
资料来源:2003年~2008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甘肃省卫生服务研究—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大省甘肃分析报告》、《甘肃省卫生服务研究—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大省甘肃分析报告》
908070 死亡率6050403020102003200420052006
2007200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1/10万)婴儿死亡率(‰)图1-1 2003年~2008年全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变化
(二)医疗服务
过去5年,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
8
系的建立和完善,甘肃城乡门诊和住院人数持续增加,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量增量明显。
2008年,全省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5808.92万人次,入院人数180.05万人,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52.55%、103.66%。其中,全省医院诊疗人次2390.25万人次,入院人数115.94万人,比2003分别增长13.93%、74.97%,在众多医疗机构中,医院仍然是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乡镇卫生院在农村服务供给中比重很大,2008年诊疗人次1584.21万人次,入院人数55.36万人,比2003年分别增长7.53%、203.18%。2008年卫生院的农村诊疗人数占农村总诊疗人数的50.43%,2008年卫生院农村入院人数占农村总入院人数的43.9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由2003年13.94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230.77万人次,入院人数由3126人增加到26700,增加了8.5倍。
(三)居民两周患病情况
甘肃省调查地区2003年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为116.0‰,2008年为100.7‰,居民两周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居民健康水平提高。从地区类别看,2003年城市两周患病率高于农村,但到2008年城市两周患病率下降幅度大,而且低于农村两周患病率,说明城市地区医疗卫生情况改善明显。从性别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女性两周患病率要高于男性,说明女性由于自身生理机能的原因,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普遍比男性弱。从疾病病种构成看,呼吸系统疾病比重明显增高,由2003年的28.12%上升到2008年的49.0%,一直处于前5位疾病的首位,循环系统疾病比重明显降低,由2003年的17.7%下降到2008年的3.5%,由第2位降为第5位。
(四)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通过两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看出,2003年至2008年,甘肃省慢性病患病率持续上升,主要与空气质量下降、生活压力增大、生活习惯不规律、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从地区来看,城市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从性别上看,女性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从疾病病种构成看,循环系统的比例增加明显,由2003年的27.9%上升为2008年的37.8%。
(五)居民就诊、自我医疗和未就诊情况 1.居民就诊情况
9
2008年与2003年比较,基层卫生机构都是城市和农村人口就诊最多的地方,但是城市和农村两周就诊情况仍存在很大差异。农村人口去卫生院诊疗的比例很高,而去地市医院、省医院和部队医院的比例很小;城市人口的就诊选择更多,各医疗机构就诊分布比农村要分散,病人对医疗机构的选择级别也高于农村。从甘肃全省的就诊分布调查情况看,农村患病两周到医院就诊者比例超过城市,自我医疗者比例低于城市,但农村未采取任何治疗者比例超过城市水平。
表2-2 2008年调查地区患者两周就诊单位构成 (%)
调查地区 城市 农村
私人 诊所 20.2 28.9
卫生室 站 12.5 25.2
卫生院 社区 中心 26.1 25.8
县市区 医院 15.0 12.9
县市区 中医院 3.5 4.4
地市 医院 6.3 1.8
地市 中医院 1.0
省 医院 8.4 0.7
省 中医院 0.3
其它 6.6 0.4
资料来源:《甘肃省卫生服务研究—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大省甘肃分析报告》
2.居民住院情况
从调查地区年住院病人住院医疗机构分布情况来看,不管城市还是农村,2008年在卫生院、社区中心的住院比例明显增加,地市医院住院比例明显降低,县市区医院住院比例无明显变化,说明医疗制度改革后,城市患者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农村患者小病就近就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大医院的压力,增加了基层医院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表2-3 2008年调查地区住院病人住院医疗机构的分布(%)
调查 地区 城市 农村
卫生院 社区中心 7.0 45.2
县市区 医院 29.1 34.1
县市区 中医院 6.2 6.3
地市 医院 22.9 7.1
县及上 中医院 4.7 1.4
省 医院 24.4 2.8
其它 5.8 3.1
资料来源:《甘肃省卫生服务研究—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大省甘肃分析报告》
3.居民未就诊和自我医疗情况
2003年的两周未就诊率是42.10%,2008年的两周未就诊率是33.33%,比例上均是女性高于男性。无论城乡,经济困难是使病人未就诊率高的首要原因;在城市,自感病轻也是病人未就诊的主要原因。城市两周未就诊率和两周患者纯
10
自我医疗比率要高于农村地区,原因与城市居民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高、医疗卫生知识相对丰富以及经济能力较强,能够采取一些简单的自我治疗措施有关。
表2-4 2003年、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未就诊和自我医疗情况
2003年
调查 地区
两周未就诊率(%) 合计 男性 女性
城市 农村
46.5 38.6
42.7 38.4
49.5 38.7
2008年
两周患者采取治疗措施构成% 纯自我医疗
30.5 16.5
两周患者采取
两周未就诊率(%)
治疗措施构成% 纯自我医疗
50.0 20.0
合计 男性 女性
36.5 31.0
27.9 32.4
43.2 29.6
资料来源:《甘肃省卫生服务研究—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大省甘肃分析报告》、《甘肃省卫生服务研究—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大省甘肃分析报告》
(六)医疗费用 1.居民门诊医疗费用
2003年,调查地区城市居民平均门诊费用139.5元,报销比例达18.6%;农村居民平均门诊费用148.2元,报销比例仅6.5%。2008年,调查地区城市居民次均门诊医疗费用278.0元,城市居民全部或部分报销或减免比例占22.0%,全部自费人口达60.5%;农村居民次均门诊医疗费用148.0元,全部或部分报销或减免比例占14.1%,全部自费人口达74.3%。
2.居民住院医疗费用
2003年,调查地区城市居民平均住院费用4496.5元,次均报销费用36.0%;而农村居民平均住院费用1837.5元,次均报销费用10.6%。2008年,调查地区城市居民平均住院费用7625.0元,次均报销费用达53.0%,而农村居民平均住院费用2610.0元,次均报销费用仅占38.0%。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差距明显。
(七)医疗保险制度 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表明,甘肃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起步晚,发展不平衡,参保人数少,仅为18.1%,远远低于全国30.4%的水平,覆盖面低,筹集资金有限。2008年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48.94万人,比上年增长12.41%。
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11
全省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至2009年底,全省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85.2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4.38%。
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截止2009年底,全省参合农民达到1906.92万人,参合率为95.54%。与上年比较,参合农民增加37.8万人,参合率上升2.34个百分点。2009年度筹资总额达196022.53万元,人均筹资100元。全省新农合基金支出187884.4万元;补偿支出受益1294.44万人次,其中:住院补偿119.94万人次,门诊补偿1090.69万人次,体检及其他73.55万人(不含住院正常分娩及特殊病种大额门诊)
4.城乡医疗救助
2009年,甘肃省全年城市医疗救助26.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9倍;农村医疗救助88.39万人次,增长1.1%。
12
第三部分 甘肃省卫生资源配置利用状况
一、甘肃省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状况
2009年甘肃省共有卫生机构2554个(不含诊所等),拥有床位数87421张,卫生技术人员107563人,每千人口床位数为3.32张,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为4.08人,比2008年均有所提高,比2003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3年~2009年甘肃省基本卫生资源状况
机构数(个)(不含诊所等)
床位数(张) 卫技人员数(人) 每千人口床位数 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 全省人口数(千人)
资料来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2003年 2324 61223 81495 2.35 3.13 26033.4
2004年 2294 61801 80994 2.36 3.09 26187.8
2005年 2219 62638 81049 2.41 3.12 25943.6
2006年 2226 66197 82357 3.30 4.11 20062.5
2007年 2471 70290 85348 2.69 3.26 26171.6
2008年 2476 76277 87633 2.90 3.33
2009年 2554 87412 107563 3.32 4.08
26281.2 26354.6
(一)卫生机构 1.公共卫生机构
2003年“非典”以来,由于国家卫生政策的显著变化与公共卫生机构的整合性调整等,全省公共卫生机构发展变化明显。
2009年,全省共有妇幼保健院(所、站)100所,共有疾控中心机构104个;2009年,全省共有86个卫生监督机构,比2003年的29个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各市州均拥有1所中心血站。
2.医院
2003年~2009年,一类地区兰州市综合医院数递减明显,而其他类地区综合医院数变化较小或保持不变,中医院数基本保持不变;2003年~2009年,专科医院除平凉市递增了5所外,其它类地区专科医院数量的发展基本保持不变。
13
2003年~2009年全省分类地区综合医院数统计(个)
合计
资料来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80
269
276
274
270
2008年 262
2009年 373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发展情况
2009年底,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1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7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总数3302人,每个中心平均约53人;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993人,每站平均约8.8人。与2003年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278个,卫生技术人员增加2664人。
表3-3 2003年~2009年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168 195 268 29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个) 62
264 241 323 441 978 床位数(张)
638 973 1112 1821 1885 卫生技术人员(人)
56 146 171 239 239 社区卫生服务站(个)
资料来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320 1359 2687 268 341 1607 3302 278
4.农村卫生机构发展情况
2009年,全省共有卫生院1390个,床位2.0258万张,卫生人员1.9372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963万人。全省有村卫生室15158所。
5.城乡医疗机构规模、覆盖情况和可及性 (1)医疗机构规模
城市医疗机构(含医院、卫生院和妇幼保健院)的平均拥有量远远高于农村,城、乡医院的整体规模水平均好于其它卫生机构,农村卫生院的整体规模水平较低。同时,医疗机构(医院、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在全省的覆盖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城市地区拥有绝大多数的医疗卫生资源,而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要匮乏得多。
14
表3-4 2008年调查地区不同医疗机构规模及覆盖情况
院均拥有
区域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床位(张) 172 112 17 20 32 12
业务用房执业医师面积(m2) (人) 12046 5841 1272 1004 2028 1110
59 39 6 5 26 13
注册护士(人) 60 32 3 2 17 7
万元以上设备(台)
70 36 4 3 27 6
医院 卫生院 妇幼 保健院
资料来源:《甘肃省卫生服务研究—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大省甘
肃分析报告》
(2)医疗机构可及性
居民或住户距最近医疗点的距离和时间状况,可以反映满足居民最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在空间上的难易程度。2003年与2008年比较,居民距最近医疗点距离一公里以内的比例,城市为80%左右,农村为50%左右;但是距最近医疗点距离五公里以上的比例,城市由0.8%下降为0.4%而农村由5.8%上升至12.5%。
表3-5 2003年、2008年调查地区城乡居民距医疗点距离构成情况
城市(%) 农村(%)
2003年到医疗点的距离构成% <1km 1- 78.7 53.6
12.5 16.2
2008年到医疗点的距离构成%
1-
2- 3-
0.7
4- >5km 0.1
0.4 12.5
2- 3- 4- >5km <1km 7.1 13
0.7 8.8
0.4 2.7
0.8 5.8
80.7 51.8
12.3 5.9 12.8 8.5
10.3 4.1
资料来源:《甘肃省卫生服务研究—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大省甘肃
分析报告》、《甘肃省卫生服务研究—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大省甘肃分析报告》
(二)卫生床位
2009年底,全省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总数达87421张,比2003年增加了26198张,按甘肃省2009年末常住人口2635.46万人计算,每千人口人均床位3.32张;县级以上医院床位占总床位的比例,2003年为72.50%,2009年为65.73%;社区卫生中心床位占总床位的比例,2003年为0.43%,2009年为1.84%;乡镇卫生院床位占总床位的比例,2003年为20.77%,2009年为23.17%。
15
2003年~2009年全省分类地区实有床位数统计(张)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五类 合计
资料来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2003年 15366 2452 15083 22143 1491 61223
2004年 15156 11404 15816 26620 1627 70623
2005年 14728 2758 15625 27460 1675 62246
2006年 15658 2678 18161 28068 1632 66197
2007年 17023 2968 18841 29681 1605 70104
2008年 15300 3154 20768 35434 1621 76277
2009年 21873 3167 21574 38909 1889 87412
表3-7 2003年~2009年甘肃省床位机构分布与发展情况(张)
项 目
实有床位 县级以上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卫生院 妇幼保健院
专科疾病防治所(站、中心)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
2003 61223 44387 264 12715 1566 62 52
2004 61801 45123 241 12906 1739 61 13
2005 63638 47073 323 12783 1811 12 65
2006 66197 48779 441 13672 1768 18 67
2007 73436 50133 440 17471 18432 16 74
2008 76277 53847 447 18468 1911 14 82
2009年 87412 57457 1607 20258 2021 28 0
资料来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三)卫生人力
2009年底,全省卫生人员数(不含诊所)达10.76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不含诊所)9.0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67万人,注册护士2.64万人。与2003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26069人,卫生技术人员增加22977人,注册护士增加6263人。
2003年~2009年全省卫生人员数(不含诊所等) (人)
卫生人员数 卫生技术人员
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内:执业医师 注册护士 其他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工勤人员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
2003年 81495 67243 29924 23172 20164 2852 4007 7393 1.15 0.80
2004年 80994 66503 29415 23199 20054 3695 3832 6964 1.13 0.77
2005年 81049 66926 29701 23222 20081 3933 3791 6399 1.15 0.78
2006年 82357 68507 30238 23656 20425 3939 3941 5970 1.16 0.78
2007年 87584 71422 30206 23929 21842 4166 4052 7944 1.15 0.83
2008年 2009年 91364 107563 75010 90210 35189 36749 25482 29923 24950 26427 10574 3782 4294 7928 1.34 0.95
4324 9247 1.39 1.00
16
资料来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1.公共卫生人力
1.2003年~2009年,全省疾病控制人员由4995人增加到5043人,增长幅度很小,各市州人员数变化很小,部分市(州)如兰州市、张掖市、陇南市等略有下降;
2.2003年~2009年,全省卫生监督人员由872人增加到2247人,年均增加人员230多人,年均增长率超过26%,除嘉峪关市人员规模变化不大外,其它各市州人员增加较快;
3.2004年~2009年,全省妇保人员数由3646人增加到4017人,年均增加人员数60多人,年均增长率达1.7%,除二类地区以及三类地区中的酒泉市人员规模没有显著变化外,其它各市州人员数增加都很快。
2.医疗人力发展情况
2003年~2009年,全省分类地区各市州执业医师、注册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数发展速度较快。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由2003年的29924人增加到2009年的36749人,年均增加医师数1137人;全省注册护士总数由2003年的20164人增加到2009年的25927人,年均增加护士数960多人。
2003年~2009年全省分类地区执业(助理)医师数统计(人)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五类 合计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兰州市 6818 6703 6604 6590 8895 8882 9447 嘉峪关市 446 437 489 475 618 603 730 金昌市 783 726 719 726 1028 1079 1033 酒泉市 1319 1354 1555 1530 1908 2033 1985 张掖市 1506 1516 1489 1620 1818 892 1832 武威市 1955 1889 1908 2241 2327 2447 2214 白银市 2054 2106 1974 2067 2460 2440 2493 陇南市 2552 2397 2416 2397 2185 2413 2400 平凉市 1973 2095 2132 2120 2522 2754 2728 庆阳市 2091 2185 2200 2058 2399 2502 2494 天水市 2953 2769 2983 2901 3001 3210 3281 临夏州 1874 1734 1744 1805 1929 1741 1898 定西市 2110 2199 2254 2368 2705 2866 2852 甘南州 1490 1305 1334 1340 1349 1327 1362
29924 29415 29801 30238 35144 35189 36749
17
资料来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2003年~2009年全省分类地区注册护士数统计(人)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五类 合计
2003年
兰州市 5980 嘉峪关市 407 金昌市 685 酒泉市 1142 张掖市 1073 武威市 1179 白银市 1569 陇南市 1101 平凉市 1287 庆阳市 1153 天水市 1730 临夏州 1061 定西市 1277 甘南州 520 20164
资料来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5876
369 687 1259 1040 1141 1577 1115 1325 1206 1697 975 1325 462 20054 5746 5966 7359 7354 8272 398 415 588 567 688 648 650 754 842 787 1311 1165 1496 1790 1799 1003 1070 1251 1245 1284 1220 1134 1660 1626 1641 1460 1474 1730 1793 1966 1146 1161 1823 1314 1206 1355 1406 1723 1815 1871 1215 1249 1285 1472 1542 1778 1805 1791 1964 2093 956 1018 1099 1068 1095 1314 1382 1502 1497 1049 531 530 576 603 634 20081 20425 24637 24950 25927
3.城镇社区卫生人力发展情况
2003年~2009年,全省社区卫生人力数由638人发展到3320人,年均增加440多人,年均增长率达60%以上。
2003年~2009年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统计(人)
合计
资料来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4.农村卫生人力发展情况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638 973 1112 1821 1885 2687 3302
2009年与2003年比较,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执业(助理)医师数明显减少;乡村医生中中专学历及中专水平人数明显增加,大专及以上学
18
历者人数没有明显变化。
2003年全省农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情况(人)
指标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 执业(助理)医师 乡村医生数 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 中专学历及中专水平 在职培训合格者 卫生员
资料来源:2003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总计
18060 1465 16229 625 6016 9542 1831
村办
11513 807 10381 363 3703 6284 1132
乡卫生 院设点
1248 184 1199 69 804 316 49
联合办
592 25 485 15 94 376 107
私人办
4585 443 4047 176 1383 2483 538
其他
122 6 117 2 32 83 5
2009年全省农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情况(人)
指标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 执业(助理)医师 乡村医生数 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 中专学历及中专水平 在职培训合格者 卫生员
资料来源: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总计 17886 913 17178 823 11518 4547 708
村办 9486 540 9486 504 6013 2554 292
乡卫生 院设点 1057 824 1047 72 789 184 10
联合办 903 726 882 64 696 110 21
私人办 6214 300 5834 173 3864 1644 380
其他 226 218 221 10 156 55 5
19
(四)卫生机构房屋
2009年,甘肃省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为843.70万平方米,业务用房占66.2%,危房面积占房屋建筑面积的4.2%;租房面积达23.1万平方米,租用业务用房面积占总业务用房面积的3.5%。
2009年甘肃省卫生机构房屋情况分区统计
合计
8437030
房屋建筑面积(㎡)
业务用房面积
5581194
租房面积(㎡)
231149
业务用房面积
196320
危房面积
352166
资料来源: 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五)卫生总费用与财政预算补助
2009年,全省卫生总费用达263.98亿元,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38.8%、26.44%和34.76.%;人均卫生费用1002 元,卫生总费用占GDP 7.79%。6年间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增加16.4个百分点,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增加2.73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减少19.13个百分点。
120100806040200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政府卫生投资(亿元)
图3-1 2003~2009年全省政府卫生投资
资料来源:甘肃省卫生总费用核算资料
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筹资总额增长趋势明显,从2003年的79.85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263.98亿元;但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呈先下降后上升,从2003年的6.10%下降为2007年的5.45%,4年间年平均下降0.16个百分点;2007年后
20
上升,2009年达到7.79%,人均卫生费用从2003年的305.8元增长到2009年的1002元,平均增长速度为37.9%。
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统计
卫生费用
年份
卫生总
人均卫 生总费用(元)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 总额
占总费
社会卫生支出 总额
占总费
个人现金卫生支出
总额
占总费
筹资总额 费用占(亿元) GDP
(%)
(亿元) 用(%)
(亿元) 用(%)
(亿元) 用(%)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79.85 89.92. 106.61 124.41 147.15 213.89 263.98
6.10 5.77 5.51 5.46 5.45 6.73 7.79
305.8 343.35 410.91 477.36 562.27 811.58 1002
17.89 20.11 27.12 31.13 45.37 83.93 102.42
22.4 22.36 25.44 25.02 30.83 39.24 38.8
18.93 24.02 22.07 27.31 31.53 48.18 69.8
23.71 26.72 20.7 21.95 21.43 22.53 26.44
43.03 45.79 27.42 65.98 70.25 81.78 91.76
53.89 50.92 53.86 53.03 47.74 38.24 34.76
资料来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第四部分 甘肃省卫生资源配置绩效分析
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绩效分析是卫生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卫生资源公平且有效配置的基本评价手段。通过卫生费用配置分析、卫生人力与物力资源配置分析、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分析和卫生服务供给公平性分析四个方面对甘肃省卫生资源配置进行分析评价。 一、卫生费用配置分析 (一)卫生费用整体配置分析
1.甘肃省卫生总费用配置分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总费用配置情况。虽然卫生费用筹资总额逐年上升,从2003年的79.85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147.15亿元,但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4年间年平均下降0.16个百分点,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的配置投入比例仍需提高,从2007年后呈上升趋势,见图4-1。
21
300250200150100500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876543210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卫生总费用(亿元)
图4-1 2003年至2009年甘肃省卫生总费用配置情况
资料来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2.甘肃省人均卫生总费用分析: 2003年~2009年甘肃省人均卫生费用配置情况。人均卫生总费用提升幅度逐年增大,由2003年的305.8元逐年攀升到2009年的1002元,6年间年平均增加116.3元,年平均增加37.9个百分点。2003年~2009年甘肃省个人卫生费用支出比例进行比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到2005年出现明显反弹增高的状况,这说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和政府、社会卫生经费投入的逐步增多,导致居民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提升而使得就诊看病增多,变需要为需求,因而虽然总体上政府和社会的卫生总费用投入增加了,却出现了个人卫生费用支出比例增加的现象,二是2005年之后到2009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显然,政府的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卫生改革措施已经取得良好结果,见图4-2。
120010008006004002000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人均卫生总费用(元)605550454035302520个人支出百分比年年年年年年0820030405060720202020202009年
图4-2 2003年至2009年甘肃省人卫生总费用配置情况
资料来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二)卫生总费用流向分析
22
2008年甘肃省卫生总费用机构总流向费用中,医院费用以99.13亿元,占57.97%居于首位,而卫生行政和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费用仅为6.29亿元,占3.68%,见表4-1。
2008年甘肃省卫生总费用机构总流向费用
医院
门诊机构
药品及其他医用品零售机构
公共卫生机构
卫生行政和医疗保
险管理机构
其他
合计
绝对值(亿元) 比重(%)
99.13 12.81 57.97
7.49
15.00 8.77
21.84 12.77
6.29 3.68
15.91 170.99 9.31
100
资料来源: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而在医院流向中,城市医院为62.51亿元,占36.55%,县医院仅为22.82亿元,占13.35%,卫生经费在城市和农村分配不均衡明显,2008年甘肃省卫生总费用机构分流向费用看,在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三者之间所占比例也不同。其中疾病控制机构为3.88亿元,占2.27%;卫生监督机构为1.25亿元,占0.73%,妇幼保健机构为2.71亿元,占1.50%。从卫生费用的配置情况分析,重医疗轻卫生、重疾控轻保健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医学科研机构所得费用极低,仅有0.48亿元,占0.28%,可见相关部门对医学科研应加强重视,见表4-2。
2008年甘肃省卫生总费用机构分流向费用
绝对值(亿元) 比重(%)
资料来源: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城市 医院
62.51 36.55
县医院
22.82 13.35
公共卫生机构
疾病控制
3.88 2.27
医学科研机构
妇幼保健
2.71 1.50
卫生监督
1.25 0.73
0.48 0.28
(三)门诊、住院费用分析
一般来说,门诊服务利用率高,但次均门诊费用较低;而住院服务利用率较低,但次均住院费用较高。从2003年与2009年比较来看,门诊服务利用率增高
23
幅度约为124.95%,住院服务利用率增高幅度约为173.35%,次均门诊费用增长幅度约为17.78%,次均住院费用增长幅度约为68.85%,门诊费用合计增长幅度约为164.25%,住院费用合计增长幅度约为361.56%。从增长幅度分析,住院服务利用率涨幅高于门诊服务利用率,次均及合计住院费用涨幅高于次均及合计门诊费用。经比较分析,虽然次均住院费用涨幅高于次均门诊费用,但是住院服务利用率大幅上涨,表明居民对健康的认识程度及需求程度提升,卫生资源的门诊和住院之间配置比例偏失严重的现象正逐步改善,见表4-3。
2003年、2009年甘肃省门诊、住院费用情况
门诊
年份 2003 2009
总诊疗人
次 28495862 64101901
次均费用(元) 医疗费用 其他费用
144.3 169.5
费用合计(亿元) 41.12 108.66
总入院人数 741109 2025805
住院
次均费用(元) 医疗费用
其他费用
费用合计(亿元) 23.26 107.36
3138.5 5299.5
资料来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二、卫生人力与物力资源配置分析
2009年,甘肃省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等)总数为2554个,与2003年相比增长9.90%;床位数为87421张,与2003年相比增长约42.79%;卫技人员数为107563名,与2003年相比增长约31.99%。三者增幅不一致,床位数增长幅度最大。
(一)城乡人力、物力资源总体配置分析
从卫生资源配置的纵向结构看,从2003年到2009年,全省城市地区拥有绝大多数的卫生资源,而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比较匮乏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卫生资源在三级、二级、一级、社区医疗机构的配置呈倒三角格局。
从卫生资源配置的横向结构看,从2003年~2009年,各卫生机构的规模、卫生资源,院均拥有床位数、用房面积、医师数、护士数、万元以上设备数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在各类卫生机构的发展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发展速度最快,妇幼保健院(站、所)发展缓慢。另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各类卫生机构(除卫生院)在城市的覆盖人数逐渐增多。但无论卫生资源配置的类别结构、地区结构还是专业结构如人员和床位的比例、城乡比例、
24
医疗和预防间比例等均存在配置不合理现象。
(二)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从学历、职称、年龄等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来看,学历构成主要以大专、中专及中技为主,这两部分共占70%以上。职称构成以中级、助理/师级、员/士为主,共占80.53%,无职称的人占14.29%。性别构成中男性比例为41.32%,女性比例为58.68%,女性比例比男性多17.36个百分点。年龄构成主要以25—54岁的人群为主,见表3-4、表3-5、表3-6、表3-7。(备注: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未统计卫生人员学历、职称、性别、年龄)
表4-4 2008年甘肃省卫生人员学历构成
学历 研究生 大学本科 大专 中专及中技 技校 高中及以下
人数(人)
336 8461 15760 15222 187 3926
比重(%)
0.77 19.28 35.91 34.68 0.42 8.94
资料来源:2008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表4-5 2008年甘肃省卫生人员职称构成
技术资格 正高 副高 中级 助理/师级 员/士 无职称 合计
人数(人)
425 3390 17944 24727 16644 10522 73652
比重(%)
0.58 4.60 24.36 33.57 22.60 14.29 100
资料来源:2008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表4-6 2008年甘肃省卫生人员性别构成
性别 男 女 合计
人数(人) 30427 43225 73652
比重(%) 41.31 58.69 100
资料来源:2008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表4-7 2008年甘肃省卫生人员年龄构成
年龄
人数(人)
比重(%)
25
25岁以下 25-34 35-44 45-54 55-59 60岁及以上
合计
1589 19964 27758 17896 4570 1875 73652
2.16 27.11 37.69 24.30 6.20 2.54 100
资料来源:2008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从甘肃省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构成来看,一是学历普遍偏低,中等偏下学历居多,研究生学历比例仅为0.77%,高中及以下还占8.94%,许多卫生人员尤其是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并未经过专门培训或高等教育,而是凭经验等开展工作。二是卫生人员职称构成比例失调,高级职称人数偏少。三是男女比例差别大,女性比男性从总数上多出12798人。而执业医师男性比例为61.27%,女性为38.73%;护士中男性比例为1.24%,女性为98.76%;药剂师和技师的比例中女性均高于男性。四是卫生人员年龄结构比例合理。五是卫生人员职业结构比不合理,2009年医护比为1﹕0.72,医技比为1﹕0.75,医生比重偏大。
(三)卫生服务可及性分析
2003至2008年5年间,城乡居民距最近医疗点的距离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查人群距最近医疗点的距离普遍缩短,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2008年,调查居民距最近医疗点距离两公里以内的比例,城市是93 .0%,农村是64.6%,同时,农村距最近医疗点距离五公里以上的比例也增加了6.7个百分点。城市的卫生服务可及性情况逐渐转好,2008年仅有0.8%的城市居民距最近医疗点的距离在5公里以上,而农村居民还有26.9%的居民距最近医疗点的距离在3公里以上,比2003年增加近10个百分点。
三、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从2003年到2009年,全省医生人均日诊人次都不足8.00人,2003年仅为3.49人,医生人均日诊人次率较低,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卫生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从病床使用率看,从2003到2009年,全省病床使用率提高了将近23.14个百分点,但整体水平仍不足80%,其中,医院的病床使用率最高,卫生院使用率较低,卫生院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比较普遍,见表4-8。从病床使用率和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两项数据来看,患者多选择医院的住院服务,而很少选择卫生院的住院服务,究其主要原因与卫生院医疗水平有限有关。从2003年至
26
2009年,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减少0.1天,说明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从整体上看,甘肃省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仍然比较低。一方面,甘肃省卫生服务需求量低于全国水平。无论是反映疾病频率的两周患病率(2008年甘肃100.7‰,全国188.6‰)、慢性病患病率(2008年甘肃133.4‰,全国 157.‰)等均低于全国水平。另一方面,甘肃省卫生资源配置同全国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一样,存在不合理现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医疗机构间还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配置机制。
但是从表4-8显示的数据不难看出,甘肃省各项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均较快提高,资源利用不足现象得到改善。
2003年、2008年甘肃省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2003年
医生人均 日诊断人次
总计:48.01
3.49
医院:52.79 卫生院:36.50 妇幼保健院:
40.27
总计:8.60 医院:10.30 卫生院:4.40 妇幼保健院:5.70
病床使用率(%)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
(天)
医生人均日诊断人次 7.46
2009年
病床使用率(%) 总计:71.15 医院:76.37 卫生院:58.69 妇幼保健院:
59.26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天) 总计:8.50 医院:10.30 卫生院:6.00 妇幼保健院:5.60
资料来源:2003年、2009年《甘肃省卫生统计资料》
四、卫生服务供给公平性分析
一般意义上,卫生服务公平性指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和卫生服务筹资的公平性。本研究从城乡人均医疗卫生费用比、城乡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之比、城乡参与商业医疗保险百分比之比、城乡自费医疗百分比、城乡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进行分析比较。
我省城市和农村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见表3-9。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69.41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23.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的4倍。虽然,城市人均医疗支出与农村人均医疗支出之比为2.47﹕1,但在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高达16%,
27
与城乡收入差距悬殊的背景下,城乡卫生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性。在妇幼保健方面,农村地区也落后于城市,农村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低于城市3.10个百分点。同时,城乡、地区、阶层卫生服务保障程度不同,卫生服务的供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的扩大,农村居民自费医疗比例从2003年的85.3%骤降到2008年的1.3%,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显著改善。
2003年、2008年甘肃省城乡卫生服务利用比较
城市 农村
城乡人均医疗支出城乡儿童计划免疫城乡参与商业医疗城乡自费医疗比例城乡医疗保健支出占消
(元) 建卡率(%) 保险比例(%) (%) 费性支出比例(%)
2003 462 208
2008 870 352 2.47:1
2003
94.9 89.1
2008 99 95.9
2003
7.3 5.1
2008 4.4 4.3
2003
65.8 85.3
2008 21.4 1.3
2003
12.2 16.5
2008 15.2 16 1:1.05
城市农村比 2.22:1
1.06:1 1.03:1 1.43:1 1.02:1 1:1.29 16.46:1 1:1.35
资料来源:《甘肃省卫生服务研究—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大省甘肃分析报告》、《甘肃省卫生服务研究—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大省甘肃分析报告》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