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年3月第3期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娘毛才 (青海省藏医院,青海关键词:青海;藏医药;现状;未来 西宁810000) 中图分类号:R 29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810(2013)03—0078—02 藏医药是藏族传统文化“十明”(大五明和小五明共 为十明,五大明: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佛学; 五小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中一 颗不可多得的奇葩。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实践 中,不断与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相适应,在 同自然界和各种疾病的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并在长 期的历史发展和对外交流中,逐步吸收其它兄弟民族及 外来医学的许多精华不断地予以补充、提高,进行创 造,使之成为一个适台高原特色的科学完整的医学理论 体系。 1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的发展 青海省是除西藏以外藏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区。省内 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有名的大寺院,公元1711年在塔 尔寺就已建立了“曼巴扎仓”,是旧中国藏医医方明发 展的主要中心之一,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另外,青海的 广惠寺、夏琼寺、拉加寺等寺庙也设有“曼巴扎仓”。很 长一段时间,青海很多藏医人才的培养都是在曼巴扎仓 (寺院)中进行,使培养的藏医人才少,满足不了广大患 者的需求。直至近代,藏医药事业发展还很缓慢。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青海省的藏医药事业开始步人一 个新的时期。 1.1医疗工作。医疗工作在原有曼巴扎仓的基础上不断 发展,目前,全省已有藏医院达28所,其中包括在省会 西宁的青海省藏医院等7家大中型医院,实现了县县有 藏医院,民族乡有藏医门诊部的局面。据统计,全省藏 医院公开设病床1800多张,县以上藏医院的建筑总面 积达38000余平方米。 以省级藏医医院青海省藏医院为例,创建于1983 年。经过近3O年发展,目前是全国唯一的三级甲等藏医 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 的全国重点专科、青海省示范藏医院建设单位。现设有 20多藏医临床科室,并建立各专科特色诊疗室,开展藏 医艾灸疗法、熏蒸疗法等100余特色疗法。其中藏医药 浴疗法、藏医放血疗法、藏药炮制工艺被列人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460余种张床位、400余技术专业 人员,402种特色制剂。年住院人次达30000余名。前来 就诊的患者除了省内外,还吸引了美国、日本、澳大利 亚、新加坡、韩国、法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及港、澳、 台地区的大批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1.2藏医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教育采用不同类型 的进修班及培训班,尤其是短期培训班,以解决燃眉之 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初级形式已显然不能满足要 求 。于是,层次较高的藏医学校也逐渐出现。如先是在 卫生学校内设藏医班(如黄南自治州卫校藏医班),由西 藏藏医学校代培。尽管这样,但藏医人才培养力度还远远 不够,至1990年,全省新培养出的藏医药人才不过千人。 1987年,国家批准建立青海藏医学院(对内充属于青海 医学院藏医系),1996年,青海省藏医学院设置了藏医专 业,并第一批招生藏医本科班,共有28名学生 2000年 设置了藏药专业,招收藏药本科学生。2000年青海藏医 学院成立民族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学科点,2006年青海医 学院并人青海大学,200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了 全省唯一的博士学位授予点一民族医(藏医)方向的博士 点,并开始招收博士生。 至此,青海藏医药教育工作形成了以培养本科生为 主,硕士、博士同步提高的办学格局,为藏医药在青海 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1.3藏医药研究。科研在藏医药学中是一项新工作,起 步较晚,而且主要也多限于对临床治疗的总结和对比 等。1983年成立第一家藏医科研机构——青海省藏医药 研究所后,先后建立州、县级科研机构。1986年,成立藏 医学会,大大活跃了青海省藏医药学的学术交流和学术 水平。 藏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藏医药学基础研究. 藏医药治疗的临床观察,藏药的生药组织研究、化学成 份研究、药理和毒理研究,新藏成药的研制,高新技术 在藏药生产中的应用等。先后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 支撑计划项目《藏药药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藏医 治疗脑中风后遗症l临床研究》,《5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RA)疗效观察》、《藏医混乱品种的鉴别》、《藏医艾灸 疗法及临床应用》、《藏医药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藏医治疗乙型肝炎16例临床观察》、《藏西医结合治疗 2013年3月第3期 中国民簇医药杂志 实现宏观与微观的辨证统一。 乙型肝炎临床观察》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主持编写 了大中专藏医药学校教材10余部和完成藏医药古籍文 献整理90部、发行量18万册。完成整理由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立项的《中国藏医药大全》整理出版和承担国家 教育基金项目《四部医典唐卡大详解》(藏、汉、英、日4 种文字)编纂、翻译、出版等工作。 为丰富和发展藏医 药理论做出了贡献,所取成果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等部门的肯定和嘉奖。 2.2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藏医药 事业的发展,首先要着眼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 题,充分发挥藏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提高医疗保健水 平和覆盖范围,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其次要挖掘传统 医药宝库,推动其创新发展,培育以藏药为基源、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健康产业,提高藏医药市场份额,发展 绿色藏药、生态藏药。再次要建立统一的藏医药标准规 1.4藏医药文化产业。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促生了青 海省藏医药产业的发展。藏医药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集 范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效的藏医药学术思想和 实践经验的传承方法,完成藏医药理论和经典文献的系 医疗、教学、科研、生产、文化为一体的藏医药集团公司 的跨越,开展了传统藏药新品种、新剂型的研究和开 发,青海省藏医院被确定为国家藏药临床研究基地。目 前,青海全省有藏药生产企业19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金诃、晶珠等企业,藏药品种实现销售收入5亿多元。通 过GMP认证使现有企业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上了一个新 的台阶。全省拥有740个国家药品批准文号,其中具有 藏药文号226个。生产藏药172种,其中有12个国家中 药保护品种。已取得制剂许可证的制剂室25个,申请注 册藏药医疗机构制剂品种400余种。通过各种途径的发 展,藏药研发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除传统的七十味 珍珠丸、仁青常觉、仁青芒觉等外,新研发了很多如治 疗肝硬化、乙肝等疑难杂症的藏药藏医药的产业化使藏 医这门古老的医学焕发了新的生机。 2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发展展望 进入新世纪以来,青海省藏医药事业发展进入了一 个集机遇和挑战共存的良好时期,藏医药事业进入了空 前发展时期。如何加强交流、取其精华,为藏医药产业 注入新的活力,实现藏医药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所有 从事藏医药事业人的共同希望。在青海发展藏医药产业 有自然资源、藏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健全等多方 面的优势。 2.1注入现代科技的新鲜血液促进藏医药的发展。正 确的诊断是临床有效治疗的前提。传统的藏医诊断手段 望、闻、问、切有着整体地、客观地、辨证地反映疾病整 个过程且无损伤性的优点,但有诊断模糊性的缺点。现 代诊断手段如cT、核磁共振、热象图等有着清晰、精确 的优点,但存在着偏重局部、微观、形态的分析,而且有 的还有一定的损伤性。为此,广大藏医工作者按照解剖 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的基本原理,结 合现代科学技术,开拓了微观辨证学,从而使传统的宏 观唯象辨证进展到与实验研究及微观、微量、超微结构 检测、观察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水平,促进中医诊断学 统整理和诠释,从而追求新的创新。 2.3广泛合作是藏医药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全球视野, 推动藏医药进入主流市场,广泛进行交流是推动藏医药 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我为主开展各种传统医药科技合作 和交流,促进国际社会对藏医药的理解和以藏医药为代 表的传统医药的推广应用。重点开展藏医药防治重大疑 难疾病的国际联合临床研究,藏医药疗效与安全性评 价、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名词术语译释规范研究,国 际传统医药政策的合作研究等,促进国际社会对藏医药 的理解,争取在藏医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方面取得突 破。建立藏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合作网络,加强与 世界不同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间的交流与合作。针对传 统藏医药应用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 提高传统医药产品的研发效率和生产、应用及管理水 平;建立并形成具有权威性的传统藏医药科学研究中心 和信息中心,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2.4推进藏医药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完善产业发展保 障机制。积极推行电子病历,逐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推进藏医药基础数据库建设,强化公共健康 信息服务。开展藏医基础标准、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 作规范、临床疗效评价、管理标准等方面的修订完善工 作,优化藏医药标准体系,培养藏医药标准化人才。做 好对藏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理顺关系,健全藏医药管 理体制,促进藏医药法制化管理,以完善扶持和促进藏 医药发展的政策和管理制度。争取国家对藏医药事业的 投入,建立适应藏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投入补偿机制, 为藏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蔡景峰.中国藏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4. 【2]强巴赤烈.中国的藏医[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6.55—56. 2013年1月20日收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