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小学语文高年级让民间文化润泽我们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设计

来源:爱够旅游网


部编小学语文高年级让民间文化润泽我们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设计

一、设计理念:

走马镇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的“民间文学之乡”。工农村是全国闻名的“民间故事之村”。走马镇有数百人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讲唱群体。这里民间文学的富矿,不仅受到重庆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还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极大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官员木卡拉先生,日本广岛市立大学加藤千代教授,原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已故的聂云岚等专家、学者在对走马镇的民间文化进行科学考查后发现,年轻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讲唱者已经很少,几乎已面临断代的危险,为抢救和保护中国优秀民间文化,他们大声疾呼,希望有识之士来关心、发掘、抢救、保护、开发这一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课标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家乡、现实生活中及身边的课程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拓展了新的天地,也为我们抢救、发掘、保护优秀的民间民族文化找到了切合点。

我们走马小学是“民间文化教育特色学校”、“民间文化特色校园”和“民间故事校园”,优秀的民间文化也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家乡的认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搜寻家乡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让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能力,为此,设计了《让民间文化润泽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二、活动目标

1.通过采风,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间谚语,增进学生对家乡特产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对祖国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化的热爱。

2.通过对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歌手传承情况的调查、研究,让学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学会交流与合作,写出调查报告。

3.通过对走马民间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三、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确定内容,组合小组,进行组内分工。

第二阶段:各小组进行田野作业,搜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第三阶段:学习成果展示,在同学间相互交流调查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活动交流,评选优秀作品。

1.将搜集的资料编辑自己的《走马民间故事辑》《走马民间歌谣辑》《走马民间谚语辑》。

2.以“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歌手传承情况的调查”为题,写出调查报告,对走马民间文化制订保护计划。

四、活动人员及分工

组别 一 二 三 四 小组成员 明影等十人 柴燕妮等十人 刘学颜等十人 黄瑞秋等十人 调查内容 走马民间文化历史渊源 故事家歌手民间故事谱系传承 走马民间故事 走马民间歌谣、谚语等

五、活动时间(4月30日-5月30日)

六、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第一阶段)

4月30日宣传动员组织准备。

5月1日至5月7日为期一周开展田野作业,进行调查。

1.教师准备

(1)向学生阐明本次活动的目标、意义和背景。走马镇发掘出民间故事家群体(共三百一十六人),其中千则型故事家2人,500—1000则故事家3人,200—500则故事家10人,100-200则故事家15人,50—100则的民间故事家40余人。目前这些民间故事家们已提供故事目录10915则,已采录的故事达9714则,民间歌谣3000首,谚语4000条,歇后语、俗语等4000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走马民间文化的活动中来,用自己的视角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介绍田野作业的一般方法与技巧。

2.学生准备

(1)调查题目的确定。

(2)调查地的筛选、确定。

(3)资料准备。

调查资料准备(文献资料;已有的搜集整理情况,了解走马蕴藏民间文化情况;人文资料、方言、风俗等)

(4)调查对象的落实。

(5)调查设备的准备。(录音机、录象机、照相机等)

(6)根据调查目标列出调查提纲、制作卡片。

3.田野作业的一般技巧

(1)拉家常。聊天可以拉近与采访者的距离。

(2)主动提问。沿着调查者的计划进行。

(3)启发。在沉闷时给予适当点拨,讲述调查者熟悉的故事作引子。

(4)尊重。采访者不要轻易打断故事家的话题,更不能漫不经心,显示不耐烦。

4.实地启示法。

(二)5月1日—5月27日(田野作业、归纳、分析、研究)

分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板块一(第一小组)

研究内容:走马民间文化历史渊源研究过程:

1.搜集资料:指导学生分头查找资料,利用书、报、网络等,展开对走马民间文化历史渊源的了解,深入院坝村社走访并做好记录。

2.整理材料:将搜集到的对走马文化的历史沿革等材料进行鉴别、筛选,选择有价值的信息。

3.启发思考: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了解走马民间文化历史渊源。提出你有什么发现?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发?

4.选题写作:确定相关题目,撰写介绍走马民间文化历史渊源的短文(可以独立撰写,也可以合作撰写)。

板块二(第二小组)

研究内容:故事家歌手民间故事谱系。

(1)故事家、歌手简介。

(2)故事家、歌手谱系及现状。

研究过程:

1.调查走访,了解故事家歌手,建立小档案。

2.填写调查表。

“故事家歌手民间故事谱系”综合性学习调查表

调查时间 调查主题 魏显德 魏显发 张祥模 袁后成 刘远扬 范明福 个人简历 参加人员 故事量及分类 故事家谱系 故事家传承情况

板块三(第三小组)

研究内容:走马民间歌谣、谚语歇后语、俗语等的采集、整理。

(1)对儿童歌谣:摇篮曲、游戏歌、数字歌、绕口令、连锁调、谜语歌、颠倒歌(神歌)新童谣民歌的采集、整理。

(2)对民间谚语、歇后语、俗语的采集、整理。

研究过程:

进行“走马民间歌谣、谚语、歇后语等的采集、整理”,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察的视角,让他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了解走马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板块四(第四小组)

走马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种类:神话仙话、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民俗传说、生活故事为主。

走马民间故事为什么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

研究过程:

进行“民间故事”的调查。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察的视角,让他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最后完成简单的调查报告。

(三)学习成果展示(5月28.29日)

1.利用课堂时间,同学间交流搜集的资料。

2.交流搜集的资料,编辑自己的《走马民间故事辑》《走马民间歌谣辑》《走马民间谚语辑》。

(四)活动交流(5月30日)

1.“让走马民间文化润泽我们”编辑自己的《走马民间故事辑》《走马民间歌谣辑》《走马民间谚语辑》。

2.“我为走马民间文化出谋划策保护计划”的建议书。

七、评价

1.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查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成果展示情况。

2.学生互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生互评,小组长做记录。把学生的成果和互评的结果纳入学生发展性评价之中,以便完整记录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八、活动预期成果

1.学生能积极参加此次活动,能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走访询问等方式展开调查。

2.学生能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

3.完成小论文、小调查报告及建议书。

九、活动措施

1.分小组合作完成小组确定的内容。

2.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给予指导评价。

【成果展示】

让走马民间文化润泽我们

学习研究成果展示(一)

本节课教学目标:

1.了解走马民间文化的相关知识。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叙述有条理,提高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交流合作意识、探究创新精神,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整理的资料和图片。

2.教师了解走马民间文化的相关知识,制作课件。

教学重难点:

1.培养认真倾听,有序地表达的能力以及探究意识。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愿意!)我的姑妈是一个旅居新加坡的华侨,离开家乡走马已经五十多年了,最近她给我来电说想回家看看,作为一个走马人,我该给这位旅居新加坡的华侨老人怎么介绍我们的家乡?(“走马观花,盛世走马踏青看桃花”。)很不错!可惜她不是在春天回来呀!(“一条古驿道,千年走马岗,老师,我们就介绍千年古镇──走马岗”。)“主意不错!你还可以介绍什么?”(“老师,我们走马是民间文学之乡,‘走马民间故事’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魏显发和魏显德这样号称‘东方格林弟兄’的大民间故事家,我们就介绍走马的民间文化吧”)主意非常好,走马民间文化响誉中外,谁来说说你了解多少走马的民间文化。

2.学生说,走马镇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工农村被命名为“民间故事村”,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迄今为止,走马镇共发掘出民间故事家群体(共三百一十六人),其中千则型故事家2人,500—1000则故事家3人,200—500则故事家10人,100-200则故事家15人,50—100则的民间故事家40余人。目前这些民间故事家们已提供故事目录10915则,已采录的故事达9714则,民间歌谣3000首,谚语4000条,

教师注意评点学生的发言。(评价要点:内容丰富、表达规范、新颖独特)以激励为主。

3.小结过渡:说到走马民间文化,大家如数家珍,家乡的民间文化,名扬天下。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以《让走马民间文化润泽我们》为题。前一阶段,同学们分为四个大组,分别就“走马民间文化历史渊源”、“故事家歌手民间故事谱系”“走马民间故事”、“走马民间歌谣、谚语、走马对联等进行采集、整理”,(幻灯出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从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展了活动,通过田野作业,走访询问,多方查阅资料等,去搜集了走马民间文化的大量新的信息,有了新的收获,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

温馨提示:(幻灯出示)

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认真倾听,抓住要点。

思考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注意培养表达、倾听的能力)

有请第一组的同学们介绍“走马民间文化历史渊源”!(幻灯出示:走马民间文化历史渊源)

(一)走马民间文化历史渊源

1.学生介绍走马民间文化历史渊源及民间文化的传承。(一人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不全面的再补充,不懂的可以询问。)

学生甲:走马镇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部,西邻璧山县,南毗江津市,北傍成渝高速公路,有“一脚踏三县”之称。因其形似奔马,故又名“走马岗”。从清初到康熙年间,因战乱而外逃的住民逐渐返还乡里,再加上来此地插占为业的湖广移民,走马镇又重新显现繁荣。据老人们传讲,民国年间,仅走马岗场上,沿约百米长的一条石板小街就曾有过60家商铺,其中有客栈、饭铺、茶馆、烟馆等等,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由于走马镇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重庆去往成都行人们的第一个停留地。肩挑马驮之行商小贩,每日清晨从重庆出发,到晚上即抵走马。这种情景当地人至今印象深刻,在他们的故事中也多有反映。行商之人一要歇宿,二要吃饭,三要娱乐。客栈满员,饭馆兴隆。他们大多喜欢摆龙门阵,坐坐茶馆,听人聊天。另外,走马镇当时有大小庙观15处。各种的法事和庙会活动聚集了大量的人群,同时也增添了场镇的活力,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学生乙:在走马有一些固定的时节会讲故事。(一)婚丧喜事。(二)农事活动的几个重要环节:栽秧、薅秧、割谷;这时的农活重,土地多的人家需要请许多帮手。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主人家会请故事高手在劳动过程之中讲故事。(三)岁时节气,每逢端阳、中秋、七夕、新年等节日都要讲故事。(四)街镇赶场:走马镇作为成渝之间的一个交通要镇,每天都有各色人等来来往往。行商小贩、挑夫走卒、文人墨客多汇于此,同时他们携带的大量文化信息在这里交汇。发达的场镇文化活动和人员的流动性是形成走马民间故事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重要原因。而赶场天则更是一个民间文化活动集中的时候。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民间文化活动时机,走马镇的民间故事才积淀了如此深厚的内容。

学生丙:走马民间故事构成具有多源性,走马民间文化既有纯乡间的部分,又有川东城镇特有的风味。走马镇山多土少,乡民不能仅仅靠土地生活。从很早开始就有许多走马人走南闯北,用做手艺来补贴家用。常见的手艺有木工、泥水工、石匠等。在走马镇出外的人群中还有一类是流浪艺人。他们春节的时候挨家挨户给人家送春联、送财神,同时送上贺春词。他们不仅会讲故事、唱山歌,而且还会打金钱板等。跑过江湖,沿途一个个城镇,一处处栈房,一路的见闻和一路的故事。

学生丁:走马民间故事构成来源主要有:(1)家庭传承:如魏显德的幺祖父、父亲、母亲都是当地有名的故事家。(2)场镇文化影响。走马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古成渝道上的繁荣和热闹,也在这里聚散了无数的信息。走马人每一次赶场,在交换商品之外,最大的快乐就是听戏和上茶馆喝茶聊天。在不知不觉中从外界带来的信息就扩散到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3)外出的人及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其中包括去外地或周边地区做手艺的人、流浪艺人、走亲戚等。

正是由于这种来源的多样性,才构成了走马民间故事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存性。民间故事家们既在不自觉中吸纳其他地区的文化,同时他们自然地转换成当地的文化表现方式,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

2.小结:“走马民间文化历史渊源”组,让我们对走马民间文化历史渊源有了总体的认识,同学们很会调查,也很会归纳总结,我们再看看“故事家歌手民间故事谱系”,有请“故事家歌手民间故事谱系组”。(幻灯出示:故事家歌手民间故事谱系)

(二)故事家歌手民间故事谱系

1.第二小组汇报他们开展调查的情况

2.学生对走马重点的故事家、民间歌手简介。

①魏显德,男,1923年生,住走马镇工农村5队。魏显德是特级民间故事讲述家、讲述民间故事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从小受到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的熏陶,魏显德这种出身民间文学世家,饱受民间文学哺育的特殊经历,造就了这样一个多面手的民间文学讲唱家。从14岁魏显德就能讲述民间故事,唱山歌。他讲述的民间故事,记录数已达1367则(据他自己估计总数达1500则以上),唱山歌数百首以上,真是出口就是故事,张口就唱山歌的艺术家。1990年被评为重庆市特级民间故事家。199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魏显德不仅自己讲述大量的民间故事,同时还动员村里其他会讲故事的人讲出自己的故事。为走马民间故事的采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②魏显发,男,1931年生,1999年故。家住工农村5队。12岁以前断断续续上过3年学。16岁时被拉壮丁当兵,参加过国民党军队,到过云南、贵州、湖南等地。1948年随部队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22岁时到华兴钢铁厂(后重庆铸管厂)当工人。25岁回家务农。魏显发的父亲魏炳南很会讲故事,对民间风俗、地方传说等颇有了解。魏显发也继承了这一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对周围的人和事报有强烈的关心。他喜欢听评书、听故事和讲故事,对有关阴曹地府和风俗习惯方面的故事特别感兴趣。他讲故事非常生动,常常一大屋子的人都被他吸引过去。现已讲述记录下民间故事1141则。1992年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特级民间故事家”。因他被发现较迟,又不幸过早去世,所以关于他的资料较少。

③张祥模,男,1934年出生,住走马镇工农村2队,张祥模多才多艺,不仅是种庄稼的能手,而且是做厨工的能手。他生活面广,见识多,从16岁开始就能讲述民间故事,唱山歌。直到现在能讲述民间故事400则以上,能唱山歌300首以上。被评为走马民间文学之乡的故事家和唱山歌的能手,特别是他讲的“重庆杨柳街的来历”,“马方桥的来历”“安世敏”的故事等都招来听众的开怀大笑,讲述民间故事已有55年的历史。

④袁后成,男,1939年出生,住走马镇工农村7队,袁后成多才多艺,不仅是种田的能手,而且是做竹椅的能工巧匠。他生活面广,从18岁开始就能讲述民间故事,直到现在能讲述民间故事300多则,被评为走马民间故事家。多次在大、小会上讲述民间故事,招来广大群众捧腹大笑,拍手叫好。人们都想听他讲述的民间故事,特别是他讲述的故事“招女婿”“公冶长打蛇”等故事招来听众的欢笑,他讲述民间故事已有48年的历史

⑤范明福,男,1932年出生,往走马镇工农村6队,范明福是一个种庄稼的能手,而且是讲述民间故事的艺术家,本人见识广,12岁开始就讲述民间故事,能唱山歌。直到现在都能讲述民间故事100多则,能唱歌200多首,被评为走马民间文学之乡的故事家。本人讲述民间故事已有61年的历史。

⑥刘远扬,男,出生于1938年,住九龙坡区走马镇银岗村8社,刘远扬多才多艺,不仅有一手好书法,还会山歌,是市文化局命名的民间故事讲述家。他生活面宽,从小就迷恋上民间故事讲述。12岁就开始讲述民间故事,尤其喜欢讲述民间神话故事,地方风物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故事有“徐半仙”“鬼儿子”“走马魁星楼的传说”等故事。目前能讲述民间故事500则以上,现已讲述民间故事200多则,数次参加区、县、市民间文化交流,2002

年2月18日参加首届重庆巴渝民间艺术节,所讲的故事“王二嫂求神”“老师出难题”获得艺术优秀表演奖,同时被聘为走马镇小学校外辅导员。

3.第二小组的同学还制作了故事家歌手民间故事谱系传承表(幻灯出示)

①显德谱系传承表

姓名 代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魏先琼 魏登园 魏朝华 魏海棠 魏显德 魏和平 魏祖国 性别 出生年 文化程度 师塾 师塾 师塾 师塾 初中 初中 初中 传承方式 住地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不祥 不祥 1867 1902 1923 1960年 1954年 口传 口传 口传 口传 口传 口传 口传 工农村5队 工农村5队 工农村5队 工农村5队 工农村5队 工农村5队 工农村5队

②魏显发谱系传承表

姓名 代别 第一代 第二代 魏炳南 魏显发 性别 出生年 不祥 1931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住地 男 男 师塾 师塾 口传 口传 工农村5队 工农村5队

③张祥模谱系传承表

姓名 代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张东山 张绍丙 张银成 张科模 张国华 张国朗 性别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出生年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居住地 不祥 不祥 不祥 1934年 1964年 1970年 师熟 文盲 文盲 小学 初中 初中 口传 口传 口传 口传 口传 口传 龙凤张家 马家丫大 工农村2队 工农村2队 工农村2队 工农村2队

④袁后成谱系传承表

姓名 代别 性别 出生年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住地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何万春 张子清 袁后成 袁兵 袁伟 男 男 男 男 男 不祥 不祥 1939年 1974年 1970年 师熟 文盲 初中 初中 初中 口传 口传 口传 口传 口传 工农村7队 工农村7队 工农村7队 工农村7队 工农村7队

⑤范明福谱系传承表

代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姓名 范大全 范绍 况红碧 范明福 范登华 性别 男 男 女 男 男 出生年 不祥 不祥 不祥 1932年 49岁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不祥 文盲 文盲 小学 小学 口传 口传 口传 口传 口传 居住地 白市马平院子坝 白市马平院子坝 白市马平院子坝 南坪 工农村6队

⑥刘远扬谱系传承表

姓名 代别 性别 出生年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居住地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刘志召 刘云枢 刘含辛 刘远扬 刘世川 刘晓岩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不祥 不祥 83岁 1938年 1975年 2000年 师熟 师熟 师熟 小学 高中 口传 口传 口传 口传 口传 口传 走马街 走马街 走马街 走马银岗村 走马银岗村 走马银岗村

小结:大家通过认真的调查、走访、询问、分析、研究,感受到走马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到许多我们以前在课本上不能够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培养了自己的能力,希望大家进一步走向村社,走向院坝,了解更多走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的相关知识。

学习研究成果展示(二)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走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的相关知识。

2.乐于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有条理,提高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交流合作意识、探究创新精神,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和走马对联。

2.教师介绍走马民间文化的相关知识,制作课件。

教学重难点:

1.培养认真倾听,有条理清楚地表达的能力以及探究意识。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1.我们在上节课共同探究了“走马民间文化历史渊源及传承”和“故事家歌手民间故事谱系”,对走马的民间文化有了一些了解,现在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走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走马民间谚语俗语、走马对联。

(一)走马民间故事

1.思考:走马民间故事有那些特点?

走马民间故事,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神话仙话、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民俗传说、生活故事为主。在神话仙话故事中,有开天辟地、日月形成、人的来历等无所不包;从天上的玉皇,到地上的门神,到海中的龙王等无所不有。许多故事在传统故事基础上作了创新,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讲述家个人的见解。如魏显德讲述的《头殿阎君开后门》《海龙王招驸马》等别出心裁,让人听了回味无穷。

2.在风物传说中,地方特色更加浓厚。单是走马岗的传说,有好几种不同。走马人对他们生活环境中的山水泉石都赋予其灵性,创造了一个个优美的传说故事。

3.在动植物传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蛇和龙的传说。程昌明、张祥模等故事家都讲到了这方面的故事。蛇是古巴人的图腾之一,从这些故事中,仍可看出人们对蛇或龙的敬畏之情。

4.民俗传说是人们对过去或现存的各种风俗习惯的解释,魏显发和魏显德弟兄,讲了《为什么要吃年饭》《大年初一吃汤圆的来历》《女人缠小脚的来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来历》和《天亮前为什么要黑一头》《人死了为什么要哭》《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等。

5.走马民间故事中的生活故事数量很多,像两弟兄型、三女婿型、傻子学技型、机智人物型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机智人物谢冬鸡的故事。走马民间故事包括了大量优秀的故事作品。如《女娲圣母补天》《夏禹王疏通九河》《伏羲姊妹的制人烟》《鸳鸯树》《人死了为什么要哭》《蛇吞象》《鲁文冲收烂草龙》《毛狗精》《双龙汤》《蛇齐会》等神话故事和带有浓厚巴文化色彩的故事作品。

6.教师小结:真想不到同学们对走马民间故事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了如此深刻的理解,其实走马民间歌谣、谚语、对联等同样蕴藏着丰富的语文知识。

(二)汇报搜集的走马民间歌谣、谚语、对联等。

1.走马民间故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走马民间歌谣、谚语、对联更有其独特的魅力?有请三大组的同学介绍。(幻灯出示走马民间歌谣、谚语、对联)

2.我们在收集走马民间歌谣中发现,走马民间歌谣中的儿童歌谣有:摇篮曲、游戏歌、数字歌、绕口令、谜语歌、颠倒歌(神歌)新童谣民歌等,我们只选择一首有代表性的儿童歌谣来给大家展示。

①摇篮曲:觉觉来,觉觉来,

踏板喊我脱花鞋,

枕头喊我睡下来,

席子喊我长伸腿,

铺盖喊我盖迄来。

②游戏歌坐排排,吃果果。

果果香,请娘娘

你一个,我一个,

妹妹没来留一个。

③数字歌

走一一首旗,

走二包包提,

走三有官做,

走四有马骑,

走五推豆腐,

走六卖红薯,

走七一枝花,

走八挞泥巴,

走九一路笑,

走十放大炮。

④绕口令板凳宽,扁担长

板凳宽,扁担长

扁担没有板凳宽

板凳没有扁担长

扁担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⑤谜语

重庆来个人,

说又说不明。

拉倒耳朵扯,

说都说不赢。(谜底:二胡)

⑥颠倒歌(神歌)三十晚上大月亮,

强盗起来偷尿缸,

聋子听到脚步响,

瞎子看到翻院墙,

哑巴连忙喊“逮到”,

跛子急忙追一趟,

断手杆马上去拉倒。

⑦新童谣民歌

走马岗来人才多,

走出山沟走出窝。

到了城头找工作,

老头也是帅哥哥。

教师小结:走马民间歌谣中的儿童歌谣深受大家的喜爱,大家在收集的过程中体会到儿童歌谣的语言韵律的优美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走马谚语、俗语

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

是匹不是匹,难过白市驿。

一个钉子一个眼。

一个萝卜一个坑。

一树果有酸有甜。

一样米养出百样人。

一锄挖不到金娃娃。

一扇磨盘磨不成米。

一个虼蚤顶不起一床铺盖。

教师引导:谚语是语言之“盐”,你从这些走马谚语中体会到什么?学生讨论汇报。

(四)走马对联

1.在走马场山门有一幅对联

上联:如此多迷途由此去方为正道

下联:现实讲团体关了门即是一家

2.在走马场上街魁星楼书院也有一幅对联

上联:水秀山明已见文星临艺苑

下联:蛟腾凤舞旋看走马赴琼林

3.同学交流讨论,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幅对联的?

4.教师小结:听着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共同感受祖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课后拓展。

走马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走马对联让我们骄傲。透过走马的民间文化,我们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大家可将搜集的资料整理,编辑自己的《走马民间故事辑》《走马民间歌谣辑》《走马民间谚语辑》。以“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歌手传承情况的调查”为题,写出对走马文化的保护计划。

学习成果展示(三)

第五课时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学生办的手抄报,让学生获取更多关于走马民间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2.学生写建议书,巩固了应用文的书写格式,积极宣传走马民间文化。

3.通过走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

4.课堂上,学生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评选优秀的作品,增强学生间的交流意识,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引出教学目标。

同学们,这段时间,同学们将搜集的关于走马民间文化的资料编辑成自己的《走马民间故事辑》《走马民间歌谣辑》《走马民间谚语辑》。以“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歌手传承情况的调查”为题,写出对走马文化的保护计划,自编了手抄报。今天,我们来交流交流,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请注意:(大屏幕出示要求)

(一)手抄报评优要求:

1.版面干净整洁,版快安排合理。

2.美观大方,书写工整

3.活泼生动,主次分明。

4.内容丰富。

(二)保护计划、建议书评优要求:

1.建议书书写格式正确。

2.能大胆想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建议具有可实施性。

(三)活动方案评优要求:

1.活动方案内容完整,包括活动目的、组织领导、活动要求、具体实施过程。

2.分工落实,具体过程详细。

3.活动安排合理,具有可实施性。

二、通过调查大家发现:

民间故事讲述者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许多故事讲述者,有的因年事已高,不能再进行讲述活动,有的因患病已经故去。从80年代初开始发现和整理走马民间故事以来至今已先后故去的有:张祥友(故事家、歌手)涂玉坤、谢治忠、邓树辉、何青云(当地有名的歌手)等。尤其可惜的是,魏氏二堂兄弟(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格林兄弟”)之一的魏显发,已于1998年去世,其兄魏显德也已重病在身,很难预料还有多少有生之日。如何使他们的故事得以传承下去,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由于农民故事讲述者,都肩负沉重的家庭生活担子。原自己拥有可耕种土地的失去等因素,许多壮年、青年的故事讲述者多纷纷外出打工,人才呈现出严重的流失状况。尽管走马镇已经非常注意保护,但珍贵的磁带,文字资料命运岌岌可危,建议走马镇政府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

1.请同学们将写出对的走马文化的保护计划建议书分组交流,开始吧!

2.学生根据评优要求交流讨论,提出修改的建议,教师巡视帮助指导。

3.小组评选优秀的作品。

三、全班交流,评选优秀作品。

1.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组内评选的优秀作品,全班交流。

2.各个同学发表意见,评出优秀作品。教师点评。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的保护计划和建议书都非常好,我们将尽快转交有关部门。通过这一个多月的《让走马民间文化润泽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同学们肯定有不少的收获,大家可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希望同学们继续关注我们身边的事物,为弘扬祖国民族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力量,我们相信走马的民间文化不但会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走马的民间文化有一天一定会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谢谢同学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