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6期 v【J1.2l No.6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d College 2011年l2月 Dec.201 j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王熹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在当今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 行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科学内涵;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O94(2011)06—0058—02 1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概念 1.1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含义 1 2,3从行为上看特点 相比一般网民,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涉及的范围更广 泛。网络是一个开放的、高度自由的空间,加之大学生正处于 ~所谓网络道德,就是调节网络社会中人与社会之间、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 个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大学这种特殊的环境里, 德。是人类社会进入到网络时代,现实社会道德在网络世界 的具体反映,足道德行为主体在网络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 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是网络社会中所特有的一种社 会道德现象叫。大学生网络道德是网络道德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网络道德调节的特殊领域,它是规范大学生这一特 殊群体在网络环境下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具体而言,是指 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善恶为标准,来评价 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社会中人与社会之问、人与人 大学生强调独立,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大 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有着更宽更广的范围。 1.2.4从认知上看特点 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规范的认同度高,接受道德教育的 能力较强。大学生所处在独特的社会层次,具有的较高的文 化素质,使其对社会上的事有着自己的认识,有一种以天下 为己任的抱负和心愿。他们关心社会发展,热衷参与社会公 益,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接受道德 教育、提高道德修养的认知。 2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概念 2.1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含义 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2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特点 1.2.1从内容上看特点 大学生网络道德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道德传统和 习惯的具体表现,包含大学生特有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心理。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 大学生网幺冬道德教育 是指各高等院校 马克思主义道 德观为指导,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向大学生系统的讲授网络 道德规范,并使其逐渐将规范内化为自身网络道德需求,从 而自觉指导和约束自己网络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大学生网 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 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凹。熟。他们接受和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一些优秀道 德精神,但又由于情绪、情感的自制力较差,喜欢用批判的、 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 约束。当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时,容易忽视先前形成的 道德品质。大学生网络道德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既有积极、革 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培养他们健康的道德观 念,提高他们良好的道德素养,调节他们规范的道德行为,形 新、进步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1.2.2从形式上看特点 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更加完善,除一般网络道德规 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是上网人数最为集中的群体,大多数年龄在 l8—24岁之间。具有精力充沛,时间充足,自主意识强,行为 范外,还有各高校自己制订的校园网络公约、条例、制度等 等。各高校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从加强网 活动自由度大,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快等特 点。 络安全技术,如利用防火墙的隔离作尉及信息的加密功能终 止和预防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侵害;加强网络道德监督,制定 一2.2.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正是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 境的深刻变化应运而生,时代特性明显。根据中国互联网络 信息中心2010年的调查结果,在中国的网络 户中,学生是 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网络行为;同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积极开发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建设健康向 上、实用性强的德育网站,陶冶大学生的网络情操。 收稿日期:2011—10-28 作者简介:王熹(1982一),男,四川邻水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高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58 ・ 王熹 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0]。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的 构成主体,网络成为当前大学生的“第二空间”,影响改变着 大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方式。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新的任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 教育,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百新阵地,是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在的要求 。 2.2。2具有突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是:大学生网络道 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其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 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加大对大学生网络道德主流信息的传播 力度,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流信息的理论研究。可 通过QQ、BBS、Email或博客等来相互传递信息,以促进和学 生问更加广泛的交流。也可以针对某一热点问题组织大学生 开展网上辩论,增强大学生道德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 德行为。 2.2.3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教 育途径上。既可利用课堂为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引导,抢先教 育,也可以利用高校学生团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自主 性网络道德教育。还可以利用高校校园网的优势,开设网络 道德教育网站,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2.2.4具有强烈的自主性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教 育对象大学生身上。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使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自主性增加,依赖性减少。大学生是社会 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他们不 仅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还有较高的道德认同度,更有较强 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大学生具有独 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目标和自觉积极的态度,能够在 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独立探索道德规范,在形成良好网络 道德规范中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勇于向教育者请教,并 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3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 3.1拓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途径 面对新一代的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变化, 由网络向纵深延伸所引起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学 校、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难度加大,传统的道德 教育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单纯的说教或管 理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作中,可以 通过建立红色主题网站,打造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主阵 地 ;加强辅导员博客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吸引力;挖掘网络交流平台,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形式;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 作实效性。通过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助于促使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拓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途径,主 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使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3.2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 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一方面在【改到社会主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流道德制约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呈现网络环境中独有的特 征。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在各种网络信息垃圾的冲击下容易弱 化,网络道德规范的多元化容易诱发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有助于高校及大学 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在技术层面和意识层面上的提高。比 如设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建立“红色网站”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站,占领网络 主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监督,发挥校园网的引导 作用。也可利用掌握的网络技术和知识作为工具,开展各种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比如主流网络文化传播、网 络德育课、虚拟社区、网上咨询答疑、在线讨论、就业指导等, 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嘲。 3.3指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实践 网络道德来源于网络社会实践,需要得到检验和持续的 发展,所以必须应用到网络社会实践中去。目前网络道德教 育轻视或忽视了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和网络道德能力的提 高,不利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大学 生网络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 于指导大学网络道德实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实践活 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使他们的网络道德能力在网络实践 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有重要的意义[5..,-。在大学生中开展一系 列网络道德实践活动,对引导大学生端正对网络的态度,树 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3.4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需要掌握基本的网络应用技术, 就能通过网络获取工作需要的大量知识信息。在这种快捷的 方式中,教育资源得到极大、及时的丰富。研究大学生网络道 德教育,能将教育中原来相对狭小的交流空间、施教空间变 成开放性、延伸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 学生思想动态,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从形式、还是 内容上都不再枯燥、抽象。改变了原来教育内容与学生思想 的脱节的滞后现象,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 性和互动性更强『5 ]。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已经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理论的丰富。 参考文献: [1]严耕.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8-66.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0.23—82. [3]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1 月). [4]刘新奇.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J].教育理论与 实践,2005,(10).4-9. [5]李卫东.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冲突琐议[J].陕西师范大 学学报,2002,(1):81-83. [6]时海燕。网络技术条件下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8):126—129. 责任编辑: F荣华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