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要和谐,必须呼吁家庭教育的和谐
张西爱 夏 红
(琼州学院中文系,海南 五指山 572200)
摘要:本文对海南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现存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家庭教育
海南民族地区是指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五指山、乐东、保亭、陵水、白沙、昌江以及东方、三亚等黎、苗族聚居地区。而海南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也就是指这些地区。这些市县如琼中、保亭、陵水、白沙、五指山市是属于国家重点扶贫的市县,该地区教育是相当落后的,其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有机地组成,所以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也是纷繁复杂的。而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因素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同家长朝夕相对,家长的言行举止天天在孩子的眼里、心里反复强化,自然而然的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状况如何往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家庭教育不是学校,社会教育所能代替的。苏霍姆林斯基也在《家长教育学》1中曾说:“家庭、集体、父亲、母亲以及其他长辈们成熟的智慧世界就是幼儿思维的基础。” 这就在向我们昭示一个道理——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未来。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要和谐,必须呼吁家庭教育和谐。可是,目前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家长自身素质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农活,所以对孩子缺少关心,疏于教育。他们很想让孩子学好,但是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由于农村家长 素质低、习惯差,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氛围,对孩子成长负面影响很大。在调查中显示农村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在调查的320份问卷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89.6%),农村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无法对子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再加上农村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教少,农村家庭的父母平时不去看书读报,有些家长在
作者简介:张西爱(1964—),女,山东省邹城市人,琼州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08年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课题:“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背景下的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研究(项目编号:Hjsk2008-87)
1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82-09-01 第一版
1
农闲时只是一味的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喝茶等。虽然海南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有了初步的改善,但这些农村地区精神文明投入太少,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也就处在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造成了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和谐 。
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教育方法不成正比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普天之下所有做父母的共同的心愿。近年来,随着海南民族地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引起了广大父母的重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孩子要求很高,期望很高,但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320份调查问卷中,有89%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却茫然不知,无法正确的引导子女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的家长则用“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人才”的原始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使教育成效不大。
三、封建的男尊女卑的观念的存在,导致家庭教育的严重失衡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重男轻女现象在这些地区的农村还是普遍存在。许多家长还是抱着“男孩子要传宗接代”的观念。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出现双重标准:对男孩子总是关心、爱护备至;对女孩子则不但轻易打骂,还让她们承担繁重的家务。对于男孩子,家里再穷也要让他读好书;对于女孩子,无论其学习好还是不好,父母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可以说这种状况持续久了,男孩子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懒惰、任性,而女孩子则会产生或自卑或反抗的逆反心理。这种情况,势必与当今国家所提倡的“男女平等,教育公平”相违背,更会与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相冲突。
四、农村家长、孩子、教师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存在问题
首先是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但农村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平等意识差,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主动与孩子沟通的意愿。笔者在下乡调研发现有46%的家长认为孩子必须服从家长意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有56%的父母要打骂孩子。有 91.2%的家长对孩子说过:“真没出息,这点小事都干不好,”“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怎么这么笨,真白养你了,”之类的话,只有54%的家长经常问问孩子学校里发生的事。
其次,农村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教育。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想当然的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笔者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学校了,全靠老师教了。” 这些无疑是把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抛到九霄云外了,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和谐。
2
五、农村家庭对教育投入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
他们忽视小学阶段的教育投入,重视技校、高中、大学阶段的教育投入。农村家长对于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投入可以说是很怜悯的。农村小学生家庭的私人教育成本很低,家长们大都把钱节省下来,准备给孩子读技校、高中、大学。在调查的问卷中,有87.5%的家长认为考大学是孩子的唯一出路,他们对小学及初中教育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家长甚至把小学看成是他们在农忙时的托儿所。 六、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扭曲的教育价值观
在农村人们普遍地忽视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农村家庭缺少对孩子正确的农村情结的劳动教育,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出农门的功利性的工具,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理想得盲目性。在农村,对孩子进行热爱“农业、农村、农民”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应该是有独特条件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独生子女增加,家长对孩子十分宠爱,有24.6%的家长甚至连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干。只是一味的教导他们说“要努力读书,早日脱离这种‘面朝黄土被朝天’的农民生活。经常有家长对老师说:“我家的孩子回家后我是一点活也不会让他干,就怕他因为这个而分心,就让他专心读书。可不知怎么回事,他的成绩还是这样差,真气死人!”殊不知,正是家长的这种溺爱害了孩子。在我调查的学生中,几乎没有人打算以后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学生期待着自己长大以后成为大老板、企业家、工程师„„ 农村孩子不爱农村、不爱劳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试想,当年轻人从学校回到自己的家乡以后,对农业却所知甚少。不仅如此,他们还会从心底藐视自己父亲的职业。这种可怕的现象,应该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避免的一个怪圈,相关部门应该好好界定海南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目的,慎重考虑培养这些地区的人才规格和素质。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现今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2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学校、社会教育的基础。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但可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也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社会风气。
为了改善海南民族地区农村的家庭教育的现状,针对以上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父母的文化教育培训
一直以来,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为城市输送了许多的知识分子和其他各类人才,但这些农村自身却因为人才的大量流失而沦为了文化教育的贫瘠之地。目前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存在着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农民的平均文化水平低于其他社会阶
2
《马卡连柯论青少年教育》 邱国樑编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3
层,这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也是这些地区教育滞后的一大根源之一。因此,这些地区农村父母的文化教育的培训也就势在必行,而且这种培训不应是普通意义上质化的,而应该达到本地化、制度化、长期化这种量化。
在文化教育培训这点上,笔者主张每个行政村应设置一名专干负责培训当地农村父母的文化教育,培训的时间分为农闲时节集中培训和平时劳作之余的零星学习,培训教师可以是本村的文化教育骨干、或本村学校里有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教师、或本村民此类事理的长者。通过此类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教育环境,让这些孩子赢在一举一止,让孩子赢在一朝一夕。 二、加大对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
据了解,在海南民族地区,琼中、白沙、保亭、陵水、五指山这5个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市县,昌江、东方这两个地区则是省级贫困市县。扶贫应先扶教育,古语有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从根本上着手,才能更好、更快脱贫,不仅从物质上脱贫,更是从精神上脱贫。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这些地区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制,从根本上提高这些地区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另一方面,今天的中小学生,若干年之后就会是家长,要想这些地区的家庭教育不再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就得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这不仅需要政府格外的关怀,更需要相关法律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这些地区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三、沟通从心开始,建议家长与孩子平时要多多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必须要了解好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了解孩子的短处,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扬长避短。很多时候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尽量不要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多给孩子机会去感触并体验社会生活影响,不论是积极作用的影响还是消极作用的影响。在孩子感触与体验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正确指导他们去跟不好的影响抗争,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避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残酷的体罚,应以心与心的沟通为主。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孩子都有逆反心理,这类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只会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根本起不到什么教育的目的。只要心与心沟通了,教育的目的自然而然就会在无形中达到。
四、采取“互动教育法”,开展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
4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以身作则,才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这种组织学生对家长进行评价,对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互动教育法”的具体施行方式可以有:
1、可以开展全校“文明之星”的评比
利用这种学校、学生的讲文明的热潮来带动家庭、家长的文明建设。此种评比以一月评一次最佳,评比结果可与学生的评比“三好学生”等之类的奖项相挂钩。 2、利用家长会“大做文章”
家长会前,让大家写篇有关对父母不良习惯的看法和合理建议的作文。家长会上,教师针对作文中存在的家长的不良习惯提出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的建议。让家长会起到提升家庭教育理念的目的。
3、利用家访来搭建学生、家长互动的桥梁
此种方法比较适合于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家长之间。教师在中间起一个介质的作用,促成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 4、成立全校性的家长协会
让家长们加入家长协会,使他们自己来交流家庭教育的心得和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
五、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在家中腾出一个学习的小天地,最好有一个书桌,一个写字台;并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即使在农忙时,也不要抢占孩子的学习时间。
其次,家长应负起监督的责任。督促孩子按时按量的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有必要并有经济条件的话最好帮孩子购买相关的参考资料书籍。对孩子经常犯的错误进行细致的讲解,引导他朝正确的方向走。在学习之余,家长可引导孩子观看益智类的电视节目或带孩子多参加有益的户外活动,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这样,在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下,孩子不但会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也会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六、培养孩子的“爱农”的劳动观念,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海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国家尤其重视农业的时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三农”政策的贯彻,这些都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的新型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理应承担起培养这些孩子了解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热爱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服务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责任;培养他们积极面对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落后的现实,以备日
5
后以积极的姿态去担当起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建设的重任。
七、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村地区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最终得到很好的落实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人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3但是农村地区历来就存在重男轻女思想,更何况是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要改变这些地区家教中男女失衡的现状,从农村着手去“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这种封建思想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特性。这也就显示出了宣传工作的艰巨性。因此不仅要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的素质问题,还需要当地的计生部门加大努力,把 “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理念贯彻到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心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和谐发展。
总之,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才系统工程的摇篮,是起点,更是根基。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起到了一种决定性的作用。创设良好的农村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需要家庭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要和谐,必须呼吁家庭教育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陈立浩等 五指山基业[M] 吉林人民出版2005年1月版
[2]陈立浩 海南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 琼州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 [3]陈立浩 海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历程简论[J] 琼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The Education Harmony Relies on Family Education Harmony
in Hainan Rural Ethic Minority Areas
ZHANG Xiai Xia Hong
(Chinese Department,Qiongzhou University Wuzhishan City Hainan,572200)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ationally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bout the family education and finds out the concerning countermeasures in Hainan family education in rural ethic minority areas.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y areas; rural education;family education
3
(德国)福禄培尔 著 孙祖复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第一版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