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化学平衡》。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化学平衡》是人教版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的有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课题主要包括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是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反应中存在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形成本质过程; 2.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条件、特点以及有关计算; 3.懂得判断一个体系已达到平衡的判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事实阐明可逆反应的存在,理解反应可逆性对反应程度的影响; 2.探究达到平衡时体系的特征变化,学会用一般理论分析解释普遍存在现象的能力;
3.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化学的基础理论出发,感受过程可逆性和化学平衡的普遍存在与指导作用,体验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1
2.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
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化学平衡的建立、特征及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才能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的移动规律。 (二)教学难点:
1.化学平衡的建立; 2.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
难点的依据是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常数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化学是一门培养人的综合探究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引导讨论教学法、探究实验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回顾旧知识,发展思辩能力,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引导讨论法: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相互联系,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基础,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总结知识,例举一些所学例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针对高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的特点,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导入新课,回顾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由已有知识及实验探究引出“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进一步指出“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结合有关实验,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化学平衡的特征以及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于“化学平衡常数”,我采用学生分析归纳,教师订正、讲述,并通过练习及时加以巩固来进行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平衡理论的运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在本课题中,我采用学生自我总结的方法完成此项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 4.巩固练习:
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加以测试,及时反馈信息。 5.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将知识延伸到课外。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P32第4、5、6、9题。 七、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课题2.3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体系的基本要求:
反应物和所有产物均处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反应条件保持不变。 2.化学平衡体系的特征:
等: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动:一种动态平衡,正逆反应同时进行着
变:外界条件改变,ν正≠ν逆,平衡状态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平衡 同:相同条件下,同一可逆反应可由不同途径(不同的起始量)达到同一个平衡状态(等效平衡)。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a、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b、如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改变压强不会使平衡移动。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使用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浓度幂之积所得到比是一个常数,叫化学平衡常数,用K表示。
2.意义:K值的大小表示在一定温度下该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进行的程度,K值越大,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
3.特点:平衡常数K受温度制约:温度一定K一定,温度变化K变化。 八、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人:李伟 2011年5月7日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