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乡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案3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

来源:爱够旅游网
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读写“暴、壁、饿\"等生字,理解“准备、偶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3。能有根据地预测故事情节,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故事内容,能有根据地预测故事情节.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老屋的挂图,引生说感受。

是啊,这是一幢破旧的老屋,它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可是它却总也倒不了,难道是被施了魔法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去找一找原因吧!

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为什么总也倒不了?老屋倒底有多老?

3。生自由读课文,读准文中的字音,读通句子,注音体会文中的感情。 二、初探课文,把握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 (1)我会读:

暴凑喵 孵 叽 饿 偶 尔 (2)我会写:

洞 准 备 暴 墙 壁 饿 蜘 蛛 漂 撞 饱 晒 (3)我理解 准备偶尔使劲 2。讲读课文。

(1)指生读课文第1—2段,结合文段中的词句,说说老屋到底有多老? 师出示相关文字: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2)读这段话,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老屋很老了?

(“黑窟窿”“破了洞\"“没人住”可以看出老屋很破旧了。) (3)出示第2段: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它这样想,便准备往旁边倒去。 (思考:它为什么觉得自己“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准备”是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 3。我来猜猜看:

破旧的老屋想要倒下去,它真的倒下去了吗?你猜老屋后来会怎么样呢? 生说自己的猜测。

引生自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指生认读。 2.出示老屋图片,引生观察评价。 指生说话: 这是一个的老屋; 这是一个的老屋; 这是一个的老屋……

(3)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老,那么旧,那么慈祥……它想倒下去,却总也倒不了,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在它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

1。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老屋总也倒不了,是因为—- (1)小花猫要来避雨

指生读第3自然段。

注意“暴风雨“中暴的字法,理解“老花”的含义,感受老屋的“老”。 指导学生读出小猫可怜的语气,. 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怎么回答呢?

指生读第4段。你觉得老屋是个怎样的人?

指名男女生分角色读一读第3-6自然段,感受老屋热心助人的品质。

师:小猫走了,它们认真的道了别,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这时又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它是——

(2)老母鸡要在这里孵小鸡

①指生读第7段,了解老母鸡的困难.你们猜一猜,老屋听了老母鸡的请求,它会怎样回答呢?

②生说自己的猜测,并说出依据。 ③师及时评价,肯定学生的思考。 ④指生读第8段,

“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

结合旁批,想想此时老屋的心情。

⑤体会“低头”“吱吱呀呀\"等词,读出老屋因衰老、体力不支而带来的疲惫感. ⑥指生分角色朗读第7—10段,注意读出老母鸡的请求和老屋的体弱却平静的语气。 师:二十一天过去了,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你觉得老屋会倒下去吗?会不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呢?

(3)小蜘蛛要在这里织网捕食

①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11—17段。 ②指生回答:

A.谁又来找老屋了?它提出了什么请求呢? B。老屋会怎样回答它呢? C.老屋最终倒下去了没有呢?

③读了这一部分,你觉得老屋具有哪些品质?

④师小结:破旧的老屋帮助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动物度过难关,它那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们感动万分。可是越来越老的老屋最终会怎么样呢? 三、想象情节

1.师:老屋听着小蜘蛛的故事,过了一天又一天,老屋越来越老了,它会一直站在那里,听小蜘蛛给它讲故事吗?

2。仔细阅读课文,并发挥你的想象,老屋还可能会遇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小动物吗?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3.组内交流,推荐优秀的同学展示。

4。师:老屋不断的帮助别的小动物,估计它不会倒了吧?你能来猜一猜老屋的结局吗?

5.学生续写故事结尾,师巡视指导学生说出自己创造故事结尾的依据是什么。 6。班级展示,评出最具创意的故事结局。 四、小结

1。学生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2。师:预测故事的发展,要有一定的依据,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当然,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板书设计: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小猫避雨

准备倒下老母鸡孵蛋 乐于助人、善良、慈祥

小蜘蛛织网

7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反思

本单元都是以“秋天”为主题来组织的,《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中一篇和秋天有关的现代诗,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

在讲这一课时,我是按照以下思路开始授课的。 一、创设情境 ,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组有关秋天的图片,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初步感受到秋天的各种景色,感受到秋天的美,并鼓励学生仔细看图,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说说都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哪些是具体描写秋天声音的拟声词。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 三、想象创作,读写小诗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装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在学生朗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找了很多秋天的图片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象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蜜蜂振动翅膀,嗡嗡,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是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辟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5、长城和运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把课文中的插图制成幻灯片或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激趣 教师活动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二、自读故事,初步感知。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三、理清脉络,精读感悟 一、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自渎课文,勾画、批注 学生活动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复备 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3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5 \"祖先\"该怎么理解? 6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7.指导朗读.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 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2 指名读, 生评议. 3 齐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1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2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3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4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5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学生收集整理. 板书设计

长城 不朽诗篇 15、长城和运河 劳动人民的智慧 运河 动人诗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