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新教案《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领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体会委婉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完整领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和想象丰富的艺术特色。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水调歌头
一、引导发现
1.情景导入: 同学们可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年中哪一夜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简单地描绘在中秋夜所欣赏到的月景呢?诗人眼中的月景又是怎样的?(学生背诵有关月亮的诗句)今天就一起来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
2.简介词的相关常识:诗歌的一种。兴于唐代,经五代到宋而盛行,与诗相比,句式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一般分上阕与下阕。 二、自主探究
1.根据之前所学,请学生介绍作者苏轼。 2.请两名同学朗读这首词,师生正字正音。 3.请全班同学边揣摩诗情画意边进行朗读一遍。 4.老师范读这首词。 5.齐读一遍。 三、自主合作
1.根据文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合作解决重难字句的意思,如解决不了,作上记号,留待提出来集体解决。
2.思考词牌名下面的小记的作用。
3.这首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四、自主展示
1.逐节学习,学生提出自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字句,集体解决,师稍作指正。 2.这首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②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说说词抒发了什么感情。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 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五、自主拓展
1.课内小结: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2.(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在黑板上画一条波浪线或圆,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说说看到它想到了什么。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课后收集有关月的诗句。
第2课时 十五夜望月 我的思念是圆的
一、检查上节课所学,引导发现,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 师范读《十五夜望月》,学生注意听字音语调。 2. 学生齐读。
3. 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1)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后两句写什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 前两句写景,写了那些景?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吗? 三、自主合作、自主展示
1.小组交流,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和感受。
如: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2.后两句抒发的是什么情?(思乡、思亲) 3.背诵。 四、自主拓展
1.学生自由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2.齐读,注意读出感情、节奏。 3.了解作者。
4.自由品读,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
5.教师引导总结:“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情感
上的东西,诗人渴望团圆,渴望美满。月儿常圆吗?不圆时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人们在看月的时候常常会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激起人们对个人命运的遐思。诗人由眼前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亲朋团聚的情感。 6.在次齐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7.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前两首诗词;
2.课外练笔: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板书: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情致 《十五夜望月》——思乡思亲之情 《我的思念是圆的》——愿祖国统一
教后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