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洛阳市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

来源:爱够旅游网


洛阳市201l——2012学年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第Ⅱ卷的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据史料记载:“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交通要道)之地,曰江陵(湖北荆州)、

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这表明当时

A.市坊制度已被打破 B.新经济市镇逐渐兴起 C.对外贸易胜过前代 D.经济中心南移 2.《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

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3.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指出:“往者商舶之开(开放对外贸易),正以安

反侧杜乱萌也。乃今一禁,彼强悍之徒,俯仰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这说明

A.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 B.明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 D.明政府始终坚持“海禁”政策 4.“1530年以降,自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美洲大规模开采白银,并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出口中国

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为之一变:„„出口和贸易造成货币流失的担忧就不再是主要威胁了,„„而代替这一切的,则是以商品和物资的大规模出口以换取美洲白银货币的时代潮流。”,上述材料能够佐证

A.商业革命催生了中国的贸易逆差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有利的地位 C.价格革命引发了中国的社会巨变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5.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

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这段话旨在说明

1

A.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特征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日益形成 C.资本主义发展的区域性 D.资本与贸易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6.《英国告别重商主义的启示》一文中写道:“1610—1640年,英国的外贸额增长了十倍。„„

国家财富增长很快,英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上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C.殖民贸易和殖民扩张 D.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7.《东瀛识略》记载:“茶固闽产,然只建阳、崇安数邑。自咸丰初请由闽洋出运,茶利益

溥(意同“博”),福、延、建、邵郡种植殆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国内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B.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世界市场对茶叶的需求旺盛 8.《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

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由此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A.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无丝毫关联 B.是“欧风美雨”外力作用下的产物 C.诞生前的中国没有出现过手工工场 D.最早来源于对外国资本的直接引进 9.读下表:1912—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指数情况表 注: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时间(年) 增长率 1912—1920 13.4% 1921—1922 -4.59% 1927—1936 8.7% 1937—1945 -2.45% 1946—1949 -0.68% 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A.第一次大发展缘于欧美列强无暇东顾 B.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国内政局稳定 C.三次指数下降均因受到官僚资本压榨 D.战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0.新中国成立后,农业领域的生产关系经历了多次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能够确切反映上述变化的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 D.集体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1.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

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 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

12.《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

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符合上述思想的是

A.全行业公私合营 B.农业合作化 C.土地改革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3.某一历史时期我国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出现了许多与“大”有关的现象。例如,提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全党全民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鸡山等。上述现象

A.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B.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混乱 C.违背了调整国民经济的既定方针 D.表明“左”的错误最先在农村出现

14.1961—1962年,我国不仅恢复了农业生产责任制,而且许多地方还兴起了“包产到户”。

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B.“左”的错误得到根本纠正 C.严重经济困难的教训 D.农村生产力得到恢复与发展 15.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

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16.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

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17.历史学家指出: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人类完成了第一次生产活动的国际分工。

对材料中“国际分工”的正确解读是

A.稳定了东方国家原有的经济体系 B.影响着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 C.调和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争夺 D.实现了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 18.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在国内刺激了物价上涨,对失业和半失业工人是个打击,

对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暂时有所收益,也加强了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调整农业结构 B.加强工业管制 C.实行美元贬值 D.实行社会救济

3

19.陈启懋教授曾撰文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60年来,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崩溃,而且许

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提高,至今也看不出垂死的迹象。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从传统资本主义转化为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A.不断减少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干预 B.“混合经济”逐渐出现并发展 C.日益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D.私人垄断资本的作用日益加强

20.20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经济出现了滞涨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三十年,被一些经

济学家戏称为“英国病”。“英国病”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推行 B.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尖锐 C.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盛行 D.资本主义世界新经济体系形成

21.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以理论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形式既

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必要性,又认为这是一种“特种的商品生产”,而且提出应“一步一步地缩小商品流通的活动范围,而扩大产品交换的活动范围”。这说明苏联政府试图

A.增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B.由市场决定商品流通范围 C.鼓励私营生产企业发展 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22.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

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3.2010年10月在韩国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

革达成“历史性协议”,确认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代表权过低的国家转移超过6%的投票权,全体新兴经济体持有份额将升至42.29%。美国现持有17.67%的投票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大决策的通过需要至少85%的支持率。这表明 A.美国仍具有该组织重大决策的“一国否决权” B.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地位依然如故 C.发展中国家已取得与发达国家对等的经济权益 D.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渐形成

24.有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

可能下降1%。这主要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A.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B.主要发达国家是最大经济受益者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缩小

4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第25、26题各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武帝时期,盐、铁商的财力不断膨胀,他们不仅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

命脉,甚至俨然成了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严重危及到封建国家的统治。由于多次大规模地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加上天灾接连不断,致使百姓四处流亡,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然而,‚富商大贾,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左公家之急,黎民重困‛。在这种情形下,汉武帝起用桑弘羊等人针对盐、铁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对于盐,采用的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制度。对于铁的管制与盐有所不同,它采用的是完全由国家垄断的形式,铁的生产、销售大权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非众庶所宜事‛。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桑弘羊还针对‚诸官各自市相争,物以故腾跃‛的现象,‚令大司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

——据晋文《略论桑弘羊理财对后世禁榷政策的影响》

材料二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三月戊午,太祖谕户部臣曰:‚善理财者,不病民以

利官,必生财以阜(注:通‚富‛)民。前代理财窃名之臣,皆罔知此道。谓生财裕国,惟事剥削蠹(注,意为‚搔害‛)饵,穷锱铢(注:比喻极细微的数量)之利,生事要功。如桑弘羊之商贩,……自谓能尽理财之术,殊不知得财有限,而伤民无穷。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樽(注:意为‚节省‛)节用度,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不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明太祖宝训》卷三《理财》

(1)归纳概括材料一中桑弘羊理财(即整顿财政)采取的重大举措,(4分)并依据材料

及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举措产生的重大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桑弘羊和明太祖理财主张的异同。(8分)

26.官僚资本是由代表大地主大银行家和大买办利益的政府和官僚投资经营,凭借国家政权

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开始后四个月,国民党政府决定用增发纸币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据官方

公布的数字,一九三七年底至一九四五年底八年中法币发行额增加了七百三十八倍,滥发钞票的结果,使四大家族的财富迅速集中。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四年,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发行内债十八种,此外还有谷麦粮食债券。国民党政府还通过扩大征税范围和增加税率的办法,来弥补减少的税收,形成了几乎无物不税的状况。一九四一年四月,国民党政府成立专卖事业管理局,先后对食盐、糖、卷烟、火柴、茶叶、酒等六类物品实行专卖。这一制度,使国民党政府收入大增,国民党官员和有关机构乘机营私舞弊,套取专卖品转投黑市,从中牟取暴利。一九三七年九月,在国民党政府之下成立贸易委员会,该会下设复兴、富华、中国茶叶三大公司,对国统区的丝、茶、桐油、猪鬃等主要出口

5

物资,实行统购统销。在统购统销政策下,国民党政府实行低价强购,利用买卖之间的差价获取重利。抗日战争结束后,由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和财产,与英美垄断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最高峰。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官僚资本约占全部工业资本的2/3,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49年4月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宣布:‚凡属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大

官僚分子所经营的工厂、商店、银行、仓库、船舶、码头、铁路、邮政、电报、电灯、电话、自来水和农场牧场等,均由人民政府接管。‛据上述规定,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立即将官僚资本收归人民所有。建国之初,人民政府又将原国民政府及其国家经济机关、金融机关、前敌国政府及其侨民在企业中的股份及财产和依法没收归公的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等在企业中的股份及财产,均收归人民政府所有,彻底清查处理隐藏在民族资本企业中的官僚资本。对接收企业的进一步改组,便是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使原来官僚资本统治的旧企业脱胎换骨,转变为名副其实的人民民主国家的国营企事业。

——整编自武文胜,艾琳编著《中国民生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得以迅速膨胀的主要

原因,(8分)评析旧中国官僚资本的历史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对官僚资本的政策及其在当时产生的重大作

用。(6分)

27.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对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评价一时成为世界上一十

热议的话题。在众多的评价中,以下三种评价最引人注目;西欧国家把纪念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活动的主题定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代英豪‛(注近代以来欧洲人所说的‚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所有的民族都并入先进的欧洲文明‛)。委内瑞拉领导人查韦斯则把纪念讲话的主题定为‚哥伦布——强盗、杀人犯’。一些具有文明史现的学者主张把纪念活动的主题定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两个文明的汇合‛。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以上关于哥伦布航行到美洲三种评价的认识。 (12分)

(要求:认识全面,有理有据。)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