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004-2022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来源:爱够旅游网
2022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LIP蛋白是存在于七鳃鳗免疫系统中的免疫活性物质。近期科研人员发现LIP 会识别人体肿瘤细胞上特有的糖链,锁定细胞后从外面打孔,导致肿瘤细胞因膜破裂而死亡。已知膀胱癌患者尿液样本中该特有糖链的含量是正常人的2~3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LIP 可能是细胞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B.LIP 可利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且合成需经内质网加工 C.LIP 导致肿瘤细胞因膜破裂引起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利用 LIP 对疑似病人的尿液进行检测可帮助医生对膀胱癌进行确诊 2.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按沉降系数分为两类,一类(70S)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及细菌中,另一类(80S)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细胞核糖体的形成场所都是核仁

B.大肠杆菌有一类核糖体,植物叶肉细胞有两类核糖体 C.线粒体、叶绿体内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不具备生物活性

D.在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中,rRNA与mRNA 上密码子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3.Na+-K+泵由α、β两亚基组成,其中α亚基为跨膜蛋白,既有 Na+、K+

++

结合位点,又具 ATP酶活性,如图所示。一般认为 Na-K泵首先在膜内侧

本身构象改变,将Na+输出细胞;与此同时,泵与细胞膜外侧的K+结合,发生去磷酸化后构象再次改变,将K+输入细胞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α亚基对K+的亲和力始终大于 Na+

B.ATP水解使α亚基磷酸化,进而导致其构象改变 C.Na+-K+泵可同时完成对3个Na+和2个K+的转运

D.Na+-K+泵造成神经元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基础

4.在细胞周期中存在G1/S期检验点,其作用是检测物质准备是否充分,以保证处于G1期的细胞顺利进入S期。科学研究发现,采用无生长因子的培养液来培养处于增殖期的细胞,细胞将无法通过G1/S期检验点而进入休眠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蛋白质、核苷酸等物质是否准备充分属于G1/S期检验点的检查内容 B.上述进入休眠期的细胞已完成 DNA 复制,但无法继续转录和翻译 C.研究如何去除肿瘤细胞的生长因子,可为癌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D.细胞在增殖期间可能存在多个检验点,以保证细胞周期的顺利进行 5.西藏夏尔巴人能适应高山缺氧的环境,研究发现其线粒体基因G3745A 和

与细胞内的Na+结合,ATP酶活性被激活后,由 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使泵

第1页 共20页 ◎ 第2页 共20页

T4216C 发生了基因突变,使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提高了对氧气的利用效率,减少机体耗氧量;同时位于常染色体上的 EPAS1、EGLN1等多个变异

基因则通过适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增强机体的携氧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发生突变后,其碱基序列一定发生改变 B.高山缺氧使夏尔巴人产生多种适应性变异基因

C.T4216C 和 EPAS1 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D.EPAS1、EGLN1 等基因在人体成熟红细胞中持续表达增加血红蛋白浓度 6.北草蜥是肉食性动物,它的祖先却是素食主义者。现有一个野生北草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它的某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 A、a来控制,其中 A的基因频率为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草蜥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 A、a 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B.A 基因频率高于 a,表明 A控制的性状将更加适应变化的环境 C.北草蜥食性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对有利变异的保存

D.若A、a 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纯合雄性北草蜥所占比例为7/26 7.研究人员将1个含14NH4-DNA 的大肠杆菌转移到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24h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 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试管中出现两种条带(如图),且条带2中 DNA分子数是条带1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分离方法可用于分离细胞中的细胞器 B.若每一代都要收集大肠杆菌,应每6h 收集一次 C.子代 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前,需先用 DNA 酶处理 D.根据图示条带的数目和位置不能确定 DNA 的复制方式

8.阈电位是能使 Na+通道大量开放并引发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时,使突触后膜 Na+内流,从而导致突触后电位发生变化。突触后电位的大小取决于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的量,当突触后电位到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膜兴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内流使膜两侧出现的电位变化就是动作电位 B.兴奋不能在突触后神经元传导可能与未达到阈电位有关 C.阻断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突触后电位变大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越多,突触后神经元的传递速度越快

9.DELLA 蛋白是影响水稻对植物激素GA敏感性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DELLA 蛋白必须被降解才能激活细胞内的GA 信号,从而使 GA 发挥作用。下列对不同情况下DELLA 蛋白含量和 GA作用的分析,正确的是 A.持续干旱天气时,老叶中 DELLA蛋白会被降解以促进老叶脱落并将营

第3页 共20页 ◎ 第4页 共20页

养运输到新叶

B.水稻发育过程中,在合适的季节成花细胞中的DELLA 蛋白会被降解以促金猫、豺等顶级食肉动物同域共存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域共存食肉动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进开花

C.水稻即将成熟时,持续干热又遇大雨,种子中 DELLA蛋白积累以促进稻穗发芽

D.稻田水位上涨时,节间 DELLA 蛋白积累以加速节间伸长保持茎部分位于水面之上

10.MMP14 是一种水解酶,属于跨膜蛋白。在肿瘤微环境中 MMP14 会切割癌细胞周围的基质,从而帮助癌细胞扩散和转移;在健康人体内,MMP14 在组织重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已证明卵巢癌康复者体内含有高水平的针对癌细胞 MMP14 的抗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MP14与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 细胞的两个信号

B.初始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癌细胞信号后进入体液循环并攻击相同的癌细胞

C.癌细胞被清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功能会受到抑制,机体逐渐恢复稳态 D.卵巢癌康复者身体出现伤口时,MMP14抗体会攻击健康细胞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11.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在我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多个点位均拍摄到云豹、

第5页 共20页 B.对云豹、金猫、豺等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最好采用标记重捕法 C.雅鲁藏布大峡谷充足的食物是保证顶级食肉动物同域共存的前提 D.鬣羚为了躲避天敌云豹而选择与其不同地域活动的现象,属于同域共存 12.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某草地划分为三个区域,五年间分别进行不同放牧承载实验,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重度放牧在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相对值的同时,生产者积累的有机物量也有所降低

第6页 共20页

◎B.轻度放牧提高了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从而提高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

C.与禁止放牧相比,轻度放牧会改变草原植物间的竞争程度进而调节物种丰富度

D.不同放牧强度可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及肥力等影响草原生态系统

13.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地带称为群落交错区。交错区内单位面积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于相邻群落均有所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海陆潮间带的群落交错区既有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也有其特有物种

B.森林和草原的交错区内,群落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均比较明显 C.交错区能为生物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通常生物多样性较高

D.交错区物种繁多、食物网复杂,使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恢复力稳定性 14.科学家利用番茄和马铃薯的叶肉细胞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培育出了“番茄-马铃薯”。但它并没有像科学家预想的那样,地上结番茄、地下结马铃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培育过程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B.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离心法、电融合法及 PEG 融合法等 C.生物体内基因的表达不是孤立的,番茄-马铃薯的遗传物质可能相互干扰 D.原生质体融合得到的杂种细胞直接经再分化即能形成杂种植株

15.山东即墨老酒被评定为中国北方黄酒的“营养酒王”,其酒内含有的糖分、糊精、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甘油、高级醇、维生素、无机盐等全为天然所得。造老酒的“决窍”主要是守六法∶“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香、陶器必良、湛炽必洁、火剂必得”;把六关∶“熵糜、糖化、发酵、压榨、陈储、勾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蘖必时”中的曲蘖特指酵母菌,在酿造黄酒过程中只进行无氧呼吸 B.“糖化”是指将淀粉等水解为甜味糖,有利于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对糖类的利用

C.“湛炽必洁”是指酿造、陈储老酒的器具必须严格杀菌消毒,防止杂菌污染 D.“陈储”是指将榨出的酒放入储酒罐内陈储存放待用,要特别注意密封防止酸酒

16.恶性高热是一种潜在致命性单基因遗传病,患者一般无症状,但当接触麻醉剂后,会诱发患者出现高热等症状,死亡率极高。某家庭的母亲和女儿皆患有恶性高热,母亲因该病去世,女儿经及时抢救而康复。科研人员对该家庭成员进行了基因检测。控制该性状的某一基因可在限制酶的作用下切割成两条不同长度的 DNA 片段,用凝胶电泳法分离后可显示出不同的带谱如图所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完全显性,且不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7页 共20页 ◎ 第8页 共20页

代谢加快等应激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通常是相反的,但也会出现同时增强的情

B.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在促进肝糖原分解的同时使汗腺分泌活动减弱 C.副交感神经-胰岛B 细胞系统的活动能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类物质的转运和

A.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 B.结合3、4可推断 2号不患病的概率是100% C.该致病基因是由正常基因碱基的替换形成

D.4号与无麻醉剂接触史的女子结婚,后代的基因型最多 二、多选题

17.紫色洋葱鳞片叶富含还原糖,鳞片叶外表皮呈紫色,内表皮无色透明,而管状叶呈绿色。因分布广泛,易于取材,洋葱常作为生物学实验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洋葱鳞片叶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随即便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 B.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宜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C.探究洋葱管状叶中光合色素的种类时,可用纸层析法对色素进行分离 D.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常用卡诺氏液固定洋葱根尖细胞形态

18.机体受到恐惧及剧烈运动刺激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副交感神经-胰岛B细胞系统的活动都会增强,人表现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和物质

利用

D.机体受到恐惧及剧烈运动刺激时的反应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19.大树杜鹃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是杜鹃花属中最高大的乔木树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而发芽率低;其幼苗生长缓慢,要生长很长时间才开花;且该树种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苛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影响大树杜鹃发芽率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林木郁闭度

B.大树杜鹃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大树杜鹃有性生殖能力较低,积极进行人工繁育可有效促进种群数量增加 D.在原产地适度清除林下凋落物并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大树杜鹃的有效保护

20.目前,我国首款中和抗体新冠药物联合疗法已获批附条件上市,该疗法对目前出现的几种主要变异株均保持中和活性。从痊愈的新冠肺炎患者体内

第9页 共20页 ◎ 第10页 共20页

分离出几十种抗体基因,通过工程菌表达,筛选并制备出两种能抢先与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结合的单克隆抗体,通过联合治疗,有效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使病毒无法感染细胞,继而被免疫系统清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和抗体能预防新冠肺炎,但预防原理和灭活病毒疫苗不同 B.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后可刺激浆细胞增殖,促进其分泌抗体 C.获得该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应用了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 D.B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经1 次选择就能得到所需的杂交瘤细胞 三、综合题 21.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会产生显著影响。研究人员以大豆、花生和棉花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三种处理(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甲组提供m浓度(大气浓度)的CO2;乙组提供2m(浓度加倍)浓度的CO2;丙组先在2m浓度下培养60天,再转至m 浓度下培养7天。然后测定光合作用速率,其相对值(μmol·m-2s-1)如下表所示∶ 大豆 花生 棉花 甲组 23 22 24 乙组 36 34 34 丙组 16 (1)上述实验的目的是∶_____。为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甲、乙两组的培养时间应为_____。

(2)研究表明,长时期高CO2环境会导致上述作物体内相关酶和气孔的响应发生适应性改变。从酶的角度推测,乙组与甲组相比光合速率并没有随CO2浓度倍增而加倍的原因是_____

从气孔的角度推测,丙组的光合速率比甲组还低的原因是_____。

(3)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我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实现CO2的排放和吸收正负抵消,从而使大气CO2含量保持稳定。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应大力开展______,理由是______。

22.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其特点有∶∶生活史短,从初生卵发育至新羽化的成虫大约为10~12 天,成虫存活大约15 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具体的决定方式如表1所示,其中在性染色体组成为XXY雌果蝇中,XY联会的概率远低于 XX 联会,另外雌果蝇的结构很特别,有一个储精囊,交配后便会将雄果蝇的精子储存在储精囊中,之后这只雌果蝇便能不断地产生此次交配的子代;∶突变型多,已知果蝇的部分突变型如表2所示。摩尔根及其学生利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17 18 上,并给出了第一幅果蝇多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 表1 第11页 共20页 ◎ 第12页 共20页

性染色体组成 XX、XXY XY、XYY、XO XXX、YO、YY 表2 影响部分 翅型 眼色 刚毛 翅型

性状表现 长翅、残翅 红眼、白眼 性别 雌性 雄性 致死 (2)摩尔根的学生重复做了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子代 2000 ~3000 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时又在 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

∶某生物兴趣小组一致认为该现象不是基因突变导致的,推测持该观点的理由是______。

∶显微镜观察发现“白眼雌果蝇”有三条性染色体,则进一步将其和野生型的红眼雄果蝇进行交配,推测其子代情况应为______。

(3)现有三种不同品系(纯合体)的果蝇,1号为红眼长翅直刚毛果蝇;2号为

基因符号 Vg、vg W、w Sn、sn M、m 所在染色体 ∶ X X X 残翅果蝇;3号为白眼小翅卷刚毛果蝇(不考虑性染色体组成异常)。 ∶果蝇的翅型有3种类型∶长翅、小翅和残翅,由两对等位基因共同决定,当个体中Vg和 M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长翅,Vg基因不存在时,表现为残翅,其余表现为小翅。某生物兴趣小组随机选取1号与2号的两只果蝇杂

直刚毛、卷刚毛 长翅、小翅 交得F1,F1出现小翅型,则 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的翅型及比例为___。 ∶为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依据染色体上两基因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染色体互换的机会就越多,反之越少的现象发明了三点测交法,即利用三杂合体与三隐性纯合体做测交实验。对同一染色体上的三种基因来说,染色体的互换可归为三类,即一种两种单交换型和双交换型,如下图所示。现为确定w、sn、m 三种基因的位置关系,某生物兴趣小组选用1号的雄果蝇和3号雌果蝇做杂交得F1,再用F1的雌果蝇与3号的雄果蝇做测交实验,子代的表型及数量如下表所示。

(1)摩尔根利用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的一只白眼雄果蝇,做了著名的“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即用红眼雌果蝇与该白眼雄果蝇杂交得F1,再让 F1自由交配得F2.基于F2的实验结果摩尔根提出了______的“假说”,并预测了测交的实验结果。请基于\"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结合果蝇的特点完成后续测交实验的设计思路______。

第13页 共20页 ◎ 第14页 共20页

表型 数红长直 白小卷 白小直 红长卷 红小直 白长卷 白长直 红小卷

520 量

490 5 4 37 36 24 25 分析表中结果可知,F1的雌果蝇产生的配子有___种,w、sn、m 三种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顺序为______。

23.人在情绪压力下,体内糖皮质激素含量升高,5-羟色胺(5-HT)含量降低。5-HT是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其受体种类繁多,不同受体被激活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5-HTIA是5-HT的一种重要受体,主要位于5-羟色胺能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图示为5-HT在5-羟色胺能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间传递信号的过程,该过程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从而增加抗压能力。

(1)短期情绪压力下,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进行调节,使机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但不会持续升高,该过程存在_____的调节方式,其意义体现在_____。

(2)据图分析,机体防止 5-HT在突触间隙含量过高的途径是________。有人认为适量补充蛋白质有利于增强人的抗压能力,请依据上图提出能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______。

(3)研究证明,在情绪压力下,糖皮质激素含量升高导致的5-HT含量降低。现提供生理状态相同的长期束缚(情绪压力)小鼠若干以及必要的手术器械等,请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结论,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

第15页 共20页 ◎ 第16页 共20页

24.某研究机构定量分析了一个以团头鲂为养殖对象的池塘生态系统,得到了食物矩阵图1和能量流动示意图2,其中图1数据表示捕食概率,图2数据是3个月内该池塘中的各种能量值(单位是t/km2)。

聚合酶(Polθ)。当DNA 双链发生断裂时,某些酶会在断裂处将5'端链切割(原双链 DNA两端的5'端因连有特殊物质\"

\"而避免被切割),形成局部单

链 DNA(ssDNA 悬臂)。其上某些区域的碱基可互补配对,称为微同源区。DNA 发生双链断裂后,Polθ主要承拍检测和修复 DNA 双链断裂的工作,下图表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在受体细胞中断裂后的修复过程。GFP含有6个碱基对的微同源区段。

(1)据图1分析,浮游动物2在人工池塘中属于第 _______ 营养级;浮游动物在该池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进行解释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保留小数点后1位)。

(3)构建池塘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生态工程原理,如根据自生原理要选择多种适宜淡水池塘的品种,混养时需要考虑这些品种的_____(答出两条),通过合理设计使池塘物种间进行自组织;构建人工系统要尽量提高物种多样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

25.修复 DNA 双链断裂的细胞通路在细胞生长、发育和癌变中具有关键作用,近年科学家在哺乳动物真核细胞内发现参与此通路的一种独特的 DNA

(1)DNA双链因____键断裂而断开,两 ssDNA 悬臂微同源区结合依赖____。 (2)在 GFP的修复过程中,Polθ的作用具体体现在____,此时微同源区的单链片段相当于该过程中的_____,科研人员发现 Polθ基因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主要用于发挥此项作用。

(3)核糖核苷酸替换是基因组中最常见的 DNA 核苷酸损伤,即 DNA 某条链的部分脱氧核苷酸被核糖核苷酸取代。科学家将 10 个核糖核苷酸序列替换到原 GFP基因上游的非模板链,模板链进行两个碱基替换,如下图所示,将其导入受体细胞设法使其重复上述实验过程,结果仍出现了绿色荧光。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请阐述上述过程受体细胞中仍出现绿色荧光的机制∶_______

∶上述过程说明 Polθ还具有类似于____酶的作用,科研人员发现 Polθ基因在正常细胞中表达,主要用于发挥此作用。

(4)结合上述信息,请利用Polθ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为研发癌症的靶点治疗提供新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9页 共20页 ◎第20页 共20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LIP蛋白是存在于七鳃鳗免疫系统中的免疫活性物质,LIP 会识别人体肿瘤细胞上特有的糖链,进而锁定细胞后从外面打孔,导致肿瘤细胞因膜破裂而死亡,可由此推测LIP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锁定细胞后从外面打孔,导致肿瘤细胞因膜破裂而死亡”,这与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相似,故可推测LIP 可能是细胞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A正确;

B、结合A解析可知,LIP可能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辅助T细胞分泌的蛋白质,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B正确;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而LIP 使肿瘤细胞死亡,是因为细胞膜破裂导致的,不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

D、由于“膀胱癌患者尿液样本中该特有糖链的含量是正常人的2~3倍”,而“LIP 会识别人体肿瘤细胞上特有的糖链”,所以能利用LIP对糖链的识别能力对膀胱癌进行确诊,D正确。 故选C。 2.B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所有已知的生命,都利用基因表达来合成生命的大分子。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RNAP)进行,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在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唯一场所,按沉降系数分为0S和80S,按位置又可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 【详解】

A、真核生物核糖体的大小亚基在核仁处形成,在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进行组装形成核糖体,而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核仁)却有核糖体,A错误;

答案第1页,共18页

B、大肠杆菌有一类核糖体(70S),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中含有70S的核糖体、细胞质中含有80S的核糖体,B正确;

C、线粒体、叶绿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其内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具备生物活性,C错误; D、在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中,tRNA与mRNA 上密码子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 故选B。 3.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Na+-K+泵具有ATP酶的活性,将ATP水解的同时,运输Na+和K+ ,所以其功能是运输钠钾离子和催化ATP水解。 【详解】

A、α亚基在膜内与Na+结合,在膜外与K+结合,两种离子与α亚基的结合位点不同,无法判断α亚基对哪种离子的亲和力更大,A错误;

B、由题干信息“ 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使泵本身构象改变”可知,ATP水解产生了ADP和Pi,使α亚基磷酸化,进而导致其构象改变,B正确;

C、Na+-K+泵每次工作,可将3个Na+输出细胞,将2个K+输入细胞,C正确; D、静息电位是K+顺浓度梯度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Na+内流形成的,二者发生的基础是在膜两侧要有浓度差,Na+-K+泵的工作能维持这种浓度差,故Na+-K+泵造成神经元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基础,D正确。 故选A。 4.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细胞进入G1期后,各种与DNA复制有关的酶在G1期明显增加,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都增多了,内质网扩大,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的数目都增加了,动物细胞的2个中心粒也彼此分离并开始复制; S期主要完成DNA的复

答案第2页,共18页

制和组蛋白合成;在G2期, 中心粒完成复制而形成两对中心粒,微管蛋白以及一些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物质也在此时期大量合成。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G1/S期检验点的作用是“检测物质准备是否充分,以保证处于G1期的细胞顺利进入S期”,而S期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NA复制的原料是核苷酸,合成DNA和蛋白质需要各种酶的催化,所以蛋白质、核苷酸等物质是否准备充分属于G1/S期检验点的检查内容,A正确;

B、从时间顺序上看,是从G1期到S期再到G2期,S期才能进行DNA的复制,没通过G1/S期检验点不能开始DNA复制,B错误;

C、癌细胞的特征之一是无限增殖,若能去除肿瘤细胞的生长因子,就可以达到让癌细胞因为“无法通过G1/S期检验点而进入休眠期”,抑制了癌细胞的增殖,这可为癌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C正确;

D、细胞增殖时有多个关键时期,例如DNA复制,染色体被牵引至细胞两极等,故推测细胞在增殖期间可能存在多个检验点,以保证细胞周期的顺利进行,D正确。 故选B。 5.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详解】

A、根据基因突变概念可知,基因发生突变后,基因的碱基序列一定发生改变,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高山缺氧使夏尔巴人适应缺氧环境的变异得以保留下来,B错误;

C、基因在染色体上才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T4216C 和 EPAS1 基因位于线粒体,不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错误;

D、人体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众多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而EPAS1、EGLN1 等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细胞核的基因,所以这些基因在人体成熟红细胞不能表达,D错误。 故选A。

答案第3页,共18页

6.D 【解析】 【分析】

1、遗传平衡定律:种群足够大,种群个体之间进行随机交配,没有突变,没有自然选择和迁入和迁出,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详解】

A、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仅是A、a基因不能构成北草蜥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B、A 基因频率高于 a,表明 A控制的性状更适合当前所处的环境,B错误; C、北草蜥食性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错误;

D、由于野生北草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 A的基因频率为70%=7/10,a的基因频率=1-7/10=3/10,所以显性个体中纯合北草蜥所占比例为:(7/10)2÷[1-(3/10)2]=49/91,而雄性占1/2,所以显性个体中纯合雄性北草蜥所占比例为49/91×1/2=49/182=7/26,D正确。 故选D。 7.D 【解析】 【分析】

条带2中 DNA分子数是条带1的3倍,由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因此含14N和15N的DNA数目为2,说明条带2中有6个DNA,条带1中有2个DNA,因此DNA复制了3次,大肠杆菌分裂两次需要24h,则大肠杆菌分裂一次的时间为8h。 【详解】

A、分离细胞中的细胞器用差速离心法,密度梯度离心不能用来分离细胞器,A错误; B、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 DNA,应每8h收集一次,B错误;

C、子代 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前,不能用 DNA 酶处理,否则DNA被降解成脱氧核苷酸,得不到条带,C错误;

D、仅根据图示条带的数目和位置不能确定 DNA 的复制方式,需要与第一次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得出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D。 8.B

答案第4页,共18页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和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

A、根据题意,“阈电位是能使 Na+通道大量开放并引发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即Na+内流使膜两侧电位达到阈电位,才能发生动作电位,A错误;

B、根据题意,“当突触后电位到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所以兴奋不能在突触后神经元传导可能与未达到阈电位有关,B正确;

C、阻断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兴奋无法传到突触后膜,突触后电位不变,C错误;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电位超过阈电位,兴奋在该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是相同的,D错误。 故选B。 9.B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意,DELLA 蛋白必须被降解才能激活细胞内的GA (赤霉素)信号,从而使赤霉素发挥作用。

2、赤霉素: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3、脱落酸: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详解】

A、促进老叶脱落是脱落酸的作用而不是赤霉素的作用,A错误;

B、水稻发育过程中,在合适的季节成花细胞中的DELLA 蛋白会被降解,激活细胞内的GA信号,赤霉素发挥作用,促进植物开花,B正确;

答案第5页,共18页

C、GA信号被激活才会促进稻穗发芽,“干热又遇大雨使种子中 DELLA蛋白积累”,这种情况GA信号不会被激活,C错误;

D、赤霉素能够“加速节间伸长”,但根据题意,“DELLA 蛋白必须被降解才能激活细胞内的GA 信号,从而使 GA 发挥作用”,所以 DELLA 蛋白应该是减少而非积累,D错误。 故选B。 10.B 【解析】 【分析】

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细胞,是癌症的来源。与正常细胞不同,因此难以消除。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并能够与相应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详解】

A、MMP14 是癌细胞上的跨膜蛋白,属于抗原,MMP14与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 细胞的两个信号,且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会使B细胞分裂分化,A正确;

B、初始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癌细胞信号后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分裂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并攻击相同的癌细胞,B错误;

C、癌细胞被清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功能会受到抑制,不会攻击其它正常的细胞,机体逐渐恢复稳态,C正确;

D、卵巢癌康复者血清中含有MMP14抗体,在健康人体内也有MMP14 ,若身体出现伤口,则MMP14抗体会攻击健康细胞引发自身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B。 11.C 【解析】 【分析】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有:食物、种内竞争、种间关系(捕食、寄生、竞争等)。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也可分为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非密度制约因素是指

答案第6页,共18页

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温度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根据同域共存的概念分析,这些食肉动物之间是存在食物竞争关系的,因此其种群密度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A错误;

B、云豹的个体数量较少,应该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

C、雅鲁藏布大峡谷充足的食物是保证顶级食肉动物同域共存的前提,否则会因为争夺食物资源发生激烈的生存斗争,C正确;

D、根据同域共存概念,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才属于“同域共存”,鬣羚为了躲避天敌云豹而选择与其不同地域活动,不在此概念范畴,D错误。 故选C。 12.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不同的放牧量会影响物种丰富度及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从柱形图上看,轻度放牧对物种丰富度增加和植物净光合作用最有利。 【详解】

A、从柱形图上看,重度放牧的物种丰富度相对值和植物净光合作用量都是最小的,植物净光合作用量即是生产者积累的有机物的量,A正确;

B、能量传递效率是某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本题信息不足,无法判断不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否提高,B错误;

C、禁止放牧的草原,植物生长稠密,个体数量较多,植物之间为了获得空间、营养等竞争激烈程度更大,与之相比,轻度放牧会改变草原植物间的竞争程度进而调节物种丰富度,C正确;

D、由于牲畜在采食牧草时会有偏好,放牧强度不同,微生物分解的粪便量也不同,这些因素都可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及肥力等影响草原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B。 13.D 【解析】

答案第7页,共18页

【分析】

根据题干,由于群落交错区环境更复杂,单位面积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于相邻群落均有所增加,即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增加。 【详解】

A、海陆潮间带的群落交错区环境介于海陆之间,环境更复杂,既有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也有其特有物种,A不符合题意;

B、交错区内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群落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均更明显,B不符合题意;

C、交错区内环境更复杂,能为生物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生物多样性较高,C不符合题意;

D、交错区内单位面积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于相邻群落均有所增加,使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恢复力稳定性较低,D符合题意。 故选D。 14.D 【解析】 【分析】

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

2、过程分析:(1)诱导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2)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新的细胞壁的生成。(3)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 【详解】

A、植物体细胞杂交可以将2个不同物种的细胞杂合之一起,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亲缘关系比较远,常规的有性杂交方式不能进行,因此该培育过程(植物体细胞杂交)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A正确;

B、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物理法就是利用离心、振动、电刺激等促使原生质体融合;化学法是用聚乙二醇等试剂作为诱导剂诱导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聚乙二醇简称为PEG,B正确;

C、番茄-马铃薯”超级杂种植株含有两种亲本的遗传物质,但生物基因的表达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调控、相互影响的,C正确;

答案第8页,共18页

D、原生质体融合得到的杂种细胞,杂种细胞需经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才能形成杂种植株,D错误。 故选D。 15.A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经常被用于酿酒。

有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详解】

A、“曲蘖必时”中的曲蘖特指酵母菌,在酿造黄酒过程中,先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大量繁殖,而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A错误;

B、酵母菌是异养型生物,淀粉分解为甜味糖有利于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对糖类的利用,B正确;

C、“湛炽必洁”是指酿造、陈储老酒的器具必须严格杀菌消毒,由于酿酒过程是酵母菌进行发酵的过程,所以防止杂菌污染可以使酵母菌更好的发挥作用,C正确;

D、“陈储”是指将榨出的酒放入储酒罐内陈储存放待用,若是密封不好,醋酸菌容易将酒精转化为醋酸,会形成“酸酒”,故存放过程要特别注意密封,D正确。 故选A。 16.B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该家庭女儿患恶性高热,儿子相关致病基因检测结果与女儿相同,因此儿子也患恶性高热;父亲只有500bp和800bp的片段,女儿和儿子既含1300bp片段,也含500bp和800bp的片段,说明女儿和儿子都是既含致病基因,又含正常基因,若是该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不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儿子就不会同时含有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因此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详解】

答案第9页,共18页

酶酶A、由分析可知,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A正确;

B、根据题意,“控制该性状的某一基因可在限制酶的作用下切割成两条不同长度的 DNA 片段”,若是致病基因被切割成两条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父亲有可能是患者,B错误; C、据题图可知,某限制酶作用于相应基因后,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的碱基对的总长度不变(都是1300bp) ,因此推测该致病基因是由正常基因碱基的替换形成,C正确; D、由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4号是杂合子,用A/a表示相关基因,4号与无麻醉剂接触史的女子(基因型为AA、Aa或aa)结婚,后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或AA、Aa、aa,或Aa和aa,子代能出现的基因型种类可能有2种、3种、2种,后代的基因型最多,D正确。 故选B。 17.BCD 【解析】 【分析】

1、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反应条件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2、观察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一般选择成熟的植物细胞,液泡本身有颜色的细胞进行观察。

3、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溶解于 有机溶剂。分离光合色素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扩散速度快,反之则慢。

4、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流程为:生根→低温处理→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详解】

A、将洋葱鳞片叶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还需水浴加热才能看到砖红色沉淀,A错误;

B、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宜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因为它是成熟的植物细胞,有紫色大液泡,便于观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B正确;

C、探究洋葱管状叶中光合色素的种类时,可用纸层析法对色素进行分离,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的色素随层析液扩散速度快,反之则慢,C正确;

D、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在低温处理后,常用卡诺氏液固定洋葱根尖细胞形态,D正确。 故选BCD。

答案第10页,共18页

18.AC 【解析】 【分析】

1、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紧张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2、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详解】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但根据题意“机体受到恐惧及剧烈运动刺激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副交感神经-胰岛B细胞系统的活动都会增强,”可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也会出现同时增强的情况,A正确;

B、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使肾上腺素水平上升,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提高细胞代谢,产生更多能量,汗腺分泌活动增强,B错误;

C、副交感神经-胰岛B细胞系统的活动增强,胰岛素合成和分泌量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C正确;

D、机体受到恐惧及剧烈运动刺激时的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和物质代谢加快等应激反应过程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控,该过程并未体现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调控,未体现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D错误。 故选AC。 19.AB 【解析】 【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有:食物、种内竞争种间关系(捕食、寄生、竞争等)。 【详解】

A、林木郁闭度影响光照、湿度等因素,属于影响大树杜鹃发芽率的非生物因素,A错

答案第11页,共18页

误;

B、大树杜鹃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属于对生态功能方面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大树杜鹃种子发芽率低,生长至开花时间较长,并且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苛刻,导致了其有性生殖能力较低,积极进行人工繁育可有效促进种群数量增加,C正确;

D、根据“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而发芽率低”可知,在原产地适度清除林下凋落物可提高大树杜鹃的发芽率,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有效措施,D正确。 故选AB。 20.BD 【解析】 【分析】

疫苗通常起到抗原的作用,通过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其作用发挥需要一定的时间。 【详解】

A、根据题意,中和抗体预防新冠肺炎的原理是中和抗体通过抢先与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感染细胞,起到预防作用,而灭活病毒疫苗相当于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二者原理不同,A正确;

B、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但其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进行增殖,B错误;

C、结合题干信息“从痊愈的新冠肺炎患者体内分离出几十种抗体基因,通过工程菌表达,筛选并制备出两种能抢先与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结合的单克隆抗体”可知,获得该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应用了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C正确;

D、B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需要经过选择培养基的筛选(第1次)和阳性检测(第2次筛选)才能得到所需的杂交瘤细胞,D错误。 故选BD。

21.(1) 研究CO2浓度对三种(不同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67天

(2) 长时间2m浓度的CO2环境使作物体内固定CO2酶的数量(或活性)下降 长时间2m浓度的CO2环境使部分气孔关闭,恢复m浓度的CO2环境时,关闭的气孔未能及时开启

答案第12页,共18页

(3) 植树造林 大气CO2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影响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由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 (1)

上述实验甲乙丙的区别为CO2浓度对三种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相对于甲组,乙组的CO2浓度加倍,丙组为两种浓度的混合培养,而时间是无关变量,因此应保证培养时间一致,三组均为67天。 (2)

长时间2m浓度的CO2环境使作物体内固定CO2酶的数量(或活性)下降,因此即使增加CO2浓度,光合速率也不会随着CO2的倍增而倍增;长时间2m浓度的CO2环境使部分气孔关闭(CO2充足),恢复m浓度的CO2环境时,关闭的气孔未能及时开启,因此后面7天降低CO2浓度,光合速率比甲组一直是m浓度的光合速率低。 (3)

碳中和是指实现CO2的排放和吸收正负抵消,节能减排是实现CO2减排的措施之一,而实现CO2吸收增多,可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可以使大气中的CO2下降。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22.(1) 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等位基因 让F2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获得F3,从F3中选取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统计子代的性状及分离比 (2) 因为基因突变的频率极低,且红眼雌果蝇突变成白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突变成红眼雄果蝇同时发生的概率更低 绝大多数为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少数为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

(3) 长翅:残翅:小翅=3:2:3 8 m、sn、w(或w、sn、m) 【解析】 【分析】

1、分析表格可知,受精卵中的X染色体的数目决定雌性或雄性,且XXX、YO(没有X

答案第13页,共18页

染色体)、YY还会导致胚胎期致死。

2、据表可知,翅型位于II号染色体,而眼色、刚毛和翅型均位于X染色体,三种性状连锁遗传。 (1)

摩尔根具体实验过程为:让该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F1代全是红眼,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中红眼与白眼各占一半,由于F2中白眼性状与雄性相关联,故摩尔根提出了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等位基因;测交实验是用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故继续进行的测交实验为:让F2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获得F3,从F3中选取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统计子代的性状及分离比。 (2)

∶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极低,且红眼雌果蝇突变成白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突突变成红眼雄果蝇同时发生的概率更低,故上述现象不是基因突变导致的。

∶结合图表可知,有三条性染色体的雌性果蝇基因型为XXY,设相关基因型为B、b,则该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Y,其配子有Xb、XbXb和Y,比例为2:2:1,令其与红眼雄果蝇XBY(配子比例为XB:Y=1:1)进行交配,由于XXX致死,故子代情况应为绝大多数为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少数为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 (3)

∶1号为长翅果蝇,2号为残翅果蝇,两者交配出现小翅型,又因为“Vg和 M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长翅,Vg基因不存在时,表现为残翅,其余表现为小翅(Vg-Xm-)”,则1号果蝇基因型为VgVgXMY或VgVgXMXM,2号基因型为vgvgXmXm或vgvgXmY,由于子代有小翅,则双亲基因型只能为VgVgXMY×vgvgXmXm,F1基因型及比例为VgvgXMXm

Mm(长翅):VgvgXmY(小翅)=1:1,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中(Vg-:vgvg=3:1),(XX:mmMm

XX:XY:XY=1:1:1:1),列棋盘法可知,翅型及比例为长翅:残翅:小翅=3:2:3。

∶分析题意可知,w、sn、m 三种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用1号为红眼长翅直刚毛雄果蝇(VgVgXWMSnY)与3号白眼小翅卷刚毛(VgVgXwmsnXwmsn)雌果蝇杂交,则F1雌果蝇基因型为VgVgXWMSnXwmsn,令其与3号雄果蝇测交,子代出现八种表现型,则说明F1的雌果蝇产生的配子有8种;由于“基因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染色体互换的机会就越多” ,则根据子代的数量关系白小卷490:白长卷36:白小直5,可知,白色与卷刚毛更近,故可推知w(白眼)、sn(卷刚毛)、m(小翅)的距离关系为w、sn、m。 【点睛】

答案第14页,共18页

本题考查了伴性遗传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应用的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首先能够根据题干中杂交的结果判断性状的显隐性,从而确定亲本的基因型,再利用逐对分析法计算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23.(1) 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静息调控,维持机体稳态

(2) 5-HT可经5-HT运载体被回收到5-羟色胺能神经元;5-HT可与5-羟色胺能神经元上的5-HTIA结合抑制5-HT的释放 色氨酸是必需氨基酸,补充蛋白质能保证机体内有充足的色氨酸可转化为5-HT,保证5-HT含量的相对稳定

(3)实验设计:选生理状态相同的长期束缚小鼠,均分为三组,编号ABC,A组切除肾上腺皮质,B组切除肾上腺皮质后,注射一定浓度的糖皮质激素,C组只做与其他两组类似的手术切口,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三组小鼠的5-HT含量 预期结果:A组5-HT含量明显高于B、C组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在5-羟色胺能神经元中,色氨酸能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形成5-HT,5-HT经过胞吐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5-HTIA结合,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使人产生愉悦情绪。除了多巴胺能神经元上有5-HTIA,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细胞膜上也有5-HTIA,并且还有5-HT运载体,可以运输5-HT。 (1)

短期情绪压力下,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使机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属于分级调节,依据题意,糖皮质激素“不会持续升高”,说明糖皮质激素能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其本身的浓度,分级调节的意义在于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负反馈调节有利于静息调控,维持机体稳态。 (2)

结合题意分析题图,5-HT由突触前膜分泌后与5-HTIA结合,将信息传给突触后膜,随后能被5-HT运载体运回突触前膜所在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细胞膜上(突触前膜)也有5-HT受体,故5-HT可与5-羟色胺能神经元上的5-HTIA结合抑制5-HT的释放。合成5-HT的原料色氨酸属于必需氨基酸,只能由食物中的蛋白质补充而来,情绪压力会使人的5-HT含量降低,所以适量补充蛋白质,有足够的色氨酸,就能合成5-HT,从而保证5-HT含量的相对稳定,增强人的抗压能力。

答案第15页,共18页

(3)

分析实验目的“在情绪压力下,糖皮质激素含量升高导致的5-HT含量降低”,自变量为糖皮质激素是否升高,因变量为5-HT含量。实验思路如下:选生理状态相同的长期束缚小鼠,均分为三组,编号ABC,A组切除肾上腺皮质,B组切除肾上腺皮质后,注射一定浓度的糖皮质激素,C组只做与其他两组类似的手术切口,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三组小鼠的5-HT含量。由于是验证实验,即升高导致的5-HT含量降低,故预期结果为:A组5-HT含量明显高于B、C组。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4.(1) 二、三、四 一方面通过摄食将浮游植物、底泥和碎屑、饲料中的能量部分同化到自己体内,另一方面由于被团头鲂捕食又能将能量传递到团头鲂体内 (2) 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6.4%

(3) 生态位、种间关系 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即便某个种群消亡,其他种群也能弥补上来) 【解析】 【分析】

、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2、根据图1可以绘制食物网如下:

(1)

结合分析的食物网可知,浮游动物2,即桡足类,在人工池塘中属于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浮游动物食性较广,一方面通过摄食将浮游植物、底泥和碎屑、饲料中的能量部分同化到自己体内,另一方面由于被团头鲂捕食又能将能量传递到团头鲂体内,所以在该池塘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第16页,共18页

(2)

由图1信息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根据图2,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X=90.13+557.97+756.2=1404.3,第三营养级传递给第四营养级的同化量为90.13,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90.13÷1404.3×100%≈6.4%。 (3)

在选择不同生物混养时,要考虑这些品种的生态位、种间关系,还要考虑不同物种的数量等,通过合理设计使池塘物种间进行自组织;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高,因此构建人工系统要尽量提高物种多样性,这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即便某个种群消亡,其他种群也能弥补上来)。 【点睛】

本题以池塘生态系统为背景,综合考查了食物网、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5.(1) 磷酸二酯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 催化合成DNA子链 引物

(3) GFP基因断裂后,模板链的碱基替换部位被切除,Polθ以含核糖核苷酸的片段为模板合成出正确的模板链,进而表达出绿色荧光蛋白GFP 逆转录

(4)将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与Polθ抑制剂结合,抗体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后释放Polθ抑制剂,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DNA断裂后的修复 【解析】 【分析】

1.DNA 聚合酶的作用 DNA 聚合酶,又称 DNA 依赖的 DNA 聚合酶,,它是以亲代 DNA 为模板,催化底物 dNTP 分 子聚合形成子代 DNA 的一类酶。2.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所有已知的生命,都利用基因表达来合成生命的大分子。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RNAP)进行,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在核糖体。 (1)

结合图示,DNA双链断裂破坏的是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由于碱基互补配

答案第17页,共18页

对,两 ssDNA 悬臂微同源区能够结合。 (2)

结合图示可知,在Polθ的作用,缺失的单链在延伸,因此Polθ具有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的作用,使小分子脱氧核苷酸聚合形成单链,达到修复的作用;微同源区的单链片段相当于该过程中的引物(一小段DNA序列,能启动DNA单链的合成),根据这个引物开始合成子链,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缺失的单链。 (3)

模板链改变后蛋白质没有变化,说明 Polθ依然能得到正确的翻译模板,从而翻译出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断裂后,模板链的碱基替换部位被切除,Polθ以含核糖核苷酸的片段为模板合成出正确的模板链(逆转录),进而表达出绿色荧光蛋白GFP;Polθ能催化RNA→DNA的过程,说明Polθ有逆转录的作用。 (4)

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Polθ具有修复DNA的作用,而癌细胞或者肿瘤细胞也是基于改变引起的,本身不希望它们的DNA完整或DNA正常表达,此时Polθ抑制剂就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将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与Polθ抑制剂结合,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找到肿瘤细胞,抗体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后释放Polθ抑制剂,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DNA断裂后的修复。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修复,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案第18页,共1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