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XX到此一游作文例文(新闻评论)

来源:爱够旅游网
第二次作文训练优秀例文

2013.11.6

文物保护与社会道德

2013年5月24日,沈先生在网上曝出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见有人用中文刻上“丁XX到此一游”,他觉得羞愧无比,无地自容。后来有人在网上“人肉”出当事人“丁某”是南京一名15岁的中学生,其事件一再引起热议。

现代人的心理特点真的很难捉摸,人们为什么要在历史文物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许这是他们想借此说明“我来过这里”?又或许是他们想在数百年之后,人们再度发现这些历史遗物时看到他们的名字吗?可我认为这些理由根本是微不足道的。想要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必须给翻开它的历史,而历史文物就是历史很好的见证。其中有一些重要文物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的象征,如果我们随意破坏这些人类们智慧的结晶,则是对这个民族、国家的不尊重。而且,我们破坏的不只是我们自身的形象,还是我们国家的形象。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国家的象征。

归根溯源,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社会道德体系不完善,社会主义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还不够完善,人们的素质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教育方面不够完善。在某些旅游景点上乱写乱画固然不对,但“人肉搜索”行为似乎也不太合理,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使他们的个人资料在网上随意公开,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完善教育体系,提高人们的素质,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这件事使我想起了不久前贺州市平桂公安分局与情网监管部门向公会派出所通报称,在广西红豆社区贺州论坛上出现一条“公会街又打死人了”的帖子,并且浏览次数达1100余次回复20余次。后经过警方多方面核查,证实这是一起讹传。据了解,发帖人谢某是当地一名高三学生,为了缓解参加高考后的紧张心情,他于6月9日凌晨发表了“公会街又打死人了”的帖子。这件事虽然还未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但与丁某一事的性质是一致的,他们都没有较强的道德观念与良好的素质,采取了不合理的途径去表达他们心中的情感。类似的事还有某些明星、媒体等为了轰动效应而乱造事端,一些虚假的绯闻事等等。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们的综合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这不仅关乎到我国在亚洲一些邻近国家的印象,而且关系这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持和提升我国的形象刻不容缓,让中国这一礼仪之邦永久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细说在埃及“XX到此一游”

2013年5月24日,有人发现在埃及古迹中刻着“XX到此一游”并配有图片可证。身为一个中国人,听到这样的事,也觉得脸上无光。是的,中国人的素质究竟怎么了?

1

在物质发达的时代,中国发展飞快,这素质却后退了,此事让称中国是“礼仪之邦”的人被狠抽了一巴掌。这称号也褪色了。其实,我们在这社会过于物质化了,从而忽略了一些因素。这件事的出现,折射着国人的素质,尤其当事人是青少年,令人心寒啊!

“XX到此一游”令到许多人震愤,甚至想揪出来唾骂;然而,这又归咎于何人呢?首先,当事人已有15岁了,就说明其是懂是非黑白之人了,却做出如此无头无脑的事,无论出于何原因,做了便是错,往浅说是他个人不知羞耻,往深的说就关系到国家了。再者,其父母不会制止吗?或教育过他吗?“子不教父之过”,父母乃人生的第一导师,回头想想,有儿如此,父母也好不到哪儿去!至少在这一方面是。至于他竟然这样做,老师亦脱不了干系,“传道”这一方面做足了吗?当然,社会也有一定影响,“某某到此一游”在中国已屡见不鲜了,跟也就成风了。 我所见到过的新闻,从没有出现过外国人在中国的名胜古迹上写什么,这就说明了外国人有素质,至少这方面比我们好几十倍。很简单,他们的父母长辈对他们的教育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物质,超越了金钱,然而我们却在金钱里游得遍体鳞伤,外国人重视素养,而我们呢?拿着祖先们的五千年文明在招摇,呜呼!悲哉!

这件事的发生,已成为历史,过多的辱骂和责备是无济于事,防止以后发生才是正道,这都可归于心。当事人能将心比心。如果他在刻文物时能想到有人在他脸上刻字会怎样?我想他不会干这样的事吧!“人之初,性本善”父母在其幼小时便教育他,让他意识到是非,用心去引其心,而师者亦要注重“传道”,社会用正气心去感染他的心也会受之而明知。因此,当心明智时,每做一件违心之事都会受到极重的折磨,他因而三思而后行。

因此,我们要本着明是非之心去做事,而做事要将心比心,这样,“XX到此一游”从此根绝。

到此一游

2013年5月24日,网名为“空游无依”的网民曝出,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有中文刻着“丁XX到此一游”,事后,此引发了公众热议,多数网民表示谴责和愤怒。

在国内,在许多旅游胜地,只要有树木、砖石等方便刻字、写字的地方,你总能看到同样的句式:“某某到此一游”。这几乎成了中国一大“特色”。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被改编为电视剧或动画片,有一个这样的情节:齐天大圣和如来佛斗法中,孙猴子在自以为天为的山柱上刻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并还撒了一泡尿。我想,国民应该被这影响了,但我们并不能怪孙猴子,因为不少成年人也这么做,要怪就怪我们修养不够,行为习惯差,公德意识低。难道中国人心智缺失,始终难以成熟?

在国内的餐厅,宾馆有中文标示牌是再正常不过了,但如果你在国外看到中文标示牌:便后冲水,禁止喧哗,禁止随地大小便等等,那我们有必要自我反思了,中国旅客在国外的陋习,令外国人厌恶和反感,也增加了对中国的负面印象,以至于在不少外国人眼里,中国人只是缺少教

2

养的暴发户,这情况不利于中国打造自身的软实力。部分国人的个人不文明行为,伤害的不仅是自身形象,还是中国人的整体形象。失礼于外人的个体行为,最终无疑失去的是中国人整体素质的“分量”。在多个“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均榜上有名。国人素质不高并不是作为一名游客表现出来,要提高的不仅仅是游客素质,而是全体国民的素质。

对中国游客旅游问题,国家新制定的《新旅游法》出台了,加大了处罚力度,明确了部分条文。当然,法律的约束只是一方面,道德素质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国务院总理汪洋前不久呼吁到国外的中国游客注意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其实,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我们都必须注重个人举止。德盲的失败,直接导致人们普遍缺乏公共观念,所以德育至关重要。“制水者必以提防,制性者必以礼法”要陶冶好的性情必须用文明礼貌的规矩来约束自己。“一德立而百善从之”高尚的道德确立,人便会自觉除陋习、崇文明。 到此一游,没错,我们要到道德的最高空飞翔,到文明之洋中遨游。

维护文明需要理性

2013年5月24日,微博名为“空游无依”的博主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地方是卢克索神庙,庙里的浮雕上有人用中文刻上“丁××到此一游”,此消息引发公众热议,有网民表示谴责和愤怒。5月25日,网友“辣笔小球”人肉出当事人“丁××”系一名15岁中学生,并公布了他的个人信息,“丁××”立即遭到了网民的围攻,谩骂之声此起彼伏,为何要让一个未成年人承担如此大的舆论压力呢?

“至此一游”现象在国内早已司空见惯,早已成为国人的“顽疾”。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更多的国人能够到国外开眼界,但同时这样的陋习也随着他们去到国外,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还有如今的卢克索神庙。每看到这些新闻,都会有网友愤概,我不知道这样的愤概是为了讨是非,还是关乎面子。但“丁××”只是一名平凡中学生,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会被这么多人谴责,一个孩子的心灵又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呢?

此前国内的“至此一游”屡见不鲜,大家都一笑而过,家丑可以从轻发落,到国际上丢人就大动肝火。15岁的孩子涂鸦“至此一游”,绝非自己一时冲动,这难道没有社会情绪的支撑,不是在人行为的投射和“示范”的结果吗?更何况对于一个15岁的孩子,采用“人肉搜索”这种极端的方式,是不公平的。个人信息的公布细致到中学小学,丝毫不留情面,这样的做法不仅侵犯了孩子的隐私,对孩子更是一种摧残。

面对不文明的行为,国人总喜欢以文明捍卫者的姿态站在道德地上,采取极端方式来维护文明,闹得沸沸扬扬的“不让座就挨打”事件便是如此。不让座要受谴责,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用打人的方式来维护文明,也是要受到谴责的。这些行为与“至此一游”、不让座行为是相同的性质,这种矫正不文明行为的不文明方式,应该驱除。

对于文明渴望的心情可以理解,对于维护文明的行为也值得赞扬,但任何人都应注意方式,

3

别让感性淹没了你的理性。如果我们得到的文明是用另一种不文明的做法获得的,我们也许宁可不要这种文明。“以暴治暴”的文明纤偏,制造的只是道德混乱。用文明说服,用文明来更正,才是合理的方式和途径。

下笔须“谨慎”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玩弄笔墨”,无所拘束,即兴作诗,光洁明亮的围墙或文物上都可见有“涂鸦”者的作品,我们是否也应该成为这样的一个“作家”呢?

“XX到此一游”,这是一句最为经典,最为大众作家所喜爱的名句。《西游记》里众所周知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此话的鼻祖,他曾在石壁上刻下“悟空到此一游”,从此此话流传千古,成为一种榜样。于是大家都随心所欲,诗兴大发,挥笔而就。但是,这一行为是否符合当今我们倡导的文明社会准则?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网络频繁爆出一名旅游编辑在埃及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用中文刻“丁XX到此一游”,证据确凿。作为中国人,我们不禁感到羞耻,而且深深感觉华夏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被玷污了。此编辑曾说这是“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是呀,此举不但玷污了中国人的名声,而且还破坏了浮雕的神圣形象,损坏了埃及人民的文化,这不是闯祸吗?又何必呢?

虽有我们崇拜的形象大使孙悟空“珠玉在前”,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神话,与现实不能相提并论。现在倡导“文明世界、文明社会、文明个人”的风气。但为什么还是发生这种现象呢?

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却引人深思。乱涂鸦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涂鸦者的责任,表现的是一个人品质不端,行为不当。我们颇受外界称誉,有“文明人”之美誉,却做出这样令自己名誉扫地的行为,这是愚蠢的。一个人乱写乱画,说明他放纵不羁,不受约束,超出行为底线,最后将受到人们的谴责。

如今社会大力提倡文化保护,保护历史文物,打造文明风尚,文明行为。有“小草青青,足下留情”等温馨提示,旅游景点更有“禁止涂鸦”等警醒标语。可见,社会各方面都在爱护文化,保护文化,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那么,“乱涂鸦”现象该怎样解决呢?

要解决“乱涂鸦”现象需要靠各方努力,个人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品行素质,爱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下笔”须谨慎;文物保护单位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加大宣传保护力度,制定管理规划方案,对于乱涂鸦者则追究相关责任。

乱涂鸦,不仅自毁我们手中这支神圣的笔,有损我们自身形象,更有损我们的文化。我们需提高思想觉悟,“下笔”须谨慎。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