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Y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11)

来源:爱够旅游网


2020Y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学月检测

注意事项:

1 .2 .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请仔细审题,认真答题,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积累运用(32 分)

1. 根据原文填写诗句。 (10 分)

(1) 独坐幽篁里, (2)

,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维《竹里馆》)

(李白《 (作者

》)

《逢入京使》) (韩愈《晚春》) (《木兰诗》) (《木兰诗》)

(3) 故园东望路漫漫, (4) (5)

(6) 双兔傍地走,

,惟解漫天作雪飞。 ,对镜帖花黄。

( 7 ) 《 木 兰 诗 》 中 用 对 偶 句 描 写 边 塞 夜 景 和 军 营 苦 寒 生 活 的 两 句 诗是:

2.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0 分) 选聘.

秩序 .澎

校对 .

薪金 .狂

哺育 .

3.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他讲话总是锋芒毕露....,让人很难接受。

) (3 分)

B .面对困难,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地找寻战胜它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C .当初他对奶奶的病不以为然....,结果那次竟成了诀别。

D .孟母,一位家喻户晓的母亲,家境并不好,但她不怕苦,独自一人将孟子拉扯大,将孟....子培养成一位伟人。

4. 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诗》《唐诗杂论》。

B. 《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C.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国别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

D.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

) (3 分)

A.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

1 / 8

5. 下列有关《骆驼祥子》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3 分)

A. 祥子脸上颧骨与右耳之间有一块不小的疤,是因为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但他并不十分在意他的模样,认为脸和四肢只要结实硬棒就好。

B. 祥子花了九十六块钱买了第一辆车,并且把买车的当天算作是自己的生日。他的生意经是“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不会出了毛病”,但很不幸,他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去了。 C. 祥子准备用来买第二辆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后来,他用和虎妞结婚的钱买了车, 可是好景不长,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只好把车卖掉去安葬虎妞。

D. 当老马在小茶馆里因又冷又饿,不由自主晕倒时,茶馆掌柜颇有经验地给老马喝白糖水, 并给老马买了十个羊肉馅的包子,老马非常感动,叫来孙子小马一起吃。 6. 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语句。 (3 分)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出自《九九消寒图》)

二、语段阅读(38 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7—10 题。 (13 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赵普》

7.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4 分)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③及为相 .

8. 翻译下面句子。 (3 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但当涉猎 .④阖户启箧取书 .

9. 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2 分)

普 少 习 吏 事

10. 根据【甲】【乙】两文来看,吕蒙和赵普两个人物的改变都是因为 和 。 (4 分)

2 / 8

(二)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完成第 11—13 题。 (11 分)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 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 年 10 月 12 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 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1. 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3 分)

12.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4 分)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13. 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4 分)

3 / 8

(三)阅读文段,完成 14—16 题。 (14 分)

于先生

①于先生的眼睛很亮,但他喜欢眯着。于先生给我们上课时,曾对他的眯眼习惯做过解释。于先生从前是公社的公安员,公安员要经常“凝视”生活,他就顺理成章地养成了这个不好也不坏的习惯。“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于先生凝视着我们,开始了他的作文课。

②于先生是我初中时候的语文老师。于先生教我们写作,常常要我们在文章的末段用抒情手法。“啊——”于先生把头往后一仰,胸脯挺起,两臂像扇子一样张开——却又停住了, 然后改变一个姿势,俯身在讲台上,竖了一根手指(往往是右手的食指,因为用红笔批作文, 他的食指往往是红的)在嘴前,于先生悄声道:“抒情,是的——抒情是味精,要使文章有韵味,一定要抒情。”于先生教我们写作,他自己也写,于先生的文章发表得很多。于先生一发表文章,总要拿到班上读给我们听。于先生要读自己的文章,神色有点诡秘,又有点羞涩。于先生的稿费领到不少,我听我们班一位姓黄的同学说(黄同学是教工子弟,家住于先生隔壁),于先生一领稿费,就要他老婆炒个鸡蛋给他补脑子。所以每次于先生一掏他的上衣口袋找稿子,我心里就想,今晚于先生肯定又有炒鸡蛋吃了。于先生读他自己的文章时, 我们静悄悄的,但快到末段时,全班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头往后一仰,就像一片稻穗被风吹了一下,齐声发出了一声“啊——”。为什么知道于先生要念末段了呢?因为于先生在念末段前,总会稍稍停顿一下,清一清嗓子再念。后来我们和于先生之间渐渐有了默契,于先生读末段前的那十几秒时间,于先生用来清嗓子,而我们则用来酝酿发“啊”声的情绪。“啊 ——”我们喊一声,于先生笑了起来。

③于先生教作文教出了名气,十年前,于先生的一批弟子曾经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及县、校、年段等各种各样的学生作文竞赛奖。于先生把我们从初一带到初三,我们班学习园地里, 总是贴满了作文奖状和一页页在风中哗哗作响的范文。于先生的弟子可以冠“于家军”的美名。我虽不是“于家军”中的人,但我当年是真心为“于家军”感到骄傲的。于先生也曾表扬过我的作文。我记得是一篇《学校的一天》,开头我这样写景:“校园操场边有一排合欢树,它们大概是因为‘合欢’,才紧紧地长在一起吧?”于先生在这句话下面给打了一条醒目的波浪线,还把文章拿到班上读给大家听。于先生的红色波浪线太迷人了,后来我当了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

④于先生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应该算那位姓赵的女生,她是我们那一代少年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于先生还宠爱过一位姓潘的山区孩子,潘同学性格内向,喜欢玩手指,常常十指叉在一起捏得满手嘎吱嘎吱响。赵同学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潘同学后来好像落第,此后杳无音讯。我不知道当年于先生的作文弟子们,是否还记得于先生那时的眯眼动作,感叹词“啊”,以及那些激动人心的红色波浪线。

⑤至于于先生,我是前日刚刚遇上的。人胖了些,穿一套漂亮的西装,还是喜欢凝视人,

4 / 8

而且让我快乐的,是他还记得我。我问于先生的近况,他告诉我,在台湾街买了店面,做水暖设备的生意。我替于先生高兴。于先生有了钱,这是好事。 【注释】①公社的公安员:公安员负责公社的治安和调解工作。 14.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于先生是怎样的人。 (6 分)

15. 品味下列句中两处加点副词,说说其妙处。 (4 分)

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 ..

16. “凝视”这个词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4 分)

三、写作(30 分)

17. 请将题目“你是我最

的人”补充完整,完成作文,不少于 500 字。

5 / 8

语文试卷解析

一、积累运用(32 分)

1 .【答案】①弹琴复长啸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 《春夜洛城闻笛》 ③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 ④杨花榆荚无才思 ⑤当窗理云鬓 ⑥安能辨我是雄雌 ⑦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内要求必背的古诗文、文章的背诵熟练程度及对古诗文的理解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达到背诵熟练的同时也要着重记忆一些易写错的字。平时除了对于古文的理解与积累、背诵,也要注意对诗歌的意义和情感掌握。

2 .【答案】 奠 湃 羹 澜 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读音和汉字的正确使用,这类题目对于所有语文考试来说都是必考题型。同学们在平时积累的时候注意把同音字、形近字放在一起,辨认比较后再记忆, 可以有效降低错误率。学而思春季课堂课前测都会有这一块的考查,要有意识的进行积累。 3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成语语义题,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是成语的含义,可能有一词多义的现象;第二是注意把握情感色彩,是褒是贬;最后要注意选句语境是否与成语契合。A 项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B 项锲而不舍指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C 项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这里应该是“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意和不以为然两个词经常做辨析考查,一定要明确区分。D 项家喻户晓意思是每家每户都明白,即人人皆知。 4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学而思寒假课有介绍过“编年体”和“国别体”“纪传体”的区别。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纪传体,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骆驼祥子》文学常识题,学而思寒假课程第四讲非常详细地梳理了 《骆驼祥子》的关键情节,有关“老马和小马”的情节也是课程上重点做过讲解的,给老马“买包子”的是祥子而非茶馆掌柜。

6 / 8

6 .【答案】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楷体字书写方法和要求的掌握,注意书写正确、规范与工整, 字体居中,有起行顿收的笔锋,尽可能美观。

二、语段阅读(38 分)

(一)

7 .

【答案】①当权、当道;②只,只是;③等到;④开启、打开;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及常用文言实词的解释,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虽然有一篇课外文言文,但本题中出现的所有字词在学而思课程中都有讲解。 8 .

【答案】读书人分别多日,就应当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对方,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古文重点句子翻译,也是学而思课堂反复强化的句子翻译,注意字字落实及语句的通顺。 9 .

【答案】普/少习吏事

【解析】本题考查的文言语句停顿。首先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赵普年轻的时候熟悉官吏事务。其次根据文言断句规则,主谓之间是需要断句的,这句话中“普”是主语, “习”是谓语,而“少”是时间状语用来修饰后面的“习吏事”,所以在主语“普”后面断句。 10 .

【答案】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努力读书学习

【解析】本题是文言文意理解题,学而思寒假课堂有重点分析吕蒙的人物形象,只要把握住吕蒙做到了哪些,再确定下是否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本题的答案了。

(二)

1 .

【答案】①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 ②闻一多先生在群众大会上演说 ③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

【解析】本题是事件概括题,这一篇是纯课内文本,用学而思课堂讲过的方法“人物+ 事件+(结果)”组合式答题法即可。 12 .

【答案】这句话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革命者面对危险时的从容不迫,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仰之情。

【解析】本题是人物描写赏析题,按照学而思课堂讲解的“点析评”三步走来答即可完美答题。 13 .

【答案】在内容上,“口的巨人”意为闻一多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赞颂了闻一多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高度概括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优秀品质,突出了闻一多先生无私无畏、言行一致的特点,表达了

作者对其高度的赞扬。在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开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7 / 8

相照应。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语段作用题,按照学而思课程上讲解的 “内容+结构”的答题思路可解决问题。内容上先概括,再从情感角度作答,结构上结合句段在全文的位置来作答。

(三)

14 .

【答案】于先生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他教的很多学生获得了各级各类的作文奖项,他教学富有激情,生动的语言和表现力很吸引学生;

于先生是一个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人,他关爱学生不问出身。

【解析】本题是人物形象分析题,按照学而思课程上讲解的“事件概括+人物品质/性格”,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什么精神品质”的答题思路可解决问题。 15 .

【答案】两个“最”为程度副词,用这两个“最”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于先生当年给“我” 的波浪线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成为“我”最爱的符号;这个符号代表着最美好的评价,能配得上的少之又少,因此用之甚少;表达了作者对于先生教学的肯定和对他的赞颂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字词赏析题,按照学而思课堂介绍的“点析评”三步来回答,重点需要答清楚两个“最”各自写出了什么内容即可。 16 .

【答案】“凝视”是于先生的一个习惯,在文中他借此教我们写文章要学会观察生活; 首尾反复出现,相互呼应,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使人对于先生印象深刻; 表达了作者对于先生的难忘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词作用题。首先根据学而思课堂教的答题思路“本义+文中义+中心义”来整理答题思路,其次注意题干中有提示信息:“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 在提示我们还需要从结构上去答题。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