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反思
东台市富安镇富东学校
周健
1987年8月我稚气未脱,但无比荣耀地走上了三尺讲台!转眼间33年的乡村教师生涯过去了,有着无限的感慨。大多年一直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不断学习,刻苦专研,努力教书育人,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积累,撰写教学反思、论文等,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中发表。教学过程中我还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识到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可以很大程度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同时,促进学生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小学阶段数学课的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数学知识学习的启蒙。这个阶段我们要明确对于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的基本目标,以此为参照构建教学实施的合理方向,并且合适选择教学实施策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教学知识内容的同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也得到锻炼,这才是数学课内在教学价值与功效的直接体现。
一、加强师生交流互动
小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都还有限,这个时期要求学生形成很好的自主学习的技能,这不太容易达成。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我们首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遇到问题后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意识。同时,我们可以丰富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以这样的方式
给予学生自主展开的问题探究以有效引导,同时,也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探究程度,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些学法的指导。丰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这会让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充分凸显,学生也能够更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会更为充分。
在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和实施过程中,我们都要畅通和学生沟通交互的桥梁。例如,在教授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的内容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有一个误区,就是他们老会认为:边长越长,角就越大。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能够在课堂中进行演示,将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通通用角度演示器演示出来:第一种,边长长的角较大,边长短的角小。第二种,边长长和边长短的两个角角度相同。第三种,边长长的角较小,而边长短的角度较大。我们在给学生呈现了三个典型范例后,有些学生会感到非常惊讶,这种认知观念的颠覆极大让学生产生了好奇,他们求知的欲望也被激起。有了这个背景后,我们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可以相应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师生交互与沟通,了解学生理解认识问题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误区,及时给予学生引导,最后再来进行归纳总结。有了这样的教学实施过程后,在直观的范例引导下,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很好的得到了消除。在这几个例证的呈现后,学生明显能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更牢固的理解掌握,教学实效也有了保障。
在任何教学环节中,畅通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渠道,这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点。师生间积极进行对于问题的探讨,教师及时在沟通中对于学生的一些问题加以解答,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意识,并且能够潜移默化的给学生指引一些自主探究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会更加充分,大家也会逐渐喜欢上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将问题解答的学习过程,学生更能够感受到问题化解后的成就感。
二、有效进行情境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这已经成为很多知识教学实施过程中一种常用方法。鉴于情境创设能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整体学习环境与氛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给学生的探究提供背景与铺垫,这种方法也会非常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的培养。我们可以在组织构建课堂,设计教学实施方案时,多在教学中融入一些以学生为导向展开的问题探究环节,并且利用情境创设作为辅助,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展开的问题探究有良好依托。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十分多样,具体来说,需要我们结合不同教学题材和需要实践的教学目标做合理选择。
例如,在教授“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将学生们分小组,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学习的氛围,之后每个小组发一套尺子,让学生能够去度量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做一下记录,之后,教师再将每个小组的测量数目进行汇总,看看哪个小组测量的物体最多最准确。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度量单位。在这样的教学形式的构建中,同样充分挖掘与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在有效探究问题的背景下领会这些常用长度单位间的差异,能够有效进行这几种不同单位间的区分,以达到良好的整体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非常常见,有了具体的学习情境作为依托后,学生不仅探究问题的方向性更强,思路更清晰,同时,设计的教学实施活动对于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也会更充分。小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或者接受新的知识很大程度会受到兴趣的驱使,我们要把握住学生的这一基本特点,灵活有效构建课堂,发挥利用各种辅助工具的积极效果,为学生自学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带来积极推动。
三、关注学生学习体验
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时,要给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过程搭建桥梁。小学时期数学课的知识教学实用性很强,内容在难度设计上也较为合理,我们要结合学科的这些基本特点,将更多好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加深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与感受。比如,我们可以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中引入一些实物作为向导,尤其是学到结合知识时,要逐渐引导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抓住几何知识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这样的背景下大家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学生探究问题和完成相应学习任务的热情会更高,相应的知识吸收和掌握的效果也会更好。
例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个知识点时,仅仅通过书本让学生去了解这些图形,认识和感知这些图形是困难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能够创造出一个适合学习这个知识点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清晰的去掌握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的概念。如我们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放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形状的物体,之后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摸索,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摸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通过这样直观的感触,肯定会加深学生对这节知识的感悟,并且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会一点点增强,会形成更深刻的对于这两种图形的认识,后面在学习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时接受起来也会更轻松。
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分,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这可以透过很多具体的教学实施途径展开。重要的是,我们要提前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给学生理解吸收知识构建桥梁,同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体现出知识学习的实效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有独立探究的基本意识,并且鼓励学生多在课堂上有所尝试。慢慢的学生会积攒越来越多的学习经验,分析探究问题的方法也会掌握的越来越多,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自然会有所进步与提升。
四、安排课前预习任务
自主学习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教学过程和环节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学习任务的设置加强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素养的训练。随着数学教学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的知识积累在慢慢丰富,自学能力也在逐渐形成。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前预习,提前对于即将学到的数学知识有所了解。我们可以给学生安排设计相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新知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在预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积攒下来,在课堂上通过听讲的形式加以解答。值得注意的时,不同类型的知识范畴适合的教学形式会有所差异,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学生课前预习。我们要在分析教学内容特质的前提下理性给学生安排预习任务,这样才不至于带给学生过大的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培养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素养。
对于数学课本中知识构建进行整体与深入的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学生以预习的方式加以了解,比如,那些以核心概念为主导的教学范畴,如果概念的吸收本身就有难度,学生很难在预习阶段自己分析领悟出概念的内核,后续的预习工作也难以展开。因此,这类知识不推荐让学生以预习的形式接触。一般来说,对于“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的新授课,或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收集相关资料的教学内容,或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数学概念已有了较好的学习基础,如“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我们去春游”等,都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自学,让学生以预习的形式来提前了解熟悉这些新课内容。
安排课前预习的任务是一种非常好的能够锻炼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给后续展开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很好的铺垫效果。我们要首先分析新课内容的特点,确定学生能够以预习的形式了解这部分内容后,再来给学生安排设计预习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充分发挥出预习工作对于学生能力素养的锻炼,才能够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为学生深入了解吸收新课内容打下好的基础。
五、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随着数学课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也在慢慢加深。前期的教学中关注重点在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有效理解与吸收上。在教学不断加深后,尤其是当学生开始接触到几何知识时,教学重心应当有相应调整。我们要逐渐关注于对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很多具体问题的探究中,可以让学生尝试以动手实践过程为依托,挖掘发现问题的实质,找寻问题解答的方案,最后将问题化解。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过程,基于这样的教学组织与设计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探究问题背后知识点的实质,进而更牢固的吸收掌握相应内容。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在利用课前准备的各种三角形、量角器、剪刀等,独立探究三角形内角和为多少度后,纷纷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有的学生采用剪拼的方法,即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再拼一拼,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采用测量求和的方法,即用量角器先量一量、再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采用折拼的方法,即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折起来拼在一起,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采用推理的方法,即利用作平行线和直观感知同位角、内错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采用的铅笔旋转的方法,即用铅笔沿着三个角旋转成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想到的方法五花八门,让我惊讶的是,大家在思维发散的背景下,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很好的探寻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并且很多学习小组都正确解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基于动手实践展开的对于问题实质的探究。有了这个教学基础后,我再来引导大家从理论层面分析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定理时,学生理解知识点会形成良好基础,自然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吸收。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这应当成为教学不断深化过程中一个新的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方向。我们可以透过一些典型知识的教学,将这一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学生如果掌
握一些非常实用的基于动手实践展开的问题探究,不仅会在分析问题时思路更宽广,解答问题的效率也会提升,而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直观体现。
六、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当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掌握的教学内容时,我们要尝试构建学生知识内化的桥梁,给学生吸收这些内容建立方法和渠道。我们可以试着将这些理论抽象的知识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比较,在一些大家容易理解的范例或者趣味化的例证的依托下帮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认知,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快速的实现知识内化。透过这个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过程,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跟随教师的节奏来分析问题实质,这也是一种潜在的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
如,学习“取一个数的近似值”的方法后我发现,学生对于近似值的选取模式不太容易理解,并没有真正抓住这部分知识点的实质,这说明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不足。对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灵活的教学范例来进行问题化解。比如,我用拟人手法给学生进行了一个思考方式的描述,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很有趣的“取近似值家族中三姐妹”的故事。姐姐“四舍五入法”办事公正,在精确到某一位时看它的下一位,如果是大于或等于5,必须向前一位进1,否则就舍去;孪生姐姐“进一法”考虑问题谨慎,什么时候都要在精确位上的数增加“1”,一般用于预备材料,准备少了就无法按要求完成;孪生妹妹“退一法”注重苗条,不管精确位后面的数有多大,她一概舍弃,保持精确位上的数不变,一般用于计算容器容积之类的。听完这个故事后,不少学生都仿佛恍然大悟,这种生动形象的比较很好的帮助学生梳理了自己的认知,给学生理解吸收这个知识点畅通了渠道。有了这个形象的例证后,我紧接着引入了几个典型例题来让学生完成,在及时巩固学生对于知识吸收的同时,推进学生更深入的实现知识内化,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同时,也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推动本节课知识教学目标的实现。
2019年10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