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名称]:小学语文组 [活动时间]:2014年10月15日 [地点]:四年级(1)教室 [学科]:语文 [年级]:四年级 [课题]:《尊 严》 [授课人]:韦 启 超 [记录]:贺 正 丹 [听课人员]:洗鸭河小学全体教师 [活动方式]:示范课
[活动流程]:背景介绍——教学构思——观课点分配——观课——教学反思——议课——生成成果
[备课时的建议]: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备教材,备学生,力求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观课点及人员分工]:
1、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是如何调动的。(王平 韦青春)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对学困生的关注。(贺正丹 伍荣正)
3、学生按照“预习——展交——反馈”的学习效果如何。(冯大江 杨印江) [活动过程]:
一、校语文组老师到四年级教室听取韦启超老师的《尊严》的公开课。 二、韦启超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分别做了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学内容的反思。 三、各教师分别对这节课做出点评。
四、对韦启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评价。
五、老师们对中高年级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地探讨。 六、杨印江老师对本次的教研活动做出了总结:
我们的教研活动就是本着有实效,有氛围目的来开展的。随着这学期的教学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大,老师们也从以前的漠然变的热情;由过去的羞涩扭捏变成现在的大方自然;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现在的主动探究学习。使得活动越来越活跃,氛围越来越激烈,大家学习也越来越主动。这是们教育的良好态势的开端。
[建议和意见]:教师应重点放手让学生来讨论: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失误或问题反馈]:1、重难点突破方面有待改进。 2、 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
个人总结反思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抓住三处描写哈默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上,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韦启超老师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那三处对话。在学生谈体会时,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体会这几句话上,这时适时和学生展开了对话:“难道哈默不饿吗?”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纷纷从前后找到一些语句来反驳:如前面的“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后面的“狼吞虎咽”等。这种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联系全文来读书,思考,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体会。这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近哈墨,体会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再让学生读书,学生也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把声音读得坚定了,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哈墨的自尊不需要故意用坚定的语气表达,而是用自
己的心去体会。
语文课不单单要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为了突出语文味,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话、写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如学习三处对话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哈默的心理活动,来深入了解人物。但由于学生对“尊严”的理解比较肤浅,回答时都比较单一,又为学生提供句式,如学习第二处对话时,选择关联词“尽管……还是……”、“宁愿……也不……”、“只有……才……”说说哈默的想法,第三处,用“哈默觉得,一个有尊严的人,应该( )”说话,这样既提高了说话能力,也对挖掘人物有所帮助。在学习杰克逊大叔时,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写“杰克逊微笑地注视着这个年轻人,心想( )”,在让学生动笔的同时,也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一举两得。但学完后,觉得学生对“尊严”的理解大多还是停留在“要靠劳动获得食物”上,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语言也差不多,认为,课前让学生搜集格言可不做,可换成,搜集有关“尊严”的故事,身边有尊严的人,这样,学生对“尊严”的内涵会体会得更深刻,对学习课文也有帮助。总结时,告诉学生,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在有钱人面前不低头哈腰,在金钱面前不受诱惑……这都是“尊严”,课后,让学生再阅读“尊严”的故事,加深对这两个字的里理解,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我想,上课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备课时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单的从课本上入手,以一篇课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好学困生,别给他们心理留下阴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