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RGP矫正的疗效观察

来源:爱够旅游网
瞧学理论与察睦2015年第28卷筇19期 Vo1.28,No.19,Oct 2015 J Me ̄i Theor&Pro ̄f] 2659 2结果 司生产]进行点眼。在手术当天,将所有患者的鼻道中采用 10g/I 的丁卡因、呋麻滴鼻液及肾上腺素(1:1 000)混合纱 条进行填塞中。在手术时,需要将患者局部进行麻醉,麻醉 2.1。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在术后24h内冲洗泪道,均顺畅, 对患者的泪囊进行挤压,均未出现分泌物。待全部患者进行 部位为泪囊区皮下麻醉、滑车下神经、筛前神经及眶下神经, 完复查后,5O例患者中,治愈48例,好转1例,无效1例,治 疗成功率为96.0 。 麻醉成功后进行手术。具体操作方式为:首先从内眦角鼻侧 10mm处向下以弧形的方式切15mm切口,然后内眦韧带进 行钝性分离,保证其充分暴露,将其下半部分切断。然后在 泪前嵴内侧3mm处切开骨膜,同时将其进行分离,分离后将 泪囊窝及泪后嵴骨膜进行充分暴露。然后在泪后嵴鼻的下 方,用弯血管钳泪骨骨板处顶破,将泪骨及泪前嵴用咬骨钳 2.2治疗并发症治疗结束后,本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18 例,并发症率为36 ,其中7例是术眼内眦部硅胶管刺激磨 涩不适,6例为下泪小点轻度撕裂,5例为鼻黏膜出血,对出 现并发症的所有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并发症得到缓解。 3讨论 咬切,直至骨孔处12mmX15mm鼻黏膜,保证鼻黏膜充分暴 露。对于泪囊及鼻黏膜,均按照“工”字进行切割,然后将泪 总管泪囊开口位置充分暴露。用泪道探针进人泪囊,以起到 扩张泪道的作用,然后将牵引导丝从上、下泪点位置进入泪 囊然后暴露,将导丝环中放置3-0丝线并从泪小点引出丝 线,同时将硅胶泪道引流管向泪囊牵拉并保证全部拉出,同 时将倒“U”型硅胶管留置,然后用丝线进行缝合固定。橡皮 引流条放置于泪囊窝内,采用丝线将引流条的末端与鼻腔进 行缝合,将其上端用丝线缝合后在眉弓内侧缘下穿出并固 定,同时在鼻孔硅胶管及引流条进行结扎。采取无损伤缝线 将泪囊鼻黏膜前唇吻合进行缝合,共三针,其中一针在泪前 嵴骨膜进行加固缝,一针缝合眼轮匝肌,一针在皮下进行连 续缝合,然后手术结束。当患者接受完手术治疗后,需要在 术后1d内采用庆大霉素注射液(国药准字H42020030,天津 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主要治疗原则为重新建立泪液引 流途径,根据患者的具体发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常 见的有泪道冲洗、泪道探通等。在本文中,笔者采取的是泪 囊鼻腔吻合术。这种手术方式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传统方 式,但是对于那些慢性泪囊炎同时伴有上泪道狭窄或阻塞患 者,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如果单一依靠泪囊鼻腔吻合术进行 治疗,患者的上泪道狭窄仍然存在,且手术效果不佳,术后极 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疗效。因此在治疗此类患者时,我 们需要在泪道内植入硅胶管。这种硅胶管属于一种高分子 合成材料,在使用时对人体组织较为安全,不会对泪小管管 壁造成伤害,而且硅胶管表面有弹性,可以对鼻腔黏膜瓣起 到一定的支持作用,避免黏膜瓣出现移位。患者一旦植入 后,其可以将过窄的泪道进行扩展,促使泪道形成一条光滑 的通道,使泪液可以顺畅流出。这种手术不会影响患者的美 金耀集团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与地塞米松注射 液(国药准字H41020055,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混合 液冲洗泪道,在术后3d内用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 H20060399,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射,术后1周内 拆除皮肤缝线及橡胶引流条。治疗结束后,要求患者按时复 查,复查时间为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对患者 的术眼进行观察,看是否出现溢泪、溢脓及泪道冲洗等情况。 观,而且在术后也不会出现不适感,较为安全。在手术拔管 时操作简单,患者不必要承担过分的痛苦。综上所述,对慢 性泪囊炎合并上泪道狭窄患者采取泪道置管联合外路泪囊 鼻腔吻合术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安全性高,适合在 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3治疗评价标准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治疗效果按照 [1]梁婧,钟晓东,张功秀.泪道探通联合新型硅胶泪道引流管治疗 泪道疾病(J3.眼科新进展,2009,29(7):548—549. E23鲍世恩.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52例EJ3.当代医学, 2011,17(8):33—34. 治愈、好转、无效的标准进行评价。治愈:患者的溢泪等症状 消失,对泪囊进行挤压无分泌物出现,泪道冲洗无阻碍;好 转:患者的溢泪等症状得到缓解,泪道冲洗存在较大阻力,同 时存在返流情况;无效:患者的溢泪症状无缓解或者加重,对 泪囊进行挤压,会有脓性分泌物出现,对泪道进行冲洗,冲洗 不通。以治愈计算治疗成功率。 收稿日期2015—02—13 (编辑雅文)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RGP矫正的疗效观察 时颖天津市眼科医院300000 摘要 目的:对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患者进行RGP矫正并进行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06年3月一2012年6月 到本院验光配镜中心就诊的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的患者,分别进行框架眼镜矫正,软镜矫正和RGP矫正,观察眼 震震幅、眼震频率及视力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框架组和软镜组矫正前、后患者眼震震幅、眼震频率、视力变 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而RGP组,矫正前、后患者眼震震幅、眼震频率、视力变化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应用RGP矫正,无论对视力的改善,还是对眼震的震幅和频率的 控制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拒绝进行眼球震颤矫正手术患者较为适宜,建议临床积极使用。 2660口 竺垡! 垦 ra .28, .191Oct 2015 2015年第28卷第19期 医学理论与实跬 关键词先天性眼球震颤散光 RGP矫正 中图分类号:R7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9—2659—03 先天性眼球震颤,是一种有节律的不自主的眼球往复摆 动,其原因不明,多数文献认为与患者眼外肌与本体感受器 表1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矫正视力的结果分析 存在形态学异常和遗传因素有关,其中以x性连锁显性遗传 最常见。有研究表明,先天性眼球震颤屈光不正的患病率高 达77.6 ,其中散光的患病率居首位,高达75.2 ,往往同 时伴有斜视、弱视、头位变化等多种视光学改变,临床矫正困 发现,框架组和软镜组,眼球震颤的震幅没有明显改善,矫正 难¨1j。本文应用RGP矫正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无论在 视力的提高上还是眼震震幅及频率的改善上均有明显改善, 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RGP组矫正前、后眼 震震幅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2。 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6年3月一2012年6月到本院验光配 镜中心就诊的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的患者9O例,根据家 属的要求和患者的依从性,分为三组进行观察,分别是框架 眼镜矫正组3O例(框架组),亲水性软性隐形眼镜矫正组3O 例(软镜组),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组30例(RGP组)。90 例患者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8~20岁,平均年龄15.6 岁;所选9O例患者均同意进行屈光矫正,拒绝进行眼球震颤 矫正手术。 1.2方法 1.2.1 验光检查:15岁以下患者给予托品酰胺常规散瞳, 40min后验光。15岁以上患者直接验光。验光采用电脑验 光、检影验光、试镜架插片验光相结合的方法,取得初步验光 数据。1周后,待患者瞳孔恢复,再次进行精确验光,记录验 光数据。配镜校正后再次记录验光数据,以后每次复查,均 采用以上验光方式,取得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1.2.2眼震记录:在初次验光时,记录初始眼震数据。眼震 幅度主要根据眼球震颤偏离正常眼位的距离进行记录,单位 为mm。跟震频率主要根据每秒钟震颤的次数×6O,单位为 次/min。配镜校正后再次记录眼震震幅和眼震频率,以后每 次复查,均采用以上方式,取得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1.2.3佩戴方式:框架组、软镜组和RGP组均采用白天配 戴,睡前摘下的方式,不能过夜佩戴。 1.2.4复查方式:首次配镜后1个月后嘱患者复查1次,此 后每3个月复查1次,观察1年,记录相关检查数据。 1.2.5排除其他眼部疾患:所有就诊患者均进行眼前节、眼 底、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排除其他眼科疾患。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Mr window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软 件。对戴镜前、后的数据变化进行秩和检验,多重比较采 用Bonferroni方法对检验水准进行调整,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矫正视力的结果分析经统计 发现,框架组和软镜组,矫正后视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O.05);RGP组,矫正后视力明显提高,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1。 2.2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眼震震幅的结果分析经统计 表2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眼震震幅的结果分析(mm) 2.3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眼震频率的结果分析经统计 发现,框架组眼球震颤的频率没有明显改善,矫正前、后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O.05);软镜组尽管校正后频率有所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RGP组矫正后眼震频率明 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眼震 频率的疗效观察(次/rain) 3讨论 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屈光不正的患病率高达77.6 ,其 中散光的患病率居首位,为75.2 。散光患病率高的原因主 要由于眼球震颤患者固视能力差,影响了眼球的正视化过 程,同时眼球震颤患者的眼球来回摆动,角膜与眼睑的关系 与正常人不同,导致角膜曲率的异常变化。以上因素导致传 出神经通路异常,累及神经中枢或同向动眼控制径路,使神 经中枢控制眼球正位的能力下降,从而发生斜视、代偿性头 位异常,后期则导致弱视,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_1]。所 以早期发现,早期矫正对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尤为重要。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进行视光学矫正,适合症状较 轻,头位扭转较小同时不愿意手术的患者。以往佩戴框架眼 镜矫正,由于眼球是往返运动的,而框架眼镜的光学区固定 不动,这样产生的像差及棱镜效应对眼震多无明显影响,使 矫正视力提高不理想,眼震无改善_2]。佩戴软镜时,人眼的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与软镜组成新的屈光系统,可轻 度提高患者视力,但并不能矫正其像差,并不能改善其视网 膜成像质量。同时由于材质较软,镜片紧贴角膜,对眼球震 颤也没有明显影响_3]。佩戴RGP时,由于镜片随着眼球的 移动而移动,减少了由于框架眼镜所造成的像差及棱镜效 应,从而使矫正视力明显提高;同时RGP眼镜使集合需求增 加,从而使震幅、频率降低,眼震得到改善[4]。本文通过对先 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应用RGP矫正的疗效观察,无论对视 力的改善,还是对眼震的震幅和频率的控制均有较好的治疗 医学理论与察罡董2 生箜 鲞箜 !塑 效果,尤其对拒绝进行眼球震颤矫正手术患者较为适宜,建 议临床积极使用。 参考文献 : : 竺: : !! 皇 ! 皇 垦 竺口 2661 杂志,2012,30(8):750—752. [3]于海,宁张悦,纪惠芳.眼球震颤患者配戴RGP临床观察E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10):1313—1314. [4]任伟.先天性眼球震颤』临床治疗体会[J].医药前沿,2o13,3 (30):166—167. [1]裴付彬,张晓宇.RGP在眼球震颤视力康复中的作用效果观察 E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3):575—576. 收稿日期2015-01—19 [2]戴淑真,张黎.先天性眼球震颤的临床特征[J].中华实验眼科 (编辑杨阳) 布林佐胺滴眼液治疗顽固性青光眼48例的疗效观察 李瑞芳宜春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耳鼻喉科,江西省宜春市336000 摘要 目的:探讨布林佐胺滴眼液治疗顽固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一2014年4月在我院接 受治疗的顽固性青光眼患者96例,将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观察组 采用布林佐胺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4周、8周、12周,两组眼压均有所 下降,组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出现眼刺痛、烧灼感等不良反应,均自行缓解,组间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布林佐胺滴眼液治疗顽固性青光眼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降眼压效果,不良反 应少,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布林佐胺滴眼液顽固性青光眼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9—2661—02 顽固性青光眼是常规滤过手术预后效果比较差的青光 眼,即难治性青光眼,较高的平均眼压(1OP)对青光眼性视神 内接受过内眼手术、有激光手术史等;对本次实验药物过敏 者;具有严重肝、肾等脏器器官障碍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女 性;正在应用其他药物,影响本次治疗效果者。(3)病例剔除 标准:未按照计划完成本次实验者;试验期间对药物严重过 经损害比较严重,也是视神经损害的高危因素。因此,如何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平均眼压,达到个体化的靶眼压,是抗青 光眼治疗的主要目的。布林佐胺属于新型杂环磺胺类碳酸 酐酶抑制剂,可有效降低眼压I1]。本文对顽固性青光眼患者 48例采用布林佐胺滴眼液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敏者或者产生严重不良反 应者;患者自行退出本次实验者; 用药2周眼压仍然 ̄21mmHg。 1.3 方法 1.3.1 治疗前处理方法。对正在使用药物的患者,比如 选择2013年4月一2014年4月在我院接 受体激动剂、前列腺素衍生物以及碳酸酐酶抑制剂,统一 进行预洗脱处理,并采用毛果芸香碱制剂过渡。所有患者在 接受治疗前,均要停药4d。 1.3.2治疗药物。对照组采用0.5 噻吗洛尔滴眼液进行 治疗,2次/d,早晚各1次,3滴/次。观察组采用0.1%布林 佐胺滴眼液进行治疗,2次/d,早晚各1次,3滴/次。 1.4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及l2周,分别采 1.1一般资料受治疗的顽固性青光眼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顽固性 青光眼的诊断标准_2]。将96例顽固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 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26例(35眼),女22例 (28眼),年龄30 ̄80岁,平均年龄(52.65±5.44)岁;患眼手 术次数1~4次,平均手术次数(1.52士0.22)次,原发性开角 型青光眼20眼,高眼压症25眼,术后残余青光眼l8眼;观 察组男25例(34眼),女23例(26眼),年龄28~81岁,平均 年龄(54.62t7.14)岁;患眼手术次数2~3次,平均手术次 数(2.65±0.32)次,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4眼,高眼压症19 用眼压计测量眼压,每次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若2次测量 结果相差2mmHg,则要进行第3次测量。注意观察并记录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 眼,术后残余青光眼17眼。两组在年龄、性别、手术次数等 基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O.05),有可比性。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j±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 资料用百分数表示,卡方检验。若P<O.05表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2纳入及排除标准(1)病例纳入标准:眼压控制效果较 差,经临床明确诊断并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 症以及术后残余青光眼等,所有患者的眼压在21 34mmHg (1mmHg=0.133kPa)范围内;经裂隙灯检查后,显示角膜正 常;患眼的矫正视力均>O.3;患者均无药物禁忌证及其他禁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眼压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眼压无 明显差异(P>O.05),治疗后,眼压均有所下降,组间比较无 忌证;所有患者均同意接受本次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病例排除标准:患者患有影响临床试验及结果准确性的 眼病;角膜病变对眼压的测量值具有较大影响;患者3个月 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3例(6.25 )均出现眼刺痛、烧灼感、眼部不适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