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1.38.N‘).5 火力与指挥控制 第38卷第5期 May,2013 Fire Control&Comman(I Contro1 2013年5 文章编号:1002—0640(2013)05—0170—04 军民融合下的军械器材保障系统 高铁路’,高崎 ,张桦 ,叶术青 (1.军械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03;2.解放军73132部队,福建漳州363111) 摘要:提m军民融合下的军械器材保障系统概念,并从系统的角度对其组成要素、组织机构、运行、功能和环 境等5个 ‘面进行了分析,给 保障任务重新分配的原则,重点从器材的同有属性 ‘面分析了影响因素,列出r一 般分配策略。 关键词:军民融合,军械器材保障系统,保障任务 中图分类号:E23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Ordnance Material Support System under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GAO Tie-lu ,GAO Qi ,ZHANG Hua’,YE Shu-qing2 (1.Ordnan Enginee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03,Chimt;2.Unit 73132,,fPLA,Zh,mgzhou 3631 1 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ordnance material support system.The system is analyzed from element,structure,function,running and environment,etc.Then it gives the principles which are used by suppo ̄task allocation,particularly studies the impact factors from the solid attribute of materia1.At last,it lists some general allocation strategies of the suppo ̄task. Key words: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ordnance material suppo ̄system,suppo ̄task 它1 士 取得突破。 J 丘 胡主席深刻指 :“要积极构建军民一体的装 1 器材保障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备保障体系,使军工企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延伸到 器材保障系统作为装备维修保障系统中一个 部队装备使用管理和维修保障之中,增强部队装备 必不可少的子系统,在国内刊物上,与装备维修保 保障能力。”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指示,充分整合国 障系统相比还是很少见到:截止到2011年11月20 防和经济建设领域资源的优势,转变保障观念,拓 日,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库中可以柃索到3l篇以 展保障渠道,创新保障方式,理顺保障关系,积极探 “装备维修保障系统”为核心内容的学术论文。而以 索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新模式,提高装备保障能 “器材保障系统”为核心内容的论文仅为5篇;相关 力和效益,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装备保障建设的重 的以“备件保障系统”为核心内容的仅为1篇f5]。硕 大课题[ 圳。 博论文研究的则更加少之又少。 通用军械装备维修器材(以下简称军械器材) 在军内一些刊物上相关文献同样也很少见,极少 保障作为军械装备维修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装 数人在研究时使用了“器材保障系统”一词,如凤毛麟 备形成和保持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本文 角一般,在中国军事数字期刊论文总库1 000 972篇 拟针对军民融合的新形势,结合装备维修保障的新 文章巾,相关的仅有3篇:赵文霞等人2006年6月在 要求,对军械器材保障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力求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上撰写的《web GIS/“北斗”技 收稿日期:2012-05一】8 修回日期:2012-06—29 作者简介:高铁路(197g-),男,河北保定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装备保障理论与应用。 ・170・ 高铁路,等:军民融合下的军械器材保障系统 (总第38—0893) 术在应急器材保障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彭飞等人 2009年12月在《现代雷达》杂志上撰写的《基于群决 策的战时雷达器材保障系统效能评估》;李月洁等人 2006年6月在《海军装备》杂志上撰写的《加强高技 术条件下备件保障系统的建设》。 从目前情况来看,研究器材保障或备件保障的 相关学术论文还是很多,但往往集中在个别方面: 库存控制、供应链管理、消耗预测、运输决策等。其 图1 传统的军械器材 图2军民融合下的军械 保障系统 器材保障系统 中,库存控制方面最为突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 者们在库存方面设计了大量的库存控制模型,最基 2 军械器材保障系统的重新界定 础的库存理论和模型(比如EOQ、ROP、ABC一分析、 MRP)广泛的在实践中被应用,但是很少有证据表 随着大批新型军械装备列装和社会主义市场 明它们比经验更管用,尤其是多级库存模型。针对 经济体制的建立,沿用原有的保障模式,单纯依靠 库存的优化,设计越缜密的模型需要越严格的假设 军内保障力量一方面可能无法完成新型武器装备 的器材保障任务;另一方面在保障经费有限的条件 条件。但是,为了使模型接近现实,放宽这些假设条 件的时候,模型的复杂程度呈现几何增长状况,这 下,大大影响器材保障的效率与效益。传统军械器 材保障系统如图1所示,在军械器材保障系统中涉 样,造成使用者很难理解和使用它们 。 及到的相关要素均是源于军方,理论上来讲完全独 与这些研究的个别方面相比,本文基于以下几 立于系统之外的要素。 点的考虑,认为非常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对器材保 军民融合新形势下军械器材保障系统如图2 障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原因如下:①军民融合的提 所示,将军械器材保障的相关的、可以利用的民间 出,使器材保障系统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如何重新 力量都纳入进来,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利用,以期达 组织、优化各要素显得尤为重要;②当前维修方式 到最佳的保障效益。按照一般的系统理论,系统一 主要以换件修理为主,器材供应保障是其不可或缺 般包括组成元素、结构、运行、功能、环境等5个要 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的器材供应保障活动都是为 素…。对于军民融合新形势下的军械器材保障系统 装备维修保障服务的,在战时更为突出;③军械器 仍然具有这5个要素。 材从总部机关、到基层部队都有独立的相关负责人 2.1 组成元素 来进行管理,平时是较为独立的行为组合;④与器 从传统的军械器材保障系统到军民融合下的 材供应链管理研究相比较,系统更能全面地反映影 军械器材保障系统,这一要素可以说是发生最大变 响器材保障的各个方面。 化的部分,见表1所示。如上所述,新形势下的军械 表1 军械器材保障系统组成元素变化表 传统的军械器材保障系统组成元素 军民融合新形势下军械器材保障系统增加要素 (1)组织机构:总部(总装备部通用装备保障部)、军区(军区、军兵种业务部 门)、部队(副大军区及其以下单位装备业务部门,使用分队)、后方军械器材 (1)装备科研单位 仓库、军内修理厂、军代表机构、军区修理机构、部队修理机构 (2)装备原始制造企业 (2)设备设施:军内运输车辆、军内搬卸装备、军内维修检测设备、设施 (3)第三方物流(含运输机构、仓储机构) (3)保障对象:型号装备 (4)能提供满足部队需求的类似企业 (4)保障内容:需求器材,它是核心元素,一切活动围绕其展开 (5)地方力量保障军械器材方面的法规制度 (5)军队保障法规制度 器材保障系统需要补充一切可以利用的民间力量 军内外发生联系的时候,最好有一个协调机构。但 到系统中,作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由于涉及到编制体制的问题,当前只能是军内机 2.2组织结构 构的部分部门在运行过程中进行兼职,而军外单位 对于军民融合新形势下的军械器材保障系统 一般会有专门的军品部门负责沟通协调。根据当前 的组织结构,军外单位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先前一 情况,在我军队内部军区装备机关作为一个承上启 般会有军品部或相关负责军品的部门),军内单位 下、信息上传下达的部门,最适合作为上述军内外 会对组织机构的职责进行内部调整。一般来讲,在 协调机构,如下页图3所示。 ・171・ (总第38—0894)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3年第5期 < 二=) : (二二 环境。军事环境、自然环境是新形势下保障系统产生 的基础,社会环境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没有 当今的社会环境,新的保障系统也不会出现。 国蚕 图3军民融合新形势下的军械保障系统组织结构 2.3运行 3军械器材保障任务的分配 新系统界定后,需要对系统要素重新进行优化 首先分析各单位的内部,军外单位的组织机构 运行方面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而军内单位在运行方 面受影响较大,需新增决策、沟通、协调等职责。这 一组合,本文主要依据保障主体对其重新划分,并对 任务重新界定。很明显,新系统中主要有两个保障 主体:军队和承研承制单位,两者能够形成3种保 障方式:军队自主保障、承研承制单位独立保障、军 地联合保障。对于3种保障方式需解决两个关键问 题:保障什么?怎么保障?这两个问题也是对军械器 变化将导致军内单位需解决一系列问题:哪些军 械器材需要军外单位来进行保障,计划如何制定, 保障流程该如何调整,经费如何结算等等。这些都 是与运行直接相关的。为保证军内外单位有效运 行,及时准确地传递各方信息,最好采用上述在军 区常设协调机构的建议。 2.4功能 罱一 材保障任务重新界定的细化。下面重点分析军械器 材保障任务分配原则、影响因素及策略。 3.1 军械器材保障任务分配原则 军队主导原则。所谓“主导”是指主要的并且引 导实物向某方面发展的[8]。一方面3种保障方式中 虽然军内外的单位在自己内部有自己的功能, 但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新的保障系统在功能方 面仍然是及时、准确、经济地保障军械器材,为了突 出新增力量的作用,可以加“更加”两字,即更加及 时、更加准确、更加经济保障军械器材。但有一点必 须注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军外单位最大的目标 就是利益最大化,个别时候会不择手段。这就要求 军队自主保障仍然是主要的保障方式;另一方面, 对其他两种保障方式,军队也应起到主导的作用。 军队应从军械器材的计划、筹措、存储和供应等环 节人手,进行有效控制。 公平公正原则。若某种军械器材,地方有单位 可以进行保障,军队自己也有单位可以保障,则应 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抛弃本位主义,让地方单位 军内单位在保障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明 确奖惩制度。 2.5环境 享受与军内单位同等的待遇,不偏袒任何一方。 优胜劣汰原则。对于同一种军械器材,若多家 军民融合新形势下的军械保障系统所面临的环 境,与传统系统相比,变化不大。从宏观看,主要包括 军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其中,军事环境是 由军事活动构成的特殊环境;自然环境一般是人类活 单位都能进行保障,则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从产 品质量、资质、信誉、服务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评 比,进行优选。 3.2军械器材保障任务分配影响因素 影响军械器材保障任务分配的因素很多,比如 动的空间,其中与军械器材保障相接触的部分构成其 自然环境,如道路状况、气候等;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 活动所形成的环境,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即由一 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形成的社会形态,其中与 军械器材保障活动发生直接联系的部分构成其社会 经费、运输距离、器材关键程度、需求数量等等,从 保障的目标——费用、时间、保障度3个方面来分 析,根据不同相关主体,可划分为7大类,第1类可 以称为器材固有属性,其他6类可以称为器材附加 属性。详列在表2之中。 表2影响军械器材保障任务分配的因素 ・172・ 高铁路,等:军民融合下的军械器材保障系统 (总第38—0895) 本文从军械器材的固有属性出发,重点分析以 下影响因素: 量,为减少运输费用,可以自己进行保障;对需求量 低,价值却较大的器材,虽然对承研承制单位的吸 引力不大,但通过奖励措施可以吸引其进行保障, 保密性。着重看其是否能反映出被维修装备某 些重要战技指标的特征,比如一些专用器材是专属 于某种装备,通过库存领用可以推算出该种装备维 修间隔时间、数量等重要信息。对于那些不专属于 若自己进行保障则需要在较高的级别进行存储。 通用性。在众多的维修器材中有典型的两大 类,标准件和通用件。其中标准件是可以广泛地被 某种军械装备的通用器材,其领用消耗不能反映出 装备的信息,则称这些器材不具有保密性。除了一 很多个用户使用,因此很容易从承研承制单位那 里获取。而专用件是专门制作的仅被一些特殊的 用户使用。因为标准件的可获取性通常很好,可在 高的级别进行存储,承研承制单位也愿意与用户 进行合作。所以数量通常很高,能产生规模经济。 而专用件则恰恰相反,承研承制单位不愿意进行 存储,数量很低,可获取性和控制的职责主要取决 于用户自己。 些特殊情况(如军方无能力对装备进行维修保障), 军械器材的保密属性决定了的保障主体唯一 性——军队。 关键性。主要指军械器材对军械装备维修过程 重要程度及发生短缺后果严重的属性。在军械装备 维修过程中由于某种军械器材的短缺又没有别的 可以替换,从而导致停工等严重后果时,则认为该 储存寿命。很明显,对于储存寿命长的器材, 种军械器材对维修过程是关键性的,通常可划分为 A、B、c 3类。一般来说,单元故障的严酷度越大,关 键性越高。故障严酷度划分及其与关键性A、B、c各 类的对应关系详见GJB1391—2006“故障模式、影响 及危害性分析指南”。 价值。是一个通用的特征,在保障过程中高价 值的器材谁也不愿意存储。高价值的器材迫使人们 谁都愿意存储,寿命短的器材谁都不愿意存储。如 果器材的价值较低,可以选择自己保障;若价值较 高,则需与承研承制单位进行协商,选择合适的保 障方法。 3.3军械器材保障任务分配策略 军械器材保障任务分配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 情,上述因素之间有些是相互独立的,有些相互之 间存在联系。有些是器材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特征, 有些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在进行任务区分 时,有时单因素就可以决定保障主体,有时则需要 多个因素共同来确定保障主体。所以,至今没有人 给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性准则与定量方法,本文 选择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而不是持有库存。当高价值 器材需求频率较高时,可以采取勤进货勤出货的保 障方法,以便减少高价值器材的库存数量。通常来 讲,高价值器材存储于较高级别。对于低价值的器 材,库存补充安排必须有效,以便管理费不能占用 它们自身价值的大部分比例。 需求数量。需求量大的器材容易形成经济批 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般情况策略(从表3中可以 发现实际情况会更多)。 表3军械器材保障任务分配策略 影响因素 保密性 关键性 价值 需求数量 通用性 储存寿命 供需之间距离 保障 军队自主 保障 承研承制 单位保障 墨 矣吴姜高中低高中低 保密 长中短远中近 专用 通用 非保密 非保密 非保密 A类、B类 C类 A类 低 高 中 高 长 短 中 远 低 中 近 由 联合保障 4 结束语 军民融合下军械器材保障系统重新构建的道 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走很长一段时间 的路,会面临诸多的问题,比如经费如何结算、风险 要,它是军民融合下军械器材保障系统发展的制度 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凯.探索军民融合保障模式提高武器装备保障能力 (下转第177页) ・如何控制、力量如何均衡,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政策 法规,所以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尤为重 [J].装备,2011(6):20—22. 173・ 陈克伟,等:光纤通道的新型车辆综合电子系统拓扑结构 (总第38—0899) 线器或交换机,便于根据车内设备的安装位置合理 设想[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0(1):1-5. 布线,充分利用了交换机和集线器的功能,且成本 [3j Rapanotti J,Palmarini M,Dumont M.New Computer and 适中,能够实现车辆综合电子系统性能与成本的有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s for Light Armoured Vehicles 效统一。 l C J//Proceedings of SPIE,2002. [4]陈正捷,陈志昊,张浅秋.坦克电子综合化[M].北京:兵器 4 结 论 工业出版社,2006. [5]Sullivan W.Wh砒wiH Replace MIL-STD一1553 as the 目前,新型车辆综合电子系统拓扑结构研究是 Next-Generation Military Networking Backbone[EB/0L]. 新型装甲车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比较 http://www.vmecritica1.corrdarticles/id/601. 分析了光纤通道3种基本拓扑结构以及混合型拓 1 6 J Sullivan W.Fibre Channel:Replacement for MIL—STD一 扑结构在车辆综合电子系统中应用的利弊,指出新 1553 and Next Military Data Bus[EB,0L].http:Ilwww. 型车辆综合电子系统拓扑结构将采用交换型或混 sabritec.com/technotes/PDF/ifrewire.pa1. 合型拓扑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种车辆综合 1 7 J The Fibre Channel Industyr Association.Fibre Channel 电子系统FC拓扑结构的预想方案,比较分析了3 Overview:Technology Comparison lEB,OLj.http://www.if- 种方案的优劣,指出采用混合型拓扑结构能够实现 brechanne1.com/technology/compare.htm. 新型车辆综合电子系统FC拓扑结构性能和成本的 [8]熊华钢,王中华.先进航空电子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 出版社,2008. 统一。本文的研究为新型车辆综合电子系统拓扑结 [9]徐亚军,熊华钢.未来航电系统FC互连的拓扑结构研究 构设计提供了有效思路。 [J].电光与控制,2004,1 1(4):l7—23. [10]Shawn P H.Exploration ofFibre Channel as An Avionics In— 参考文献: terconneet for the 21st Century Military Aircraft[M].Caliofr- Ilia:Navall Postgraduate Shool,2000. [1]宋小庆.军用车辆综合电子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 [1 1 J Glass M.Fibre Channel:Leveraging a Commemila Network— 社,2010. ing Technology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C]//Digit ̄Avionics [2]彭真明,朱宗平,饶劲松,等-新型车辆综合电子系统发展 Systems Conference,Proceedings,1999. (上接第173页) [2]杨清淦.关于构建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 [7]李习彬.系统工程、理论、思想、程序与方法[M].石家庄: 思考[J].中国国防经济,2009(6)(装备经济):45—47.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3]赵越.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推进军民融合发展[J].国防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科技工业。2011(6):48.49. (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樊国春.对构建军民融合式物资采购保障体系的思考 [9]张柳.装备维修保障系统模型研究[D].石家庄:军械工 [J].后勤工作研究,2011,151(3):71. 程学院。2003. [5]刘勇.两级备件保障系统的装备时变可用度评估模型 [1O]高博.工程装备维修器材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探析 [J].兵工学报,2010,31(2):253—256. [J].工程兵学术,2011,33(2):55—56. 1 6]Huiskonen.Maintenance Spare Parts Logistics:Special [11]刘文宝,刘建杰,李林宏,等.装备维修军民一体化保障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c Choices lJj.International 可行性研究[J].四川兵工学报,2012,33(4):4O.42. 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1(71):125—133.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