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量”的学习始终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在小学的课堂中,要激发“量”的属性、大小、单位、工具的真实性。只有真正感受到了,才能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在小学数学中,“量感”的教育被忽视。但是,“量感”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必须经过老师的长期不断的指导与锻炼。通过这种方式,在长时间的影响下,使学生逐渐形成“量”的感觉。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引言
说到“量感”,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但是“量”这个词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般“量”包括:长、区、容、时、重、角,诸如此类。现实中,“量”这个词是很普遍的,例如:身高、重量、班级大小;一箱牛奶的容量,离家到学校有多远。在日常的课堂上,教师非常重视某些测验中的重要环节,比如同等数量的转换,但是在讲授“量”时常常忽视了对“量感”的训练。笔者将结合日常教学体会和相关的理论参考,对“量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进行初步的剖析。“量感”说白了就是“感受”,就是感觉对象的尺寸、分量、尺度、速度等等。但是,在数学教育中,人们往往忽视了“量感”,这是由于要让孩子真正有“量感”,教师要花更多的精力,把他们引到课堂上进行试验和实践。这个过程很耗时间,所以很多教师都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做一些训练,例如单位的转换。
1.论小学数学量感的含义
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提高量感的培养方法,首先要深刻理解其含义。通过阅读大量的资料,我注意到许多数学老师经常把数字和量的概念混为一谈,只把数字感觉看作是数量的感觉。对于这种看法,作者本人是不同意的。首先,参考国内外有关量感的相关文献,总结出量感的基本涵义,即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到对象的多种量态。在此,量度的范畴很广泛,例如大小,数量,长度,重量,速度等等。而情感认知是指通过某种形式来表现对象的情感。其次,在数
学教育中,“数感”是指数与数、数、数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知识。从这一点来看,数字和数量是不一样的。简单地把数字和量的概念划上等号,将它们归为数字,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特别是把量感归纳到数感的范围内,使很多老师对量感缺乏足够的关注,从而使小学生在量感上缺乏。
2.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量感培养措施 2.1联系生活不断实践,积累量感认知
前面已经提到,量感是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等感官感知对象的多种量态。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从“各种量态”出发,对其进行测量。什么是量的范围?在我们日常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物质有五种:数量、长度、质量、重量、面积、体积。所以,培养学生的量感,就是要使他们有一种对量感的感觉。在教学中,要从“量”入手,按照教学大纲的进度,与现实的生活相结合;在行动论的指引下,在数量上、长度上、质量上;在面积、体积五个方面,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逐步形成对有关的东西的量感认识。到底该怎么做?下面将详细描述五种不同的测量状态。利用日常用品的统计,培养定量的感觉。作者用手中的小块玉米粒,让同学们估算一下,最后再点出。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玉米的用量,让同学们进行估算。经过多次练习,让学生们估计出的数字,也不会有多大的偏差。接着,他开始计算大米的数量。经过多次的练习,学生们的估算也差不多。通过比较,同学们发现,物体自身的尺寸会影响到一大摞东西的真实数值。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就会有一个人按照自己的体型来估计。就拿一包的苹果和一包大米来说,这里面的大米绝对要大得多。因为在学生的认识中,有对应的知识结构,所以老师可以通过对日常的事情进行指导,使他们可以轻松地利用所得到的知识来获取量感的经验。
2.2运用对比法指导学生对异质性的事物进行量化认识
从科学性的观点来分析,物体的质量和容积与其本身的密度有很大的联系,例如在相同的物体中,木材制品与金属制品比较;铁制的东西比木头的要好得多。这种差别,对于缺乏足够数量意识的小学生而言,很容易被人接受。在数学教学中,要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数量的比较,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各种属性之间的
数量差别。具体来说,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来选取不同的对象,指导他们比较经验,做“量”估计,发现其基本的数量和差异,以实现教育目标。举例来说,作者在讲课时,就预备了一颗实心的木珠和一颗直径5公分的实心铁。作者首先让同学估算出两个球体的大小,然后再进行演示,藉此练习他们的球体的尺寸。不过,这并非课程的主要内容,这堂课程的重心是对体重的对比。通过计算,两个球形物体的大小是一样的。接着作者清楚地告诉同学一个是木头,一个是一个铁,请同学估算一下这两个圆的分量。以他们的人生阅历来看,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钢珠更沉,但重量却不知道。作者要求同学们进行估算,得到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作者把大家给出的估计值写在了一块黑板上,并引导同学们用天平进行称重,并在上面写下两个圆的重量,以便同学们比较。经过这个程序,同学们对于由于木制和铁制的不同而产生的品质差别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让同学们估算同样的长度和粗细的棍子,然后根据之前的经历,得出一个比较接近真相的结论。上述的教学经验表明,在对比各种事物时,能使学生对异质性的量感产生较好的认识。
2.3在教学实践中,使“量感”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课时单元中,可以安排“1分钟”的课时,让同学们在一分钟内完成一项任务,包括:能写多少单词,能做多少笔,能跳多少根线;在教课时,可以安排同学们去测量自己周围的物品,例如:自己的体重、背包、文具等;在教育长度的单元中,可以安排同学们进行自己的身高、胳膊、足长、班级的长短等;用教学区域来衡量,可以用手指指甲大小,也可以用来做运动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测试,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对“量”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正地感受到了“量”的长短,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浪费资源了。
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深化中,对学生进行量化意识的培养,既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数学的实际操作水平,对实施生命教育思想、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梦佳.中美韩小学数学教材“测量”内容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加州版、科创版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20.
[2]赵炯美,鲍建生.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条主线:度量[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7(10):8-12.
[3]娜仁格日乐,史宁中.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6):13-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