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质公园中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来源:爱够旅游网
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中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1,22

田党生 刘铁铭

(1.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 西安 710065 ;2.西安市国土资源局 西安 710045 )

摘 要

“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地质公园申请者自评表中它们占总分的10%。它们既是地质公园中地质景观的补充,可以增加地质公园旅游的趣味性和文化品位,又为地质公园打上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让游人在观赏地质遗迹的同时也领略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

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生态、气候乃至人文的自然分界线,终南山地区自然和文化遗产丰富,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巧妙地将独特的地质景观与自然、文化遗产相融合,凸现其丰富的地学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建立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在注重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基础上兼顾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使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融入到大西安旅游圈中,真正使西安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笔者试图通过这篇文章,对我国的地质公园在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上提供一些拙见。

关键词:地质公园 自然和文化遗产 保护与开发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Qinling

Zhongnanshan Geopark Tian Dangsheng1,2 Liu Tieming2

(1.Qinling Zhongnanshan Geopark, Shaanxi Xian 710065; 2.The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 of Xi’an)

Abstract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geoparks, takes up 10 percent of the total score in Global Geoparks Applicant’s Self-Evaluation. As a supplement to the geological landscape of geoparks, it makes geoparks more interesting, enhances the cultural function and local-colors the park, which enables visitors to appreciate the distinctive charm of the geosites while enjoying natural and cultural scenes in the park.

Qinling Zhongnanshan Geopark, located in the Mt. Qinling which is the geographical, ecological, climatological and even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s divide in China, boasts of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ing the rich geological intension and profound cultural deposits. Therefore,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eritag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work that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are well preserved and properly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which will make the park part of the tourism in Xi’an. And the city will become the most favorite destination for tourists all around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ttempts to offer some valuable opinions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ch heritage in China’s geoparks.

Key Words: Geoparks,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1.前言

地质公园是融合地质科学、自然与人文景观一体的地区,在足够大的范围,保持了自然地理的区域完整性和地质典型性。笔者认为地质公园不单单应强调“地质”,即突出强调公园的地质景观、地质科学内涵,而应首先看到它是公园,只有让游人乐在其中才谈得上地质科学的普及、地质遗迹的保护等等。地质公园中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但增加了公园的趣味性、可观赏性,更给公园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提升了公园的文化品位。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地质公园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地貌景观有余而地质科学研究不足是普遍现象,大多数游客游览地质公园还是出于它是公园、它是世界公园,而非它是地质公园。这就要求我们先用自然的、文化的景观吸引游客,向大众普及公园的地质知识,用地质去培养潜在的、甚至是下一代的游客,为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我国现有20家世界地质公园,在与国外加强地质公园交流的同时,它们也担负着文化交流的重任。要使国外游客通过世界地质公园这个新的窗口来了解真正的中国,公园的文化特色责无旁贷。下面,笔者就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在自然和文化

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上谈一些拙见,以期对我国地质公园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2.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以陕西境内秦岭北坡为主,东起王顺山、西至太白山、南至秦岭分水岭,北到骊山,以古称“终南山”的范围集中展现着秦岭北坡特有的丰富地质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更是旅游观光的博览馆。

秦岭是中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的重要生态功能。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蓄水、保土、吸尘、制氧、分泌杀菌素、净化等功能。园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质量符合国家一类水标准。据实

33

地测定,终南山低山区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1000个/cm,中高山区10000-15000个/cm,在瀑布下最

3

多可达25000个/cm。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公园植物区系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以华北区系为主,兼有华中、华西、青藏高原区系成份。计有种子植物122科、671属、2931种,有世界性单种属37个,少种属60个,中国特有属23个;还有蕨类植物120种,藓类植物253种。被列为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植物29种,可用于园林绿化的观赏植物约600种,药用植物约800种。由于气候的立体差异,使植物的分布也形成相应的垂直带谱,从下到上依次形成四个景观林带,界线清晰,色调分明,分别是落叶栎林带(海拔780-2300m),优势种主要有栓皮栎、锐齿栎、辽东栎等;桦木林带(海拔2300-2800m),优势种主要有红桦和毛红桦等;针叶林带(海拔2800-3400m),优势种以巴山冷杉、太白落叶松为主;高山灌丛草甸带(海拔3400-3767m),优势种以头花杜鹃、高山绣线菊、杯腺柳为主。

秦岭将中国大陆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两类截然不同的动物在这里会合,公园内计有野生动物36目100科643种,其中兽类有7目23科144种;两栖爬行类至少有5目9科30种,占中国兽类总种数的29%;鸟类共17目52科399种,约占中国鸟类总种数的34%;珍稀濒危动物达62种。秦岭又是许多古老和孑遗生物的避难所,稀有、特有物种类型较多,已有128种动物和56种植物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对象,如有生物科学价值的古老残遗野生动物(大熊猫、小熊猫等),浣熊科的小熊猫是这一科在东半球的唯一代表种,属于第三纪残存动物。两栖爬行类动物在公园共有77种,最具代表性的就属大鲵(俗称娃娃鱼),大鲵是中国特产,是最大的有尾两栖动物。另外,黑河细鳞鲑这一特有地方鱼类也分布在公园内。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地质条件,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故有“中国天然动物园”、“亚洲天然植物园”之称。

秦岭终南山独特的地质背景孕育出人类适居的渭河盆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华夏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自距今约1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终南山脚下就有古人类(直立人蓝田亚种)在此地繁衍生息,留下公王岭、陈家窝村等宝贵遗址(1964年发掘),揭开了终南山人类活动的序幕;其后有新石器时代半坡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村落遗址(1954年发掘);中国古代十三个朝代曾依赖渭河、秦岭的优越资源和地理地貌将古都建立在西安(古称长安),从而带动中华古文明的发展。古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高僧道士、官宦显贵等在此留下了皇家园林、山林别墅、寺庙道观及诸多诗词等遗迹遗风。古代修建的子午栈道(陕-川)、武关道(陕-楚、豫)、傥骆道(陕-川)是连接中国南北、传播中原文明的桥梁。

3.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

1937年,秦岭终南山地区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森林公园—陕西省立南山森林公园。1982年,园区内楼观台景区经过林业部批准,成为新中国最早建设的12处森林公园之一,也是新中国西北地区首家森林公园,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此后,在终南山先后建成了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地质公园,4处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表1),1处国家级野生动物救治站(楼观台)。1995年,太白山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1年,由于认识到了秦岭在大熊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重要地位和保护的紧迫性,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论证,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1年确定在秦岭开展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公园内的黑河科考路线和南太白园区就是该项目的实施地之一。2008年3月1日,《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开始实施,确定了“统筹规划、保护优先、科学利用、严格管理的原则”。自此秦岭终南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从单一部门变成了政府统一管理,使生态保护做到了有法可依。

表1 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内森林公园、保护区一览表 级 别

名 称 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 骊山国家森林公园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 太平国家森林公园

国 家 级

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 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双庙子自然保护区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 黑河省级森林公园

省 级

沣峪省级森林公园 太兴山省级森林公园

面积(km) 76.75 18.73 26.21 60.85 274.87 36.45 164.2 571.7 563.5 126.1

2

海拔(m) 650-2608 1000-3000 500-1000 1000-3000 1000-3000 600-2239 2000-2400 1200-2300 1500-3767 1700-2900 900-2000 500-2887 600-2340

位置 翠山园区 骊山园区 冰晶顶园区 冰晶顶园区 南太白园区 玉山园区 沣峪科考路线 沣峪科考路线 南太白园区 黑河科考路线 黑河科考路线 沣峪科考路线 沣峪科考路线

49.41 62.73 60.16

得益于靠近古代政治、经济活动中心西安,公园内散布着众多的人文景点,特别是与宗教有关的人文景点更为突出,使得这座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山脉,在灵动的自然山水之外,又多了一份历史文化的凝重感和神秘感。园区现有人文景观138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约300处,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见表2),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是华夏文明的瑰宝。

表2 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内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名 称

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 陈家窝猿人遗址 半坡人遗址 圣寿寺、应身大士塔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游寺、法王塔 净业寺 骊山华清宫遗址 水陆庵 香积寺、善导塔 兴教寺

华严寺、华严寺塔 草堂寺、鸠摩罗什舍利塔 大秦寺、大秦寺塔 重阳宫祖庵碑林

时 代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隋代 隋代 隋代 唐 唐、明、清 唐代 唐代 唐代 唐代 唐代 元、明、清

位 置 玉山园区 玉山园区 (公园外) 翠华山园区 黑河科考路线 沣峪科考路线 骊山园区 玉山园区 翠华山园区 翠华山园区 翠华山园区 翠山园区 黑河科考路线 冰晶顶园区

4.自然和文化遗产开发

得益于自然和祖先的馈赠,秦岭终南山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将它们有机地与地质遗迹结合起来,使它们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得到保护是建立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的根本宗旨。从2006年底开始,在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基础上西安市政府经过3年的努力,建成了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使得地质遗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建成了交通便利可达性好,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补充的五个园区、两条科考路线,集中反映了秦岭造山带的地质科学文化、反映了秦岭北麓的自然生态景观、反映了中华文明发祥地的秦岭终南山博大精深的汉唐文化。地质公园建设时不仅对待地质遗迹,对待自然与文化遗产也始终坚持三个原则: 4.1保护第一的原则

地质公园建立的目的是保护地质遗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本着这一宗旨,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在设立园区时充分考虑各自然遗址、人文遗址与地质遗迹的保护级别,分别建成不同的园区与科考路线。比如在黑河科考沿线,虽然造山带遗迹出露明显、完整,但考虑到该地区的自然遗产为国家级保护地区又是西安市的水源地,所以将这一地区设立成了科考路线,定位地质公园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属控制游人进入区。南太白园区建设时考虑到太白山珍惜的动植物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建立公园时也将该地区划定为核心保护区,控制游人进入。 4.2 有机匹配的原则

秦岭终南山的五个园区,除了翠华山园区的翠华山景区外都是在原有的森林公园的基础上扩建的。这样建设既节约了建设成本,充分利用了森林公园原有的游览系统、道路,又能将对自然界的改造可以降到最低。西安沿山旅游公路,将五大园区紧密相连,造山带地质遗迹之一的韧性剪切遗迹在五个园区中除了骊山园区都可看到,使它们在地质上、自然上、游览路线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建设园区的过程中利用该地区原有森林公园的解释系统,有针对性地增加地质科学的内容,让游客在体会山野乐趣的同时学习地质知识。每个园区、景区都有山、水、林、石、崖,正所谓“一座山峰一扇屏,群峰尽秀入画来”。 4.3 突出特色的原则

依托终南山地区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地质公园将秦、汉、唐、明、清的人文景观融入其中,既有恢弘大气的庙堂文化—-骊山园区的唐.华清宫遗址建筑群,又有细腻精巧的民俗文化—-翠华山园区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主打人文遗产,王顺山园区的水陆庵景区的隋代泥塑,骊山园区的华清宫唐代建筑遗址,翠华山园区的关中民俗博物院的明、清民居建筑,冰晶顶园区的唐、明、清的宗教文化。从沉默的文物建筑到至今仍在唱响的唐代乐舞---大型实景山水剧长恨歌,无一不在为游人讲述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5.结语

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在建立的过程中,也曾困惑于地质科学文化与自然遗产、人文遗产如何结合的问题,也曾被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所困惑。从建设初期将园区规划为六千多平方公里,到今天最终定为1千多平方公里,正是考虑到三者的结合、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最终使五大园区各具特色又有机结合。希望终南山的经验对于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带来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 赵汀,赵逊 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现状和展望 地质论评 2005 51; [2] 赵汀,赵逊 中国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浅析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 地质通报 2003 8;

[3] 马伯永 段恰春 徐红燕 梁忠 中国地质国文化资源特征及建设与发展构想 资源产业经济 2009 1; [4] 孙玉萍,张国华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的有关问题研究 资源与产业 2009 2;

[5] 胡炜霞 吴成基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地质论评2007 53; [6] 陶盈科 吴成基 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20(6); [5] 鄢志武 卜永喜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对策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