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的人教学设计

来源:爱够旅游网


教 案 首 页

课题 《有的人》 课型 讲读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0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鲁迅的精神。 知识 结构图 重点 1、 鲁迅的精神 2、 对比的写法 3、 形象的议论 难点 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 重难点 学习起点预测 学情 分析 学习困难预测 1

教学 具准备 板书 设计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卑鄙 自私 对 高尚 无私 鄙视 憎恨 比 崇敬 赞美 呈现 现象 归因 分析 改进 措施

教学 反思

2

教 案 续 页

步骤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这是解放前进步青年阮铭笔下的鲁迅。 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而他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他对人民可谓鞠躬尽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介绍成诗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3、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课堂调控 导入 重 难 点 突 破 骄傲 3

4、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 请学生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 生存价值 对人民的态度 人生目的 把名字刻入有的人〈一〉 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二〉 有的人死了俯下身子给人他还活着 民当牛马 社会作用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人民对他的态度 群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5、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4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五、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 2、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提示: 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⑴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⑵分工合理吗? ⑶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 3、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 请学生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 生存价值 对人民的态度 人生目的 把名字刻入有的人〈一〉 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二〉 有的人死了俯下身子给人他还活着 民当牛马 社会作用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人民对他的态度 群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

5

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5、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五、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 2、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提示: 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⑴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⑵分工合理吗? ⑶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 3、老师朗读 4、集体朗读

6

六、拓展 有的人(一) 有的人(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 “呵,我多伟大!” 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 想“不朽”! , 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 就不能活; 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着为了多数人更好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 抬举得很高,很高。 第一类人:卑鄙,自私 第二类人:高尚,无私 思考: 你认为把这首诗分为两部分阅读与作为整体阅读哪种效果好? (从内容和感情两方面来谈,得出结论:整体读好) 选择一小节读,点名朗读,师生评价。 听专家朗读录音。 全班齐读。 请将某一句诗或某一小节诗的意思用具有相同内涵的成语、诗句或名言警句表达出来。 教师举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行尸走肉 教学 拓展 7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总结 提升 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 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课堂 练习 设计 当堂背诵全文 必做 作业 设计 《学习目标检测》 选将“我愿做 的人”补充完整,写一篇450字左右的文章。 做

8

9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