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发展产业社区_城市型特大镇建设的路径选择_黄华

来源:爱够旅游网


南方日报/2011年/4月/17日/第007版 笔谈

发展产业社区:城市型特大镇建设的路径选择

广东生产力研究会专家理事 黄华

所谓产业社区,是指以都市型产业为动力,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高端环节和科技型企业集聚的基础上,使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产业发展相融合,产业形态与自然城市生态相协调、宜商与宜居环境共生、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社会经济形态。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我省东莞市一直以来实行的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发展方式,走的是“户户点火、村村冒烟”的道路,现在这种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规划混乱、层次较低、规模效益不强等阻碍了整体经济的进一步提升,不仅带来了“城不城、乡不乡”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而且也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所以,东莞要推进城市型特大镇建设,首先就要调整镇村的发展战略,通过发展产业社区,重新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实现经济的脱胎换骨,使旧村换新颜、旧镇变新城。 产业社区模式解析

所谓产业社区,是指以都市型产业为动力,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高端环节和科技型企业集聚的基础上,使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产业发展相融合,产业形态与自然城市生态相协调、宜商与宜居环境共生、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社会经济形态。产业社区模式既强调政府规划、协调和引导的职能,在尽量不征地的情况下于农村集体土地上发展都市型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又努力推动农村向城市社区转变,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运营模式看,产业社区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政府注资控股,租赁经营模式。这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第二种是企业投资兴建,产权转让模式。由企业投资兴建园区,然后通过售卖楼层吸引企业进驻。这是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 注重构筑利益共同体

对村集体而言,集体建设用地已经成为可以持续产出现金的“奶牛”——— 资本化的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还是“非农化”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固守集体建设用地的财产权利正是理性经济人的表现。因此,保证土地所有权不改变自然成为各个村集体愿意参与再开发的基本底线,村集体还要求政府在推进“三旧”改造中要保证近期土地收益不减少,远期收益有增加。所以,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关键,是要围绕土地再开发,在政府、村集体、投资者之间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平衡各相关参与主体的利益。这也是顺利实施“三旧”改造的关键所在。

可选择的办法是推行“市、镇主导改造,市、镇、村(社区)三级分利”的模式,由政府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对现有旧工业区、旧村、旧城分批分期实施升级改造,提高村(社区)对高端产业的承载力。具体而言,由于农民不敢承担风险,也没有经营能力,政府应该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培育税基”的思想,适时出手组建政府背景的项目开发和经营公司;制定政策,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政府、农民和投资者的共赢;还有就是要在产业培育期间,确保村民可以从政府得到租金,帮助他们避免风险,可采取土地租金按一定年限递增,租约到期后,物业将无偿转移给村里的方式,村里也可以提前赎回物业,政府只回收成本。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虎门镇金州社区的发展经验,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发都市产业,并最大程度保证村民利益的前提下,使村集体总资产在最困难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两年间翻了番,达到7亿元。 做好相关配套服务

在招商引资方面,要考虑“产业”和“社区”的双重要求,引进占地少、污染小、能耗低、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

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根据“宜商”和“宜居”条件适度超前建设,提升城市聚集资源、增值

第1页 共2页

财富和公共服务能力,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经营城市策略提高城市物业价值,打造都市型产业的“加速器”和“服务器”。

在人才方面,由于都市型产业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还要吸引技术研发、金融服务和企业管理等人力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宣传企业形象和城市品牌,完善商务配套、生活休闲娱乐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打造兼具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城市品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制定和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健全激励机制,并由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推动区域内新技术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围绕某一个行业或产业打造区域创新体系。

第2页 共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