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文本理解复习小测
一、阅读(“一语未了……让他们去歇歇。”)(1—13)
1.对王熙凤的出场,作者运用的手法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意是什么?
说明 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非同寻常/是贾府的掌权者/少奶奶
2.文中为什么要极力铺 写王熙凤头饰和裙服? 与众不同,表明它追求荣华富贵。贪婪。俗气。
3.王熙凤在选段中先“笑”,再“拭泪”,后“喜”,其言行表情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
善变。八面玲珑。放肆/逢场作戏,虚伪。
4.“天下真有这样标致……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句话集中体现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有人说此语一举四得,试分析“四得”的内容。
称赞黛玉/讨好贾母/捧小姑/取悦王夫人——八面玲珑。
5.王熙凤见黛玉这一段精彩的表演,可归纳为“笑、哭、喜、问、吩咐”等几折,这说明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6.赏析文中王熙凤的外貌描写。
三角眼:极有心计。吊梢眉:刁钻狡诈。
7.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凤姐的出场?这样写有何好处?
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效果: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泼辣/无礼/放肆性格。身份:特殊身份,深受贾母喜爱。
8.在凤姐亮相前为何先写黛玉心中的“纳罕”?
9.写凤姐的亮相采用什么方式?(4字之内) 众星拱月
10.写贾母笑着介绍有何作用? 贾母对身份地位/性格,
11.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对林黛玉作了一番精彩的表演,充分表现了她哪些性格特点?
虚伪/八面玲珑,能说会道,/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炫耀——装腔作势,卖弄地位。
12.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展示凤姐的性格形象? 语言/服饰/肖像/动作
13.“在这里不要想家……也只管告诉我。”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这里我说了算,你以后一切都得听我的(我的地盘我做主)
二、阅读 “贾母因笑道……一拥争去拾玉。”)(14—24) 14.简要说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几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15.宝玉问“可曾读书”,黛玉的回答与前面回答贾母的不同(她回答贾母的话是“只刚念了《四书》”),试分析这其中的原因。
16.作者写宝玉对《四书》以外的书籍的评论,是为了表明什么?
17.简要分析作者写贾宝玉“摔玉”的意义。
18.宝黛相会为何不写宝玉眼中黛玉的衣裙妆饰?
19.宝玉眼中的黛玉是怎样一个人?
20.黛玉对宝玉这样说而不像回答贾母说“只刚读了四书”,这表现黛玉怎样的性格?
21.宝玉为何说“颦颦”两字“两妙”?
22.宝玉的“四笑”、“四问”显示了他性格中的哪一方面?
23.这段文字运用哪些描写手法塑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形象?
24.文中的“通灵宝玉”象征了什么?
三、阅读(“一语未了,只听外面……却难知其底细。”)(30)25.作者如何写宝玉的出场?这样写有何好处?
26.“丫鬟进来笑道”一句中“笑”有什么深意?
25—27.在宝玉亮相前为何先写黛玉心中的“疑惑”?
28.黛玉眼中的宝玉是怎样一个人物?
29.作者为何要让宝玉两度亮相?
30.玉初见宝玉与下文宝玉见黛玉均有似曾相识之感,这有什么作用?
四、以下为2014高三会考题。阅读(“一语未了……让他们去歇歇。”)
31.脂砚斋评点王熙凤出场:“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这“第一笔”是指文中哪句话?它勾勒出王熙凤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32.文中加点词“竟”有什么表达效果?
33.选文主要从谁的角度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五、阅读下文,完成34-37题。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观,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甲 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乙笑岔了气,伏在桌子上只叫“哎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丙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丁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屈背弯腰,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替他姐妹换一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7.甲、乙、丙、丁四处的人物分别是 ( )
A. 湘云 黛玉 探春 惜春 B.黛玉 湘云 探春 惜
春
C.探春 黛玉 惜春 湘云 D.惜春 探春 黛玉 湘云 18.刘姥姥“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为什么“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答:
19.“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为什么“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A. 凤姐、鸳鸯同情刘姥姥,不忍心与大家一起笑刘姥姥。 B. 她俩是宴席的主持人,要沉着大方,才不会使宴会大乱。 C. 此事是她俩一手策划的,但要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D. 在贾母面前不敢放肆大笑,以免失礼。
20.对这段文字有四种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 采用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众人各不相同
的笑态,显示了大观园中欢乐的日常生活情景。
B. 采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在笑态各异中显示了个性的差异,展示了大观园中欢乐的日常生活片断。
C. 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揭露了贵族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讥笑和蔑视,同情劳动人民的遭遇。
D. 采用语言、动作的描写,揭露贵族阶级生活的糜烂,反衬出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