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GSANG 毒 匿{湃究 人际信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夏高发 摘要和谐社会是高信任的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它的基石。但当前的人际信任危机却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 了巨大的障碍。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建人际信任,根据人际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际信任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就是要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人际 会表现出人际间普遍的不信任时,就会出现信任危机。信任危机 信任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但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 的出现和蔓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前人际信任出现了一定的危机,这对和谐 (一)人际信任危机的具体表现 社会的构建形成了障碍。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全体社会成 1.在商业服务中的人际不信任。 员必须树立诚信意识,重建人际信任。 市场上各种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作为流通中介的货币出 现假币、虚假的产品广告等,导致人们在日常消费过程中对产品 和服务也不敢信任。消费者表面好像是对商品本身的不信任,但 _稚谴被会是矗 任 社会 : 实质上却是对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不信任。社会生活中人际 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人与人之间能够进 间的关系尤其是与陌生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交换关系,因此,商 行交往并组建社会共同体,是基于人际之间能够相互信任的预 业服务中出现的人际不信任是最主要的人际信任危机。人出于 设。信任对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自古以来人 自我保护的本能相互防御,逐渐形成一种不信任的文化性格,从 们都把信任当作核心价值和基本规范。事实上,任何社会形态下 而导致不信任在其他领域的蔓延。 2.在情感生活中的人际不信任。 前提。 不信任最先是发生在和陌生人的交往关系中,但由于“杀 社会学家福山把当代社会分为高信任社会和低信任社会。 熟”现象的大量出现,使人们对熟人和朋友也产生了不信任,甚 高信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相互信任,有强烈的社会合作 至渗透进家庭生活之中。现代社会的高离婚率,很大程度上就是 意识和公益精神,信用度高,社会交易成本低;而低信任社会,人 源于夫妻之间的不信任。夫妻之间的信任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 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相互提防,相互问在培养信任关系方面有较 带,然而诸如婚托、二奶、人造处女膜、网恋、一夜情、亲子鉴定等 大的难度和风险,社会交往的成本很高。在低信任的社会里,人 的一度流行,使社会的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两性之间的信任 们之间由于缺乏相互信任,都不能指望别人会做出值得信赖的 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们对感情也失去了信心,男女之间已不 举动。和谐社会必定是一个高信任社会,因为和谐社会作为一种 轻易相信爱和承诺。 理想的社会形态,是全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各种关系相互包容、相 3.在公共管理中的人际不信任。 互融洽的状态。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信任或信任度很低,人与人 在我国,腐败现象的存在是公共管理的一大毒瘤。一些领导 之间充满着猜疑,人们就不可能进行交往,也不可能发生经济行 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破坏了公共管理 为和其他社会交往行为。甚至在过斑马线时,人们都根本不能确 干部贪赃枉法、信司机是否会遵从红绿灯的指示把车停下来。显然,在这样的人 秩序和权力行使的公正性,导致了民众对公共管理机构和管理 从而影响了社会稳定,使国家受损失,群众增加 际关系下,社会生活将不可能存在,也就更谈不上社会的和谐 人员的不信任,正是和谐社会的 了。在和谐社会中,不仅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 负担,损害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公平正义, 谐,而且每个社会成员自身的身心也是和谐的。身心和谐的状态 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言行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能够做到不“欺心”,也就是中 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诚”。所谓诚,就是“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形成了熟人社会的“差序格局”。人们总是趋向于相信本地方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诚信这种传统美德如果为每 子,对其他地域的人有一种先人为主的 个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践行,人们心中的道德感就会发生一场革 的人,因此有老乡会等组织,命。信任是值得信赖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对别人的 排斥和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使得不同地域的人群更加封闭,大大 行为是诚实的,是值得信任的,这个人就为别人相信他提供了一 地增加了跨地域合作交流的成本。 个基础,别人就会据此而信任他。和谐社会的深层基础就在于社 5.在理想信念上的人际不信任。 会成员之间有一种建立在个体诚信基础上的相互信任的纽带。 当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某种利益即使突破道德底线也没 4.在地域区划上的人际不信任。 籍贯把社会生活中的人群按地域区划自然分成了不同的圈 的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信任,这是社会成为可能的 囊 j二、当茕 际憾任危机 _ 有受到应有的惩戒,人们就会对自己从小所受的关于诚信的教 育、对于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基本的价值取向产生怀疑,从而对施 教者、维护者产生不信任。当某人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一种崇高 不信任并非信任的反面,也不是道德上的负面,但若一个社 的思想或作出高尚的行为时,人们不是赞赏,而是怀疑他如此行 ‘谚岳‘2010・6 一59— 崔跟 究 CANGSANG 为的动机。因为人们已经对诚实、守信等基本美德失去了信任, 力,都必须建立在社会行动者之间相互信任的稳定关系的发展 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 人们只承认欺骗与堕落,不相信还有什么高尚的东西存在,人们 基础之上。人是社会的主体,唯一考虑的是如何才能保全自己的利益。这实质上已经是对维 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只有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诚 护信任的机制的不信任了。 信友爱,融洽和谐,作为整体的社会才会和谐。如果没有良好和 (二)形成人际信任危机的深层原因 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就会失衡,道德就会失范,经济就会停滞,文 1.道德失范导致人际信任危机产生。 化就会衰落,资源也会耗尽。因此,人际信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 在我国传统社会,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熟人”的小圈子里。 基石,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建普遍的人际信任,构建和谐的 由于熟人社会人们流动性小,交往范围狭窄,熟人之间囿于相对 人际关系。 稳定的社会结构,因而人际信任不是建立在制度规范而是建立 (一)加强道德建构 在道德自律基础上的,个体安身立命首先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诚 良好的人际关系与道德建设密切相关,社会的道德风尚和 信赢得他人的信任。孔子把信任提到“民无信不立”的政治伦理 个人的道德素质极大地影响着人际信任。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也 层面高度,孟子讲“朋友有信”,将“信”作为“五伦”之一,都强调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 了个人的道德自律对于信任的维持。为了强化这种道德自律,人 对人际关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追求人际间的普遍信任。而 们还树立了“君子”、“贤人”等道德榜样。但在当前社会经济运行 人际信任的维持离不开良好道德环境,离不开个人的道德自律。 方式与日常生活交往方式的转型变革的大背景之下,靠个人道 德自律和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来维持人际信任的方式受到了严 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诚信等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诚信经济,和 峻的挑战。人际交往已经不再局限于“熟人”圈子内部,人们和陌 仍然没有过时。从根本上讲,生人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交往日益复杂化。在这个大背景 谐社会也是一种诚信社会。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没 人际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就不会有人际间的信任。这不 下,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把诚实守信这些传统美德 有诚信,也造成了人与社会之问的疏离,和 置之度外。较之传统“熟人”社会,现代社会不诚信的行为不易被 仅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 发现,成本更低。因此,这些人大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招摇撞 谐社会更是无法谈起。因此,是个人安身立命 骗、贪赃枉法、背叛感情,不但针对陌生人,更出现了大量“杀熟” 以诚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道德建构,现象。市场经济使人的物质和精神欲望从计划经济的压抑中得 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项 到极大的张扬和释放。利益机制的驱动,部分人突破道德底线, 重要工程来抓。 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的利益。这些行为导致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构必须立足现实,讲求实 了人际之间普遍的防范心理。对于被欺骗的人而言,除了痛心疾 首以外,很可能会进一步反思并改变自己的信任方式,不再轻易 相信别人。道德失范导致了在人际交往中人际信任危机开始产 生,个体不再相信他人的道德自律,不再依托建立在“熟人”关系 任。 效。现代社会和传统的“熟人”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异,社会成员对 道德准则的理解和践行也有着不同的方式。因此,道德建设要讲 实效,不能过于理想化,不能以“圣人”的道德理想来要求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利益主体。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现代 上的人际信任而转而依托一种基于人际不信任而建立的制度信 特征和时代气息的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才能使大多数社会成 2.制度缺失:人际信任危机蔓延。 在传统社会中,尽管很多制度由于重人治轻法治而形同虚 设,但因为“熟人”社会结构的人际信任是靠道德自律而非法规 制度来维持,所以,制度的缺失在传统社会不会导致人际信任危 机。但进入市场经济社会,社会结构、经济活动方式、交往范围等 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这种变革造成的道德失范导致了信任危 机的产生。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实施着不诚信的行为,同时 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又有着普遍的防范心理。人们需要一个公 正的制度秩序,并期望这个制度秩序能给予自己一个存在的安 员达到正常的道德水平。通过道德建构,强化诚信意识,使社会 成员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以自己的诚信行为取得他人的信任,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信任往往使被信任者负有责任,从被信任 中形成的道德力量能够使信任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期。从加 强道德建构的角度来看,当我们有这样的一种社会氛围,让每个 人意识到,守信保持的人生价值,远远比失信带来的好处珍贵 时,人际信任就会伴着温情增长,这时,我们也就真正越出了人 际信任危机,实现了人际互信,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 的基础。 (二)加强制度建设 全感与可预期性承诺并对不诚信的行为实施惩戒。但当前这样 信任是有风险的,因此,人际之间必须有一种约束机制的保 的维持与制约制度却处于缺位状态。失信行为缺乏制度约束,诚 信行为缺乏制度保护。制度的缺失使得人际之间的信任危机有 护才能施与信任。如果能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为公民提供社会 使他们不必恐惧一时的疏忽(轻信、误信)而造成终生的 蔓延之势。一个简单的逻辑就是,如果撒谎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安全网,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他人失信的潜在损害,人际之间也就更 且没有风险,那还要诚实何用?如果社会成员普遍运用这一逻 遗憾,人际信任的维持既需要道 辑,必然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广泛的不信任。由于道德失范没有得 倾向于互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到法治的约束,人际之间产生的信任危机作为一种普遍的心态 德的规范,也需要正式制度强制的力量。 在全社会蔓延开来,最终使人们对代表社会更高层次的制度秩 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逐步走向成熟,由于种种因素,一些个 序本身也产生了不信任。 人和企业没有意识到信用制度在人际交往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 三 塞遵入际宿诬'鞠建熟谐亳 会 任何建构社会秩序和互动的社会架构的连续性的长期努 性,诚信观念薄弱,实际社会生活中缺乏诚信。而由于制度还不 健全,失信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惩处,而诚信行为也没有得到恰 当的保护。因此,从加强制度建设的角度来 一 。 看,重建人际信任的路径在于,建立制度性・ r 7o页) 一6O一 算・2010・6 专题麟 CANGSANG 行心理上的疏导,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4.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面对新环境,大学生应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该科学确立新的目标,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提高生活的自理能 对自身的大学生活做一份详细的生涯规划;在学习方面,从 柳青曾经说过:“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 力,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和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培养 对于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来说,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 实际出发,在人际交往中,正确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基 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 自己的自学能力;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交往的技巧 且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本原则,中存在的这些不容乐观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采取一些切实可 和艺术,为自己人生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大学 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 行的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 适度地表达和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 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养他们的健康理念,是高职院校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 控制情绪,本保障。充分利用学院的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 动,如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5・25”心理健康 月活动,组织心理话剧表演等,从多个角度为学生介绍引起自 誊I 、纬 | 童蠢 | 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的加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 卑、自闭、焦虑等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如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和 的要求愈来愈高。高职院校应该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 趋势。 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大学生心理 2.充分发挥学院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 健康教育主动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工作中I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 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学院要多方面、多角度、多 心理素质,为构建和谐高职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渠道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咨询氛围,积极开 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做到关注其动态、 参考文献: 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捕捉他们的异常行为、异 常情绪,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与倾向性;积极开展个别咨 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行为训练、心理信箱、热 [1】赵川林,吴兆方.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10. [2】金丽华.论大学生心理和谐现状与构建IJ].内蒙古民族大 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 学学报,2009,(6):96. 题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 【3】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 务,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释难解惑。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94. 3.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心 理健康现况,高职院校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的方案和措施。学院可以在新生入学之际,通过“心理健 李琼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助教硕士研究生 康调查问卷”对新生做一次心理健康普查,对于存在异常情绪的 新生可以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们进 (责编高生记) 刘 i贯) 的约束,以制度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 【4】高兆明.信任危机的现代性解释卟学术研究,2002,(4). 义务,并把交往双方置于相互监督的位置 【5】陈根法.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卟南京政治学院学 上,对失信行为实施惩罚,对诚信行为给予保护,使得人们将守 报,2002,(1). f6](美)沃伦.吴辉译.民主与信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信作为一种习惯,长此以往终将陶冶出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信 任。 【7】王绍光,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U】.社会学研究, 2002,(3). 参考文献: [8】宋思运.论和谐视野下的社会秩序【l1.理论探索,2010,(3): [1](美)弗朗西斯・福山.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 31 繁荣f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郑也夫,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4- ̄4 ̄[-M].北京:中国城市 出版社.2003 夏高发 宜宾学院助理研究员 哲学硕士 (责编孟云丽) —70一 ・谚喜・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