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例2》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 ㈠ 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1.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乘法的运算。” 2.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分数乘法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内容,
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大区别。但它的学习与整数乘法和分数的意义、性质有紧密联系。分数乘法就是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导入分数乘整数,再扩展到分数乘分数。
3.学生分析
进入课堂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的学习就像“认地图”,必须先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现在的位置,然后标注要去的目的地,再设计行走的线路图。所以,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入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计算方法,虽然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式的推导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去理解算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和推理等能力。另外学生会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要通过判断、改错、对比练习等形式帮助学生区分,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参照《郑州市小学数学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验稿)对《分数乘法》单元的要求及以上的思考和调查,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㈡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借助线段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借助分数加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㈢评价方式的设置
目标1: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和论述式评价 目标2: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和论述式评价 目标3:交流式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二、学习过程预设 学习目标 目标1:经历“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借助线段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目标2:借助分数加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学生进一步了解乘得的积应该化成最简分练地进行计算。 任务一: 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目标3: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任务二: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任务二: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问题10:问题11: 问题9: 学生能通过计算,总结出分数乘整数 交流式评价 表现性评价 数。 任务二: 在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使问题8: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你是怎样约分的? 通过不同约分方法的比较,让学生能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任务一: 讨论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问题5: 12×1/2 12×1/4怎样计算? 问题6: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自主总结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能自主总结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交流式评价 表现性评价 论述式评价 任务二: 问题4: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任务一: 从“一桶水有12L,3桶共多少升?”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 学习任务(以问题链驱动任务完成,达成目标) 问题1:讨论“1/2桶是多少升?”是什么意思?根据什么列式的? 问题2:求“1/4桶是多少升?” 评价标准 1. 就要把一桶水即这一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表示水的量。 2.学生能说出求1/4桶是多少? 交流式评价 表现性评价 1.学生能够正确列出算式。 评价方法 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究计算方法。 的意义相同。 的计算法则 能独立列式并计算。 能独立列式并计算。 交流式评价 表现性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