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气压带风带基础知识及练习题 含答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第9讲 气压带和风带

考试内容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 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①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②太阳辐射制约下的气温特点 ③大气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 选考要求 c c c c 核心素养 考 试 标 准 1.区域认知:根据地理位置进行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 2.综合思维: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分析海陆分布对其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a低纬环流圈高低纬受热不均

⇨三圈环流b中纬环流圈

地转偏向力影响

c高纬环流圈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

(1)七个气压带



A为赤道低气压带

南、北半球同

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纬度各有一个

G为极地高气压带

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为信风带南、北半球同

(2)六个风带D为盛行西风带

纬度各有一个

F为极地东风带

(3)季节移动规律:

①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②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深度思考1】 气压带的形成都是由气温高低造成的吗?

提示 不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气温高低造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气流运动造成的。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建立在理想地球(球体、组成物质均一等)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地球上海陆分布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海洋、陆地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其影响有:①陆地高压(冬季)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并在亚洲地区形成典型的冬季风。②陆地低压(夏季)切断副热带高压带并在亚洲地区形成典型的夏季风。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1月 7月 成因 A西北季风 C东南季风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B东北季风 D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深度思考2】 季风仅仅存在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这种说法对不对? 提示 不对。非洲和澳大利亚西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但以东亚、南亚和东南亚最为典型。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类型 气压带与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单一控制 西风带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交替 控制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深度思考3】 所有受信风带影响的地区气候都是干燥的。以上判断对吗?试说明理由。

提示 不一定。并非所有受信风带影响的地区气候都是干燥的,在大陆东岸的信风迎风地带,信风来自海洋,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侧、澳大利亚东北侧和中美洲等地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和信风关系密切。

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地中海气候 1.“冷热不均使其动”

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图所示。

2.“地球自转使其偏”

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所示。

3.“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

4.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1)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如上图所示。

(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晚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约1个月,即“移动不同步”。 (3)气压带、风带年移动幅度约10°。夏季向北半球偏5个纬度,冬季向南半球偏5个纬度,即“移动不同幅”。

5.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图中四个箭头中能正确表示全球该纬度带近地面盛行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大陆西岸,终年受该纬度带盛行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 第(1)题,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从30°吹向60°,为偏南风;根据图中纬度变化规律可知,该纬度带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右偏转,因此形成西南风。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风带为盛行西风带,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在盛行西

风带影响下形成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1)A (2)D

气压带、风带判断与分析

1.通过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判读大气环流形势。例如,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2.通过气流运动状况判读大气环流形势,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垂直气流进行判读

第一,上升气流,对应近地面的低气压带,可能为赤道低气压带或副极地低气压带。

第二,下沉气流,对应近地面的高气压带,可能为极地高气压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

(2)通过水平气流进行判读

第一,利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判读。

本方法需识记近地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名称与风向)。例如:下图中,甲北方为西南风(西风带),南方为东北风(东北信风带),可知甲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第二,利用风的形成原理判读。

例如上面例子,根据风向可知,甲处为风源地,为高压(两侧风向不同,可知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北方、南方风向均向右偏,可知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素养

区域认知:气压带、风带的判断

1.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1)~(2)题。

(1)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A.降水较少 C.风力较弱

B.气温较高 D.光照较强

(2)夏季,S市主要受( ) A.季风影响 C.低压控制

B.西风带影响 D.高压控制

解析 S市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下沉气流,风力较弱,加之沿岸受寒流的影响,常被雾笼罩。 答案 (1)C (2)D 素养

综合思维: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2.(2017年11月浙江学考选考)下图为某半球气压带、风带(箭头表示风向)分布局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气压带成因及气流垂直运动方向是( ) A.甲:动力原因 上升 B.乙:动力原因 上升 C.甲:热力原因 下沉 D.乙:热力原因 下沉

(2)从气候角度考虑,全年都受到该风带明显影响的大陆西部地区,最适宜种植( )

A.甘蔗 C.香蕉

B.葡萄 D.牧草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可以确定甲为副极地低压带,气流垂直运动方向为上升;乙为副热带高压带,气流垂直运动方向为下沉,两个气压带的成因均属于动力原因。故A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该风带为盛行西风带,全年都受到该风带明显影响的大陆西部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甘蔗和香蕉为热带农产品,葡萄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农产品,故A、B、C错误;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生长,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 (1)A (2)D

考点二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

2.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1)1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季节 风向 源地 冬季 西北风 蒙古、 西伯利亚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东亚季风 夏季 东南风 太平洋 (亚欧大陆内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南亚季风 冬季 东北风 蒙古、西伯利亚 印度洋 夏季 西南风 成因 性质 比较 分布 气候 类型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对农 业生 产的 影响 有利 旱涝、 寒潮等灾害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灾害 【链接拓展】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1)夏季,副热带高压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此时,我国东部地区受到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丰沛的降水。

(2)正常年份,5月份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在华南;6月份副高北进到北纬20°左右,雨带推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此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北进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亦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10月份,雨带退出大陆。

(3)夏季风强弱带来的影响:夏季风势力强,则锋面运行快,我国易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势力弱,则锋面运行慢,我国易出现北旱南涝。

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A、B、C三种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风都是季节性的

B.三种风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 C.受三种风影响的地区,都易出现降水 D.B风是C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 (2)图示季节( )

A.亚欧大陆被印度低压控制 B.亚欧大陆上的温度低于同纬度海洋 C.亚洲东部地区低温少雨 D.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解析 第(1)题,图中A表示东南季风、B表示西南季风,C表示东南信风。A、B风是季节性的,C风是常年存在的;只有A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受C影响的地区不一定会出现降水;西南季风是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右偏形成的。第(2)题,图示季节,亚洲的东部、南部盛行偏南风,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亚欧大陆上温度高于同纬度海洋;亚欧大陆被印度低压控制;亚洲东部地区高温多雨;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 答案 (1)D (2)A

季风环流的判断与分析

1.通过30°N或60°N处的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季节:

例如:30°N的近地面有低压中心(70°E附近,即印度低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夏季;

60°N的近地面有高压中心(70°E附近,即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冬季。

2.通过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判断季节:偏北风为冬季,偏南风为夏季。 3.根据季节可判断30°N或60°N处气压状况及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

素养 综合思维:气压中心的判断、季风环流

1.(2018·北京地理,6~7)右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A.冬至 C.夏至

B.小满 D.立秋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北京周边地区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且风向为西北风;甲地位于低压(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蒙古境内;热带太平洋洋面无低压中心生成。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蒙古境内,该高压系统为亚洲高压,中心气压高于1 060百帕,势力强盛;正常年份,亚洲高压在1月份时势力最强,因此该日最接近冬至日。选项A

正确。

答案 (1)B (2)A

2.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 )

A.反气旋频繁过境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 D.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

解析 本题考查降水的形成条件。图示区域为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来,为西部沿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答案 D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20个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年4月浙江选考)假定各个气压带的宽度为10个纬度。下图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题。

1.该日为北半球的( ) A.春分日 C.秋分日

B.夏至日 D.冬至日

解析 根据经度的分布规律可知,顺时针方向为东经度增大的方向,说明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所在半球为南半球。由图中可知,赤道附近的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此时所在位置位于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此时应该为北半球冬至日,故选D。 答案 D

2.(2017·浙江11月选考)新安江水库建成后,形成约573平方千米的人工湖。关于库区小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云雾天数增多 C.降水天数减少

B.气温日较差增大 D.气温年较差增大

解析 水库建成后,地面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即由原来的陆地为主转变为水域为主。水体的热容量大于陆地,可以使库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故B、D错误;水域面积扩大,可以使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天数增加,云雾天数增多。故A正确,C错误。 答案 A

读世界局部区域不同时间沙尘空间分布图,回答3~4题。

3.造成该区域沙尘扩散的主要因素是( ) A.副热带高压 B.信风

C.西风

D.季风

4.当沙尘扩散如甲所示时,最可能的时间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该区域主要位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内,沙尘的扩散主要是由东北信风从沙源地撒哈拉沙漠带来大量沙尘所致。第4题,沙尘扩散如甲所示时,东北信风带的最北位置可以达到北纬30°,可以看出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所以是7月。 答案 3.B 4.C

图1为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甲气压带及其南北两侧风带的风向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气压带位置反映的时段里( ) A.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B.我国东北地区昼短夜长 C.密西西比河进入枯水季节

D.北印度洋自东向西的船只顺风顺水

6.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草原气候受甲气压带和丁风带交替控制 B.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

C.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总是高温少雨 D.受丁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夏季多雨

解析 第5题,由图2中风带、风向知甲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图1中向北移了,说明为北半球夏季,A正确。第6题,图示乙、丙、丁分别为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丙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该地区形成极锋,降水相对较多,故C错。南亚夏季多雨是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偏转形成的西南季风的影响而成,并非丁风带的影响。 答案 5.A 6.B

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称为热带辐合带,其主要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季风辐合带是指在北半球夏季,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相遇而形成的热带辐合带;信风辐合带是指东南信风直接和越过赤道的东北信风相遇组成的辐合带。读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示辐合带的主要分布区有( )

①东热带太平洋 ②北美地区 ③东南亚 ④热带印度洋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8.乙图所示季节( )

A.巴西高原草木枯萎、一派凋零 B.天山冰雪带下限海拔降低 C.海河径流量变大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增强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辐合带甲位于10°N附近,在北半球夏季,由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与北半球东北信风相遇而形成的辐合带,由季风分布可知,该辐合带位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辐合带乙位于10°S附近,在北半球冬季,由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成西北季风与南半球东南信风相遇形成的辐合带,由该辐合带成因可知,其典型分布地区为澳大利亚西北部,即热带印度洋地区。第8题,乙图所示风带和气压带向南移,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巴西高原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草木茂盛,A错;冬季天山气温低,冰雪带下限海拔降低,B对;冬季海河流域降水少,径流量变小,C错;冬季黄土高原降水少,水土流失减弱,D错。 答案 7.C 8.B

下图为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9~10题。

9.此时北京的天气最可能是( ) A.东风送爽 C.大风降温

B.细雨绵绵 D.电闪雷鸣

1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温特征及成因是( ) A.甲地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最低 B.乙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气温最高 C.丙地位于海上且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最高 D.丁地云层较厚且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最低

解析 第9题,此时北京正处在冷锋过境时,故出现大风降温天气,C正确。第10题,甲地位于高压脊附近,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A错误;乙地位于高压脊上,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故B错误;丙地位于海上,且位于低压中心附近,阴雨天气,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另外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夜晚海上气温高于陆上,所以气温最高,故C正确;丁地位于高压中心,天气晴朗,云量少且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高,故D错误。 答案 9.C 10.C

读50°N纬线(图甲)和180°经线(图乙)部分区域某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季节B地( ) A.盛行东南季风 C.沙尘暴盛行

B.可能遭受寒潮的侵袭 D.农作物冻害严重

12.A、C两地气压中心( ) A.都是逆时针水平气流 C.都出现在当地的冬季

B.大气垂直运动方向不同 D.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

解析 第11题,由图可知,A地为高压中心,可判断为亚洲高压,此时为冬季。B地在我国东北地区,可能遭受寒潮的侵袭。第12题,读图判断,A地是亚洲高压,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为副热带高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两个高压中心气流均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中心气流都是下沉气流;A出现在冬季,C全年存在,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答案 11.B 12.D

13.下图中纳马夸兰地区雨季短暂,年降水量小。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雨季主要受( )

A.东南信风影响 C.热带气旋影响

B.西南季风影响 D.盛行西风影响

解析 纳马夸兰南部地区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雨季主要受盛行西风影响。 答案 D

14.右图为“用户登录微信时所见的地球影像图”。从图中赤道附近云系的分布位置及M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推测,该影像图拍摄时间及M地所处的风带最有可能是( )

A.6月份 东南信风带 B.6月份 盛行西风带 C.12月份 东南信风带 D.12月份 盛行西风带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推断:赤道以南云层厚,所以气压带风带南移,为12月份;M地在南回归线以南20多个纬度(可以参考赤道和南回归线的间距),即南纬50°左右,所以M地受南半球盛行西风带控制。

答案 D

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字母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6.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根据地球呈顺时针的自转方向,可知该图所示为南半球部分区域。C气压带位于南纬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处风带为南半球的西北风。 答案 15.C 16.B 读下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风带为( ) A.东南信风带 C.东北信风带

B.中纬西风带 D.极地东风带

18.图中所示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 第17题,通过纬度数值的变化,可以确定为北半球;30°~40°大陆的西岸,受西风带和副高的交替控制,该风带应该为中纬西风带。第18题,30°~40°大陆

的西岸,受西风带和副高的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 答案 17.B 18.C

下图中阴影表示某气压带。读图,回答19~20题。

19.②地盛行风向可能为( )

①东北风 ②东南风 ③西南风 ④西北风 A.①② 20.图示季节( )

A.江淮地区农民忙着播种小麦 B.东非高原动物南迁 C.北印度洋洋流自东向西流 D.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解析 第19题,结合图示知,图中气压带①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若该气压带位于北半球,则②地为北半球西风带,为西南风;若该气压带位于南半球,则②地为南半球极地东风带,为东南风。第20题,结合图示知,气压带相对北移,为北半球夏季,此时地中海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答案 19.B 20.D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2个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分)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地球上出现了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独特的气候区,如在下面右图中大约10°N~20°N大陆西部地区以及30°N~40°N大陆西部地区的气候均属于这一情况。30°N~40°N大陆西部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即使在常年受同一大气环流控制地区内的不同地点,大气环流也存在差异。下图分别示意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左图)和欧洲、非洲局部地区某时刻气压分布(右图)。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若此刻气压形势在这一季节属于常态,请判断此刻北半球所处的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请根据图文材料,推测除文字材料中所述两个地区外,上面右图中哪些地区理论上还可能出现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区?并说明其成因。(举一例进行说明即可)

(3)N、P两地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请从所处位置及大气环流角度推测两地年降水量的异同并简要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北大西洋为低压区,亚欧大陆中部为高压区,故图示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所形成的气候区,并说明各风带、气压带的名称和控制时间。第(3)题,比较气候异同主要从形成原因、所处位置、降水量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冬季。理由:北大西洋为低压区或亚欧大陆中部为高压区。

(2)北回归线附近及偏南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中心控制区偏南)的大陆西部。成因:夏季受来自内陆的东北信风控制,降水稀少,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或:60°N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偏南)的大陆西部。

成因:夏季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冬季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 或:70°N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偏北)的大陆西部。

成因:夏季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冬季受极地东风带控制,降水少。 (3)相同点及原因:降水较多。两地都位于40°N~60°N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控制。

不同点及原因:N地西风强于P地,N地年降水量大于P地。N地比P地纬度高,N地位于西风中心控制区,受西风影响大;P地位于西风边缘控制区,受西风影

响小。

22.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0分) 材料 太平洋西部两区域示意图。

(1)简述A国冬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说明B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3)说明B国西北部1月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盛行风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 解析 第(1)题,结合大气环流和地形等因素对降水影响进行分析说明。第(2)题,结合B国阴影区域所处位置及其大气环流、洋流和地形等因素,分析气候类型及其成因。第(3)题,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分析1月盛行风的形成原因;结合盛行风的性质说明其对气候的影响。

答案 (1)A国冬季降水西北多东南少,夏季降水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冬季日本海一侧为迎风坡,多地形雨,太平洋一侧为背风坡,降水少;夏季太平洋一侧为迎风坡,多地形雨,日本海一侧为背风坡,降水少。 (2)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东南信风从海洋吹来,水汽充足;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

(3)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从海洋吹来,降水较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