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教育初探
[摘要]感恩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教育的缺陷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了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对此,要采取有效对策,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提高高等院校的道德建设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
一、感恩与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① 所谓感恩,就是对在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如果从操作上分解感恩,那么感恩包含着三个层面:知恩、感恩、报恩。很多人把感恩与宗教联系起来,以为只有在有宗教传统的国家才讲感恩。其实不然,中国文化中就有很多关于感恩的典故和说法,像大家所熟知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恩不报非君子”、赵氏孤儿的故事等。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感恩”似乎从很多人的意识中消失了,不少学生令人遗憾地成了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许多大学生只有在没钱的时候才会想到父母。这种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它折射出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客观现实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激发感恩情感,促进形成感恩意识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产生感恩情感,进而形成感恩意识,使感恩行为成为个人的稳定心态和行为习惯。确切地说,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弱化了感恩教育。许多父母补偿心理过重,总是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没有按照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要求去塑造和培养子女,而是把子女当做实现自己意愿的“私有财产”,在生活上大包大揽,一味地宠爱、溺爱子女,却从不要求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子女回报。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无形之中弱化了对子女感
恩意识的培养,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学习是我的天职,感激父母暂时还没想到。
2.片面的应试教育观忽视了感恩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我们主要以学生的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标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很多中小学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把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追求高分数上,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许多大学生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等,都与中小学德育工作落实不够,尤其是与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3.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了感恩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总是按照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的原则开展经济活动,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本性和利益分配机制,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这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和物质化。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员的流动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束缚,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他们不懂得要去感激父母,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因此,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也是情有可原的。②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教育效果低下。(1)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教条化,教育脱离社会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课堂中采用本本主义的教育方式,讲些空洞的大道理,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学习各种教条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脱离社会生活的教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仅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而且使得一些学生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的观点。(2)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形式化,大学生知行难合一。目前,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以及其他道德品质方面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系统的考核体系。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的考核方式与其他的知识性课程的考核方式没有什么差别,这严重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同时,这种与大学生的行为活动相背离的考评体系,也导致大学生们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知行难以合一。(3)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表面化,行为指导实效不理想。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道德教育,因此,对教育成果的考察并不容易。目前的考核成果往往趋于表面化,比如组织了多少活动,有哪些反馈意见等,笔者不否认这些成果能够反映一定的问题,但是绝对不能反映问题的全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标准本身就造成或助长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表面化,而对于实际行为到底有多大的指导作用则无人问津。③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分析
1.强调感恩教育实施的科学性,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识恩、知恩。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世界和
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那他就不可能感恩了。其次,要教会学生知恩图报。在识恩、知恩之后,应当以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对这一点,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再次,要教会学生施恩不图报。施恩不图报是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仅应当知恩图报,还应当抱着慈悲的心理去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此外,教师自身在学识、人格品质上也要做学生的楷模。感恩教育是道德和情感的教育,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与大学生交朋友。只有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才能打动和感化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2.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分阶段、分重点地开展感恩教育。大学生处于个性的全面塑造期,在他们的心里有自己的一套价值和是非标准,虽然有些并不正确,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他们是非常固执的,难以达到教育目的。所以,实施感恩教育,首先,要了解大学生对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合理而且有震撼力的感恩教育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年龄、学识层次等特点的感恩教育方式。同时,我们还要仔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因材施教,有侧重有方法地进行感恩教育和心理疏导。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增强自立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其次,感恩教育需分阶段、分重点地开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大学生受年龄、知识、心理素质、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对感恩教育有各自的理解,接受程度也因人而异,因此,教育更要讲究方法,不能用教育小孩子的方法来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在一年级,感恩教育的重点可以围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来开展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体谅父母,感激恩人。在二、三年级,可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让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体会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离不开集体,离不开社会。在四年级,可以开展奉献爱心的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公益性活动④。要在活动中,培养同学们的爱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要让学生在点滴的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大自然、对社会、对家庭亲人、对每一个人的感恩之心;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作用,建立全面、全员、全程参与的感恩教育体系。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往往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感恩环境将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感恩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等。要充分协调和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作用,建立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社会的发展对人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育者要努力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家庭关系亲密融洽、社会环境和谐有序、人际关系健康稳定,让德育渗透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让人间情更浓,让社会更和谐。
[注释]
①李国炎,莫衡.当代汉语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320.
②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25.
③耿树丰,夏红.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1):34.
④岳洪群.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