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来源:爱够旅游网
第33咎 1 2010年2月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vo1.33.NO.1 Febnlary.2010 文章编号:1006—6993(2010)O1—0006—03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王战男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3) 摘 要:为了提高人们对林业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及二者前沿问题的敏感度,文章从森林的碳t亡功能人手, 进而从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探讨了正确认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地位和作用 的重要性,最后,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对中国林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林业与气候 变化提供有益思路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气候变化;林业;碳汇;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B 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 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难以估量的碳汇(二氧化碳吸 收贮藏库)和碳源;与工业减排相比,林业应对气候 变化成本低、潜力大、见效快。 1.1森林的碳汇功能 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问题,同时 也已成为世界各国问的政治问题,使之成为其共同 面I临的重大危机和严峻挑战。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 基文所说的那样,气候变化对人类安全的威胁与战 争一样严重。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一是减缓;二是 适应。减缓是指通过减少排放和增加碳汇,降低大 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从而降低气候变化速度和频率; 适应就是采取一系列措施,趋利避害,减少气候变化 的不利影响。而林业在这两方面都是可以大有作为 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 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就是清除已排 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森林具有碳汇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贮藏量巨大,森林生物量干重中 含碳量为43%~58%,占地球全部生物量的60%以 上,而且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 效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全球森林资源的 评估结果表明:2005年,全球森林面积为39.52亿 hm 。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为6380亿t (638Gt),其中森林植被和枯立木的碳储量为3210 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里有专门章节论述了林 业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报告认为:林业具有 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是 未来30—50a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 行的重要措施。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林业得到了国际的普 遍性关注,因此,正确认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 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我国在气候变化的 亿t(321Gt)。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的数据显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量为 24770亿t,其中植被碳贮量约占20%,森林植被的 碳贮量约占全球植被碳贮量的77%;单位面积森林 生态系统的碳密度较农田高得多,是农田的1.9~5 倍。 由此可以看出,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大气的碳 平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2森林的经济功能 国际谈判中取得主动地位,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 面影响以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多重的积极 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明确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方 向 1 应对气候变化林业具有特殊的功能 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地 在1994年生效的由联合国制定的《气候公约》 关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原则规定中明确提出,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应当讲求成本效益,确 保尽可能以最低的费用获得全球效益。虽然目前对 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春前博士曾指出, 林业的特殊作用至少体现在2个方面:森林是陆地 收稿日期:2009—10—29 作者简介:王战男(1986一),女,吉林省临江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第i期 王战男: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减少毁林排放的成本还没有统一盼计算结果,但公 认的结论是,其成本远远低于工业减排的成本,而且 减少毁林排放的措施潜力大、见效快。 第一,减少毁林排放的成本低。不同的工业化 亿t。如果我国森林面积和质量达到第二阶段战略 目标,可以年新增固碳能力l0亿t以上,相当于同 期碳排放新增量的2~3倍。但是,过度采伐森林、 毁林或者发生森林火灾、病虫害后,大部分贮存在森 林生物量和土壤中的有机碳将被逐步分解释放到大 国家减排成本不同,一般的估计是,工业减排1t二 氧化碳成本为¥100左右,而且技术复杂、推广难度 大;能源部门的核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各种技术 的减排成本大多介于¥70~100,而减少毁林排放的 成本低于¥20,造林和再造林的成本仅为¥5~15, 同时,有关专家的测算表明:即使不计算森林生态系 统的环境服务功能,造林和再造林(CDM)项目的收 益也高于成本。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VCC)于2007年发布的“减缓气候变化对策报告” 首次提出关于二氧化碳削减成本和减排量的测算 值,同时还指出,林业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二 氧化碳吸收两个方面都可以以较低成本做出重大贡 献。第二,森林碳汇潜力较大。据粗略估计,若以 1990年为基年,在2030年前,我国仅造林和森林管 理活动的碳吸收量每年就可达到1.03亿t和2010 万t。1990—2009年,我国造林累计吸收碳量为 1O.89亿t;森林管理活动累计净增加碳吸收1.15 亿t。第三,森林的固碳技术见效相对较快。例如, 把全球每年的毁林面积减少一半,就相当于每年减 排二氧化碳24亿t;而森林经营、造林和森林更新则 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大量增加生物固碳量及森林土 壤的固碳量。 2森林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 国内外之所以高度关注和重视林业在应对气候 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是由于森林与气候之间有着十 分密切的关系,这主要从减缓与适应正反两个方面 来体现,在关注通过造林绿化增加碳汇来实现减缓 全球变暖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气候变化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林业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挑战,2005年 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京都议定书》,最主要的目 的就是要减少各国二氧化碳排量,这就意味着一个 国家的经济发展将受到碳排放的制约。面对这一严 峻形势,世界各国把减排的压力寄托于增加森林资 源,换取排碳权上。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 第二排碳大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 国,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是不可避免的。 据专家估算,到2010年我国的排碳量将达到91.9 亿t,到2020年将达到124亿t,年新增排放量3.2 气中,成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重要排放源。政府间 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表明:全球毁林排 放的二氧化碳是列在能源、工业部门之后的第三大 温室气体排放源。林业是当前到未来30a内或更长 时期内,在经济、技术上具有很大可行性的减缓气候 变化的重要措施。 2.2林业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 森林能够促进适应气候变化,通过实现林业工 程,尤其是防护林工程建设,在加固海岸堤带、防治 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固碳 释氧、调节气候等方面,可提高海岸带、沙化地区和 农业等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森林生长自 始至终受到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 响,这些因素都和气候有着紧密联系。气候变暖对 森林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 面,总体上,不利影响占主导地位,并且主导地位越 来越明显。气候继续变化将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 定、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植被分布发生迁 移、动物生境出现恶化、森林灾害频率和强度及范围 扩大、旱涝区域分化等。由于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 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之气候变暖,森 林资源保护压力加大,将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 来巨大挑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森林适应气 候变化的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对森林的不利影响,维 持森林良好的生态功能。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 提高,又会增强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3 加强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虽然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结果的认识存在着 很大的不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观点也大相径庭,但对 于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有着 较大程度的共识。在1992年和1997年国际社会为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而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尤其是《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可通过 增加森林碳汇和减少毁林排放来减缓气候变化。 2009年气候变化最受关注,国际社会正在积极 酝酿绿色新政,妥善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应 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责任是基于历史和现实原因 的“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进行的”。我国是全球第 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正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要求 内蒙占林业 奁设计 减排的巨大压力。虽然考虑到我国}1前经济发展水 平,还不宜过早承诺减排义务,但从建: 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以及低能耗、低排放社会,促进我国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国家积极采 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减排。这是我国应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和重大贡献,也是工业 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必然要求。可以预期,在当 到1997年《京都议定 》签汀,应该说在这5a期间, 中国并没有提出自己的方案,包括《京都议定书》设 置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排放贸易(IET)等, 基本上都属于发达国家主导。因此,很多学者认为, 2008年11月上旬,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和中国 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的 《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报告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首次提出了以“碳”这一可定量分析要素作为 前及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还将持续增长,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难以改变,温室气体排放势必大 硬性指标,对经济活动加以监测、识别和调控,建议 幅增加。在现有资源禀赋、工业技术体系和传统能 源消费模式下,我国工业减排成本高、难度大,而且 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负面 影响。未来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国家优势需要考 虑争夺和赢取排放空间。《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应 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和活动措施,应当讲求成本 效益,创造全球效益,同时兼顾其他环境效果。森林 恰恰具有成本较低、可持续、可循环、可再生等特点, 能够为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和社会进步带来多种效 益,短期和长期都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 响。 目前,各界对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 位和突出作用已达成普遍共识。从扩大应对气候变 化领域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工业发展排放空间主 动权、持续创造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权考虑, 森林是个重要的阵地,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森林植被 为主体的生态建设,着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把林 业生态建设作为拓展国家经济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 领域,把林业生物能源作为国家未来能源产业发展 的重大战略重点,把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应对气候 变化的重大战略途径,用世界眼光、全球视角,立足 国情,依托林情,认真研究中国特色应对气候变化的 森林方案。从国家层面加以重视,各方配合,全面统 筹推进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4应对气候变化对林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根据两年前达成的“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底 之前要达成一项减缓全球变暖的新协议,以接替将 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毫无疑问,作为 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排放大国的中国将会在未来 的气候变化谈判中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文章从 以下四方面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发展的 对策建议。 4.I 进一步深化林业发展的经济和技术政策研究, 充分发挥森林固碳的潜在优势 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达成, 在中国以省级为单位推行“碳源一碳汇”交易制度。 虽然很多学者认为此方案在实施上存在很大障碍, 但也确实是中国在转型路上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现阶段,进一步深化林业发展的经济和技术政策研 究,充分发挥我国森林固碳的潜在优势,为我国参与 国际市场竞争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开展促进木材 长久利用的产业政策研究,鼓励有关生产和研究单 位,通过开发相关技术,扩大木材的应用领域,延长 木材使用寿命,使森林固碳的作用延伸到人类社会 的生产和生活中,扩大森林固碳的效应,推动林业生 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4.2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并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 经营管理 我国林业正处于新的增长期,有着广阔的发展 空间,无论从增加森林数量,还是提高森林质量上, 都具有很大的碳汇潜力。要继续积极开展植树造 林,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和资源总量,以增加林业碳 汇。同时,要大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对现有林 的经营管理,提高森林资源质量,进一步增加林业碳 汇。要把森林经营作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 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这是因为,我国现有 林分70%左右为中幼林,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较 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资源整体质量较低,平 均蓄积量约为每公顷84m ,每公顷林分年均生长量 约为3.55m ,不及发达国家1/4~1/3。因此,建议 国家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以森林经营为 主要抓手,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 确定的各项重点领域和主要行动,不断提高我国森 林生态系统整体碳汇功能。 4.3启动实施碳汇造林试点,建立起科学的项目运 行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整体对应对气候变 化行动更加消极,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减排中起带 头作用。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造林增汇是 应对危机、缓解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建议国家进 一步加大林业建设投资力度,明确在(下转第lo页) ・10・ 内蒙古林业凋查设计 2010矩 环境条件,如何采用适合呼和浩特市环境条件的、品 被类型、这些都是以植物为主体,按植物生态学的角 质优良的、种类丰富的、抗逆性好的乔木、灌木、地被 度来研究。但园林毕竟是为人服务的,环境最终也 及攀缘植物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与物质基础。 要为人服务的,园林的生态效益是以人为中心而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呼市的景色 的,植物生态学研究的问题最终要为人的身心健康 也越来越美,更多绿色的、鲜活的生命点缀在现代都 服务,这属于人类生态学研究的角度。植物生态学 市中。2005年9月,市委市政府正式作出创建环保 与人类生态学两个方面的结合和交叉是生态园林研 模范城(简称“创模”)决定,要使全市森林面积达到 究的理论基础,最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对人的身心 488601hm ,林木覆盖率达到28.38%,城市规划建 健康有利。 成区绿地率达到36%,各大公园从2003年开始向 游人和市民免费开放,实现了还绿于民。自2000年 3 生态规律、生态效益和美学原理、景观效益的统一 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大青山的植被迅速恢复,成了首 生态园林首先要遵循生态规律,向自然界学习 府的一道绿色屏障。据统计,1999~2005年底,6a 各种植被类型、各种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例如最 完成人工造林23.11万hm 、封山育林7.46万hm 、 北部大兴安岭的落叶结构,耐寒的兴安落叶松林,桦 飞播造林8.91万hm ,全民义务植树3846.35万 木、山杨等落叶阔叶次生林及小片的樟子松是典型 株、零星植树2081.98万株。呼和浩特的天越来越 的景观;由此联想到我们内蒙古大青山上的野生乡 蓝了,空气质量越来越让人满意了,环境越来越好 土树种,有许多很有观赏价值的完全可以用在呼和 了。lOa前,呼和浩特市的一、二级天气不足lOOd, 浩特市园林绿化建设上。例如大青山上的金老梅、 空气质量排名在全国的重点城市中倒数第一。2006 银老梅、黄花忍冬、白桦等等都是绿化的好材料,可 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气上升到313d,在北方15 创造良好的景观。景观效益必须是首先建立在生态 个省会城市中空气质量名列第三。生态园林的观念 基础上,只有符合生态规律,植物才能长的活、长的 就是要向自然学习,向自然界植被类型、植物群落学 好,才能形成良好的景观,这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 习,使园林植物在材料上、配置上更为丰富,生态效 一,是美学与生态学的统一。 益与景观效益或实用功能更好的结合。 园林植物造景,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自然 2生态园林研究的两个角度一个根本点 美是基础,生态规律是根本,人工美是提炼、升华,使 之更典型化,符合美学法则,也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 生态园林的构成、对象和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 功能要求和审美情趣,这就是生态园林应该努力做到 绿色植物,研究各种植物的生态习性,研究自然界植 的,生态园林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I]程绪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园林[J].园林.1990。1. [2]肖笃宁,李团胜,等.景观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2. [3]侯碧清,张正佳,易仕林.城市绿地景观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上接第8页)每年林业建设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 点项目。今后,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可能是 资金开展碳汇造林试点,严格按照碳汇规则管理、组 我国开展碳汇项目的竞争对手,在亚洲,项目市场的 织实施项目,未雨绸缪,储备碳汇。 竞争也可能会更加激烈,因此,尽快建立起科学的项 目前,在项目试点中,我国已经开展了一些工 目运行机制,开展项目活动,对抢夺先机是十分必要 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内蒙古试点项目,广西试 的。 参考文献: [1]姚晓红,许彦平,陈晶,等.近30a气候变化对小陇山林业资源的影响研究[J].干旱地Ⅸ农、l 研究,2005,(5) [2]李怒云,高均凯.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我国林业的立场及对策建议[J].林业经济,2003,(5). [3]郭泉水,刘世荣,陈力,等.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适应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1996,(5). [4]梅秀英.气候变化与森林可持续经营[j].世界林业研究,1996,(5). [5]李怒云,宋维明.气候变化与叫|国林业碳汇政策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2006,(5). 【6 J http://www.greenpeaee.org/china/zh/campaigns/stop—climate—change/scien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