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读《童年》(1000字)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三读《童年》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因此,从小妈妈就有意识地引导我去读书。《童年》作为高尔基的知名作,作为俄罗斯的经典之作,乃至世界名著,每一个阅读者都没有理由去拒绝它。《童年》伴随着我的童年。四年级时,妈妈便从书店为我买回了这本书——《童年》。刚开始时,我对这本新书还颇有好感,“立志”要认真读完这部经典。碰到生词,我查字典,在书边做备注;遇到难句,我请教大人,认真反复思考。但好景不长,因为接连几页下来,我根本就不明白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它既没有刺激曲折的情节,也没有顶天立地的人物。很快,它便被我打入“冷宫”,抛弃在一边,不予理睬。《童年》就这样被我赶到书架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可,它不恼,也不怒,只是静静的让灰尘扑面。仿佛它知道自己悲凉的命运,又或许是在等待命运的转机?还是……那时的我没有想,只是单纯地认为,名著便如《童年》,看不懂的,可能就是好书吧!弹指一挥间,我已步入初中,在老师的强烈推荐下,我再一次捧起了《童年》。与四年级时的我相比,此时的我少了份心浮气躁,多了份耐心认真。这一次,我静下心来,读完了整本书。我好像明白了点什么,只是这本书中那恃强凌弱的气氛像一种有毒的气味,弥漫在空中,久久不散去,又好像是一块石头,压在我的心中,让我透不了气。这种气氛使得整本书人性泯灭,内容残暴不已。你瞧!这边,阿廖沙的两个舅母先后被两个舅舅毒打,并摧残致死;那边,阿廖沙的继父也经常毒打他的母亲。就连年迈的受人尊敬的外祖母也难逃外祖父的打骂。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啊!其余的人也在不停地捉弄半瞎的老匠人。这一切的一切令我心寒不已,与我对家庭温馨的基本观念截然相反。一时间,我无法接受,再一次将《童年》弃之

书架对的角落里。我再一次将名著重新定义:残暴、严肃、低沉、与美好截然相反、暗无天日的,即是名著。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后,又觉得有些蹊跷。一部名著,却毫无光亮,怎么可能呢?或许,我遗漏了什么……又读《童年》,我认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含义,仔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我蓦然发现,我只关注到了黑夜,竟没有发现那一弯皎洁的明月以及星星的璀璨。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这不是有人情的温暖妈?这不是有明亮的痕迹吗?阿廖沙坚强勇敢、充满爱心并逐渐长大,这不就是希望吗?在漫漫黑夜中,这就是引领人民走向光明的明灯。我很敬佩阿廖沙,敬佩他在如此黑暗污浊的环境下,仍然能够顽强成长并保持着优秀的品质和不屈的人格,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如今的00后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中的宝贝,掌上明珠。从小就娇生惯养的我们,无论是处事能力,还是心里承受能力都是十分薄弱的。试想,如果我们也处于像阿廖沙一样的生活环境,我们也能够活的精彩吗?近来,不少新闻都是在报道某某学生因被老师批评而承受不了选择了自杀,我想,在如此小小的挫折下就轻易选择轻生的人,其承受能力有多么脆弱啊!如今的我们都应该向阿廖沙学习不屈不挠的顽强品质,因为命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如何活的精彩,那就要看我们是不是都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合上书本,掩卷沉思。整个社会,芸芸众生,各自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人生如书,每个人都能从书中找到各自的影子。而这本书的每个人好似都代表着生活中的一类人。作者都通过一本书,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对整个社会的看法和见解,让读者身为“局外人”来体会“局内人”的酸甜苦辣,从而领悟真理。哦,这即是一本名著,一本好书!午后,温暖的阳光探进屋子,我捧着《童年》看了一遍又一遍,从以前的冷淡漠视到如今

的爱不释手,好像仅仅只转变了一个看法。我想,只有经得起反复推敲的,才是好书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