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来源:爱够旅游网


浅谈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幼儿入园初期由于对父母的依恋以及对幼儿园陌生教师和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容易产生分离焦虑。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心理根源及由此带来的对幼儿生理、心理的影响。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入园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从幼儿不同的依恋类型入手,根据幼儿的分离焦虑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幼儿稳定入园情绪,使他们尽早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

分离焦虑,是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引导分离焦虑有两个条件,一是直接分离,即幼儿与父母完全分离,独自呆着;二是间接分离,即幼儿与父母分离时,如果有其他人陪伴,就能减轻他们的分离焦虑,因而分离焦虑的反应强度也较低。而且,幼儿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强而逐渐下降。幼儿入园后的焦虑情绪可以因教师的照顾与陪伴而得到缓解并最终消除。

幼儿刚入园时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二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依恋这一情感联结对幼儿将来的心理发展有长期影响。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指出,母婴之间稳定的依恋情感联系的建立,有利于幼儿社会性与个性的正常发展。早期的情感依恋向幼儿提供了一种基本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有利于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与别人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

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使幼儿产生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现象。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种消

1

极情绪状态,会严重影响身心发展,比较严重的,就会降低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安全型依恋幼儿在幼儿园同伴交往中显得更具社会能力解决人际问题能力以及更高的自信水平,因此,帮助幼儿缩短适应期,较快地稳定情绪,愉快地上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

二、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入园焦虑表现与消除对策

心理学家依据研究结果将幼儿划分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包括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教师是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重要他人”和“权威人物”,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情感能否安全转移到教师身上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照料态度和方式。幼儿初次入园时,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个幼儿在父母离开时和父母离开后自由活动时的表现。不同依恋类型幼儿在与父母分离和与父母团聚时的表现是不同的。教师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消除幼儿的入园焦虑。

(一)安全型依恋幼儿

这类幼儿在初入园时能独自或与父母一起探究周围的陌生环境,对于陌生的教师和同伴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和父母的分离表示伤感,但并没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与父母团聚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寻求与父母亲近。从外在行为特征来看,这类幼儿情绪健康、稳定、自信、友善、乐于探索,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不需要教师特殊的照顾。对于这类幼儿教师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创设轻松愉快的物质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培养幼儿热爱教师和幼儿园的情感。

2

一方面要创设轻松愉快的物质环境。根据新入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需要,精心布置活动室和设置活动角。在活动室墙面上可贴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用来自幼儿生活的材料创设游戏环境,准备大量活动材料和玩具。幼儿受丰富多彩、新奇整洁的环境吸引,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各种活动,有利于缓解焦虑情绪,逐渐适应并喜欢上幼儿园。

另一方面,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爱抚等,都能使幼儿从情感上得到满足,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在此基础上,幼儿能很快把对父母的依恋迁移到教师身上,从而减轻幼儿因离开父母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对于这类幼儿教师可以采取榜样示范法、讲理法、讲故事等方法来缓解他们的焦虑心理。

(二)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幼儿

这类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显得谨慎,过分依附母亲怯于探索环境,对陌生人不太关注。对父母的离开表现出极度的伤感和焦虑,与父母团聚时表现出寻求亲近与拒绝交流两种相互矛盾的行为。从外在行为特征来看,这类幼儿情绪不稳定,排斥与接纳并存,依附性强,缺乏自信。

这类幼儿需要教师给予关注。针对前一类幼儿的措施同样适用于这类幼儿。此外,对于这类幼儿,教师要以满足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为主。

教师始终在幼儿身旁细心照料,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进而获得安全感。教师应像母亲一样,多和幼儿进行情感交流,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从而促进亲密的师幼关系的形成。教师的关心和体贴能使幼儿把教师作为陌生环境中的保护者,从而缓解入园分离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3

另外,教师还要引导这类幼儿逐渐融入同伴群体。开始时教师要带他们和其他朋友一起玩,然后逐渐增加他们独处以及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的时间,最终使融入同伴群体。游戏中,玩具可以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同龄伙伴中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以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三)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幼儿

这类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能自主地探索和游戏,但不够投入。他们能接受陌生人的关注,与陌生人在一起并不十分伤感。在人际互动中,这类幼儿表现出一些回避现象,如避免成人注视或扭身走开。在父母离开时并不特别焦虑,与父母团聚时并不力图接近。从外在行为特征来看,这类幼儿似乎对爱缺乏反应,排斥、独立、情绪水平低。

这类幼儿也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他们的适应能力介于前两类幼儿之间,虽然,他们能够接受陌生人的关注并能主动进行探索性游戏,但其关注和探索的程度不如安全型幼儿,而比反抗型的幼儿要高。针对前两类幼儿的措施同样适用于这类幼儿,此外,对于这类幼儿还要采取转移法和顺从法。

教师要用玩具、图书等幼儿感兴趣的物品来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的压力,稳定入园情绪。在幼儿自由活动时,教师要顺从他们的意愿。只要幼儿情绪稳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他们喜欢做什么让他们做什么,不必强求他们加入既定的活动。在活动形式上可多样化,并体现动静结合,教师组织与孩子自主活动相结合,室内与室外活动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为每个孩子提供充分活动和发展的空间。

除了上述对策之外,教师还要积极寻求其他有效措施,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幼儿的入园焦虑,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如教师可以允许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品

4

来幼儿园,使他们有一种精神寄托。教师还要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了解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与需求及家长在家常用的一些方法,以便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此外,教师也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工作,要与家长统一意见,坚定信念,家园合作,消除幼儿入园焦虑,共同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