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亥⾰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名词解释题
清政府“新政”:为摆脱《⾟丑条约》签订后内外交困的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1.(B )被迫成⽴2.(D ),宣布实⾏“新政”。此后,陆续推⾏了系列改⾰,新设3.( BCD )等中央⾏政机构;裁撤绿营,建⽴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商;⿎励留学,颁布新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4.( B )。慈禧太后强调新政要“严祛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以“三纲五常”为原则,不脱离5.( BD )的思路。这说明“新政”只是洋务运动的延续。所以时⼈⼤多认为“新政不新”。B.4⽉C.5⽉D.6⽉
2.A.⽴宪筹备处 B.总理政务处 C.政务院 D.督办政务处3.A.⼯部 B.商部 C.学部 D.巡警部
4.A.官吏选拔 B.科举考试 C.封建等级 D.官吏年考5.A.洋为中⽤ B.中学为体 C.贯通中西 D.西学为⽤
预备⽴宪:1901年《⾟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内外危机的局势下,为摆脱困境,挽救⾃⾝的危亡,并为将来“推⾏宪政”所实施的⼀些措施及推⾏的⼀系列改⾰主张。清政府1901年成⽴1.(D ),宣布实⾏“新政”,并推⾏了⼀些⽅⾯的改⾰,包括:设⽴商部、学部、2.(B )等中央⾏政机构;裁撤绿营,建⽴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商;⿎励留学,颁布新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迫于内外压⼒,清政府⼜于1906年宣布3.(C ),并于1908年颁布了4.(A ),制定了⼀个学习⽇本实现君主⽴宪的⽅案,但⼜规定了长达5.(D )的预备⽴宪期限。由于预备⽴宪的根本⽬的是延续其统治,因⽽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激化了社会⽭盾,加重了政治危机。1.A.政务院 B.总理衙门 C.国务院 D. 督办政务处2.A.警务部 B. 巡警部 C.警视厅 D. 警察署
3.A.仿⾏⽴宪 B.预备⽴宪 C. 预备仿⾏宪政 D. 预备仿⾏⽴宪4.A.《钦定宪法⼤纲》 B.《钦定⼤清宪法》C.《钦定宪法》D. 《⼤清国宪法⼤纲》B.7年C.8年D.9年
会党:晚清之际,由 1.(BCD )等社会成分构成,处于社会底层,⽆固定职业、⽣活不安定,遭歧视压迫,2.( AD ),讲“江湖义⽓”,且具有3.( B )传统,接受⾰命党“排满”主张,但缺乏4.( BC ),难以坚持长久⽃争的有组织的社会⼒量,也是当时⾰命党⼈武装起义依靠5.( C )。
1.A.⼯⼈ B.破产农民 C.⽆业游民 D.流氓⽆产者2.A.对现实不满 B.逃避现实 C.逆来顺受 D. 富有反抗性3.A.扶清灭洋 B.反清复明 C.杀富济贫 D.替天⾏道4.A.⾰命理论 B.真正觉悟 C.严格纪律 D.军事素质5.A.基本⼒量 B.基本群众 C.主要⼒量 D.同盟者
保路运动:1911年5⽉,清政府在列强的胁迫下,宣布1.( C ),并把粤、川、湘、鄂筑路权卖给2.(A )四国银⾏团。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的⾏径,激起了粤、川、湘、鄂⼈民的强烈反对,迅速掀起了群众性保路运动。其中以四川为最烈。6⽉17⽇,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决定组织3.(B )。不到半个⽉会员发展到10万⼈,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要分⼦,查封保路机构并制造了4.(B),激起了四川⼈民的武装反抗,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川镇压,从⽽为5.(D)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1.A.铁路国有 B.铁路⽀线国有C. 铁路⼲线收归国有D.铁路收归国有
2.A.英、法、德、美 B.英、法、⽇、美C.英、法、德、俄D.英、法、⽇、俄
3.A.保路股东代表⼤会 B.保路同志会C.保路股东会D. 保路股东⼯会
4.A.渝州惨案 B.成都⾎案 C.绵阳⾎案 D.万县惨案5.A.酆都暴动 B.汉川起义 C.全川暴动 D.武昌⾸义
武昌⾸义:1911年保路风潮中,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军警向⼿⽆⼨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1.(D ),⼴⼤群众掀起了全川武装暴动,清政府急调
湖北新军⼊川镇压。由于⾰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2.(CD)两个⾰命团体决定联合⾏动,准备在武昌武装起义。3.(B )晚,驻武昌的新军第⼋镇⼯程营的⾰命党⼈打响了起义的第⼀枪,义军⼀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取得了⾸义的胜利。起义军在4.(B )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了5.(A )。武昌起义掀起了⾟亥⾰命的⾼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崩⽡解。1912年初清帝被迫退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1.A.成渝⾎案 B.汉川⾎案 C.渝州⾎案 D.成都⾎案2.A.同盟会 B.华兴会 C.⽂学社 D.共进会B. 1911年10⽉10⽇C.1911年11⽉10⽇D.1911年12⽉10⽇
4.A.⼆天 B.三天 C.四天 D.六天
5.A.湖北军政府 B.武汉国民政府 C.湖北⾰命军政府 D.湖北都督府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武昌⾸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创建新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议事⽇程。1911年12⽉25⽇,孙中⼭从海外回到上海。12⽉1.(C ),鄂、苏、浙等2.( B )省代表在南京咨议局召开代表会议,选举孙中⼭为中华民国3.(A),奠都南京,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1⽇,孙中⼭在南京总统府宣誓就职。随后,临时政府选举4.(D )为副总统,成⽴5.(C )作为⽴法机构。B.28⽇C.29⽇D.30⽇B.17C.18D.19
3.A.临时⼤总统 B.⼤总统 C.民国执政 D.民国临时执政4.A.黄兴 B.宋教仁 C.孙武 D.黎元洪
5.A.临时国会 B.咨议局 C.临时参议院 D.参议院
袁世凯篡权和集权专制:1912年3⽉10⽇,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总统。4⽉1⽇,孙中⼭正式卸任临时⼤总统职。4⽉5⽇,临时参议院迁往北京。中华民国表⾯上完成了1.(B ),但袁世凯篡夺了国家政权。之后,袁
世凯包围国会,以武⼒逼迫议员选其为正式⼤总统。1913年11⽉,袁世凯攻击国会是2.(A ),妨碍国家统⼀,下令解散国民党,收缴国民党议员的证书徽章,致使国会不⾜法定⼈数⽆法开会。1914年1⽉,⼜停⽌参众两院议员职务,将议员全部资遣回籍,迫使(D )辞职,毁掉了⾟亥⾰命的政治成果:国会。1914年5⽉,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全部权⼒总统独揽,4.(ABCD )。⾄此,中华民国只剩5.(ABCD )了。1.A.政权交接 B.国家统⼀ C.改朝换代 D.和平⽴国2.A.暴民专政 B.政客市场 C.争权夺利 D.不守礼制3.A.国务院总理 B.政务院总理 C.执⾏议长 D.内阁总理4.A.下设政事堂 B.总统任命参政院议员C.撤销国务院
D.总统可以⽆限期连任,继承⼈由总统推荐5.A.⾟亥不堪忆 B.共和成梦境C.⼀块空招牌D.猿猴耍权⼒
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袁世凯为黄袍加⾝,1914年下令全国恢复“祭礼”。1915年⼜下令学校恢复1.( B )课,⿎吹只有尊孔才能避免“⼈⼼皆为⾰命所颠倒”。还指使亲信组织所谓2.( BCD )组织,为“变更国体”⼤造舆论。他还制造所谓“国民代表⼤会”,在武⼒威逼下进⾏“国体投票”,改民主共和为君主⽴宪。1915年12⽉12⽇,袁世凯发表3.( C ),换上“中华帝国”牌号。13⽇在中南海居仁堂称帝。31⽇,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1916年1⽉⽇举⾏登极⼤典,正式当了皇帝。然⽽,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复辟帝制遭到4.( ACD )。他只当了5.( B )“洪宪皇帝”,不久忧惧⽽亡。1.A.祀孔祭孔 B.尊孔读经 C.四书五经 D.⼤学中庸2.A.劝进会 B.筹安会 C.公民请愿会 D.全国请愿联合会3.A.接受请愿变更国体令 B.接受劝进变更国体令C.接受帝位申令D.接受劝进申令
4.A.全国反对 B.逊帝抱怨 C.将帅诛伐 D.天下共击之B.83天C.93天D.103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