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淤地坝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作用

来源:爱够旅游网


淤地坝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作用

摘要:淤地坝是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一项有效的工程措施,当前已被很多地区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等工程之中。本文结合陕西省淤地坝建设和利用现状及成效,联系淤地坝的建设对当地生态、经济效益及社会带来的影响,探讨分析淤地坝的建设和利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预防及治理的作用。

关键词:淤地坝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防治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区域生态治理和农业发展、经济发展中的一项关键项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还严重降低粮食产量、影响当地农业发展,不利于水资源有效利用,恶化交通条件,增加灾害发生频率,制约当地经济发展。淤地坝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的工程措施,工程建设以土料为主,通过筑坝以拦泥淤地,既可拦截泥沙并淤地,又可抬高侵蚀基点以减轻沟蚀,改善地区水土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有效利用水资源,另外在防洪减灾、改善区域交通条件方面也有其显著作用,可见淤地坝的修筑和利用在地区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方面均有重要作用。现根据自身长期水土保持工作经验,结合陕西省淤地坝建设现状,探讨淤地坝对于防治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作用。

一、拦泥保土,降低黄泥沙量

淤地坝在区域拦泥保土方面的显著作用几十年来一直为众多地区及专家称赞,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在1922年所著《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一文中指出:“皆渭沟洫可以容水,可以留淤,淤经渫取可以粪田,利农兼以利水,予深赞斯说。”又说:“治水之法,有以水库节水者,各国水事用之甚多。然用于黄河,则未见其当,以其挟沙太多,

水库之容量减缩太速也。然若分散之为沟洫,则不啻亿千小水库,有其用而无其弊。且有粪田之利,何乐而不为也。”明确指出了修建和使用淤地坝不仅可以拦沙淤地增收,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区域黄河泥沙。

黄河泥沙是黄河下游地区遭受洪水灾害的根源所在,其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根据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和相关研究,黄土高原沟谷面积平均占到小流域总面积44%左右,但其含沙量却占到80%,含水量占到73%,表明沟谷是小流域径流主要的泥沙源头。而一般的坡面泥沙治理方式仅能控制沙量的30%左右,无法控制的来沙最终还是进入沟谷区域;而采用淤地坝进行泥沙治理,可控制坡面沙量的50%以上,效果显著提高。淤地坝一段时期内的拦沙量与期间坡面产生泥沙多少及淤地坝本身库容紧密相连,当流域坡面泥沙的产生量增多、淤地坝库容增大时,淤地坝的拦沙减沙量也会明显增加。

截止2010年底,陕西省共建成淤地坝39171座,占黄土高原淤地坝的43%,其中骨干坝2608座,中型坝9114座,分别占全国骨干坝和中型坝总数的46%和81%。陕西淤地坝总库容57亿立方米,拦泥库容41亿立方米,已累计拦泥50亿吨,淤地100万亩。根据水保局相关资料显示,陕西省截止目前修筑的4万座淤地坝已减少入黄泥沙50多亿吨,为下游节省治理费用260多亿元。可见区域水土保持与当地生态环境等治理工作紧密相连,淤地坝显著的拦泥保土作用还明显降低了流域下流水土流失治理难度,节省了治理费用。

二、有效的减蚀作用

修筑和使用淤地坝之后,淤地坝会发挥其有效的减蚀作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泥沙侵蚀尤其是沟蚀现象很严重,对沟蚀的治理和预防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所在。

沟谷侵蚀中的重力侵蚀量占到总泥沙量地一半甚至更多,而坡面侵蚀的泥沙量相对所占比例较小。陕西省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泥沙侵蚀特点及自然地理条件,针对不同区域泥沙侵蚀的特殊情况,在植草、造林的同时合理修筑和使用淤地坝,通过有效增加黄土高原区域内的洼地面积及容积,既能起到拦截泥沙和防洪抗洪的作用,又能有效地治理泥沙侵蚀。淤地坝之内淤地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虽然没有了拦沙防洪的作用,但其中的淤地不仅使沟壑中的侵蚀基准面明显提升,还很大程度之上控制了沟谷泥沙侵蚀现象和沟壑坍塌现象,进而起到对泥沙侵蚀产生沙土的作用。

淤地坝对黄土高原的减蚀作用主要是在淤地坝筑成之后,根据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及沟谷泥沙侵蚀程度、沟壑分布密度等关键因素的不同,通过淤地坝之内的泥沙淤积对淤地坝之内的侵蚀面及淤地坝中淤积沙土之上的侵蚀面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

三、淤地坝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涵养作用

淤地坝通过拦截泥沙而形成坝内淤积,进而在一段时期后形成坝地,形成的淤地坝地不仅地平、墒好,坝地之内还土松、肥沃,易于农民耕种,利于农作物及植物生长繁殖,显著提高区域植被及农作物覆盖率、提升区域抗干旱能力、有效改善土质。淤地坝的使用有利于水流沟道形成相应的淤地坝系流域,一定时期后可根据淤地坝系流域形成状况在坝内蓄水中发展养鱼业。在坝系流域蓄水同时带动黄土高原区域养鱼业及经济发展,开拓市场。

淤地坝在帮助黄土高原涵养水土的基础上能够有效促进农作物生产,淤地坝的这一作用早在明朝就被人们广泛认识到,如山西省的《汾西县志》就有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涧河沟渠下湿处,淤漫成地易于收获高田,值旱可以抵租,向有勤民修筑。”很多相关资料也明确指出,淤地坝的修筑和使用具有显著的对抗干旱和促进

丰收的重要作用,因此为很多地区人民和政府广泛采用,以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土。

当前,黄河中游地区使用的淤地坝已经形成淤地30多万hm2,淤地坝中淤地平均亩产量为300kg-400kg,最高平均亩产量可达900kg,是坡耕地产量的6-10倍。以陕西省为例,子洲和绥德两县两县淤地坝坝地所占面积分别是两县耕地总面积的6.8%和4.8%,坝地农作物所产粮食总量分别为粮食总产量的27.8%和30%。另外根据陕西省水保局有关资料显示,陕西省沿黄河流域民众每年可依靠淤地坝新增3亿吨的粮食产量。

黄土高原利用淤地坝进行蓄水养鱼,不仅有水面大的优势,还因水质及气候的适宜促进鳞鱼、鲸鱼、鲤鱼及草鱼等鱼类的生长繁殖,有效带动区域渔业产业发展及经济发展,调节产业分布,开拓市场。陕西省在投入淤地坝建设和利用的同时,积极推行坝地蓄水养鱼,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骨干坝的养鱼效益更是越来越好。水土保持、水土涵养与区域农作物生产模式及产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黄土高原在淤地坝的建设中,必定同时对区域水土养护及农业、产业发展同时产生积极作用。

四、总结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地区水土流失预防及治理经验、参考相关文献记载、借鉴其他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方法及淤地坝的建设经验,在积极植草造林的同时建设和使用淤地坝,通过筑坝以拦泥淤地,既可拦截泥沙并淤地,又可抬高侵蚀基点以减轻沟蚀。在淤地坝筑成之后,根据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及沟谷泥沙侵蚀程度、沟壑分布密度等关键因素的不同,通过淤地坝之内的泥沙淤积对淤地坝之内的侵蚀面及淤地坝中淤积沙土之上的侵蚀面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进而改善地区水土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有效利用水资源。另外,淤地坝在防洪减灾、改善区域交通条件方面也

有其显著作用,可见淤地坝的修筑和利用在地区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勉,杨剑锋,侯建才等.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淤地坝记录的泥沙沉积过程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2):64-69.

[2] 王鹏.保德县淤地坝建设成就及发展思路[J].山西水利,2011,27(9):23-24.

[3] 慕生光.黄土高原区小流域淤地坝水土保持策略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11(1):140-141.

[4] 姜峻,都全胜.陕北淤地坝发展特点及其效益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503-509.

[5] 胡明,刘敬锋.安塞县淤地坝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64-9665,9683.

[6] 张江林,王占花,王守满等.大通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的几点经验[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8):48-49.DOI:10.3969/j.issn.1671-6396.2011.28.024.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