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毛燕飞 学号;3021131037
佛国寺释迦塔
释迦塔(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 距大同约70公里。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今已历940多年,经狂风暴雨、强烈地震、炮弹轰击,寺内大部分建筑已毁,唯此塔依然屹立在黄土高原之上,巍峨之势不改,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座木塔。此塔在中国的无数宝塔中,无论建筑技术、内部装饰和造像技艺,都是出类拔萃的。
立体造型 塔为平面八角形五层六檐
楼阁式,总高 67.31米。塔身矗立在一个大型砖石基座之上,基座分两层,下层方形,上层八角形,
高4.4米。该塔每层之间平座内设一级暗层,致使塔身实为9层。附阶周匝,正南面辟门,塔底层直径 30米。2层以上皆设斗口挑出平座钩栏。每层柱间装隔子门。各层柱头上施斗口悬挑塔檐,檐上覆盖布筒板瓦,顶层为八角攒尖屋面。铁制塔刹雄伟壮观,瑰丽精巧。各层屋檐上配以外挑的平座与走廊,层层梁坊、斗拱、栏杆重叠而上,加上造型优美的塔顶、塔刹,真有顶天立地的气势!
结构 塔身构造是逐层立柱,柱间口额贯联,纵横施以梁枋,其间有斗口垫托,夹
层撑设斜材,自下至上逐层叠架而成。每层随塔身内外设柱子两周,遂致各层构成塔室、围廊和平座。每面分隔3间,有门额、立颊、地口结成框架稳固柱身,围廊绕塔室形成八面排列的桁架。各层外檐柱上下之间的衔接,有斗口和草口承托,上层柱根较下层柱向内收进半径,既可形成塔身外观轮廓 收分的曲线美,又可保持上下层柱的稳定。塔身斗口依 其部位、结构和形状分类,达54种之多,可谓集中国古代建筑斗口之大成。
塔身梁架是承重塔体荷载的骨架。1~4层外槽用乳口和草乳口内外贯固,内槽南北向用六椽口两道,各角抹角口一根,两
根六椽口间用三缝足材枋相联,两六椽口当心又施一单材枋顺口连接。平座夹层外槽设承重
枋和草乳口直角相交,当心立柱,两向设有斜撑,枝樘 固济。第 5层梁架是塔顶结构,外槽有乳口和草乳口,上 置方墩承平口。内槽南北向用六椽口和六椽草口,其上方木墩垫架四椽口、承椽枋、抹角口和平梁,铸铁刹杆插入其中。六椽口之间施八角攒尖藻井。
塔刹系铁铸部件组合而成。刹下砖砌莲台式基座。刹高9.91米,有仰莲、覆钵、相轮、露盘、仰月及宝珠等。8条铁链系于戗脊下端,久经风雨,完好无损。
总体上说,木塔使用明袱、草袱两套构件;各层上下柱不直接贯通,而是上层柱插在下层柱头的斗拱中(称为\"叉柱造\"),这是唐宋时期建筑的重要的特征;木塔采用了分层叠合的明暗层结构,各暗层在内柱与内外角柱之间加设不同方向的斜撑,很类似现代结构中的空间行架式的一道圈梁的钢构层。塔的柱网和构件组合采用内外槽制度,内槽供佛,外槽为人活动,全塔装有木质楼梯,可逐级攀登至各层,每登上一层楼,都有不同的景观。全塔不用一钉一铆,全靠50多种斗拱和柱梁镶嵌穿插吻合而成,用现代力学的观点看,每种规格的尺寸均符合受力特性,近乎是优化选择;有时风一吹塔便摇动,发出吱哑之声,使给人以塔欲倾倒之感——然而,全塔的每个木构件接点在受外力时都产生一定的位移与形变,抵消了外界能量,从而以柔克刚,不会倒塌。塔唯一的缺点是当时缺乏科学的计算方法,以至上部集中荷重将个别坐斗压扁或陷入梁枋内,后来不得不在下部加支柱,防止梁枋折短。木塔能千年不倒,除其本身结构精巧,还得益于古代工匠对建筑材料的精心选择和当地易于木材保存的独特气候。
塑像与壁画 塔内各层均有塑像,底层释迦如来坐 像高
11米,内槽四周绘有壁画,南北门楣横披板上辽画供养人像技法尤精。底层内槽上部置口布列纤巧,是辽代小木作中佳品。2层佛坛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 3层佛坛八边形,坛周束腰镂刻精细,坛上塑 四方佛;4层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5层塑一佛八大菩萨。各像比例适度,面相俊逸,从造型风格分析,当是金明昌年间“增修益完”时塑造。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
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塞的
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 54 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历 90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结构谨严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系统的修缮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国家拨大量专款,调拨优质木材对木塔进行全面抢修,使这座当今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古代高层木塔建筑焕然一新,巍然屹立。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二层,主佛之外,还有菩萨相陪 不用钉不用铆,木塔全靠斗拱、柱梁镶
嵌穿插吻合连接而成
应县木塔内的佛像
应县木塔
学习《中外建筑史》的体会
首先,请允许我向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感谢老师在一年里的谆谆教导,使自己在该课程中学到了如许多的东西。
我是信息学院信电系电信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外建筑史》这一门课,使我获益匪浅。 我虽然不是建筑系专业的学生,但因为对建筑专业方面知识的兴趣与爱好,于是毫不犹豫地选了这门课。学习之后,我对建筑史发展概况有了总体的了解,对城市建筑与各个类型的建筑有了大体的把握。课本所配的光盘更是成了我业余之时学习知识和休闲娱乐的绝佳选择。总之,本课程的学习,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使我学到了很多本专业以外的东西。这对于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知识结构的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属于工科,偏重理工方面,因此,对人文方面的接触比较少,尤其是进入大学以后,平时人文社科方面的课外书读得少而又少,选了《中外建筑史》的课程,使自己课程之间更大程度地体现出文理均衡性。
建筑史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它的广博与丰富。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比如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南方气候炎热 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穹窿顶;黄河中上游则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做居室,称之为窑洞;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并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是用木构架沉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适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建筑类型也是丰富多彩,有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并且由于它们覆盖面广,各地地理、气候、生活习惯不同,又使其产生许多变化,在平面组成、外观造型等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这种建筑的多样性打开了自己的眼界,进一步认识到世界的千变万化,文化的多姿多彩,和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这些都是作为工科生的我在本专业之内所学不到的东西。
在学习建筑史的过程中,我开始喜欢上中国的古代文化。记得老师在第一堂课上时说,学习建筑史,学习的是文化,要从古代的建筑中分析出文化,分析出古人的精神向往。古人喜欢寄情于山水,玩赏于亭台楼阁,体现了对自然的追求,对美的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是可以感染现代人的,现代人个性中充满了浮躁,不安,若能学学古人,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
如果说建筑是流动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史是否又可以比喻为是刻录着美丽音乐的大碟,在欣赏聆听这张优美的大碟时,我们体会到了无比的美妙。最后再次深深感谢老师为我们演奏了这张碟,使我们感受美好,感受博大,感受丰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