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育人夺标”竞技教育的新理念

来源:爱够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18卷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02 Vo1.18 N0.2 第2期 试论“育人夺标"竞技教育的新理念 勾晓秋 郭长虹 李中良 (吉林体育学院长春 130022) 摘 要 就育人夺标的竞技教育新理会,从提出的历史渊源、竞技异化倾向的社会现实和实现 育人与夺标有机整合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竞技运动,异化,育人夺标,竞教结合 当前,国内外竞技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过度”的职业化和商业化的“旧病”,又出现了 “以物为本”、兴奋剂滥用等新问题,使得现代竞技运动再逢“异化”的挑战。回顾过去,国内之 所以出现“高水平运动队”解体、师徒反目和“海外兵团”以及当今某些“运动明星”昙花一现、 “足球大款”敬业不佳等现象,随之又衍生了教练员、运动员参与赌球或打假球,裁判员腐败吹 “黑哨”,甚至还发生了俱乐部为了球队的成绩行贿受贿以及足球流氓大批涌现等现象,都与当 今体育界存在“重物轻人”——竞技运动“异化”的倾向有关。种种事实证明,这种“异化”已不 单单是针对竞技运动而言,更是对人的本身的一种“异化”。针对竞技运动“异化”这一倾向,吉 林体育学院宋继新教授在《竞技教育学》中提出构建以“竟教结合”为手段、以“竞技夺标”为媒 介,通过“育人”与“夺标”的有机整合过程最终达到育人的升华为根本宗旨的竞技教育的新理 念。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对于预防、抑制竞技的“异化”,切实提高竞技领域中运动员和教练员等 人力配置及人才资源的素质,从而保证为国家培养一批高新后备人才,促进我国竞技运动的改 革.最终实现我国竞技运动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育人夺标"新理念提出的历史渊源 1.1 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发展、异化和灭亡 1.1.1 古代奥运会的产生 古代奥运会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对教育、和平、友谊、交流以及互助的需要。最早的竞技运 动是作为重要教育手段出现的,人们以此来提高体能和格斗技能,从而为生产和战争服务。例 如,早期的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为主,雅典的教育追求通过运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其 次,各城邦在争斗中更希望能通过举行奥运会这一文明的方式来显示各自的实力和城邦的优 越性。再次,伴随着古希腊奴隶制的完善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古代商品经济同样要 求打破城邦的界限,在休战、和平、团结、合作的环境下进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正如希腊奥林 匹克学者尼科斯・瓦尔罗斯所言:“奥林匹克的神祗们不仅仅为了竞技才发起运动会,他们首先 是为了反对无秩序和反理性的力量才创建了奥林匹克运动会。” 收稿日期:20o2—0l一0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l 8卷 1.1.2 古代竞技运动“异化”的社会根源 古代竞技运动的“异化”既有社会政治干预的外因,又有竞技与教育分离的内因 随着竞 技运动过度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参赛者甚至使用残忍的手段(例如在拳击手套中 藏放金属暗器,置对手于死地)达到其追逐名利的目的。同时,过分的职业化和商业化削弱了 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功能。竞技者埋头于大吃、训练、睡觉,以致被训练成愚蠢的巨人,通过出 卖自己的肌肉力量使其成为商品。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场变成了商场,竞技赛会也完全从物 质利益出发,因此使得奥林匹克逐渐失去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再者,组织者、裁判者和运动员 之间也有严重的行贿受贿现象。同时,组织者经常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修改规则。竞技的日 渐“异化”不但使奥林匹克运动会追求和平、友好的精神荡然无存,而且也降低了竞技者自身的 文化素质和境界。因此,当时的青年人开始由崇拜奥运会的“体力强者”转向“智慧强人”,从而 使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功能和社会的积极影响不断弱化,以致最后基本?肖失,最终走向衰落和 灭亡。可见,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内因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他产生和发展于教育 的需要,衰落于教育作用弱化的现实。由此可见,教育对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举足轻 重的作用。 1.2 古代奥运会的兴衰对发展现代奥运会的借鉴作用 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支会,虽然存在于不同的时空和历史条件下,但是它们的产生都得益 于教育通过体育与竞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社会需要;得益于竞技维护社会稳定和满足发展 经济的需要。古代奥运会的衰落和现代奥运会面临“异化”的挑战的内因都是竞技过渡职业 化、商业化、教育功能弱化以及竞技者的“异化”;其外因都有政治干预的成分。因此,历史告诫 我们:“在没有政治干预和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竞教结合,奥运则兴;竞教分离,奥运则衰,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历史规律。”也是我们构建“育人夺标”理念体系的重 要依据。而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只要能遵循竞技自身的发展规律,并 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情况下运作,必将有利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反之,不仅不利于发展,甚至会加速其衰亡。因此,教育在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 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在当今世界竞技面临这严重“异化”挑战的情况下,教育对竞技可 持续发展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2竞技运动“异化"倾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2.1 竞技“异化”的社会根源 研究表明,维系自然经济社会稳定的因素是血缘和伦理,稳定商品经济社会的要素是物 质,因而社会的“物化”已日渐成为现实。而当竞技加深物化,并由量变积累达到质变就发展为 “异化”了。社会物化的利,在于它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辉煌的物质时代,并且使人在商品交换 中,既了解社会,又认识自己,从而形成独立的人格。但是,在这个社会里,商品、金钱和财富本 来是人的创造物,有时却又成为支配人的力量,使人受其奴役而日渐“异化”。因为人在物的诱 导下,如果对物质生活需求极度膨胀,就会使人失去了许多做“人”的意义。因此,当今社会积 极呼吁要培养公民的“人文精神”。由此联想过去出现“高水平运动队”解体、师徒反目和“海外 兵团”以及当今某些“运动明星”昙花一现、“足球大款”等敬业不佳现象,这都与社会过度物化 导致竞技产生“异化”倾向有关。然而,当时我们的各级组织和理论研究部门都未及时意识到、 承认和研究竞技“异化”倾向的客观存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勾晓秋.等:试论“育人夺标”竞技教育的新理念 5 2.2竞技“异化”倾向的社会现实 “异化”是以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分裂出来的对立面,变成外在于主体的异己力量,对主 体产生一种压迫、奴役的现象。竞技的“异化”是指竞技者在训练和比赛中过分追求技能成绩 和物质报酬等物质层面的东西,从而对人的本性产生束缚、奴化的消极作用。因为在竞技过程 中,如果仅将提高技能成绩和报酬视为最终目的,从而产生了一种“重物轻人”、“以物为本”的 “异化”倾向,那么必然会促使人(运动员)成为竞技夺标的手段,夺标却成了竞技的最终目的 正如程志理所言:“奥林匹克中的‘人为危机’是手段超越目的,为荣誉在手段上肆无忌惮,也就 是失道了。”当前,在物化的社会中,竞技异化倾向已成为不可否认的现实。例如,国际足联主 席布拉特先生指出,他在国际足联已工作25年,足球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欧洲少数尖子球员 转会费高达一亿多马克,这是一个“危险信号”,也是一个难对付的问题。同样,在国际竞技运 动持续物化的今天’冈4刚步入商品经济社会的中国竞技运动界,也出现了一个甲A球员年收 入高达200多万的现象,但中国足球水平并未因此而得到明显的提高,只是助长了一些人“为 了钱而踢球”的思想。如此问题,任其发展下去,难免会把中国竞技带入“异化”的雷区。 3“育人夺标"的竞技及其教育的新理念体系 3.1 教育“育人”是竞技“夺标”的基础 教育是对人的竞技运动进行一种激发和调控,是竞技运动的支撑和推动力量。过去,竞技 运动的重心是遵循生物学规律,通过训练提高运动成绩,认为夺标是竞技最本质的东西,却忽 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有许多人在竞技中形成了只要运动素质好,能造“物”,其他素质都 无所谓的错误思想,从而导致国内部分具有世界水平的运动队伍一度出现师徒反目、明星出 走、成绩滑坡等不良现象,这些都是竞技“重物轻人”的思想酿出的恶果。国家体育总局袁伟民 局长在他的《我的执教之道》的“追求篇”中突出强调:“金牌可贵,在夺取金牌中培养的牺牲精 神更可贵。”1996年,吉林体育学院宋继新教授在第26届奥运会的总结大会上再次强调了这一 点。事实上单纯靠竞技是收不到育人的理想效果的,只有竞教结合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因为 运动队伍中的运动员,也是善恶皆有的“常人”,所以对其管理也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例如,建 国以来,国家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不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日趋完善,但在 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吹“黑哨”、殴斗、服药、放水等违纪现象屡禁不止。尤其是中国足球等“热 门”项目的所谓“运动明星”,虽然国家与社会在物质和荣誉等方面已经给予了很多,但其奉献 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表现却十分不佳,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体育界存在过分“重竞技轻育 人”的“异化”倾向。为此,我们应该根据竞技运动发展规律和现实问题需要,将竞技运动的目 标确定为“育人夺标”。其中“育人”是“夺标”的基础,它贯穿于夺标的全过程。在竞技实现夺 标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让运动员既要掌握一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又要掌握 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大批具有国际竞技视野和竞争能力的创 造型的高水平运动人才。因为竞技本身就是一个“全球性”的运动,因而作为高水平的积极教 育,若不深入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技能力的创造性人才,那么它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教 育。再者,竞技教育把目标设定为培养创造型的运动人才,才能促进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创 新,才能使运动员的思想、技术和战术在国际赛场上领先,才能提高获胜的几率。因此,作为一 个高水平的运动员,欲求能在重大比赛中多次稳定地表现出非凡的竞技能力,必须要具备较高 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技视野及创新能力。例如,“铁饼之神”艾尔费雷德厄特之所以能荣获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l8卷 饼运动“常青树”的美誉,其成功秘诀就在于她主动接受高等教育,充满信心,积极运用心理学 等其他智能因素弥补自己年龄偏大的不足。 3.2“夺标”是“育人”需要的进一步发展 “夺标”对“育人”也有反作用,是育人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升华的需要。虽然从表面上看,夺 标是运动训练、恢复、竞赛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但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夺取的金牌,其实质是 用来鼓励人们创造更科学、高效、健康的运动方式的手段。所以与育人紧密结合且在正确的竞 技思想、体制、方式推动作用下进行的夺标,以及产生的高新运动冠军、健将等人才的榜样效 应,势必反过来对育人工作产生推动作用,近而促进原有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产生 更科学、高效的教育体制,从而培养出文化素质更高、运动能力更强的新型运动人才。 3.3“育人”和“夺标”的有机整合是竞技运动的再生之路 3.3.1 “育人”与“夺标”有机整合的理论依据 在竞技中,运动的技能、成绩和报酬都是“现象”,是“夺标”不可缺少的“物化”成分,但其流 动性和易逝性很大。然而,如何使其升华为有利于人、竞技和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新文化”, 则要求我们树立“育人”和“夺标”整合的竞技及其教育的新理念。因为人是生物、心理、社会三 重属性的主体,如果在竞技过程中人的三重属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那么他将会克服许多生 活、学习和训练的困难,抵制各种物质的诱惑,使其自身文化素质和运动技能得到稳定的提高。 否则,人的三重属性将不能得到适当的发展,竞技就会由“物化”渐渐转为“异化” 竞技从其本质功能而言,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结构及其机能,但由于心理是生理的形 态,所以生理的改造必然导致心理的发展,并且也只有将心理的发展纳入到身体的改造之中, 让人的心理来调控人的生理;同时,科学、高效的生理改造反过来促进心理的积极发展,才符合 人的竞技的本质特征。实际上,竞技就是一种有目的地使身体文化化的教育活动。然而文化 知识、竞技技能本身只是客观无生命的教材,能否经过竞技运动转化后在人的心理与行为上表 现出有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则依赖于“育人”与“夺标的有机整合。 3.3.1 “育人”与“夺标”有机整合的现实意义 人们在竞技运动中,如果单纯“夺标”,可能就会使竞技彻底“异化”;若单纯“育人”就会使 其失去“夺标”特性,也就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和刺激竞技运动的不断进步与升华。所以 说,“育人”与“夺标”好比不可分割的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完美合一 是竞技的本质和根本宗旨,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决定性),搞好了二者的有机整合,就会保障 和促进竞技运动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的执教之道》和《松下成功之道》虽然是两种 事业,但二者所共同反映的规律是:欲求“造物”必先“造人”,能造高水平的“人”,才能造高水平 的“物”;“造物”也能促进“造人”,提高“造人”的水准。这样才能使“人物融为一体”,使“人”不 是抽象之“人”,使“物”不是缺少“人性”之“物”,从而使竞技运动达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 最终目的。 其实,无论是教育还是竞技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人实现其价值,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告诉我们: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充分实现了 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才能体现人的意义,真正实现其自身价值。笔者 在这里所提出的“育人”与“夺标”的整合不是简单文字相加,而是综合各学科包括自然层面、生 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研究成果的综合,是在新的视野基础上对现代教育学、心理学 和竞技运动学的整合重建。通过科学、高效的育人充分尊重运动员的个性和人格,让他们充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勾晓秋,等:试论“育人夺标”竞技教育的新理念 7 接受人文和学历教育,发挥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并配合一定物质条件和激励手段,即经过 “人一物一人”式的“竞教结合”过程,以“夺标”为物质媒介,以“育人带夺标,以夺标促育人”最 终达到育人的升华,培养大批具备超凡竞技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且可持续发展的运动人才。 这样,运动员家长和社会才能支持体育事业,逐渐以个人带动集体,集体带动社会,最终实现全 民健身。例如,1980年美国医科大学学生海登在第13届冬奥会7天之内连破5项世界记录, 并包揽了全部比赛的5枚金牌。据当时美国有关材料介绍:“海登的教练霍伦采用了母亲所使 用的工具,长年的情感、鼓励和心理上的培养。”可以说海登创造的奇迹也是“育人”与“夺标”的 有机整合的“杰作”。可见,“育人”与“夺标”的有机整合,培养“智体型”的运动人才,不仅有助 于促进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而且更有助于实现竞技、人与社会三者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竞技抵 制“异化”倾向,由“物化”时代升华到“人本”的新时代。 4 结语 “育人夺标”是“以育人带竞技,以人造物”和“以竞技促育人,以物育人”的有机整合体,即 以“教育”之“大智慧”带动“竞技”之“小技艺”的提高;同时,以“小技艺”促进“大智慧”的升华, 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开发的重要领域。虽然二者在整合过程中难免有矛盾和冲突的出 现,但是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告诫我们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既 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只要我们运用合理有效的调节手段维持其一张一 弛、动静结合的积极的平衡状态,便可以促进竞技运动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竞技运动中,要建立人、物并重,更重人的“育人夺标”新理念。要充分重视培养运动员 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他们做人和竞技的素质,以求抵制竞技的“过度物化”和“异化”, 提高其品位,促进竞技运动重 t5由“物”最终转向“人”。从形式上看是一个“人”的修炼与“物” 的训练的“整合”的竞技教育方式,是一个开发人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综合性的竞技教育 方式。这将促使竞技以崭新的姿态回归于教育、还俗于业余,它将促进国家竞技及其教育从思 想、体制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与完善。由此我们联想到人类反思20世纪误用“理性”, 盲目发展科技导致世界经济发展曾走过先污染再治理的“黑色工业之路”,这与竞技经历异化、 衰败、灭亡、再生是同样的道理。 参 考 文 献 (1)宋继新.竞技教育学.人民出版社,1996 (2)宋继新.论竞技的物化与升华.体育科学,2001,(3) (3)颜军.论我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取向.体育科学,2001,(3) (4)马樟生,朱国华,王伟耀.中国职业化足球发展环境与对策.体育科学,20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