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生审美教育作用论文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中学生审美教育作用论文

概要:在审美教育的渗透下,学生极易形成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这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也促使学生更加自觉,更加熟练的掌握和使用语文知识。对美的追求,是一种自觉的心理需求,它能促使人向更高级的审美趣味发展,这必然导致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有效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人在欣赏美的时候感受美、享受美,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美的教育,从而陶冶个体的情性。例如人在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崇高形象,在共鸣之余引起感染,感情得到升华,性格得到熏陶。

人在欣赏美的时候学会创造美,这一过程又完成了人对自我的塑造。人们在感受美、鉴赏美时,会不自觉地在头脑中记忆美的形象,获得一定的修养和技巧,最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创造美。这一过程中,人与“美”产生共鸣,完全融合了,完全把个体向美的境界推进,塑造出美的自我。例如,学书法的人,在学习之初,是受到书法美的感染,学习之后是能对书法之美的感受鉴别,最终是能创造书法的美。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思想境界就随着学书法的进步而发展,当他的书法越是美,他的人格的塑造便更加接近于美的人格。

一、审美教育在发展人的能力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审美教育能发展个体对美的感受能力。通过渗透在教育活动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发展个体对各种美的感受能力。这种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是个体其他能力培养的基础。对美形成兴趣与爱好,是个体发展的前提。

审美教育能发展个体对美的鉴赏能力。在审美教育中发展对美的鉴赏能力,这使得个体能够正确理解和辨别客观事物,使人的发展朝向积极和前进的方向。 审美教育能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对美能够感受鉴赏,必然导致对美的追求,这就自然会引发人的创造动机。这种创造动机会随着审美教育的深入而发展,以致能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审美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十分重要,它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黄金时期强调审美教育,对一个人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中学语文教育担负着较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教育任务,把审美教育全面地渗透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意识引导学生对语文材料美的挖掘,让学生既发现美又感受美,从而陶醉美,使头脑受到洗涤与感染,情感形成共鸣,便在愉悦中完成语文教育对人的思想塑造的目的。在完成对人的思想塑造的同时,又完成对人的思想美的塑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例如,教学《苏州园林》,让学生置身“苏州园林”就“如在图画中”:亭台轩榭的布局,意境优美而天然成趣,假山池沼的配合决无人工斧凿之痕,体现自然朴素之美,花草树木的映衬层多景深,曲径通幽,恬静典雅的意趣,引人入胜。教学《白杨礼赞》黄土高坡上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以它倔强的性格,挺拔的气势,激发人们团结向上,不屈不挠。在教学时挖掘这些美加以欣赏,并让学生形成共鸣,能陶冶学生的性情,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其次,语文教育是一种智能的培养。听说读写思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就在这线中,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对这些美的因素的感知就会促使学生对语文工具的掌握;对这些美的因素的进一步创造,又会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这样对于语文教育的效率来说,意义非比寻常。例如,学习《沁园春·雪》时,学生一开始就被教师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抒情激昂的朗读所吸引,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这朗读的韵律美,而后教师对诗句再加讲解,学生自觉地从朗读的感染转而进一步去探求,教学自然轻松高效。

再次,通过审美教育的渗透,促使语文教学成为美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质量。教师以满腔热情引导学生荡漾在语文知识的海洋,启发学生感受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语言文字的韵律美等,课堂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越来越有趣味,越来越有效果。在美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在美的感染下形成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兴趣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和切入点,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种莫大的动力。例如,学生学习《邓稼先》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挖掘“邓稼先”的闪光点: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等人性的美,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用来表现这一点的方法美。学生的审美趣味随着上升一级,这必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而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用表现方法的美去表现自己身边的人,这个创造美的过程自然会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在审美教育的渗透下,学生极易形成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这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也促使学生更加自觉,更加熟练的掌握和使用语文知识。对美的追求,是一种自觉的心理需求,

它能促使人向更高级的审美趣味发展,这必然导致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有效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石峰,美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3]罗小娟.生命化的语文教学.

[4]中学语文课本及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