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课例教学预案 教学思路说明 教学内容: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教学对象:6--13岁儿童。 教学方法:读诵、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礼。 2、师生问好。 3、 调整坐姿 二. 分享力行 三.学习新课 板书四句经文大家齐读 (一)释意“亲爱我,孝何难” 1.释文:父母亲无微不至地爱护我们,为人子女感受得到父这的样孝顺并无困难。 “亲憎我,孝方贤” 1.释字:“憎”厌恶、不喜欢。“方”是才的意思。“贤”是贤良。 2.释文:遇到不喜欢子女、厌恶子女的父母亲,子女也一样能尽孝,这就难能可贵了。 3.师:即使跟父母亲的缘分没有那么好,也要尽量让父母亲改变过来。要相信“至诚感通。”一般人所认为父母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行孝义,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大家齐读“至诚感通。” (二)经文开解:这段经文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 不难。结合生活引导: 1、同学们,我们父母爱我们吗? 2、父母亲是怎样爱你的?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爱护我们,我们孝顺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一堂课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懂得知恩报恩的道理,进一步了解父母的爱是多种方式。若父母亲不喜欢我们,但我们还能够孝顺,就更难能可贵。 尽孝道是为人子的本分事。 课前的组织教学通过行礼、调整坐姿让学生的心收一收。 通过解释,为学习下文做好准备。 母的恩重如山,自然小心谨慎地行孝,不敢让父母挂念操烦, 第一方面:亲爱我,当亲人爱我们的时候,我们做出孝顺的时候,并 3、你做了哪些孝顺父母的事?父母高兴吗?学生回答后小结:父母亲 第二方面: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但我们还能够孝顺,就更难能可贵。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闵损芦衣(下面的故事可用讲的也可用看 《弟子规》“入则孝”109
盘片) 在周朝的时候,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比较早去世,父亲通过故事的引领娶了个后母。后母比较对好,在冬天的时候做衣服,因为后母又生了学习,让学生对 两个弟弟,用棉花帮两个弟弟做棉袄,但是却用芦花帮他做衣服。做“亲爱我,孝何起来衣服确实很大,蓬蓬的,但是芦花不保暖。刚好他的父亲叫他帮难”的经句学习有他驾车,因为冷风飕飕吹过来,所以闵子骞一边驾车一边发抖。他父一个很好的铺垫,亲一看衣服都穿那么厚了还在发抖,你这个行为很有可能会让你的后具体而形象又富母的名节受到损害,人家看了还以为后母在虐待小孩。所以就很生气,有启发意义。 拿着鞭子就抽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他父 亲看了很生气,这继母怎么可以虐待我的儿子?气冲冲的一回家就要让学生感受一下把他后母休了。(提问:假如你是闵子骞你会怎样做?) 假如是自己,该怎在这个情急之下,闵子骞马上就跪下去,他就跟他父亲哀求,他么样处理?加深说父亲,不要赶后母走,因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亲在的对经句“亲憎我 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亲假如离去,我跟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孝方贤”的理解。 冻。闵子骞讲出这席话,他的父亲听了很感动,气也就消下来。他的 后母更觉得很惭愧,一个这么小的孩子都能念念为她的孩子,也为她 着想,而她这么大的人却跟一个孩子斤斤计较。所以闵子骞的这一分 心、这个德行感化了他的后母,从此家庭过得很和乐。闵子骞后来成 为孔老夫子的学生,尤其以德行优异而出名,被孔老夫子称为贤德之 人。 诸位朋友,假如闵子骞没有用这种宽恕、包容,没有用至诚的孝 心去对待他的后母,这个家庭往后会怎么样?会搞得家破人亡。所以, 人面对事情,绝不能够意气用事,假如都是以怨报怨,结果绝对不圆 满。我们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一颗真诚,用一颗孝心,通过这个故事,让才能上演人生一出一出的好戏。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学生体会到父母跟我们相处得很好,我们也尽力奉养父母。当然父母也有可能脾气有不好的时候,这父母跟我们相处得很好,我们也尽力奉养父母。当然父母也有可时候我们也要能够包能脾气有不好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也要能够包容、能够宽恕,因为每容、能够宽恕,因为个人情绪都会有起伏。人与人相处,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不管别人每个人情绪都会有起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做对”。假如今天父母对我们在情绪上比较不好,伏。人与人相处,我我们也用不好的情绪对待父母,其实父母错了,我们也错了!假如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们错了,还有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错?就没有了。所以不管是父母也“不管别人对不对,《弟子规》“入则孝”110
好,或者你身旁所有的亲友也好,纵使他们用不对的态度对你,我们自己一定要做对”。 依然要用对的态度去面对他们,不然我们也是跟他一般见识,根本没 有资格去说别人错。这是个理智的态度,不管别人对不对,我自己首 先一定要做对。因为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我们中国有很多的圣哲,都 能够在“亲憎我”的状况之下,他依然保持他那一分至诚的孝心。也 由于这颗至诚的孝心,能够去扭转家庭的气氛,进而家庭和乐。“父慈”、“子孝”的行为,不管对方是什么情况,对我如何,我还是尽我的本分。绝不是“银货两讫”的交易,也不是“以牙还牙”权利义务的相对态度,这正是中西文化差异之处,我们应有所明辨。 第三方面:爱是理智的成就,不是物质的给予和没有原则的宠爱。 同学们,我们长这么大了,父母不断地给予我们吃的、穿的,可是我 们却从来不知道感恩与满足。我们的欲望越来越膨胀,我们的要求越 来越多,当父母不能满足我们的时候,我们不但不能理解,反而生起 了恨心,以至于我们的孝心被泯灭了,感恩不见了。同学们:爱是什 么?其实真正的爱不是不断地满足我们的欲望,而真正懂得爱的父母 是不断地去成就孩子。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个故事:胡妻教子 的教导。 胡宗绪,是清朝德学兼备的儒学大师。他的成功离不开母亲潘氏 宗绪从小家境很贫寒。父亲在宗绪刚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 带着他和两个弟弟艰辛度日。家里虽然很贫穷,但是母亲都坚持把宗 绪送到村里的私塾里读书。从这里可以看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意志 坚强的人,决心要把孩子培养成人)每天一大早含着眼泪把他送到山 头,当儿子的身影越过山头直到看不见睦才回家。晚上不论再忙,母 亲都要到村外去把儿子接回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怎么样? 三年过去了,家里太穷了,没法供他上学。大家想想,没钱上学 该怎么办?母亲仍然坚持让他在家读书。母亲不认字,于是让宗绪在 家里念给听她,她从意思上来为儿子解释。一天,当听宗绪读程頣、 程灏和朱子的言语时,母亲不禁站起来身来说:“我就知道做人就应该 这样。”当听儿子读司马相如的《美人赋》时,不禁勃然大怒,喝令儿 子不许再读下去,改读别的书。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读过《弟 子规》,但是她也知道这些道理。可能都是她的父母亲给予她很好的榜 样,上所施,下所效。为什么母亲不许宗绪再读下去,这是用了《弟 子规》的哪一句经句?(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母亲对他们的生活的细微处都管教严格。当儿子们要出门时一定 《弟子规》“入则孝”111
要告诉母亲去哪儿。这是用了《弟子规》的哪一句经句?(出必告, 反必面)回来时,衣服上如果有被草上的露水打湿的痕迹时,就会挨 母亲的打,并被指责说:“为什么不走正路?”正路是什么意思?(走 大路,走光明的路)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母亲自己只吃些瓜蔓来充饥,而给儿子们 煮麦子粥。每当有多余的饭菜时,她就周济给邻里饥饿的人。在母亲 的精心抚养和教导下,胡宗绪不仅在学业上大有长进,而且养成了诚 实正直的品德。后来他终于不辜负母亲的希望,雍正年间考中了进士, 官做到国子监司业,学问渊博而笃实,笃实是什么意思?(认真去力 行)成为清朝德才兼备的儒学大师。有句话说:有才有德是正品,有 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他时时想的是怎么样服 务他人,怎么样才能利益他人,处处为人着想。我们曾经讲过,为人 着想是第一大学问。有德无才他也想利益他人,帮助他人,但是他心 有余而力不足。有才无德的人,他想的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从中得 到好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这样的人太自私,可能为了自己 的利益,不择手段,做出害人害己的事情来,所以很危险。 (三)拓展 的付出呢?请同学们回答。(主要从衣、食、住、行这几方面来回答) 2、大家一起唱《跪羊图》 (四)小结 父母这样尽心尽力的成就我们,我们应该如何报答父母对我们 父母爱你的方式,有时候是对你轻声细语,有时候却是对你非常 的严格,同样都是对你的这一分爱心,你要体会。当你的父母在责罚 你的时候,当他在生气的时候,其实他的身体已经受伤了。发一次脾 气要几天身体才会恢复正常?要三天左右。你看,有没有人喜欢骂人? 骂人对身体这么不好。你的父母是因为要让你记住这个教训,以后不 要再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所以他宁可发脾气伤害自己的身体,也不 愿意你学坏。你要能体恤父母这一分存心,为了让你的道德、学问能 提升,不会堕落,他才要教训你,责罚你,你要对得起父母的这一分 关怀、爱护。 我们要对得起父母的教诲,这个脾气不能白发,不能白让父母身 体受伤害,所以我们记住这次错误,要懂得挨骂要能换得什么?进步, 要学习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渊的德行,“不二过”。这次被父母骂完了, 一定要记住,下次不能再做让父母生气、伤心的事。
《弟子规》“入则孝”112
板书: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周朝 闵子骞,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做对 “父慈”、“子孝” 胡妻教子 胡宗绪,是清朝德学兼备的儒学大师 为人着想是第一大学问。 颜渊 不二过
《弟子规》“入则孝”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