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题号 得分 一 二 总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子贵,尽是读书人。”
与该诗反映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2. 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我国的高原地区,
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建筑是今天闻名于世的布达拉宫.这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是( )
A. 突厥 B. 匈奴 C. 南诏 D. 吐蕃
3.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文化( )
A. 对日本的影响 A. 李白
B. 对新罗的影响 B. 杜甫
C. 对天竺的影响 C. 白居易
D. 对波斯的影响 D. 韩愈
4. 下列诗人的诗被誉为“诗史”的是( )
5. 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
构办理手续( ) A. 都护府 B. 市舶司 C. 宣政院 D. 理藩院 6.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哪个朝代( )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元朝 7.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最终完成于( )
A. 南宋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8.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 )
A. 江南地区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B. 南方地区是国家的政治中心 C. 当时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D. 江南地区文化繁荣 9. 隋朝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对该工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该工程是隋炀帝下令开凿的
②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 ④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0. 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叫做“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
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代,这种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为( )
A. 贞观遗风 B. 开元盛世 C. 贞观之治 D. 开皇之治
11. “中国”在英文中为“CHINA”,它是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瓷器来借代,那么唐
朝创制的闻名于世界工艺的珍品是( ) A. 青瓷 B. 白瓷 C. 青花瓷 D. 唐三彩
12.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
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
第1页,共11页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3. 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
A. 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C. 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B. 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D. 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14.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
阅的是( ) A. 《史记》 B. 《大唐西域记》 C. 《马可•波罗行记》 D. 《资治通鉴》
1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
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他被后人称为( ) A. 诗史 B. 诗圣 C. 诗鬼 D. 诗仙
16. 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金的战争往往以付出一定的代价议和,最终被
少数民族所灭。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给以极高赞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由此观之,宋代( ) A. 文武兼备 B. 重文轻武 C. 重武轻文 D. 以文驭武
17. “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是描述哪一民族的兴衰史
( )
A. 契丹 B. 党项 C. 蒙古 D. 女真
18. “苏湖熟,天下足”这旬谚语反映了苏州和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谚语反
映的史实发生在( )
A. 唐朝 B. 隋朝 C. 北宋 D. 南宋
19.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产品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
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兴起于( ) A. 元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清代 20.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
立的意图是( )
A. B.
C.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请回答:
材料一中“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哪些?
第2页,共11页
列举唐时为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历史代表人物各一人。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你会做些什么?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材料二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南宋严羽材料四(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一中所说“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请回答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哪位皇帝时?他设置了什么考试科目? 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材料四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3. 唐明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
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贞观之治】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材料反映了他其有怎样的高贵品质? 【人才选拔】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海内知己】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也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第3页,共11页
请你举出唐朝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史实。(至少举出三例) 【合同一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青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
吐蕃人是今天那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谁?
24.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比较材料一、二,请说出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材料三,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两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从材料一到材料三这种变化的原因(至少两点)
纵观南方经济发展的历史,请你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至少两点)
第4页,共11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勤学、文章、读书人”等可知是反映的是科举制度。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影响。 2.【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唐代、布达拉宫”,结合所学知识:布达拉宫是西藏拉萨的著名建筑,生活在西藏的主要少数民族是藏族。唐朝时期,称藏族的祖先为吐蕃。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吐蕃的知识点,应把握吐蕃的有关知识. 解答本题要熟记有关吐蕃的知识. 3.【答案】A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鉴真”“奈良城”,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体现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中外交流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注意正确区分唐与日本、天竺交往的史实.
4.【答案】B
【解析】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真挚地表现了他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们称之为“诗史”。杜甫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简练。被后人尊为“诗圣”。被誉为“诗史”的是杜甫。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杜甫。杜甫被誉为“诗史”。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诗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解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时期,阿拉伯商人抵达泉州后应到市舶司办理手续。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宋朝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宋朝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第5页,共11页
【解析】据所学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以及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故选:B。
本题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准确识记纸币的产生及意义。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南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由于北方为政治中心,战乱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促使了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南方得到开发。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 8.【答案】C
【解析】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即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关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学生还要掌握的内容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了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已经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9.【答案】D
【解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题目给出的四项内容都是正确的。 故选:D。
本题考查了隋朝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0.【答案】B
【解析】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故选:B。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朝进入全盛时代标志。 本题以开元盛世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答案】D
【解析】唐朝时期生产的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制瓷业发展的知识点.
本题以唐朝制瓷业发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唐三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第6页,共11页
12.【答案】C
【解析】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①选项是筒车,④选项是曲辕犁,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盛唐的社会气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13.【答案】D
【解析】唐朝与吐蕃实行和亲政策,先后把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朝与吐蕃关系的熟知程度,属于基础知识。 14.【答案】B
【解析】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期印度历史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故选:B。
本题考查《大唐西域记》。
本题以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查阅的书籍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事件。 15.【答案】B
【解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他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被称为“诗史”,他的“三吏”“三别”就是诗史里的不朽篇章。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 故选:B。
本题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依托,考查杜甫。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6.【答案】B
【解析】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这说明宋代重文轻武,宋代统治者害怕武官、大将手中握有兵权威胁自己的统治,因而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故选:B。
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知道宋代统治者害怕武官、大将手中握有兵权威胁自己的统治,因而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D
第7页,共11页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可知这个民族是女真族。女真族原来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过着以渔猎骑射为主的生活。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后来金被元朝所灭。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女真族。女真族原来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过着以渔猎骑射为主的生活。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先后灭辽和北宋。 1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时基本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故选:D。
本题以“苏湖熟,天下足”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1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在明代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手工业发展的有关内容。 注意准确识记景德镇发展的有关内容。 20.【答案】A
【解析】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都城在上京。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故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故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辽、西夏、宋的并立,注意各政权之间的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掌握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大体方位。
21.【答案】
【小题1】(1)材料一唐太宗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古以来帝王都重视中原汉族,而轻视周边少数民族,我却对他们一视同仁。因材此料一中“中华”指的是中原汉族;“夷狄”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表明唐太宗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2)据材料二“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
【小【小【小
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
题2】 题3】 题4】
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可知,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东亚地区产生深刻影响。
(3)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
第8页,共11页
明珠。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西游天竺,回国后写成《大唐西域记》,为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围绕“努力学习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对外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多关心国际时事,多看新闻多读报;尊重他国文化传统,主动学习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中原汉族、周边少数民族;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2)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东亚地区产生深刻影响。
(3)鉴真、玄奘。
(4)我会努力学习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对外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多关心国际时事,多看新闻多读报;尊重他国文化传统,主动学习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中外文化交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
【小题1】(1)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 (2)由材料“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科举制度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考试制度的影响。由材料三“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可知唐朝时期,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都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3)由材料“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
【小【小
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帝。科举制度的实行,
题2】 题3】
改善了用人制度,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由此可知,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故答案为:
(1)隋炀帝;进士科。
(2)材料二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考试制度的影响(其他国家也效仿科举制度,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三反映了科举制度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3)皇帝;维护统治(巩固统治)。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创立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影响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科举制度发展和影响的知识点。
本题以有关科举制度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创立、影响等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3.【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贞观之治】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唐太宗,材料反映了
第9页,共11页
他具有善于纳谏的高贵品质。
(2)根据材料“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3)根据材料“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也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日交往密切,日本派使团和留学生来唐朝学习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等等。玄奘西游;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到中国;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日本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等。
(4)根据材料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青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文成公主,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故答案为:
(1)唐太宗;善于纳谏。
(2)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意思达到即可) (3)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4)藏族;文成公主。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唐朝的民族关系、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唐朝的民族关系、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
【小题1】(1)由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我国江南地区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我国江南地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即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2)材料三诗句意为:“朝廷仰仗东南一带的赋税和财力,而在东
南一带中,又以江苏最为发达富饶,是东南地区的根本。”更有俗【小【小【小语“太湖地区丰收了,整个国家的粮仓就能富足了”。由此可见,题2】 题3】 题4】 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地;太湖流域更是全国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3)古代经济重心之所以不断南移,主要是因为战争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
(4)建议类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维护安定和谐,优化环境、保
第10页,共11页
护环境;引进人才和技术;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实行改革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 故答案为:
(1)由人口稀少、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 (2)北宋时,南方已是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地;太湖流域已是全国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已移到南方。
(3)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的辛勤劳动。
(4)维护安定和谐,优化环境、保护环境;引进人才和技术;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实行改革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
【解析】本题以《史记》、《宋书》、《陆游集》的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第11页,共1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