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许多古诗千百年后依然脍炙人口。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是(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2、“载初元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它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及看风水时确后来辗转传人欧洲。材料描绘的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七年级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隋唐时期”的内容时,整理了如下资料,请你为他们的学习制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早期国家的建立和社会变革 C.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B.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5、据史书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唐朝

1 / 8

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李密起义

B.黄巢起义

C.八王之乱

D.安史之乱

6、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7、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④的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8、我国汉代中医学家中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9、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吕后

B.孝庄

C.武则天

D.慈禧

10、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C.节度使势力膨胀,内轻外重

B.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D.人民赋役繁重

11、南宋与北宋政治特点的相同之处是( ) ①都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②都有皇帝靠议和苟安

③都存在投降派占上风,主战派受排挤现象 ④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2 / 8

( )

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C.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

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 D.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

14、某同学搜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 A.唐朝繁荣辉煌的文学 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B.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D.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15、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朝,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武王伐纣

D.平王东迁

16、下图呈现的是一段政权更迭的发展示意图,据图判断,隋朝统一全国的标志是( )

A.隋灭北齐 B.隋灭北周 C.隋灭陈朝 D.北朝结束

17、“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此材料有关的制度是( ) A.丞相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18、节能环保是中国的国策,下面谁的发明具有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这样的特特征( ) A.李冰

B.张仲景

C.华佗

D.蔡伦

19、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下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20、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暴君。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

3 / 8

该是( ) A.晋惠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21、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三国鼎立

D.和平共处

22、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的出现原因时,发现共同点有(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 ②统治者善于用人,注重科举选才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 ④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3、下图是七年级教科书某一单元的部分目录,它们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两宋历史的短暂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少数民族的崛起 D.民族政权的并立

24、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的人工水道(下图)。这一伟大工程( )

A.中心是①——长安 C.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B.最南端到达②——今天的扬州 D.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25、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 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4 / 8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宋太祖)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内则设中书、枢密院、御史台、三司、审官、审刑等在京诸司,外则设转运使、知州、知县等众官以相统御,上下有叙……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尽收天下劲兵……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1)材料一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上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初在中央和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宋初这些做法的积极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平王立,东迁……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周的建立者是谁?

(2)材料二中,平王把都城迁到了哪里?指出材料二中反映平王东迁后的政治局势的句子。

(3)材料二中“诸侯强并弱”的目的是什么?使“齐、楚、秦、晋始大”的人物分别是谁?

(4)请用一句话描述材料一示意图中②这一时期。

3、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5 / 8

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材料一中南方成为“天下粮仓”,具体指的是哪一地区?这一状况的出现说明了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华光礁1号”,是目前中国在远海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船体,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3米至四米,初步佑计该船排水量超过60吨。出水近万件文物,绝大部分是福建和江西景德镇生产的陶器和瓷器。

(2)材料二中的沉船“华光礁1号”最可能是哪个朝代的船只?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材料三 在宋神宗、高宗时期,都提出要重视发展外贸,增加外贸收入。宋神宗就曾明确指出:王朝的富强与发展海外贸易有关,“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昔钱、刘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者,亦由笼海商得术也。”

(3)依据材料三,判断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所持的态度

(4)材料二、三中所描述的状况与材料一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为什么?

6 / 8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D 2、C 3、D 4、D 5、D 6、A 7、C 8、B 9、C 10、D 11、D 12、C 13、A 14、B 15、B 16、C 17、D 18、D 19、A 20、C 21、B 22、C 23、D 24、D 25、C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7 / 8

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化知州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之权,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改变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2、(1)东周、春秋;周武王。 (2)洛邑;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

(3)目的:取得优势,争夺霸主的地位。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晋文公。 (4)社会动荡的春秋、诸侯争霸的春秋、经济发展的春秋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3、(1)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说明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2)宋朝。依据:一是北宋时,江西景德镇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华光礁1号”上所运载的瓷器大部分是福建和江西景德镇生产的;二是沉船较大,宋朝已经具备制造大船的条件;三是宋代开始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等。 (3)鼓励海外贸易。

(4)因果关系。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