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变化的城市

来源:爱够旅游网


变化的城市

中国的城市格局也许正站在一个时代的拐点,过去是主动分散的中小城镇化,未来可能是被动集中的大城市化。从客观来看,城镇化的思路不得不变;从主观来看,发改委那个看似不经意的文件已经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城镇化的思路已经在进行方向性的调整。

2019年初,我的老家莱芜一不小心登上了头条,这个山东最小的地级市正式被省会济南“并购”。大家知道,在中国调整行政区划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区划调整的传言,有的是说要升直辖市,有的是说要合并,但这么多年几乎没有一个成为现实。原因很简单,任何行政区划调整都是一个浩大的系统性工程,光是把所有机构的门牌更换就是一个不小的“菜单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次传言终于变成了现实?

无非是觉得这么干的收益超过了所付出的成本。过去有很多小城市被独立设市,是因为那时要鼓励工业发展,独立决策更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比如1992年莱芜从泰安独立出来就是为了支持钢铁行业发展。但现在,随着地方资源的消耗,传统工业的衰落,这些功能型城市已经越来越难支撑一个城市的责任,独立设市不如向大城市靠拢。而对于像济南这样的二线城市来说,也必须把自己做大做强,否则也会在抢人大战中被淘汰。

中国的城市格局也许正站在一个时代的拐点,过去是主动分散的中小城镇化,未来可能是被动集中的大城市化。从客观来看,城镇化的思路不得不变,一边是大城市怎么限都限不住的房价,京沪深房价几乎全球最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一边是部分小城市怎么托都托不住的需求,莱芜被并购绝不是个案,鹤岗房价出现白菜价也不是偶然,城市分化的压力越来越大。从主观来看,发改委那个看似不经意的文件已经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城镇化的思路已经在进行方向性的调整:对中小城市,第一次提出了“收缩型城市”,对大城市,第一次提出超大城市“大幅增加落户规模”,这可能彻底改变中国的城市格局。

1 现实骨感:从26个收缩型城市看城市收缩四大症结

收缩型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但目前还没有官方认定的定义,国内研究一般把人口持续净流出3年及3年以上的城市认为是收缩型城市。我们根据2014-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各城市人口数量(以294个地级市作为样本),发现共有26个城市出现连续3年的人口净流出。从这些城市的分布上来看,四川有巴中、内江和广元市三个城市,内蒙古有通辽一个城市,陕西有安康一个城市,其余的21个城市都集中在东三省,其中,黑龙江8个,吉林7个,辽宁6个。当然还有一些城市虽然不是每年都出现人口流失,但总体上来看人口仍然成净流出趋势,比如大庆、佳木斯、乌兰察布、克拉玛依、玉门、大同、吕梁等等。

图1:近3年人口持续流出的收缩型城市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2017,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2017,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整理 *注:人口流失率=近3年流出人口/2014年基期人口数量,部分城市未公布2018年GDP数据,因此统一采用2017年GDP总量及增速。

人口收缩必然导致经济收缩。从经济总量上来看,规模超过2000亿以上的只有吉林市1个,规模在1000亿以上的有绥化、齐齐哈尔、松原、锦州、鞍山、通辽6个,其余19个城市经济总量都在1000亿以下。从经济增速上来看,除了巴中、广元、内江、安康、鹤岗(基数低)以外,其余城市的实际GDP增速均低于全国GDP增速水平,通化市甚至出现实质上的负增长。

从城市收缩的原因来看,巴中、广元地处川北秦巴山区,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因而经济发展落后。安康位于陕南地区,处在秦巴山区北侧,由于山区众多,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在陕西排名倒数第四。内江比较特殊,虽然地理位置较好,但是由于产业发展定位反复(从发展糖业到轻工业,再到发展建设建材、仪表工业,最后又回到发展糖业)、战略地位模糊(地处成都重庆中间,定位不清晰,成渝辐射范围又较小),导致经济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东北地区的城市衰落反映了传统老工业基地由于资源枯竭、产业变迁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人口流出的困局。具体来说,收缩性城市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

对于东北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来说,资源枯竭对经济发展的打击是致命的。煤炭、石油、森林等资源的枯竭导致传统支柱型产业无法支撑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净流出严重,房地产需求不振。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阜新等城市都属于典型的资源枯竭型收缩城市。在东北以外,也有像甘肃玉门、山西吕梁这样的城市,虽然曾经辉煌一时,但现在都面临着资源枯竭后城市发展之困。

鹤岗:煤都的陨落。鹤岗曾是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鹤岗矿区曾是年产千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产区,自1949年以来带动了超过十万人次的就业。但90年代以来,鹤岗的煤炭几乎宣告枯竭。鹤岗唯一的大型企业龙煤鹤岗矿业公司,2014年的煤炭产量只有龙头企业神华集团的10%,负债累累。低迷的房价是当地经济衰退的反映。2017年鹤岗实现GDP282.9亿元,即使在东北也排名倒数第四。人口大规模流出,城市老龄化严重,甚至出现给警察“送房送车”留住年轻人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举措。2017年鹤岗人口100.9万人,与十年前相比人口净流出率达到4.7%,再加上出生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收缩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除鹤岗外,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四大国有煤矿都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况。现存33个主要矿井已有16个枯竭,被国家批准破产。由于富矿数量日益减

少,矿井越钻越深入,煤矿开采成本也在不断升高。鹤岗煤炭开采成本约125元/吨,阜新煤炭开采成本达到118元/吨。鸡西这座“百年煤城”,2013-2015年GDP持续负增长,2016-2017年GDP增速也没有超过1%,经济发展堪忧。还有辽宁阜新,“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有4个能源项目在阜新,但从1991年开始,阜新的矿产资源枯竭变的严重,到2000年,地表沉陷问题给阜新造成的直接与间接损失超过15亿元。2001年开始,东梁矿、海州矿等重点煤矿相继破产,2014-2016年出现GDP连续3年负增长的断崖式下跌。

伊春:林业基地的发展之困。伊春地处小兴安岭腹地,是我国森林工业的长子,也是我国重要的国有林区和开发最早的森林工业基地,素有“红松故乡”之称。1948年起,伊春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60年来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2.4亿立方米,贡献税金和育林基金等300余亿元。在木材开发的繁荣期,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但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目前可采林木资源已近枯竭,森工企业危困。2013年,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砍伐,着力产业转型,但也造成人口、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出现了收缩现象。2017年伊春实现GDP267亿元,在黑龙江省垫底。人口约110万人,与2000年相比,15年间减少了10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20%,城市收缩情况愈发严重。

图2:黑龙江伊春的街道冷清

*图片来源:龙瀛《中国城市进入急速收缩的时代,一些注定将走向破败》/陈荣辉摄 *图片来源:龙瀛《中国城市进入急速收缩的时代,一些注定将走向破败》/陈荣辉摄

玉门:石油基地的衰败。甘肃玉门曾经是中国的石油重镇,玉门油田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市的产业体系也紧紧围绕着油田展开。1959年,玉门油田的年原油总产量超140万吨,约占到了全国油气产量的近5成,在最繁荣的时候,居民都以在石油管理局上班为荣,常住人口在20世纪末达到18.5万人。但是,资源城市的弊端也在玉门身上显现出来,曾经年产上百万吨的玉门油田,逐渐下降到了仅有40万吨,石油储量已经渐渐消耗完毕。玉门政府搬迁到新城区后,老城区的人口由原来的13万人到最后只剩下2万人,俨然已成为空城。到2017年,玉门常住人口也只剩下16.6万人,流失了10%左右,城市收缩十分明显。58同城数据显示,现在玉门有78平的房子只需13万元,单价低至1700元左右。也有新闻称曾经老玉门只需2000元就可买下一套70平的房子。除玉门外,大庆、克拉玛依等石油资源型城市也都在面临发展后半场的转型之困。

(二)产业变迁型城市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钢铁产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曾经有过一段令人难忘的高盈利快速发展时期。但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之后,传统制造业发展趋势出现逆转,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需求疲软,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行。制造业从业人数也从2012年开始呈现常态化下降。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面临的产业结构性弊端开始凸显,一些以重化工业为支柱的城市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再加上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体制转换有迟滞且成本较高,不得不面临产业衰退和人口外流的双重危机。

鞍山:不能承受的钢铁之重。鞍山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被誉为“钢都”。“新中国钢铁工业从这里开始”,是对鞍钢最好的诠释。上世纪50年代,鞍钢正值意气风发的时代,仅复工四年累计年产量就达到全国64%。1978年,鞍山GDP还在全国前20名以内。但很快,由于生产结构过于单一,世界钢铁竞争越发激烈,钢铁工业的没落导致了鞍山经济的衰退。2015年以来,因为钢铁产业整体业绩不佳,鞍钢在岗工人工资也开始连年下滑,据新闻报道,普通员工工资甚至缩水了50%以上。2016年鞍钢员工减少了近千人,却只招聘了18名应届生。越来越多的职工选择回到家乡或南下创业,鞍山常住人口从2010年的365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359万人,GDP排名也掉到了全国100名开外,成为了一座收缩型城市。

本溪也是以钢铁、化学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在1949年初,鞍山、本溪、抚顺甚至成为全国9个直辖市之一,虽然很快被取消,但足见当时这些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分量。本溪钢铁公司始建于1905年,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钢铁工业企业之一。但由于一家独大,同样面临钢铁产业衰退带来的结构性危机。城市第三产业结构也很单一,加工型企业,物流仓储型企业,信息产业方面都非常薄弱。2016年,本溪GDP同比断崖式下跌了34%,经济体量下降到不足千万,在辽宁省排名倒数第五,十年人口流失率超过5%。

(三)地理偏远型城市

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靠近港口、运河、铁路的城市便于对外往来互通;位于大城市群的城市受益于区域协同发展效应;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依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等等。但也有一些城市既不是交通枢纽,又远离大城市群,本身又缺乏资源支撑,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对人口的吸引力最弱。比如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城市,四川的巴中和广元上榜也是因为地理偏远,交通不便导致的。以前巴中坐汽车去成都要12个小时,现在有了高速公路和动车会方便一些,但走成巴高速也要4个多小时。如果坐火车的话,需要先坐2个小时车程的汽车到阆中站,再坐动车到成都也要3个小时,如果坐普通火车总共需要6-7个小时。

图3:从巴中到成都至少需要中转1次汽车、1次火车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如是金融研究院*图片来源:百度地图,如是金融研究院

齐齐哈尔位于黑龙江西部,北纬45至48度,从地图上看接近中国的最北角。东临大庆市和绥化市,南接吉林省白城市,西靠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北与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接壤。可以发现,齐齐哈尔与周边临近城市都属于收缩城市,当地所处的城市群整体实力弱,再加上冬季寒冷漫长,在铁路网的完善程度上也不及位于黑龙江中部的哈尔滨方便。从齐齐哈尔到哈尔滨坐动车最快要1小时40分钟,如果坐普通列车的话要4个小时左右。从2010年开始,齐齐哈尔就出现明显的人口净流出,截止2017年已经累计流失38万人口。

在临近齐齐哈尔的呼伦贝尔市,有一个县级市根河,地处北纬50度至52度,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根河市是中国最冷的城市之一,年平均气温-5.3℃,历史极端低温-58℃,年封冻期210天以上,有“中国冷极”之称。如果去哈尔滨的话,至少需要中转2次火车,时间需要13-14小时。由于地

处偏远,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收缩城市。从2014-2017年人口流失率达到8%。

图4:从地图上看根河和齐齐哈尔比较接近中国最北角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如是金融研究院*图片来源:公开资料,如是金融研究院 (四)被动虹吸型城市

由于大城市对周边城市存在虹吸效应,使周边城市人口不断向核心城市涌入。比如北京周边的高碑店,2008年的时候人口还有近60万人,到现在只剩下54万人左右,流出率达到10%。北京的虹吸效应强大源于与区域发展差距悬殊,城市群协同效应不强,长三角、珠三角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小。随着都市圈和大城市群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城市周边城市将同时承接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中心城市的人口、产业有望向周边中小城市溢出,位于城市群内部的城市来说,也许并不需要过于担心,但承接中心城市的人口迁出和产业转移能力是发展的关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