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词也叫外来词,通常认为它指的是音或者义借自外语的词。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词的借用。只要民族之间有接触,就会有词语的借用,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汉语也不例外。。 一、汉语借词现象
在汉语史上的借词现象的高峰时期概括起来主要有七段。 1.汉代从西域借词 2.汉末到盛唐从梵语借词
梵语是古印度语的一种,现在仍是印度23种官方语言之一,古梵语文献数量仅次于古汉语文献数量,居世界第二,远远超过古希腊语和古拉丁语的文献数量,古梵语文献主要是佛经。早在西汉末年,佛教的《浮屠经》传入我国,之后不断有佛经传入,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引入了很多新的概念。那么,汉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借用了很多古梵语词。比如:“佛”最初音译为佛陀,或浮屠,简称佛。本意是“觉醒、顿悟”,佛教徒把教主释迦牟尼尊称为佛;“塔”最早的梵语音译是?堵坡,意思是佛教高僧埋葬尸骨的坟冢。晋朝以后,人们专门造了“塔”字,塔也就成为一个意译的借词,一直沿用至今;“袈裟”是梵语的音译词,意思是僧尼的法衣;“伽蓝”音译借词,意思是僧众居住的庭院,现在在洛阳、吉林、无锡、苏州等地都有伽蓝寺。梵语借词数量庞大,日本学者编纂的《汉语佛教大词典》收录的佛教词语多达3万5千余条,其中绝大部分是梵语借词。。
3.元代从蒙语借词
宋代,蒙古族就已经与汉族发生过接触,乃至元朝建立,汉语与蒙语有了更为广泛而密切的接触,汉语此时出现向蒙语借词的高峰。
“歹”是个象形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有裂缝的残骨。而现代汉语“歹”字的意思是“不好”,这个义项最早出现在元代文献里,比如出自元杂剧《窦娥冤》的一句话“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个义项就是源自蒙语的近音字[tai],此时,现代汉语“歹”字本义已经消失,而是完全借用了蒙语的意思。同样“蘑菇”、“站”、“把式”等也是来自蒙语的音译借词。 。
4.清代从满语借词
清兵入关以后,建立了清王朝,汉语中满语借词逐渐多了起来,比如:阿哥、格格、贝勒、贝子等等,这些都是满语的音译借词,随着清朝的灭亡,很多满语借词在口语中消失,一少部分留了下来,比如内蒙古有的地名叫贝子庙。现代汉语中典型的一个满语借词是萨其马(满族的萨其马是饽饽、干粮,以冰糖、奶油和白面制成)。。
5.明治维新以后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从日语借词
来自日语的借词是汉语借词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一类借词是借用日语的字形和字意属于借词中的借形词,这样的借词分辨起来比较困难。
日本文字是借源文字,晋朝时候,汉字传入日本,成为古代日本的官方文字,二战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以假名为主、汉字为辅的混合文字。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搞起了改革开放,开始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在翻译新概念新名词时,日本人通常使用汉字,由于这种翻译合乎汉语的习惯,加上早期留日学生的传播,这种借词就被大量地吸收到汉语当中。。
比如“社会”是古代汉语中原有的词,本意是于春秋社日迎接土神的集会。日本人用社会来翻译英语的society,意思是人类社会,日语“社会”字形同汉语相同,但是读音不同日语读[shakai no];“运动”也是古代汉语原有词语,原指运行移动,日语用来翻译英语的movement。日语读作[undo],汉语借用回来以后,被广泛应用,比如政治运动、整风运动、独立运动等等,这里的“运动”指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有组织、有目的而规模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增加了一个义项。从日语借来的词还有很多,比如士官、干部、警察、文明、肯定、经济、绝对、抽象、概况等等,这些词都是日语同形同义不同音的。 。
6.20世纪30~50年代从俄语借词
这个时期,因为共产主义的传播,拉近了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汉语受到了俄语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借词。“布拉吉”意思是连衣裙,来自俄语的одеваться,这个词在全国曾经流行一时,因为人们习惯于用意译词来替代音译词,这种音译借词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如今只有在我国东北部分地区仍在使用,此类借词还有卜留克、列巴、布尔什维克、喀秋莎等等。。
7.鸦片战争至今从英语借词
汉语从英语借词的第二次高潮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生活方式受到以英语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出现了诸如迪斯科、尹妹儿、脱口秀、巴士、丁克、超市、拷贝、可口可乐、拜拜等等一大批来自英语的借词,并且借词的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 二、汉语借词的特点
借词现象不仅出现在汉语中,世界各民族语言都有借词,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没有借词的语言,汉语借词现象却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1.汉语借词与社会发展、民族接触、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密切 我国历史上,汉语经历的几次借词高峰,就可以充分说明社会生活的节奏越快,与异域文化的接触越频繁,经济交流的范围越广泛,借词的速度就越快,数量越多,流行的范围就越广。
2.汉语借词的双音节比多音节有优势
跟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占多数,很多借词最初的音译是多音节,但是后来就被双音节借词取代,比如American最初音译为美利坚,现在译为美国,三个音节变成了两个音节,并且加上了义类“国”,由音译词变成了半音译词。法国、德国、英国都是如此,romantic最初音译为罗曼蒂克,四个音节,为了符合汉语规范,简译为浪漫。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