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史读书笔记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中国古代史读书笔记

【篇一:世界闻名史读书笔记】

P36

东南亚地区村落公社(约前5000)

公元前5000年之前的某一时候,几支从事狩猎和采集的丛林部落建立了小型的村落公社,这种村落公社遍布整个东南亚地区。有些部落沿海岸居住,在那里捕鱼捞蟹,采摘椰子,烧制陶器。还有一些部落则迁入高地森林中的石灰岩洞穴里居住。丰富的野生动物和大量可食用的植物,为东南亚地区的居民提供了稳定多样的食物。他们还嚼食槟榔,这使得他们的牙齿变黑,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喜食酸涩辛辣的口味。早在公元前7000年,东南亚地区的居民就已开始种植他们自己的农作物。“灵窟”中贮藏的豆类是经过培育的品种,水稻也是如此。从今缅甸三角洲向东远至中国长江流域都有野生形态的水稻生长。华夏民族的起源(约4500年前)

大约在距今4500多年以前,在中国黄河上游的陕西岐山一带,居住着一支具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氏族部落,其首领为炎帝,姓姜。相传炎帝教导人们种植五谷,在他的领导下,人们不断总结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粮食连年丰收,因而他深受人们的爱戴,被尊为“神农”,故炎帝又有“神农氏”之称。炎帝部落逐步顺黄河向东迁移,最后定居在中原地区。以黄帝为首领的氏族部落发生战争。黄帝打败了炎帝以后,取得了重大胜利。从此,中原各民族得到进下一步的融合。

P37

商朝(前1600~前1046)

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族,其势力发展到黄河中游,渗入夏的统治地区。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大量的考古资料,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商代,国家机器不断强化,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活动地域的影响远远超过夏代,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殷。到公元前1046年,商纣王被周武王所灭。商朝共传17世,31王,统治历时约537年。商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商代出现的高岭土制作的青釉器,已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一些商代青铜器的表面,常黏附有丝织物的痕迹,其中菱形纹的暗花绸,表明当时已有了具提花装置的织机。髹漆工艺在商代得到了较多的应用。雕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商代的商业行为发生得比较早,车辆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商代音乐已经有了半音,标准音的概念。商代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夏小正》

《夏小正》是中国的第一部历书。它虽然不是夏人写的,但其中却包含着夏代已经积累起来的天象和物候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夏代的历法,依据北斗星的旋转确定月份,并把斗柄的正月定为岁首,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夏小正》将1年分为12个月,并依次记载了每月的星象,动植物的生息变化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活动。

甲骨文与文化

殷商甲骨文真实地记录了殷商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内容绝大部分与商王室有关。也有一部分是非王室卜辞,其中有些可能是与商王室关系密切的强大宗族的卜辞,有些可能是有封地的贵族的卜辞。甲骨文的发现,为历史学家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材料。到目前为止,研究甲骨文的论著已达3000多种。商人创造的甲骨文,不仅为研究殷商历史和汉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使甲骨文学的研究成为考古学分支学科之一。 P38

*** 大事年表 ***

=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罗马尼亚开始出现发达的麦尔尼查文化。4500年左右,在原南斯拉夫出现了并查文化,对铜进行精炼和加工。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克里特岛开始出现青铜器。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奥克尼诸岛的斯卡罗布莱出现了石制房屋的部落。2800年左右,在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平原开始出现环状巨石柱群。

=公元前2200年左右,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普及了广口陶器。

=公元前2200年左右,爱尔兰开始了青铜器时代。

=公元前2200年左右,讲最早形式的希腊语的印欧语系民族侵入希腊半岛。1450年左右,希腊半岛都处于克诺索斯国的控制下。

************

公元前5000~前1200年的欧洲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2800年左右,人们在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开始建造石室墓和巨石群,其影响遍及整个欧洲。公元前2800年左右,在克里特岛,青铜器开始普遍使用。不久,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就经由西欧传到不列颠群岛。克里特文明持续了数百年,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被当地不断壮大的希腊本土的迈锡尼文明所代替。

克里特文明(前2000)

克里特岛的首批居民到达的时间是公元前7000年。克里特人是从欧洲的尾端——希腊大陆登船启航的。最初的克里特人是地中海东岸(即今天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沿海地区),或非洲的埃及,利比亚的海上民族。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岛进入青铜器时代,产生了由农村公社结合而成的最早的国家。从1900年3月开始,伊文思使这个被遗忘的文明重见天日。在克里特小镇克诺索斯,在那里的一座小山岗上,他发掘了一个大废墟。最后证明这是一座巨大王宫的废墟。伊文思挖出了壁画的残片,这幅壁画描绘了一群手持精美瓶,罐的人。这些恬静安详的现象,在被埋葬了几千年后重见天日,令伊文思心醉神迷。伊文思坚信他已步履蹒跚地置身于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也许是欧洲最早文明的遗迹之上了。

爱琴海上的米诺斯

爱琴海上的米诺斯(前2000~前1450)伊文思将这些青铜时代的岛民,用希腊神话中爱琴海地区杰出的统治者米诺斯王的名字命名为“米诺人”。根据传说,众神之王宙斯曾爱上一位美丽的凡人——巴勒斯坦的公主欧罗巴。他先以公牛,后以鹰隼的形象出现在她面前。欧罗巴为他生了几个儿子,其中之一就是米诺斯。米诺斯建立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王国。米诺人成了他们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海上商人。将几个重要的贸易中心联系起来。船只从克里特北,东,南三面海岸的港口,装载上木材,橄榄油,葡萄酒,釉陶和手工作坊里打制出来的青铜器,银器就启航了。岛民们用这些货物,从塞浦路斯换来铜,从埃及换来黄金和象牙,从希腊换来白

银,从爱琴海诸岛换来黑曜岩。在叙利亚,他们换到商队从中亚带回的天青石。米诺人建立的殖民地遍布于基克拉迪群岛,包括米洛斯和凯欧斯,在希腊大陆也扎下了根。公元前1450年,那些居住在装饰典雅的建筑中的地方诸侯们,都处于克诺索斯国的控制之下。该王的名字也叫做米诺斯,这也可能是所有克里特统治者的共同称谓。 P39

迈锡尼文明的兴衰(前1500~前1200)就在米诺斯文明在克里特兴盛之时,阿

卡亚人正在希腊大陆积聚力量。公元前2200年左右,他们侵入希腊半岛,并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开始组建小型城市。最初是由于贸易联系,文化发展逐渐受到米诺斯人的影响。希腊因素与米诺斯的交融产生了“迈锡尼文明”,它得名于约公元前1600~前1200年希腊居主导地位的城市迈锡尼。公元前1500年以后,在爱琴海世界(爱琴海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处于希腊和小亚细亚之间)居主导地位的正是这一文明,它甚至在克里特也占居优势地位。迈锡尼人曾生活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部的阿尔哥斯平原。他们势力的扩大始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在提令斯派罗湖,迈锡尼建造带有屏障的城市。其中,在迈锡尼的城市,由山丘上巨大的城堡守护。在城堡的入口处,由将前足搭在祭坛上的两头狮子监视,也就是有名的“狮子门”。他们的文化除了这个壮观的城堡外,还因大规模的竖穴式坟墓和金属工艺品而闻名。迈锡尼人在劳得斯岛和塞浦路斯岛建设殖民城市,并进入到西地中海,与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半岛的人作交易。迈锡尼在公元前12世纪数次受到多立亚人的侵略,终于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它的文化覆灭了。

拼音文字

克里特岛和希腊本土的氏族社会,曾产生几种较为复杂的表意和拼音文字。这些书写系统之间关系密切。克里特人在线形文字A和亚该亚人的线形文字B,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两种。这当中,线形文字B又是从线形文字A发展而来——克里特人为了把希腊语所表述的内容记录下

来,对线形文字A作了适当改进。在近500年的使用中,线形文字B变化不大,显示了相当的稳定性。在米诺,曾相继出现三种书写系统。前两种为“象形文字”,后一种为线形文字(即线形文字A)。三种文字皆未能破译,人们甚至无法得知,这些文字分别记录何种语言。对于三种书写系统的了解,一度仅止于假设:会不会是闪族的语言?早期印欧语系?或更古老的语言?线形文字B,可能是公元前17世纪在线形文字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宫殿文字。最先在迈锡尼使用,亚该亚人征服克里特岛后,继续沿用。此种文字有88个符号,其中大部分来自线形文字A。

P40

希腊部落大迁移(前2000~前1200)

公元前2000纪末~前1000纪初,希腊发生了一次部落大迁移。多利斯人是北方的希腊人,受当地人的压迫向南迁入希腊内陆,并直接占领了迈锡尼王国的中心,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阿尔哥斯地区,在这些地方建立起多利亚诸邦。在多利斯人入侵的同时,特萨利亚人(大概是西北希腊人)占领了特萨利亚(奥林匹斯山以南,吕都斯山以东,以拉里

萨为中心的一片广阔草原),打破了北部和中部迈锡尼时代诸国的政治地理格局,成立了爱奥利斯诸国。由于受多利斯南迁的影响,爱奥利斯人也向外移民,迁往爱琴海北部的列斯堡岛和小亚西岸北部一带。阿提卡(雅典)和优卑亚(这两地区以后称为伊奥尼亚)也向外移民于昔加拉第群岛和小亚西岸中部地带。经过长时间的部落大迁移,到公元前2000纪初,希腊逐渐形成爱奥利斯,伊奥尼亚和多利期三个人种语系集团。

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传说

特洛伊战争的始末,在荷马的史诗中有详细的叙述。但这场爱琴海两岸之间的冲突确有其事。考古学家在古战场遗址发掘的城市废墟,从年代来看,正是相传特洛伊战争的年代(前1230~前1220)的建筑。海伦乃是关键人物。年轻俊美的阿奇里斯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女俘虏,虽然他战功赫,但国王拒绝把海伦许配给他。阿奇里斯悲愤交加,痛不欲生。著名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就是以这对年轻人的缠绵爱情作为故事的开头。阿卡亚人组织起远征军,围困特洛伊城,一战便是10年。历史学家认为,由于特洛伊城地处交通要道,货物经此转运可避免海上航行的风险,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特洛伊城遗址发掘出来的金银器,充分说明此地区与北安纳托利亚的内陆国家(即西台帝国)及地中海各港口间的交往甚密。可以想象,此地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阿卡亚人攻打特洛伊城,是为了掠夺城中的财富。特洛伊城在历史上从未被异族长期占领过。阿卡亚各君主结成联盟,推举势力最大,被称为“王中之王”的阿伽门农为盟主。他们觊觎地中海沿岸的富有,极欲占有那里的财富,是特洛伊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在西台帝国的大门口打仗,而没有引起西台人的抗议和干预,这也说明了阿卡亚人当时仍然相当强大。这正是荷马史诗《奥德赛》所要告诉人们的。阿卡亚人远离家乡,在异域浴血奋战。当他们历尽艰辛,终于回到祖国时,却没有受到国人隆重的欢迎。

P41

公元前5000~前1200年的非洲

公元前3600年,在肥沃的尼罗河流域诞生的埃及文明是非洲最早的文明。埃及文明的特色,包括巨大的石砌的金字塔和神殿的建造,还有象形文字的出现,青铜器制造技术的发明,以及为测知尼罗河泛滥期的太阳历,为重新测量泛滥后土地的测量术的发明等。在埃及文明的同一时期,撒哈拉地区出现以农耕和饲养家畜为生的村落。另外,到了公元前1200年左右,在西非,金属加工的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 大事年表 ***

【篇二:古代史学习感受】

中国古代史学习感受

在进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学习的一年时间里,我学习了中国古代

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知识,其中重点学习了中国古代

史及相关知识,现将学习感受汇报如下:

一、对历史学学习的看法

1、注重基础性。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基础学科,中国古代史更是

每一个中国人所应了解甚至熟悉的基础性知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

叛真理,我们应该重视中华民族的历史。袁老师在课堂上曾提起过台

湾新党谢启大女士对大陆学生鲜有通读四书五经的担忧,这个问题应

该引起我们学习历史的人的重视,说的严重一点,应该引起全民族的

重视。同时作为一门人文基础学科,历史学又非常需要和重视基础知

识的牢固性。以学习秦汉史为例,我们最起码认真通读前四史几遍,

才能为本学科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我们也需要通读《论语》、《孟子》、《战国策》、《山海经》等经典历史典籍,只有打好基础,历

史学习和探索的路才能更宽。推而广之,我们还应加强对马列经典著

作及其他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著作的学习,这样我们才能使用正确

的认识法和方法论,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学科间的交

叉。

2、注重交叉性。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学科间的交叉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趋

势日益明显。以袁老师人口史专著《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为例,老师不但从历史学角度分析历史人口发展和变迁,而且从社会学、经

济学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又使用了概率统计学等数学知识.这样

不仅拓宽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使论证问题更加有力。这本书的学

科交叉性反映了当今历史学对于学科交叉的重视。我们在学习中国古

代史过程中,不妨尝试一下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探索。以本人为

例,我本科阶段就读于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很希望

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管理学的交叉的角度进行学习。

3、注重实用性。历史是悠远的,历史学是厚重的,但历史学的

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历史学的学习和探索不应是空中楼阁,而应该是

有资与当世的经验与教训。读《史记.陈涉世家》让我们更生动的意

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也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任何时候都要坚定

的站在人民群众一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取得各项事业的胜利。读

《论语》让我们意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应该重视信用的重要性,

而书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时至今日仍应大力提倡和推广。社会学老

师张明锁教授曾指导我们进行救助流浪儿童的实习和探讨,在这方面

我积累了一些知识,想就河南省救助流浪儿童的历史进行梳理,以探

求对我们现在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有益的经验。

4、注重规律性。尽管有学者否定历史规律性,但通过对历史

事实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性事实,而对这些规律

的认识和把握有利于我们更科学的看待和分析历史,以资于当世。

比如在人口发展方面,一些学者片面的支持人口有限论或人口无限

论,但如果能认识到‘‘人口发展主要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规律,

我们就知道人口增长不是任意或混乱的,而是随生产方式的发展呈

台阶式增长。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要盲目的机 械的看待历史事实,而要努力观察和把握历史规律,以更科学的进

行历史探讨。

二、对论文写作的看法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常建议我们根据自己学习和爱好等

情况选择自己的论文题目。我现在主要有两个论文题目《明清民国河

南四大名镇兴衰及思考》、《两汉三国颖川人才考》。

在课外阅读时,我了解到了明清民国时期河南省四大名镇朱仙镇、

道口镇、周口镇、社旗镇的兴衰情况,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常愿意尝试这方面的探讨。另外,我感觉分析明清民国河南四大名镇兴衰很有现实意义,除去客观原因外,四镇的衰落有着相似的并值得我们思考的原因:1.四镇仅仅依靠水运,交通方式单一,未发展多种交通方式,当失去水运条件后,只能失去交通枢纽地位。相比较,南方重镇在依靠水运交通的同时,大力发展陆路交通,得以长期保持交通枢纽地位,继而保持城镇长盛不衰。2、四镇仅仅依靠物资转运,经济模式单一,未发展商品加工业,经济结构性缺失。这样不但使经济发展缺少后劲,而且导致四镇在失去水运条件后迅速衰落。3.四镇仅仅坐等各地物资来此转运,商业模式单一,商贾们鲜有利用便利水运到各地购买转卖货物谋利4.四镇仅仅依靠本镇发展,发展意识单一,未加强与周边大城市交通、经济文化往来,小农意识浓厚,缺少城市发展意识。分析历史上市镇兴衰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市镇建设、发展规划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于《明清民国河南四大名镇兴衰及思考》,我

已经写下三千字的文章,基本搭建了主体框架,今后要多搜集材料,争取写好文章。

两汉三国时期,颖川人才在国家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准备尝试梳理这些历史事实,并寻找其中规律性原因和影响。袁延胜老师建议我先从先秦时期郑、韩、魏的社会渊源写起,分析两汉三国颖川多出人才的政治、文化、风俗、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并注意两汉社会思想变化和世家大族的影响。这些建议让我收获颇多。在初步收集资料后,就准备写作本篇文章。

另外,我对于中国本土社会学思想与实践历史很感兴趣,准备进一步学习中国历史上社会公平、福利、和谐的思想,并探索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学实践,比如历史上对幼儿老人的救助与福利、河南妇女社会工作实践等等。袁老师曾介绍一些人口史论题,我对其中的人口结构、职业兴衰很感兴趣,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并对现在优化社会阶层结构、引导职业变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除此之外,从家庭结构(核心型、主干型、复合型)的角度分析历史上的人口政策与户口状况,将使一些人口问题变得较为清晰。比如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主干型和复合型

家庭能更好的组织生产生活,但因为宋代主干型和复合型家庭徭役负担较重,迫使这些家庭分开为核心型家庭甚至是单人为一户,这样不同时期家庭结构变化客观反映了当时的赋役等政治社会政策。

最后谈一下观摩研三同学论文答辩的感受。研三师兄师姐们在收集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对资料分类别使用以论证问题,这很值

得我们学习。但是他们在分析利用资料上略显不足,没有就所查找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文章略有罗列材料之嫌,这个教训很值得我们吸取。一些文章中出现了引文、注释不规范的情况,这就提醒我们在平时学习时,不仅仅要学习历史学知识,对于文章格式等细节也应重视起来。

以上是我近一年的学习感受,其中一些观点很不成熟,恳请袁老师多批评多指正。

【篇三: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籍名称:《三国演义》

读书时间:2013年9月---2014年1月

读后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