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研究总结报告

来源:爱够旅游网


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研究总结报告

作者:冯洪忠 单位:章丘中学

电话: 邮编:250200

邮箱:

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研究总结报告

一、课题提出:

反思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我们为之深深地感到担忧: 反思一:作文教学受高考制约,缺乏良性生存发展的环境

一是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高中作文教学失去了正常有序的教学环境。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题意作文几个阶段。学生读高中肯定是想考一个理想的大学的,于是老师就带领学生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你考材料作文我们就训练材料作文,你考话题作文我们就训练话题作文,不做“无用功”,一切向高考看齐!高考指挥棒已经造成作文教学的许多硬伤。

二是高中教学的功利性制约了作文教学的良性发展。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是慢工细活,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数理化相对而言“见效”要快一些,于是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自动地疏远甚至是放弃作文阅读或训练,将时间用到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能“见效”的科目上去。语文老师尽管心里很是着急,担心学生学不好语文,写不好作文对今后的人生和工作有影响,但在升学率至上的今天也只好干瞪眼了。

还有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是生活的外延和内引,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连看电视看课外书的时间都没有,生活体验有多少是可想而知的了。这样老师进行作文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也难怪有许多教师只是硬塞给学生一些所谓的“得分秘笈”了!

反思二:作文教学没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

制订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按道理应该不成什么问题。但大多教师没有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无序化无系统性。这样,上作文课也没有具体的教案,只是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去写,然后批改然后讲评,至于效果如何则另当别论。试想一想,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不是循序渐进,而是随心所欲,一学期下来,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长处与缺点,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从而激起自己写作的动力。

如果教师能制定自己的作文教学计划,一定会使学生作文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程度。但事实上,许多学校和教师图省事,只“教”“课文”,不“教”“写作部分”,更谈不上什么写作教学的计划和系统性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成了“驴肝肺”。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不好的工作作风,在对学生负责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反思三:作文批改用时过长,轻点评,重分数

作文教学之所以没有效果,与作文批改做“无效功”有关。由于作文批改量太大,一些教师少则花一周的时间多则花半月的时间批改作文。老师累得筋疲力尽,结果是学生连看都没看就扔掉了。因为老师为了赶时间,只打一个不痛不痒的分数(45左右),再加上毫无针对性的无效批语。面对自己辛辛苦苦写的作文,老师如此对待,学生怎不心生怨气。评讲作文,更是“蜻蜓点水”式——老师找一篇所谓比较优秀的作文作为范文,念给大家听。作文批改不及时,作文批语全班一语,作文评讲走过场。长此以往,学生写作热情完全丧失。

反思四:作文教学受教师能力的影响,缺乏激情的引导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经验都表明,教师以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一个激情满怀、充满文学气质的教师影响下的学生,怎么可能不热爱作文呢?作为语文老师,要适时适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以最轻松最快乐的情绪来引领学生步入写作殿堂。魏巍在《我的老师》中举了7个很平常的生活例子来证明他受蔡芸芝老师的文学影响是终身的。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展示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们走向成功,获得他们的尊敬和崇拜。但说实话,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就没有生活的激情,更没有思考和创作的激情,我们在要求学生写作的时候自己只是一个袖手旁观者,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实施的是“拿来主义”。如果要给别人一杯水,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们做语文教师的是不是也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点燃自己的创作激情呢?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对作文教学均有明确阐释,可以说作文教学有政策有引领,但实际的高中作文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偏重阅读、轻视作文;偏重技能、模

仿,忽视修养、体验;偏重教师修改,忽视学生写作实践;偏重语言,忽视思维等等。教师没有积极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学生没有兴趣在“多读多写”上下功夫,写作上奉行“套路”“模式”主义,结果是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套话空话连篇,不见个性,少有创意,这也影响到学生思维品质、个性专长、健全人格、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有效进步。

因此,我们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有效教学”这一课题,展开了自己的研究,希望探寻出一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真正能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作文教学之路。

二、课题研究思路:

要改变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高中作文教学方案,主要包括序列化的文体训练系统、关联化的读写结合系统和人性化的选材立意系统,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一)教学目标序列化

改变作文教学盲目性与随意性的关键就是教学目标序列化,即把高中作文教学的总目标分解为每学年、每学期甚至每单元的小目标,且环环相扣,形成合理梯度。这样既方向明确又具体可行,能够有效地引导师生由过分关注结果转移到关注作文过程。我们知道,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一般由形象到抽象,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一般也是由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而且学生的写作实践同样有一个“事”“态”“情”“理”逐渐提高的过程,根据这些普遍规律,可以将宏观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高一学年:以训练记叙文为主,说明文为辅,重点解决学生厌恶作文、抵触作文的问题。为了与初中的作文教学紧密衔接,主要训练学生写一件事,写出起伏与波澜,即情节的单线转折、事件的升降、多层的情节结构形式等;讲授说明文的思路、方法与语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专项训练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逻辑说明的方法来写阐述性说明文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训练学生注重观察、阅读与积累,激发想象与联想,正确地选材与立意,能够流畅的表情达意。

高二学年:以训练议论文为主,散文为辅,重点解决如何运用材料的问题。训练议论文的思路及举例、引用、假设、因果等论证方法和多角度处理材料等要

素,注重感受与思考、思路与结构,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准确、形象地表述;训练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推理方式和变换角度处理材料的能力,注重训练议论技巧和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讲授散文的文体特点、写作方法与技巧,训练散文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训练散文的立意、取材与构思等三个方面。

高三学年:以训练考场作文为主,实用文体为辅,侧重应试与实用。让学生在熟悉各种命题类型的基础上,学会正确审题、深刻立意、理清思路并迅速行文;列举各种作文命题类型并给予相应方法指导,熟悉从审题到立意,再由此确定行文思路的流程,能够根据己有的条件或知识,选择恰切的文体,写出有创意、有个性的文章;讲授实用文如通知、邀请书、发言稿、会议记录、启事等的文体知识并练习写作。

这样化宏观目标为具体任务的做法为写作训练方案的探究提供了明确而具体的指导方向。需要说明的是,阶段目标的划分并不是越细越好,因为学生的认识水平与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线性发展的,需要一定时段的重复与循环,而且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因为阶段目标过细而被抹煞,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势必会遭受打击。

(二)阅读写作关联化

在目前的读写理论探讨中,研究者都试图将阅读与写作组合起来,以发挥其整体效应。应该说在高中这个基础教育阶段,这种联结是十分必要的。要在有限的几次作文、讲评、修改的时间里有效地解决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完成教学大纲要求,难度是相当大的,而其中一条捷径就是充分利用阅读教材,以阅读指导写作,以写作促进理解,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般来说,阅读是借鉴、吸收好的写作知识和经验的有效途径,它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作文则是通过阅读获得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训练和实践运用。所以,写是比读更进一步的要求,读得怎么样,写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作文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要拿到讲读课上去解决,因此讲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二者要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所以只要找到阅读教材、目标要求和学生问题之间的结合点,充分发挥优秀教材的利用价值,就能事半功倍。由此看来,高中作文训练方案强调充分利用现行高中阅读教材,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作文训练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教材中所选用的篇目,无论古今中外,都称得上典范,恰当而丰富的材料、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或朴实或清新或华美或奔放的语言、饱满的感情、深刻的主题、严谨的结构等极好地整合在一起。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并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地展示给我们,学生通过阅读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有一些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阅读与写作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提炼、有感悟、有思考、有创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模仿、有借鉴、有阅读、有修改,既方便快捷又实用有效。尤其是2008年山东省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之后,教材容量加大了,每周课时数减少了,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实现新课标要求,就更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读写结合中完成板块教学和单项训练的任务。

(三)选材立意人性化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在《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老师在指导写作时,通常遇到的其实是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作是外加的负担;二是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三是怎么写。而我们的教师往往只注意第三个问题,作文教学变成了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范围内。而在我们看来,愿意写与有内容可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础。”由此看来,写作动机、态度、目的等为写作教学、写作行为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当前写作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作文内容的空洞无物,写作教学侧重了技巧的训练,而把写作内容作为一种既定的存在,附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行解决。又因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准备,学生的材料大多是零星、散乱的状态,这就逐渐导致写作来源的枯竭。因此制定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写作训练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写作内容及题材范围,让学生想写、乐写、能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中学生常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写作很难跳出“自我”的圈子,而成功的习作都是学生写自己比较熟悉而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教师就

要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关心、思考、了解、熟悉、感兴趣的方面设置题目,启发和刺激每个学生各自的最佳触发点,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只有全面关注学生主体性需要,才能制定并采取科学合理的作文训练策略,有效地解决学生“为什么写”和“写什么”的根本问题,最终促进学生以写作能力为主的各种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

刘九洲教授指出:“所谓人性化作文,就是基于人性、反映人性的作文。人性化作文,一定是反映真情实感的作文;同时又是一种生活化作文,因为按照这种理念去作文,必然要基于生活、反映生活。”写作训练从以下三个维度设置实践内容,即“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在写作实践中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从中发现心灵的广阔、自然的美妙、社会的百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行文,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思想,完成从阅读理解到生活启示再到思考感悟最后写作成文的思维历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作文教学与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作文教学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新的变化,新的问题会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发展、丰富、完善写作教学的理论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作文教学。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

高密的语文大阅读实验计划,在多年之前就已得到了语文界的广泛认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的大语文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直到今天学校的阅读课,仍不尽人意,或说存在很大阻力,可以说阅读课是在夹缝中生存。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意义极为重要,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开设多种形式的阅读课,为作文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例如美文赏读课。美文赏读课基本有四个活动环节:阅读、品味、欣赏、点评,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部分活动都由学生完成。一节课赏读3至5篇文章,阅读以出声朗诵为主,可以是齐声读,也可以是老师范读,一定要创造出一种品味欣赏的氛围。读完一篇,师生感受品味文章,教师重点启发学生发现文章的优点或闪光点,小组讨论写出点评,然后交流同学的欣赏点评。同学之间的交流往往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对文章比较一致的认识和感悟。美

文赏读课立足于阅读鉴赏,着眼的却是学生的写作,每堂课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得住考验的经典作品,或是高考满分作文,或是名家大家散文,文化含量高,老师的课堂活动虽少,但在幕后却做了精心的策划,几乎每1至2节课都能渗透或凸显一个写作要点,这在选文上是做了预先考虑的。

还有自由阅读摘记课,把学生带入书籍的草原,让他们各自汲取所需的养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时常常感到素材单一雷同,导致思维僵化、认识贫乏,有时因为找不到写作素材而厌恶写作。若没有写作素材,是无法写出文章的,更谈不上什么写作技巧了,自由阅读摘记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整理材料。读书笔记至关重要,笔者曾经在所任教的级部推行了统一格式的读书笔记,笔记包括阅读时间、篇目名称、妙词警句、优美段落、读后札记等栏目,对于检查督促学生的阅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阅读比作“源头活水”,那么写作就好比是“如许清泉”。学生在阅读与记录中,不仅积累了词句,丰富了语言,也收集了大量鲜活的作文素材,对写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多种形式的阅读课还有名著导读课、读书方法交流课、读书笔记展示课等等。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阅读为写作奠基的道理。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于作文教学大有裨益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语言实践,在阅读、思考、探究、操作、体验、讨论、比赛、交流等活动实践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会自然得到锻炼和提高,精神世界会自然得到塑造和构建。

“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古诗文背诵大赛,读书方法交流会,配乐诗文朗诵会,模拟记者招待会,演讲比赛,辩论赛,文学沙龙,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博客撰写比赛等等。

本年度我们在课题实验年级开展了以“书香满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习语文,激发其热爱经典、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其感受艺术的审美境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表达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高中三个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计划、内容的实验制定 (2)作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研究 (3)作文批改、讲评的策略研究 (4)作文高考优秀作文的构成要素研究 (5)高考考场作文写作技巧研究 (6)作文修改升格训练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学习作文教学及有效教学的有关理论,明确研究的意义;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方案;课题负责人召开开题会议,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收集有关文章和学习理论,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准备。

围绕研究目标,分学段开展研究,课题组采用培训交流、观课评教、学习理论、撰写教学案例反思等方法,收集资料,整理材料,提炼观点,写出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的论文;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革作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整理作文课堂教学实录,推荐点评学生优秀作文,做好研究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整理有关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编辑出版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课件、优秀作文集,课堂教学展示,接受评估、鉴定。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学生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可喜成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课堂执教水平进步明显,探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作文课堂组织形式,生成了一批有效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实验教师撰写了一些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教研文章,论文获奖颇多,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教师对于考场作文的指导也更贴近了写作的本质,学生对于作文的畏惧心理慢慢消除,写作热情越来越高涨,考试成绩得到较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1.教师优质课及论文获奖

冯洪忠、徐伟两位老师在学校首届教学能手评选中均获得章丘中学“教学能手”称号。

徐伟老师在2011年更以自己出色的表现获得章丘市“教学能手”称号。

冯洪忠老师在2011年章丘市优质课评选中,渗透课题理念执教的《套中人》,获得了一等奖并得到教研员及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

张家彬老师在2011年获得章丘中学“全员育人十佳导师”荣誉称号。 课题组老师撰写的论文有多篇获国家级论文评选一、二等奖。

2.学生的积累量明显增多,很多学生能够对古代诗句、经典文句信手拈来。作文语言富有文采,能够活用诗句,活用经典名著事例,考试成绩进步明显。学生读书兴趣提高,阅读有了主动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综合发展。学生在学校以及各级组织的征文比赛中频频获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