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唯物史观中“物”的概念

来源:爱够旅游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1辑总第14辑论唯物史观中“物”的概念张羽佳

*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立场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中的“物”的概念进行理论界定,从而探讨在特定历史时刻决定主体历史行动的客观条件和实践原则。本文认为,唯物史观中的“物”不仅指具体的经济生活与物质生产,而且指某一特定历史时刻中“物,既包括物质生活的经济形态,又包括既定社会条件下对历史的全体”

主体的思想和行动能够产生作用的各种习俗观点、社会信念、价值判断与思想意识形态。这些具有丰富关联和规定性的“物的空间”构成决,是主体实践活动的依据与出发点,也定主体历史行动的整体“态势”

是发挥主体意识与能动性的客观前提。正是由于“态势”的动态化与机缘化机制,历史的进程不乏偶然性,而主体历史实践的意义也将因其对“态势”的把握而得以展现。

【关键词】唯物史观

态势

历史主体

偶然性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但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物”的概念,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马克思生前并没有对唯物史观进行系统阐释,我们今天作为依据的许多重要文本,如

*

张羽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

论唯物史观中“物”的概念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等都是未完成稿,当,原稿宁时并没有付梓。马克思、恩格斯的写作目的在于“自己弄清问题”,这就给后人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增加了困难;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

第二,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给出了“物质”的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

①这个”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定义主要是针对马赫主义关于“物是感觉的复合”的命题而提出的,其针对的领域主要是认识论,至于在唯物史观中“物”是否有其独特的含义,列宁在这个定义中并没有予以展开。那么,唯物史观中的“物”到底指的是什么?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还是有人的主体参与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抑或更深一步追问,一定社会的文化和道德规范乃至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是否也属于?一种客观存在?如果属于的话,那么它们是不是“物”

笔者深知,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自己关于唯物史观中“物”的概念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论上的“冒险”,甚至可能会出现许多漏洞。但是,笔者认为,一种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哲学应该是原则性与包容性、严谨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即在坚持自己基本立场的同时,允许有新的理论内容和观点予以补充。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现实的发展必然会。给历史唯物主义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多变、更有生气和微妙的“原材料”而另一方面,通过后来者的阅读,任何理论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处于相互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之中,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该有胸襟和勇气把哲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唯物史观的体系中来,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涵。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根据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理解,尤其是参照第二国际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唯物史观的解释,并结合当代哲学的最新发展,认为唯物史观中的“物”指的不是具体的物质形式,也不仅仅是指具体的经济生活与物质生产,而是指某一特定的历史态势,这种态势由人类历史发展的各种元素“耦合”而成,构成主体实践活动的外部空间,是主体实践活动的依据与出发点。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89页。

20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年第1辑

总第14辑

一“物”的概念的话语层次

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然而,列宁的这一定义并没有切中唯物史观的要义,这是因为,列宁根本不是在唯物史观的语境中谈论“物”的概念的。列宁之所以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给“物质”下定义,主要是为了批判马赫主义者对于恩格斯的批判,并阐述以下认识论结论:(1)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意识的外在存在物;(2)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绝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到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3)人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是要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认识到比较完全的认识。得出以上三个结论要有两个前提:一是承认经验、知觉、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源泉;二是承认客观存在是感觉的源泉。无论从该书的出发点还是从该书的论述及其结论来看,列宁所谈论的问题都是认识论领域的问题,与唯物史观关系不大,或者更加明确地说,他是在给“物质”而不是给“物”下定义。因此,把握并区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谈论“物”的概念时所处的历史语境和话语层次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说,从分类学的角度将认识论与唯物史观进行区分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范围内,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进,“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行区分则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一般情况下

史观”这两个术语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中经常相互交叉甚至被等同使用,但是鉴于本文研究对象的独特性,笔者还是倾向于对这两个术语的内涵进行一个具体的区分。

历史唯物主义的底蕴是唯物主义,是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原则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所谓唯物主义原则,其重点在于确立物质之于观念的第一性,并将此立场运用于社会历——“人们在自己史领域,就是肯定“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

202

论唯物史观中“物”的概念

①”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与之相对照,唯物史观的底蕴是历史观,它包含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价值论等多方面元素,其目标在于描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对重大历史事件、象征、文本、仪式和历史人物做出全面分析,为人们的历史活动和历史行为提供根据与准则。当然,唯物史观的前提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唯物史观“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

②。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之所以进行上面的区分,主要目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中的“物”的概念进行区分: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它提出“物”的概念,其主旨在于确立唯物主义原则之于历史领域的优先地位,同时,这一“物”的概念也区别于认识论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于唯物史观,它在展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揭示人类历史活动的行为根据与准则之时,所谓“物”究竟是指什么呢?这一“物”的概念又如何与历史的概念勾连起来呢?

二“物”唯物史观中的概念

唯物史观力图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从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图景进行描述,并指导人的社会行动和历史选择。这样一来,唯物史观就必然采取“宏大叙事”的方式向读者描述世界的起源与发展,阐释历史的运动与规律,展现未来的前景与目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他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历史发展本身的自然规律,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都不能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据此马克思特别强调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与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2页。

20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年第1辑

总第14辑

遗憾的是,人们对于“唯物史观”的种种误解与迷惑皆由此而来:依据教条主义和实证主义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既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最本质内容是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由这种矛盾运动所推动的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那么,人类历史的发展就应该按照这个线路图发展,不会有任何的意外与偶然性。事实上,这种理解恰恰是从观念出发来理解社会现实,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本人对于历史事态的分析从来没有采取简单的、一元化的方式,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虽然对于种种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要从决定这一历史生活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中去寻找,但对于每一个历史事件,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用一个公式套用所有的历史事件。比如,马克思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就对米海洛:“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夫斯基进行了这样的批评

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

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马克思在讲完这段话以后,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古代的侮辱。

罗马耕种自己小块土地的自由农民的土地也曾经被剥夺,与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分离,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罗马失去土地的农民并没有变成雇佣工人,却成为无所事事的游民,和他们同时发展起来的也不是西欧那:“极为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是奴隶占有制。据此,马克思得出结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演变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

①由此可见,历史唯物主义只是马克思观察、解释历史事件的”超历史的。

——正像马克思在他极具戏剧性的一般原则,而对于具体的历史“时刻”—

天才之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所展现的那样,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根本没有必要机械地采取“二元论”的方式区分出社会物质生产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41~342页。

204

论唯物史观中“物”的概念

的要素和思想意识形态的要素,然后再本质主义地将思想要素归结为物质要素的反映与衍生物,这种对于唯物史观的公式化完全是对马克思的“侮辱”和对唯物史观的滥用。事实上,人们更应该像《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那样,对历史采取一种与决定论全然不同的解释方法。这种解释生动而富于戏剧性,考察各方力量与立场,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公式套用,它更像一个寓言故事,让人们体味其中丰富的象征意蕴,而不是匆匆忙忙地将各种丰富的细节压缩到干瘪的逻辑中。事实上,将无数复杂、琐碎和丰富的因素归结为一个主要动因,无疑会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变得粗糙和乏味。

如果能够破除对于唯物史观的狭隘理解,并结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把马克思的理论纲》所提供的哲学思路,把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

看作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那么,笔者把人的这种实践活动所依据的“物”的因素归结为“态势”便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解释力。我们知道,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段中,马克思曾经:“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直截了当地提出

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

①在这里,马克思并”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不仅仅是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出发,简洁而明确地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而是试图要确立以“感性的人的活动”为立足点唯心主义这两种“哲学”

。那么,构成人的“感性活动”之依据的“物”指的又是的“新世界观”

什么?笔者认为,这一“物”的概念固然首先是指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

②。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态势”的概念不仅局限于生产的物质生活,而应该包括在这一历史但是

,既包括某一历史时刻的时期可能对人的历史行动产生影响的“物的全体”

物质生活和经济形态,又包括既定社会条件下影响历史主体思想的各种观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9页。

20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年第1辑

总第14辑

形态、社会信念、价值判断与思想意识形态,这些具有丰富关联性和规定性的“物的空间”构成决定主体历史行动的外部整体。

三作为“态势”的物与唯物史观

,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两个将唯物史观中“物”的概念界定为“态势”问题。

第一,深化关于历史客观规律性与人的历史主体性之间关系的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最先集中表述唯物史观的著作,他们在文中阐述唯物史观的时候,曾多次强调人类历史的前提,把它放在唯物史:“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观的源头地位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

①接着,马克思又对所说的“个人”加以澄清”: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我

们……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

②”过程中的人。

必须清楚的是,这里所说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绝不仅仅是受制于外部历史环境的被动的人,相反,历史的主体不仅可以观察历史的“态,而且能够根据对于历史“态势”的判断进行自己的选择,并通过各种势”

,包括改变社会历史的物质条件以及改变历史主体途径改变历史的“态势”

自身的精神状态。事实上,马克思本人曾经非常关切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他曾经热切地盼望在欧洲首先爆发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并积极寻找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阶级主体。然而,19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恰恰是在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俄国,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首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局面。因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的胜利首先应该出现在欧美,应该是几个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显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

206

论唯物史观中“物”的概念

然落后于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马克思的预言恰恰相反,以至于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直言不讳地把“十月革命”称为

①。根据葛兰西的分析,马克思“反对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革命”

只预见到了可以预见的事情,却无法预见到欧洲战争,正是发生在欧洲的旷日持久的战争所带来的饥饿与死亡唤起了俄国人民的集体意志,而布尔什维克所做的社会主义宣传则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历史的一瞬间戏剧性地苏醒,并且像火山熔岩一样摧枯拉朽,涤荡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残余,按照无产阶级的意志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葛兰西认为,由列宁领导的这场运动虽然否定了《资本论》的某些结论,但它并没有抛弃其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布尔什维克用明确的行动和所取得的成就证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并不像人们可能认为和想象的那样是一成不变的,相反,蕴藏在人民中的巨大力量会在某一特殊的历史时刻迸发出来,从而改变社会既定的发展进程,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的确,历史条件与历史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单纯从经济上解释历史现象是完全不够的,前提(经济结构)和结果(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和直接的,阐明这种因果关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作为对历史进程的把握,历史理论除了准确判断客观的历史情势之外,还必须了解革命主体的欲望、要求和期许;庸俗决定论绝不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必须看到唯物史观对于历史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强调。唯物史观是一种强调人在历史中积极作用的历史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形态》中所指出的

②。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第二,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外部,对唯物史观的批评曾经非常尖锐而猛烈,比如卡尔·波普尔曾经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内的历史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抨击。波普尔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并无规律性,一切都处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并没有某种恒定不变的规律在起支配作用,也没有所谓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相一致的基本趋向。因此,社会革命不是由理性的计划所引发的,而是由社会力量和社会利益的冲突引发的。历史发展的行程绝不能由理

:《葛兰西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第9页。①〔意〕葛兰西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页。

20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年第1辑

总第14辑

性所预先规划,所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预言都注定是一种“乌托邦。波普尔批评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梦想”

,它假定的社会工程,认为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封闭的”了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假定这种目标通过发现构成历史进化基础的“韵律”“模式”“规律”或“趋势”是可以达到的。波普尔坚信,“历史发展的行程绝不具有理性建构的形状,尽管这些建构是优秀的,甚至大家公认这类纲领可能产生某种影响,而且伴随着许多其他较少理性的(甚至是完,事实上,“没有什么环境能够使得理性计划的结果变全非理性的)因素”

,因此,“真正的结果成一种稳定的结构,因为力量的平衡必然引发变化”

①。将总是与理性的建构大异其趣的”

笔者认为,波普尔在事实上误解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确,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学说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有着表面上的相似之处,但正如阿尔都塞“跳上疾驶的火车”的比喻所说的那样,在唯物史观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哲学之间,存在本质差异。就如同上火车,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在乘火车的时候,早就知道始发站和终点站,旅行的开始和结束,就好像知道人类、历史、世界的起源和命运一样。与之相反,唯物论的哲学家则像美国西部片中的英雄那样,总是跳上“疾驶的火车”的人。这样的哲学家并不知道起源、第一原理和目的地。他乘着疾驶的火车,或者坐在座位上,或者在车厢里来回走动与旅客聊天,他不能预测将要发生什么,因为总会碰上意外的、偶然发生的事情。总之,唯物论者并不像唯心论哲学家那样,记录产生所有意义的起源、原理,或者记录从第一绝对原因引出的结果。从这种唯物论原则出发,人们的实践必将从起源和目的所封闭的圆圈中逃离出来,从而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意义。

,实际上是在对于唯物史观而言,将“物”界定为一种客观的“态势”

指示一种历史行动的实践原则,一种从社会生活的根基来观察社会生活并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极参与到历史行动中去的准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

,张之沧译,江苏人民出版①〔英〕戴维·米勒编《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

社,2000,第323~324页。

208

论唯物史观中“物”的概念

①然而,这种根本的制约性只是构成“。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物之态势”

的根本维度,必须承认一切具体的历史对象都具有复杂结构,主体在应对历史事件的时候,他们所要寻找的不是其原始的本质,而是一种可以把握、可,此“物”是一个具有客观结构和主体意识,由以控制、可以改变之“物”

各种不同的、相互异质的决定因素相互融合、压缩和制约而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整体。对于历史本身来说,它并没有特定的目标和原因,历史发展并不存。事实在可以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图,唯物史观也并非“目的论历史主义”上,唯物史观所强调的,仅仅是社会物质生产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它但历史本身的发展具有一种“合目的的无目的性”

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既实现自己的工具价值,又实现自身的本体价值。历史的价值取决于历史主体对于历史“态势”的把握及其所进行的创造性的历史实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8页。

2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