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破僵化的课堂,就必须激活学生的兴趣。故而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和趣点,引点学生饶有兴趣地品尝学习语文的欢乐。下面我们来谈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学生方生趣的感受。 一、 以总计为基础,巧设演练点,激发求知欲。 巧设演练点(一):
第九册《挑山工》,为了让学生有个深刻的了解,课前我让学生认真总计课文 ,将文中对挑山工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语句摘录出来,先进行整理,做个挑山工的资料卡。这一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资料卡设计匠心独运,内容实在,如“挑山工:长年累月挑重物登攀,粗矮结实,肌肉发达,风吹日晒,皮肤黝黑,长期喝山泉水,牙齿雪白,性格朴实憨厚……” 在学校完成的练习中,教师勿忘引领指导。告诫学生装在采集中懂得根据课文提供的文字信息按一定的顺序,恰当地处理,可从人物外貌介绍采集,也可从人物意志品格上,自我感悟上进行采编。
本人认为,这项学生从课文中搜集挑山工资料的练习可谓是一举多得。其一,课前深入预习,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二,让学生明白查资料不但从课外搜集,还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培养学生真正阅读的好习惯;其三,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不断生成,评价内化,气氛活跃,不拘泥,趣味盎然;其四,一改学生等靠老师的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真正在让学生在知识拓展的空间中,各种潜能得到训练与提高。
巧设演练(二):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谈碰壁”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朗读的语感,我找到对话中没有动作,神态描写的空白点,学生根据对话内容进行想像,深入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伯父悲愤凝重的动作,祖述传神地描写出来,将描写的内容与对话结合起来,有感情的指导朗读。这一填补练习,虽然是寥寥数笔,但是以浓厚的兴趣短时内完成,各自展示,不但拉近了学生与人本人物间的距离,还从中品味句中的深刻含义。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学习,激发表演欲
为了让学生从《高粱情》一课中真正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兴趣学习的。
品诗激情:重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