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温岭元宵节习俗

来源:爱够旅游网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温岭元宵节习俗

篇一:温岭人过年风俗 温岭人过年风俗 年礼 送猪肉

送猪肉,是女婿送给岳父家的,一般在年里古历十二月廿十几送,所以又叫“年夜肉”。过去,大户人家,送猪肉时还有用杭州蓝等送礼物。现在人们送猪肉一般都折算成钱。 (陈丹林口述)

石塘人在古历十二月时也要给丈母娘送猪肉,过去有句古话说:“生囡能吃30多斤猪肉”。现在女婿家到岳父家送猪肉,有各种各样的礼品,也有改为送钞票的,请岳父母家自己选择。 (江招花口述) 办年货 做年糕

做年糕有诸多讲究,过去不是机器做糕的,一般都是用捣臼做的,几户人家拼起来做,为了吉利,做糕前,要先用早稻秆将炊糕用的饭蒸燂一下,意为祛除不吉,另外,做糕时还要防止病人经过,大致意思是病人不吉利,尽量不要经过。

做糕时,要做糕儿头,还要做三牲米鸡和糕元宝,这三牲米鸡包括鸡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头、猪脚、猪头,都是用糕捏着做的,这些可用于谢年和拜土地爷时候用。糕元宝专门用于接财神。

温岭人做糕,还有一种说法:“早春早做,迟春迟做”。 (周杏林口述) 置新衣、买年画

旧时,物质匮乏,平时节俭,很少购买物品,只有在过年时舍得花钱。那时的腊月称“十二忙月”,忙就忙在置办年货上。如做年糕(手工操作),捣“麻糍”(糍粑)、扼粽子,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还有的买些小孩子喜欢的烤糖、切糖、麻片、炒米块及炒米。人们去集市上买些年画、财神及祭祀用的香烛炮仗等东西。 (章文定口述) 接土地爷

接土地爷是农民的大事,关系到新一年收成的好坏。

土地爷是古历十二月廿七到天上娘舅家去拜岁了,正月初三夜转回来,所以要在这一天傍晚接土地爷。过去接土地爷要有包袱、雨伞,接土地爷的人家先将这两件东西准备好,然后朝西北方向走,因为土地爷是从天门西北角下来的。接土地爷时也要点香,点三支香就够了,接时,接土地爷的两人要一问一答,“土地爷,你转回来了?” “回来了,回来了。”

“今年五谷丰登,门头顺当,谢谢土地爷。”

“土地爷(:温岭元宵节习俗)、包袱、雨伞我帮你拿”(实际上这包袱、雨伞就是主人家准备的)。然后将土地爷接到上门,点上香、烛,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土地爷的祭品档次要比谢年的略低,祭灶司菩萨时则更低,初四晨还要去拜土地爷。 (周杏林口述) 祭祀 拜灶司菩萨

祭灶,即祭拜灶王爷,温岭人称“拜灶司菩萨”。因传说玉皇大帝命灶王爷管理人间各家灶火,故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受到崇拜。灶王龛就设在灶台的最高处,中间供奉灶王爷神像,两旁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因灶王爷腊月廿四要上天禀奏人间一年的善恶事,故在廿三举行祭灶。祭品主要是“祭灶糖”(一种黏性很强的糖制成),还有其它糕点、水果。人们用祭灶糖的目的就是讨好灶王爷,糊住他的嘴,让他在禀奏时多说好话,或是使灶王爷的牙齿被祭糖黏住张不开口,免得在玉帝面前瞎汇报。 (章文定口述) 谢年

谢年要点三支香,这三支香一般是要插在盛米的“升”中,一支谢天,一支谢地,一支谢水,谢年时还要

准备三牲米鸡,另外供品还有猪肉、猪头、雄鸡头、鹅、鱼等,鱼不能用无鳞的鱼,就是说带鱼之类不能用,要用黄鱼、鲫鱼之类。雄鸡头是必备的,所以温岭人有句老话说:“谢年打炮仗(爆竹),雄鸡头孤栖相。”意思是谢年要牺牲雄鸡了。

谢年时,要将这些供品放在桌上,桌子方向朝南,猪头的正方要朝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不能横头,意思是请天地等享用。而拜土地爷时,猪头的方向则刚好反转,要朝里面。

在谢年时,人们还要说一些祝颂的话,如“谢谢天地菩萨,今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平安吉庆??”并希望来年也同样如此。这里既包括谢,也包括求,既谢过去一年的保佑,又求明年的风调雨顺,合家平安。谢年结束后要打三响炮仗(爆竹)。

谢年的时间也有讲究,一般要选农历十二月时的黄道吉日,要以潮水为准,趁着涨潮时谢年,不宜在退潮时谢年。 (周杏林口述) 腊月廿四 掸蓬壅

“廿四掸蓬壅,廿五赶长工”是温岭的一句民谚。一般掸蓬壅(扫灰尘)都选在农历腊月廿四,可以将一年落下来的灰尘打扫干净,迎接新年的到来。这里面有除旧布新的意思,通过掸蓬壅把旧的晦气的东西扫除了,把新的迎进来。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掸蓬壅,从里到外打扫的干干净净。

掸蓬壅时,过去我们要用筻竹扎成整把,从屋瓦上刷到屋栋,包括室内的床底床后都不得要刷到,床单等也要在这一天清洗干净。 (周杏林口述) 除夕日 贴春联

春联在温岭叫“对联”,有红联对、白联对、蓝联对,后两者是丧家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丧家一般是第一年要贴白联对,第二年要贴蓝联对,但是现在有些人也不贴了。

以前过年,除了家里有人去世外,其他人家都要贴大红春联,图个吉利。现在有些人家春节时不贴春联了,就是挂几个大红灯笼,或者挂红的绸布在门口装饰一下,可能是怕贴联用的糨糊会在墙上留下痕迹不美观吧。 (周杏林口述)

温岭传统习俗春节贴春联,有几副特别畅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梅春风一家”、“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和气一门生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除夕夜 做除夜

大年三十夜黄昏就是除夕夜,我们温岭人在除夕这一天,要“做除夜”,就是跟做做“月半”一样,信仰佛教的家庭,要在做除夜时,“八碗”一桌菜,拜了先人后,烧了千张,一家人才可以吃除夜。

这烧千张也有讲究,要分三堆烧,第一堆是烧给去世的上代人,第二堆是烧给去世的上代人的人客(客人),第三堆是烧给那些路过的野鬼。如果没有分成三堆烧,他们会搞不清楚哪一堆钱给它们用,可能会争起来,分三堆烧,方方面面都照顾到。 (周杏林口述)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除夕,温岭人称“除夜”。这天晚上在外游子必须回归,合家团聚,谢年拜天地、祭祖先、吃“年夜饭”、发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岁钱、守岁,其乐融融。这一习俗承载着厚重的中国式的情感聚合和人文伦理色彩。

在过去,农村里没有电,一家四代同堂,围坐在温暖的厨房内,虽然看到的只是微弱的烛光,听到的只是灶膛内噼啪的灶火声,闻到的只是锅内散发的粽子香,但一家团聚的天伦之乐,是其它一切物质享受无法相比的。小孩子平时晚上老早就睡了,除夕夜却外兴奋,和家人一起坚持守岁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章定文述) 包粽煮粽守岁

粽按馅料来分,有白米粽、豇豆粽、红枣粽、番薯粽等。还有一种长粽,包的时候,粽箬(箬叶)折起来,在里面放一根筷子作骨架,这种长粽可以吃到古历二月二,有一种说法是,吃了这种粽,雨打两点都没问题。

过去包好粽子,烧粽子都是用大镬,用镬灶用大柴爿烧,有时候用道(音)锅,除夕,坐在镬灶前烧粽子,同时兼有守岁的意思。 (陈丹林述)

温岭人为什么过年要包粽子,而端午一般吃麦饼?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不明白,说出道理来就是包粽子的糯米是比较高档的粮食,过去人们大都很穷,只有大户人家到端午时才能包粽子,这时候,正是青黄不接之时,新麦上场,温岭人就用新麦来做麦饼了。而到了过年时,丰收了,这时候有糯米了,于是人们就在过年时包粽子吃。 (邵云昌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迈火堆

箬山人是闽南移民的后裔,有些风俗与温岭其他地方不一样。在除夕时,有迈火堆的传统。将腊月廿四掸蓬壅时用过的筻竹、掸尘用的东西等放在门口烧,在打了关门铳后,全家人在门外,迈过烧着的火堆进屋,进屋后当天就不再走出门,寓意将整年的晦气什么的都烧了,新年红红火火能赚大钱。 (陈其胜述) 关门铳、开门铳

除夕和大年初一凌晨,温岭人要分别打“关门铳”和“开门铳”,过去一般打三响就可以了。按传统的说法,开门铳要在涨潮时候打,是为图个吉利,让财源如潮水一样滚滚而来。而除夕夜的“关门铳”倒是没什么讲究。 (周杏林口述) 正月初一 禁忌篇

大年初一时,不能用刀的禁忌,那大年初一怎么烧饭啊?有办法,在三十夜黄昏,就将第二天要烧的原料如猪肉、菜、糕等切好、备好,第二天就可以烧着吃了。

大年初一这一天,还有水不能倒地上的禁忌,如果将水乱倒在地上,那是罪过的事,有对天地不敬的说法。过去,洗过脸的面桶水,不能直接倒在地上或者阴沟里。

大年初一这天,对于小孩子来说,要求他们在这一天不能哭,还有不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能乱说话。 (周杏林口述)

大年初一,石塘有不扫地的风俗,哪怕地上丢了一些垃圾,这一天也不扫地。

如果邻居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到你家,初二是可以走动。初一如果没有走动过,初二这天就不能到你家,因为初二是赶座祭拜去世的人的日子。

(江招花口述)

大年初一不动刀、不泼水、不扫地、不倒垃圾称“聚财”,也称“积福”。因传说动会削减财气,泼水会泼掉财源,扫地会扫走财运,倒垃圾会堵住财路;人们又认为,初一是开年的第一天,第一天只吃不做享清福,以后就会天天享清福。为“聚财”、“享清福”,人们年三十扫完“过年地”、倒好垃圾后,搬来一只专倒脏水的大缸,放在天井里,以免脏水泼洒在地上。同时烧好“过年饭”,并把初一须动刀加工的菜肴全部切好备用。 (章定文述) 衣食篇

石塘、箬山,正月初一这一天,新媳妇包括进门不到两三年的媳妇,一早就要烧桂圆茶,端给家里的长辈吃,长辈们要给回手礼。 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石塘、箬山人一般是早上吃索面,中午要吃山粉圆(定粉圆),这种圆是有尖嘴的小圆,夜里吃的这一餐,一般是三十夜黄昏除夕时烧的一锅燥饭(干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正月初一这一天,石塘、箬山家家户户还要准备一些水果等零食招待客人,其中红枣是户户人家必备的,闽南说是“呷枣,年年好”。 (陈其胜述)

石塘的年俗与温岭其它地方大同小异。只在吃的方面有所不同,年糕有的、粽子也是有的,不同的是做糖阄,它是用红糖加上糯米等捣成,有三勾七、四勾六等。

大年初一这一天,石塘人中午家家户户基本上要吃山粉圆,馅料有红糖、芝麻、花生等。

过年时,老一辈的石塘妇女,有的要梳头髻,还要戴花过新年。 (江招花口述) 正月初二 祭拜 赶座头

正月初二是祭拜上一年去世的人的日子,称为“赶座”、“赶座头”。 大年初一这一天,如果有某一姓的地方上人去世了,其他同姓的人要在初一这一天去拜座头。一般是拜三拜,小一辈的人去拜,去世人的儿子不用回拜。初二这天,是亲戚来赶座,第二年则是初三赶到座,现在有的一般初三都不做座头了。

有人去世的人家,第一年要贴白联对,第二年是贴蓝联对。 (周杏林口述) 正月初四 拜岁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温岭人过年,要给小孩子送压岁钿(压岁钱)和拜岁钿,压岁钿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希望,拜岁钿则是拜岁时亲戚家的长辈给小孩子的。 现在这两个风俗在温岭还在流传,不过,压岁钿、拜岁钿的数目是比过去大得多了。 (陈丹林述)

篇二:乡土温岭——渔区特色风俗文化

乡土温岭——渔区特色风俗文化(20XX-04-0919:49:09) 转载▼

标签:分类:家乡文化 家乡 石塘 温岭 文化 大奏鼓 扛台阁

扛台阁作为温岭石塘箬山一代祖籍闽南渔民的庆丰收习俗,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扛台阁时,总是由一个村发起,其他村要将本村的抬阁扛到该村,待全部到齐后,再按照发起、响应的先后顺序启程游街串巷,待每条街每条巷巡游完毕才结束。如此持续十多天,一般要连续扛三年。以前均是将八仙桌翻过来,四脚扎个顶篷,由青壮男子用竹棍扛起,渔村的艺人用彩灯、彩带、鲜花等把台阁装扮得花轿似得,十分艳丽。如今的台阁用上了节日灯。为了节省人力在台阁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安装滑轮,有人戏称是“推台阁”了。但是,石塘居民依山而建,村道高高低低,颇为难行,很多时候还得人扛。但扛台阁的人,虽然满身是汗,却不显倦怠,相反,他们精神抖擞,在哨声指挥下,在激越的鼓锣声中,走过一村又一村。

每一扛台阁均是一台戏,由标志的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动。箬山扛台阁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后期曾一度中止。“文革”结束后恢复。恢复后的扛台阁重新焕发光彩,成为石塘渔民元宵庆典的主题曲,每年活动都搞的轰轰烈烈,观看者人山人海,在周边县市区有较大的影响力。

扛台阁是温岭渔区元宵文艺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元宵节的抓财神、抓打生拜茅坑姑娘等活动不一样,这些活动仅在正月十五进行,而扛台阁这一活动可以延至正月二十几甚至

是二月初。渔民们点起火盆,扛起台阁,为的是期盼来年风调雨顺,红红火火,尤其是出海捕鱼能有个好收成。 大奏鼓

大奏鼓是石塘渔村的传统舞蹈,据说是从福建民间传入的,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每年岁末,为祈愿丰收和平安,渔民们就跳起大奏鼓,舞者均为健壮男子,八九人、十几人不等,除一人外,全部男扮女装,头戴橄榄形的黑蓝色羊角帽,耳挂“黄金”大耳环,上穿桔黄色斜襟短袄,下穿深蓝色大口裤,衣裤边角和前襟镶嵌着桔红色的鱼纹图案;被海风吹得绛红的脸涂得雪白,而颧颊上却极富想像地画了一个红圈,粗大的脚板穿着绣花鞋,走起路来忸忸怩怩的活像戏曲中的媒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起舞时,那些“女人们”手执木鱼、扁鼓、唢呐、锣、钹、磬等乐器,随着那男人调动大奏鼓的节奏,时而碎步轻移、柔美婉约、如醉如痴,时而腾挪跳

跃、粗犷激越、欢快有力;时而是生命的细语;时而是灵魂的呐喊,强烈地展示着渔民内在情感的冲动及征服大海自信。《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大全》称《大奏鼓》是我国唯一一个渔村舞蹈,是中国渔村第一舞。

男扮女装:大奏鼓的前世今生

“大奏鼓”原名“车鼓亭”,一位名叫陈其胜的年轻人在20年前赋予了它这个响亮的名字。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规模开展的民间音乐舞蹈搜集中,经他的挖掘整理并加以改编,大奏鼓从此开始为世人所知。

“男扮女装”是大奏鼓最基本的特征,其装束与福建的“惠安女”一样鲜亮夺目。作为中国大陆阳光最早照到的地方,眼下的浙江石塘、箬山一带,每天凌晨都有早起看日出的年轻人。那一轮巨大的太阳在脱离海平面时,海水由蓝色迅速变成金黄——这两种颜色正是舞者衣着的颜色。里箬村的先辈们说,当他们的祖先还居住在福建惠安时,大奏鼓是女人们演的。旧时的渔船设施简陋,渔民们对于气象的变幻无法预知,每次出海都是一次前途未卜的历险。因此当一艘渔船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望眼欲穿的妇女们便从箱底翻出最漂亮的衣裳,敲锣打鼓唤来别家妻女,到海滩上去迎接男人们的平安归来。

大奏鼓演员脸部的重彩化妆效果,类似于戏剧中的丑角:用浓重的白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粉打底(白粉涂抹在被海风吹成古铜色的脸上,视觉效果极为强烈),双颊涂一大片红色油彩。然后戴上羊角帽,套上笼裤和斜襟衣,吹起唢呐,敲起大鼓、扁鼓、铜钟、木鱼、钹——从化妆到演出,这一切都一气呵成,海滩、石板路甚至是船上的甲板,皆是现成的舞台。我们可以相信,这种释放情感的方式源自茹毛饮血的先民,其粗犷豪放的身影足以使虚情假意的现代文明退远为背景。 篇三:台州为何正月十四过元宵节 台州为何正月十四过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正月为元月,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上元节”。我国各地的上元节活动大同小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汤圆,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在台州,元宵节为正月十四,其节日气氛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国独一无二。

一、有关正月十四元宵节的传说。传统元宵节为正月十五,但在台州,却以十四为节,尤其在千年府地临海城区最为典型,历史也最悠久,俗称“台州府十四夜灯会”。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十四日元宵来历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不外乎“孝子说”、“战事说”、“筑城说”。“孝子说”

元至正十四年(1354),方国珍率浙东农民军攻入台州府,建国称王,在北固山建天坛,以今台州城隍庙为金殿,并下诏普“天”同庆,包括传统节日。方国珍的母亲信佛,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每月朔、望两天(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吃素斋,每年的元宵节与中秋节刚好是方母吃斋之日。方国珍是个孝子,为了使母亲能与“天下百姓”同乐,他便下诏提前一天过元宵。此后,在台州,正月十四闹元宵便成了风俗。 “战事说”

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有一年正月十四,戚家军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倭寇。倭寇逃往内地。时天色已晚,戚家军赶到,百姓纷纷点灯帮助戚家军搜索残敌。一时间,城里城外,每间房屋,到处灯火通明。倭寇无处藏身,全部被消灭。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节改到正月十四夜。 “筑城说”

据《民国临海县志》记载,台州正月十四元宵节与糟羹的来历有密切的关系:“唐筑城时,天寒以是犒军,遂成故事。”民间传说则较为详细。当年大将军尉迟恭(一说台州刺史尉迟缭)奉命修筑江南长城,筑好长城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十四,台州百姓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纷纷拿来家中的米饭、

芋艿、粉丝、芥菜等食物前往军营犒劳将士,可由于天气冷,刚到军中时便已凉了,大家过意不去,为了能让每个士兵都能吃上一口自家的菜,便把所有东西倒在了一起,烧成了“大锅羹”,后来演变成糟羹。这一夜,百姓们通宵点灯庆贺,从此台州形成每年正月十四亮长夜灯的习俗。

二、正月十四元宵节来历的思考。无论是“孝子说”,还是“战事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筑城说”,笔者认为,都不能作为台州元宵节为正月十四的依据。原因很简单,民俗具有“集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任何一种民俗的形成,都不是一年二年或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形成并普及的。而一种民俗一旦形成,更不是某一个皇帝或某一个有影响的人一句命令就能消失或改变的。

民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它是社会集体共同认可的一种规范。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

为模式。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同时,民俗的形成,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春节,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但一直到汉代才逐渐定型。元宵节亦然,上元节(即元宵节)因“正月为元月,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名,是经过长期演变,至汉武帝期间才形成。因此,由于修筑长城或因抗敌的“筑城说”、“战事说”而把节日提前一天,很难成立。一种民俗一旦形成,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改变。如我国的缠足习俗,清初,清朝统治阶级就颁布诏令“禁止缠足”,但直至清末,此风仍在盛行;又如,“元旦”这个节日,原为正月初一,中华民国改元旦为公历一月一日,至今已近百年,但在民间,许多百姓仍然没有接受“元旦”这个节日。因此说,元宵节由方国珍一声令下,而改为正月十四,这种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再者,《台州府志》记载:吴越国钱镠时,就有“俗以十四为重”的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载。可见,台州正月十四闹元宵的习俗在五代间便已存在。 “传统节日的形成有其自身规律,无法与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或事件发生联系。”(顾希佳《风俗十讲》)也就是说,节日风俗的传说往往是后人对节日风俗起源的一种解释和附会。在实际形成过程中,是先有节日风俗,然后才有传说,这也是我们对同一节日风俗有不同传说的解释。

那么,台州元宵节为什么要定于正月十四呢?笔者认为还得从元宵节本身形成的时间以及当时台州的社会习俗和饮食习俗来讨论。 传统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即正月十五),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