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和句式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一、通假字:

通就是通用,假就是借用。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通假的原则:

两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 通假字的类型:

1、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2、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3、同音通假:声母、韵母完全相同 4、形近通假: 二、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发生变化。 古今异义情形: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5、名称说法改变 6、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三、词类活用:

是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 词类活用的情形: 1、名词的活用 2、形容词活用 3、动词的活用

4、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两个以上名词连用,非并列,非定语与中心语关系,又找不到动词时;副词和能愿动词后的名词。

名词活用作状语: 1、名词后面跟动词

2、删去活用的名词后,不影响句意的完整 使动、意动的辨析:

使动: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用于使动的词语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如果是动词,通常是不及物动词

简化为公式是:使动词 + 宾语 = 使宾动

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用于意动的词语通常是名词或形容词。

简化为公式是:意动词 + 宾语 = 以宾为动 四、文言句式(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 2、“„„为„„”式。

3、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被动句式

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谓语+于……”

2、“见+谓语”的形式

3、“受+谓语+于”的形式 4、“为+动词”的形式 5、“为……所……”式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谓语前置

把谓语放到主语之前的句子。

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如: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在文言文里,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几种情况: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

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 否定动词“无” 无定代词“莫”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

疑问代词“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C、用“之”或“是”来提宾,以加重语气。 D、“自”+动词。 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 A、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B、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当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C、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也放在介词之前。 定语后置

定语放在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之后。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词+定语+者”。

2、“中心词+之+定语+者” 。 3、“中心词+而+定语+者” 。 4、 “中心词+之+定语” 。 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时就把它做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做“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

置”。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补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