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运用

来源:爱够旅游网
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8-07-12T17:20:27.0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6期 作者: 邓剑

[导读] 摘要: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一种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公路与市政处 北京 102600

摘要: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一种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本文系统阐述了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和技术路线,归纳总结了现阶段低影响开发技术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中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 市政道路 工程设计 生物滞留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规模的城市开发所导致的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短缺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城市开发建设缺乏对自然的顺应,粗放式的开发增加了建筑的密度以及路面硬化的面积,改变了自然条件下雨水汇集规律和径流过程,使得径流量增加,在缩短达到洪峰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洪峰流量,给市政雨水管网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地面可渗透面积逐渐缩小,由雨水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问题也成为城市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在当前的市政道路建设中寻求新的理念以及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 1LID理念及应用现状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马里兰州提出的一种新型的雨洪管理理念,目前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已有广泛的研究及实施应用【1】。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模拟自然水文过程,不仅可以在源头上抑制径流和污染的产生,下渗的雨水还可以涵养地下水源。最大程度保护开发改造地区的水文机制,使区域建设后的水文状态尽量接近于开发建设前的自然状态【2】。

LID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3】。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低影响开发单个设施具有多重功能,如可在市政道路绿化带设置的生物滞留设施,功能除渗透外,还可消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实现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等多重目标。 2低影响开发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具体措施 2.1透水路面

透水路面是一种在采用可透水材料进行道路铺设的新型路面形式,【4】可透水材料包括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透水砖等。路面雨水通过孔隙快速渗入路基层和地下,不仅可以快速排除路面积水进而减少地表径流,此外还在涵养地下水源、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由于路面结构的强度随着孔隙率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可以在对路面强度要求不高的人行道、景观步道等地使用【5】。

2.2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是在地势较低区域通过植被、土壤以及微生物等对雨水进行净化、渗透作用的一种设施。根据建设位置、外观、尺寸等不同,生物滞留设施可分为雨水花园、滞留带(也称生物沟、生态滤沟)、滞留花坛和树池等四种类型【6】。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常见的生物滞留设施是在机非隔离带或者绿化带中设置生物滞留带,降雨时,路面部分雨水经路缘石的泄水口进入沉砂池沉砂后排入生物滞留带,利用生物滞留带内的植物、种植土以及碎石滤层等,使初期雨水边蓄边渗,以达到滞洪蓄涝、净化初期雨水的作用【7】。当生物滞留带蓄水达到一定深度时,雨水经设置在绿化带内的特制雨水口外排至市政管道。 2.3植草沟

植草沟是指被植被覆盖的景观性地表沟渠排水系统,可收集、输送、排放并净化径流雨水,使雨水径流中的多数悬浮颗粒污染物和部分溶解态污染物得到有效净化【8】。植草沟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市政雨水排除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除转输型植草沟外,还包括渗透型的干式植草沟及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可分别提高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通常在应用区域包括居民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区域应用【9】。 2.4透水树池

透水树池是指在铺装地面上栽种树木且在周围保留一块区域,利用透水材料或格栅类材料覆盖其表面,并对栽种区域内土壤进行结构改造且略低于铺装地面,能起到有限地参与地面雨水收集,延缓地表径流峰值的作用【10】【11】。 3结语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海绵城市的建设,低影响开发理念因其在减少面源污染、降低地表径流以及涵养地下水源等方面的优势,在城市建设领域中逐渐推广。同时,低影响开发技术仍然在探索期,在如何量化低影响开发设施对径流流量、污染处理以及效益分析方面尚不明确,还需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另一方面,生物滞留带等低影响开发措施还需结合景观绿化专业进行协同设计,在达到低影响开发设施发挥完全功效的同时,也满足市政道路工程景观绿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Dietz M E. Low impact development practices: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directions[J]. Water,air,and soil pollution,2007,186(1-4):351-363.

【2】Shafique M,Kim R. Recent Progress in Low-Impact Development in South Korea:Water-Management Policies,Challenges andOpportunities[J]. Water,2018,10(4):435.

【3】王红武,毛云峰,高原,等. 低影响开发(LID)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10):99-103.

【4】董祥,何培玲,李磊. 道路透水路面及其铺面材料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2):219-223.

【5】许道坤,吕伟娅. 低冲击开发模式应用—透水路面发展综述[J]. 新型建筑材料,2012(2012 年 03):31-34.

【6】李家科,刘增超,黄宁俊,等. 低影响开发(LID)生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J]. 干旱区研究,2014,31(3):431-439.

【7】 Martin A J,Kim D J,Ren J,et al. Compost product optimization for surface water nitrate treatment in biofiltration applications[J].Bioresour Technol,2009,100(17):3991-3996.

【8】刘燕,尹澄清,车伍. 植草沟在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系统的应用[J]. 2008.

【9】傅大宝,姜红. 海绵城市理念下植草沟的设计方法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2017,33(20):70-75. 【10】 林艳辉. 透水彩胶石在人行道景观树池中的工程应用[J]. 福建建材,2018,1:022.

【11】刘婕.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道路水土保持雨洪利用工程设计[J]. 中国水土保持,2017(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