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交流:
1、老师姓什么?读一读。用屈组个词。„„老师的名字很特别,跟“大侠”只差一点点,谁来猜?
2、老师喜欢爬什么?猜。
(爬树)那是小时候喜欢做的事情。(爬墙)„„
(示)什么叫爬格子?因为写文章在格子里写,所以也叫爬格子。„„屈老师最喜欢做什么?(写文章)是的,大家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到老师的博客上看一看„„
上课:
1、*孩子们,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读—— 字正腔圆地读—— 干脆利落地读——
【细节闪光处:屈老师果断干脆、指向明确地对学生提出读课题的要求,效果非常显著、高效!】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我从课文中选了几个句子谁来读一读„„读得准确流利。„„你沮丧过吗?说说看。家长没给你买冰淇淋,所以沮丧,对吗。
4、我把本课生字去掉拼音还认得吗?(把字变成短语,琅琅上口)
【细节闪光处:屈老师将本课的生字编成了几句琅琅上口的顺口溜,以别出心裁的方式出示生字,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屈老师的才气令人叹服。可惜的是投影一直未能转换,未能及时将其记录下来。】
5、(诚践溅)生字书写„„,字写得真漂亮,抓紧时间。写完同桌检查,有没有写错别字。
6、把笔放下,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鲈鱼捕捉开放日的前一天,我抓到了„„这叫钓鱼,父亲叫他„„这叫放鱼,从中我得到了„„启示。
【细节闪光处:屈老师的课堂总能以简洁、明晰的语言高效、及时地作引导或反馈,把握了课堂节奏的主动权。】
7、好了,从捕鱼——放鱼——启示中„„同桌间读文,开始。
8、看老师,前面钓鱼、放鱼,后面写得到的道理,这样的写法叫一事一议。我们习作时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细节闪光处:“授之以渔”。】
9、在一个„„的夜晚,父子俩在„„争论着,这对父子在争辩什么呢?浏览4——7自然段,想一想。
10、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父子俩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争议呢?他们各有什么观点?读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11、把你画的句子和同桌交流一下。
12、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鱼放回湖里?„„还有补充吗? 13、*这是多大的鱼?谁来读读看?
课堂评语:没多大,两三斤而已。(意思说学生没读出鱼“大”。) 课堂评语:她抓住了三个大字„„
1
课堂评语:他抓住了一个感叹句„„
课堂评语:看来你是进入了当时的情景中了。
【细节闪光处:屈老师以精辟、灵动的语言和及时、高效的反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思考与朗读的积极性,教学智慧让人赞叹。】
14、看到这么大的鱼,当时我和父亲是怎样的?(读„„)
15、在皎洁的月光下,我用祈求的目光望着父亲,我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拿起笔来写一写。 16、你来读„„
课堂评语:理由充分„„
课堂评语:你强调了无人知道„„
课堂评语:用了一个反问句,感觉很不一样。
17、从一次次的祈求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愿不愿意放掉?换了是你,好不容易„„你愿意放掉吗?你呢? 18、*课文,是怎样写父子俩的对话呢?„„ 再急切些„„
注意,是大声地说,都要哭出声来了„„
【细节闪光处:非常精辟、高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指导。】 19、从这里,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20、同学们,作者在故事中穿插人物对话„„让故事人物更鲜明„„ 21、你觉得父亲有着怎样理由?
*还有两个„„我补充一下,因为鲈鱼需求量大,很多国家都会„„禁止补充鲈鱼„„
【细节闪光处:课外资料及时补充,为教学起了有效的辅助作用。】 22、读对话
*面对这个问题,父子俩有着„„的态度,一个坚决要放鱼„„另一个„„一个„„另一个„„
*作者就是这样把月光下的两个人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分角色再来读一读吧。(师生分角色读文,师问生答,每次对话重复三次,语气一次次加强) 【细节闪光处:师问生答,用提问的语气感染学生,用朗读实现情感升华。】 23、*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谁来读?还不是很流利,谁再来„„ 【细节闪光处:课堂语言简洁、精炼、高效。】
24、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做出正确的选择难不难?„„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道德的选择?比如,在马路上都有红绿灯,可是„„(生:闯红绿灯、交通肇事„„但都是讲交通违规行为。)
25、孩子们,刚刚你们说的还是小事情,可是有的人为了个人利益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情„„比如瘦肉精„„„„对于这些事情,你想说什么?
26、我们伤害别人的时候,自己也是伤害自己,现在,你们还觉得父亲是小题大做吗?
27、下课前,老师把这首小诗送给大家„„ 板书:
钓鱼的启示
钓鱼——放鱼——启示(右侧竖着放三个田字格) 《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 执教:广州花都屈太侠
2
课前交流:
师: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先做个自我介绍。(指投影)老师姓什么?读一读。
生:屈。
师:用屈组个词。
生:(陆续地)委屈、屈服、不屈„„ 生:屈原。
师:那是我的偶像。在所有“屈”字组成的成语或者词语中,老师最喜欢:大丈夫能屈—— 生:能伸。
师:老师的名字很特别,跟“大侠”只差一点点,谁来猜? 生:屈太侠。
师:猜得真准!老师最喜欢做什么?(投影出示:爬 ) 生:爬山。
师:有时候爬。 生:爬树。
师:小时候干过这事儿。 生:爬楼梯。
师:我家住电梯房,断电的时候才怕。 生:爬墙。(生笑)
师:你能爬上去么?(生笑)我敢肯定,这是蝙蝠侠干的事儿,不是屈太侠干的事儿。告诉你们,老师最喜欢爬格子。知道什么叫爬格子么? 生:就是在地板上爬来爬去。(生笑) 生:就是玩跳房子的游戏。
师:以前没有电脑的时候,人们都在格子纸上写文章。所以写文章就叫爬格子。老师喜欢写作,发别了近两百篇文章。有兴趣可以上我的博客看一看。最后一个问题: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生:玩电脑。 生:爬格子。 „„
师:我认为最快乐的事情,是做小学语文老师,因为可以带给我许多惊喜。时间差不多了,大家稍稍休息一下,我们准备上课。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师:孩子们,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课文。一齐读课题—— 生:《钓鱼的启示》 师:字正腔圆地读—— 师:干脆利落地读——
师:在钓鱼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拿起课文纸,认真读一遍课文。注意做到两点。(灯片1)
(1)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大家都已经读完了,我来检查一下。我从课文中选了几个句子,谁来读第
3
一句: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现在,我来检查一下。我从文中选了几个句子,谁来读第一句„„(灯片2)
生: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zòng)着。 师:很流利,谁来读第二句?
生: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lú)鱼,看着鱼鳃(sāi)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xī)动着。
师:了不起,三个生字全读对了。还有第三句:
生:当年那个沮(jǔ)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师:你沮丧过么?讲一讲。
生:有一次,我想吃冰激凌,妈妈不给我买,我感到很沮丧。
师:妈妈没有满足你的愿望,所以你狠沮丧。第四句特别长,谁来接受挑战? 师:最后一个句子比较长,谁来接受挑战?
生: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jué)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jiè)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jiàn)起来却很难。
师:太厉害了,这么长的句子,你竟然读得准确无误。父亲告诫我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
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如果我把生字的拼音却掉,你们还认识吗?(认识)谁来读第一小节: 生:鲈鱼大,诱饵鲜,熟练操纵拖上岸
师:语气可以稍微夸张点!谁来读第二小节? 生:鳃翕动,月皎洁,心情沮丧难抉择 师:好多了!还有第三小节。
生:是非易,实践难,父亲告诫记心间
师:我们先来认识两个偏旁:(灯片4:戈—戋)。它俩有什么区别呢? 生:“戋”多一横。
师:这两个偏旁可不容易写好:它们没有一个笔画是端正的,却要在组合中寻求一种平衡。在书法中,我们叫它“斜中取正”。
师:本课中,与之相关的有三个生字:诫、践、溅,请大家注意看老师书写:告诫要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的横要倾斜,斜钩舒展,撇要穿到左边部件的下面去;“践”字的本义是“踩踏”,所以是足字旁,右边要注意在倾斜中寻求平衡;“溅”字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三部分要靠拢挤紧。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把这三个汉字写一遍,注意做到:整洁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师:写完了吗?同桌之间相互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写错别字
二、概括大意,把握结构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去湖中的小岛上钓鱼。\"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要\"我\"把它放掉,\"我\"开始不答应,后来还是把鱼放了。 师:还没有说到启示呢!
4
生: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了“启示”。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钓到了一条生:大鲈鱼。
(板书:钓鱼)
师:因为时间未到,父亲要求我把鲈鱼—— 生:放掉。
(板书:放鱼)
师: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了—— 生:启示。
(板书:启示)
师:按照“钓鱼—放鱼—启示”的顺序,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 (同桌之间相互讲述主要内容)
师:(指板书)通过一件事情,总结一个道理,这种写法叫作“一事一议” ,这是本文在写法上的第一个特点。以后,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写写生活中的启示。
(板书:一事一议)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冲突
师:(出示插图)就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父子俩发生了激烈的争辩。他们在争辩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4—7自然段。 (学生浏览课文后)
生:他们为了一条鲈鱼发生了争辩。
生:作者想把这条鲈鱼留下,父亲却要把鲈鱼放回湖里去。
师:面对着同样一条大鲈鱼,俩人的态度怎么会截然相反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9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我”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把鱼放掉?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默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约3分钟左右) (二)留下 1、交流理由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作者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掉呢?
生:课文里写道: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因为鱼很大,所以我不愿意把鱼放掉。
师:这是个很重要的理由。鱼大,所以充满了诱惑。还有别的理由吗?
生: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因为作者用了好长时间才钓上来的,所以他舍不得。
生:我找到的还是这个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要补充一点: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说明这条鱼很难得很稀有。
师:我很欣赏你用了“补充”这个词语。能从同样的句子中读出不一样的感受,值得表扬。
生:可是再也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说明再也钓不到了。 师:送你一个成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生: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因为这条鱼不仅大,而且很漂亮,所以我不愿意放掉。
5
师:漂亮的东西谁不喜欢呢?
生: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又没有人看到,为什么不留下呢?
师:反问得好哇!把这条鲈鱼留下,可谓天知地知—— 生:你知我知。
生: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书上明明写了,我们把鱼留下,不会有人知道的。 师:因为鲈鱼又大又美,好不容易钓上来的,而且还无人看到,所以作者—— 生:不愿意放掉。
2、品读“得意”(3)
师:课文中多次描写这条鱼很大,我从中选择了一处。我从中选择了一处,是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这条路与的确很大。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谁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这条鱼的确很大! 生:(读文,读得有些平淡无味)
师:这鱼不大,充其量也就两三斤。谁再来试试? 生:读文段。
师:她抓住了三个“大”字,把一条大鲈鱼带到了我们面前。谁还想读? 生:读文段。
师:好哇!你看,她抓住了开头这个感叹句,语气这么往上一样,感觉就来了。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读得绘声绘色。
师:看来你已经完全进入当时的情景了,读得真好!
师:好不容易钓上来一条大鲈鱼,我和父亲的的心情怎样? 生:很得意。 (板书:得意)
师:让我们得意地读一读。 (板书:得意) 3、想象“祈求”
师:鲈鱼不仅大,而且当时还无人看到。谁来读读?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 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出示课文插图)请看插图,清幽的月光下,我紧紧地抱着那条漂亮的大鲈鱼,一次又一次地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我想对父亲说什么呢?请拿起笔来,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我想对父亲说什么呢?
爸爸, ,求求您让我把它留下吧! (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约3分钟左右) 师:谁来向父亲祈求啊?
生:爸爸,这条鲈鱼是我花了好长时间钓上来的,而且还这么漂亮,我们留下它吧!
师:理由充分,情感真挚。还有谁?
生:爸爸,你看看这小岛,四周都是静悄悄的,不会有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求求您让我把它留下吧。
6
师:你强调了无人知道,这一点很重要,很有说服力。
生:爸爸,你看这条鱼又大又漂亮,而且还无人看到,我们为什么不把它留下呢?
师:用了一个反问句,感觉很不一样。 „„
师:从一次又一次的祈求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啊? 生:(陆续地)沮丧、不舍、绝望„„ (板书:不舍) 4、朗读对话
师:换做是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钓上来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而且还无人看到你愿意把它放掉吗? 生:(陆续地回答:不愿意)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来读读这段对话。老师读描写父亲的句子,你们读作者的。
师: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 它放回湖里去。”
生:“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还可以再急切点。
生:(急切地)“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师:注意,是“大声争辩,都哭出声来了”,该怎么读啊?
生:(激动地)“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师:你从对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啊?
生:(陆续地)急切、伤心、委屈、痛苦、不舍、沮丧 (板书:急切、伤心)
师:(指板书:得意—急切—伤心—不舍)从得意到急切到伤心,再到不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变化写得多么细腻。你从作者的心情变化中体会到什么? 生:钓鱼的时候很快乐,放鱼的时候很艰难。
师: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叙事的过场中,巧妙地把心理活动穿插其中,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鲜明。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 (板书:心理描写) (三)放掉
师:我有这么多理由要将鲈鱼留下,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把鲈鱼放掉呢?(灯片9)
生: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两个小时意味着什么呢?我给大家补充一点关于鲈鱼的资料。
资料“鲈鱼味美肉鲜,人类需求量大,所以捕捞(lāo)量也很大。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yǎn),许多国家都规定:产卵(luǎn)期间禁止捕捞鲈鱼。 师:现在,谁来讲一讲,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把鱼放掉呢? 生:要遵守国家的规定。 生: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
生:父亲为了让我接受严格的教育。
7
生:父亲要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要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读这段对话。这次,让你们体验一会做父亲的感觉。读——
生: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生:“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四)对比
师:这段对话,的确很有意思。面对同样一条大鲈鱼,父子俩的反应,却截然相反:
师:一个要留—— 生:一个要放。
师:一个很急切—— 生:一个很平静。
师:一个面正临巨大的诱惑—— 生:一个却要进行严格的教育。
师:作者正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月光下的两个人描写得淋漓尽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来分角色读读。 师: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生: “爸爸!为什么?”
师: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生: “爸爸!为什么?” 师: “把它放回湖里去。” 生: “爸爸!为什么?”
师:“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会钓到别的鱼的。”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孩子们,有趣么? 生:有!
师:你看,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从这么简单的一段对话中,我却读出了这么多的情味和趣味,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啊!
四、理解“告诫”,总结升华
师:在父亲的坚持下,“我”依依不舍地放掉了鲈鱼。父亲告诫我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找个同学读一读:
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很准确,还有谁来读?
师: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应该把鲈鱼放掉,这个道理很简单,可以要放掉就很难。 生:作者也知道把鲈鱼留下是不对的,可是要放掉,又舍不得。
8
生: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师:那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类似关于道德的问题。例如,大家都知道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但是依然有许多人闯红灯。
大家都知道 ,但是 。 师:你还发现了哪些类似的现象?
生:大家都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但还是有许多人乱穿马路。 师:你也关注到了交通安全的问题。
生:大家都知道要爱护环境,但是依然有许多人乱扔垃圾。
生:前不久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报道,有一位司机闯红灯,撞了人,逃跑了;比人把伤者送往医院,却受到了诬陷。
师:在这件事情中,有两个不道德的人:肇事的司机和那位受伤的人。 „„
师:这些还是生活中的小事。有些人为了金钱,失去了道德底线,做出了伤天害理、祸国殃民的事情。就拿食品安全来说吧:从“瘦肉精”到“地沟油”再到“染色馒头”; 从“毒奶粉”到“毒豆芽”再到“毒胶囊”„„这些骇人听闻的消息,一次又一次地触痛了我们敏感的神经。听了这些,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这些商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实在太可恶了。
生:启示,大家都是受害者。他们生产的有毒有害物品,卖给了别人;别人又把这些有毒害的东西卖给他们。
师:你有辩证思想,了不起。我们在伤害别人的同时—— 生:也伤害了自己。
师:这些不法商人,缺少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 生:道德。
师:现在,你能理解父亲的做法了吗? 生:能!
师:你还觉得父亲是小题大做么? 生:不是!
师:上到这里,这堂课也接近尾声了。老师把自己写的一首小诗送给你们,和你们共勉。
生:读下面的小诗: 舍 得
明月皎皎怜孤影,一条鲈鱼动人心。 苦痛挣扎终放掉,道德二字值千金。
师:是呀!让我们牢记:道德二字值千金。下课。
板书:
钓鱼的启示
诫 钓鱼 放鱼 启示 (一事一议) 践 溅 得意 急切 伤心 不舍 (心理描写) 13 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9
1、认识11个生字,指导书写“溅、诫”等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沮丧”等词语。
2、准确而简练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父亲的话,初步感受“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4、感悟作者将“心情变化”融入故事情节之中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父亲的话,初步感受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识记生字 (1)随文识字
朗读带有本课生的句子。 (2)韵文巩固
鲈鱼大,诱饵鲜,熟练操纵拖上岸 鳃翕动,月皎洁,心情沮丧难抉择 是非易,实践难,父亲告诫记心间 4、书写指导 (1)比较异同
区别:戈(gē)—戋(jiān)。 强调:书写时“斜中取正”。 (2)教师示范 书写:诫 践 溅 (3)学生练习
二、概括大意,把握结构 1、学生尝试
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提炼要点。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2、同桌互说
按照“钓鱼—放鱼—启示”的顺序,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 3、小结写法
通过一件事情,总结一个道理,这种写法叫作“一事一议” 。 (板书:一事一议)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冲突
看插图,浏览4—7自然段,形成认知冲突:“我”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把鱼放掉?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二)留下 1、交流原因
作者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掉呢? 2、品读“得意”
10
三个层级:鱼之大—心之乐—画之美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板书:得意) 3、想象“祈求” 看插图—写话—朗读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练笔:爸爸, ,求求您让我把它留下吧! 朗读后小结心情。 (板书:不舍) 4、朗读对话
师生合作读对话部分(4—7自然段)体会作者心情。老师读“父亲”的部分,学生读作者的描写。 (板书:急切、伤心)
从作者的心情表话中,体会到什么?(钓鱼之乐、放鱼之痛)小结心理描写的好处。
(板书:心理描写) (三)放掉 1、寻找理由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2、补充资料
资料:鲈鱼味美肉鲜,人类需求量大,所以捕捞(lāo)量也很大。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yǎn),许多国家都规定:产卵(luǎn)期间禁止捕捞鲈鱼。 讨论: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把鱼放掉呢? 3、朗读对话
体会:你从父亲的动作中体会到什么?(抉择之难)
师生合作读对话部分(4—7自然段)体会作者心情。老师读“父亲”的部分,学生读作者的描写。 (四)对比 1、人物对比
师:这段对话,的确很有意思。面对同样一条大鲈鱼,父子俩的反应,却截然相反:
师:一个要留—— 生:一个要放。
师:一个很急切—— 生:一个很平静。
师:一个面正临巨大的诱惑—— 生:一个却要进行严格的教育。
师:作者正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月光下的两个人描写得淋漓尽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来分角色读读。 2、分角色读
师生合作读,逐渐减字。
11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整句、去掉“孩子”、再去掉“你得”) “爸爸!为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整句、去掉“你”、再去掉“还”)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四、理解“告诫”,总结升华 1、理解“告诫”
联系课文内容、生活实际、食品安全问题,理解父亲的话。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推荐小诗
舍 得
明月皎皎怜孤影,一条鲈鱼动人心。 苦痛挣扎终放掉,道德二字值千金。
板书:
钓鱼的启示
钓鱼 放鱼 启示 (一事一议) 得意 急切 伤心 不舍 (心理描写)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