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优秀作业

来源:爱够旅游网


九年级课改新作业 第11次 班级 姓名 组 号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本布衣 布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③遂许先产以驱驰 驱驰: ④深入不毛 不毛: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1)元方入门不顾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恐/托付不效 B .深追先帝/遗诏 C .臣/不胜受恩感激 D .进尽/ 忠言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5.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6、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

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8、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

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大攻。

(1)六出:________ (2)七擒:__________ (3)东和:________

(4)北拒:________ (5)收二川:________ (6)排八阵:________

9.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C.诸葛亮提议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正严明的治理。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10、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订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本布衣 布衣:平民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③遂许先产以驱驰 驱驰:奔走效劳 ④深入不毛 不毛:不长草木

2、( C )

3 .(B)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

5. 先帝

6、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7、“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解析:(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

(3)东和:东和孙权(4)北拒:北拒曹魏

(5)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9\\ C 10 \\ 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