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狼》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首先师生问好,然后导入课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打开课本,来到《狼》这篇课文。大家一起来抢答几个问题,好不 好?
生:好
师:《狼》的作者是谁?
生:蒲松龄。
师:他所处的朝代是———
生:清朝。
师:《狼》这篇课文选自于他的小说集———
生:《聊斋志异》。
师:《聊斋志异》是什么意思?(学生不能回答)
师:那老师来告诉大家。“聊斋” 就是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叙的意思。“异” 呢,奇异的故事。好,接着问,还是一起答。《狼》这篇课文的体裁是———
生:短篇小说。
师:对,小说,短篇小说。或者说,小小说。或者说文言小小说,都可以。它里面塑造了哪两个形象?
生:屠户,狼。
师:一个是屠户的形象,一个是狼的形象。下面我们再来回答一个问题,狼的形象在我们课文中表现为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是狡猾的呢,还是残忍的呢?
生:狡猾。
师:很好。哪一个字可以表现?
生:(小声地) 黠。
师:一起说。
生:黠。
师:黠,什么意思?
生:狡猾。
师:对,这篇文言小小说,充分地表现了狼狡诈的一面。回答得很好。咱们下一步开始读课文。读课文,要积极一点。我想听你们读一遍,看看你们的读音如何,如果有误读
的地方,老师给你们校正一下。齐读———一屠晚归⋯⋯
生:(读全文) 一屠晚归⋯⋯
师:有这样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下读音的问题。一个地方是第二段,“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请在下面打一个小叉做记号。另外,把“骨已尽矣” 这个“矣” 字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这个地方不能够停下来。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是jìng去,不是jìn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一” 后面打一个斜线,这儿要停一下,不是“其一犬”,不是一只狗子,是“其一” 像狗一样坐在前面。第三个读音,“意暇甚shèn”,不是“意暇shèng”,“甚”,没有后鼻音。还有一个地方,“狼亦黠矣,而顷qīng刻两毙”,应是“qǐng刻两毙”,第三声。下面再读一遍。刚才读的速度太慢。这是一篇小说,你在读的时候,你就是屠户,你就是狼,要把那种情境读出来。老师读一段你们听。(师范读)屠惧⋯⋯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要这样来读。齐读的方式不好,你们杂然地读。各读各的——— “一屠晚归”,读———
(生杂然读)
师:好,读完了。我们来把第四段试一下,一起来。要读出情景。——— “少时,一狼径去”,读———
生:(齐) 少时,一狼径去⋯⋯亦毙之。
师:没有读出屠户的勇敢。(教师范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这才是屠户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自救的一种紧张的搏斗。再来———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读—
生:(齐)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师:“犬” 的意思是———
生:狗。
师:不对,怎么会是狗呢?“犬” 的含义是,像狗一样。再来一遍,要强化这个问题。
师:“犬” 的含义是———
生:像狗一样。
师:“洞” 的意思是———
生:打洞。
师:“隧” 的意思是———
生:钻洞。
师:这两个词都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打洞,钻洞。“止” 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通“只是” 的“只”,对不对?这四个词的用法,叫做特殊用法。把它记在旁边。用一个符号,打上框框,注明是特殊用法。还有四个字,在下面作记号。主要在第四段里面。“一狼径去” 的“去”,什么意思?
生:离开,走开。
师:“屠自后断其股” 的“股”,什么意思?
生:大腿。
师:“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的“盖” ———
生:原来。
师:对,相当于“原来” 的意思。最后一个字:“止增笑耳。” “耳朵” 的“耳”,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生:笑料。
师:不。“止增笑耳”,那个“笑” 是“笑料”,那个“耳” 呢?相当于“罢了”,它是一个语气词。那么你们读的时候就不能说“止增辕笑耳”,不是笑的耳朵啊。“止增笑耳”,感叹一下,“只不过是增加笑料罢了”,要读得很轻。这四个字,是古今意义区别很大的四个字。古今异义的差别。还有一组,三个词。“少时”,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
师:那么“顷刻” 呢?
生:一会儿。
师:一会儿,我建议大家把它解释为“很短的时间”。两个“一会儿” 摆在一起,“顷刻” 时间还要短一些。 “几何哉”,“几何”,什么意思啊?
生:多少。
师:词义的问题,基本上就学到这里。我还发现同学们在预习时有一个缺点,就是课文下面的注释还没读好。好,下面咱们再读,这一次读,我们要读很长的时间。怎么样读呢?就是要读得你知道这篇文章是怎么样写的,文章的脉络是什么。我们开始第一轮的朗读,读法是全班齐读。注意这样读:读完第一段之后,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教材的编者为我们写的“评点”,然后再读第二段,再读评点,这样读下去。哪一位想做先锋?好,你来。我们开始读了。懂得读法了吧。好,快一点进入情境。一屠晚归,开始读———
生:(齐读) 一屠晚归⋯⋯缀行甚远。
生: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生:(齐读) 屠惧⋯⋯并驱如故。
生: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生:(齐读) 屠大窘⋯眈眈相向。
生: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生:(齐读) 少时⋯⋯盖以诱敌。
生: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以上是第一部分,是故事本身。
生:(齐读) 狼亦黠矣⋯⋯止增笑耳。
生:作者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此为第二部分。
师:嗯,合作得很好。但是还有两个地方没有读好。再读一下。前面第一个句子,“其一犬坐于前” 还是没有读好。“其一犬坐于前”,“一”后面要停一下。“犬” 字后面不能停的,不然那就读乱了。读,“其一犬坐于前”。再来。
生:(齐读) 少时⋯⋯止增笑耳。
师:最后一段读得不流畅,应该这样读——— “狼亦黠矣⋯⋯ 止增笑耳。”读———
生:(齐读) 狼亦黠矣⋯⋯止增笑耳。
师:好,刚刚那位同学读了课文的评点。我在第一段的评点里面圈上了四个字:“遇狼” 和“开端”;你们迅速地往下看,看看应该圈什么?
生:应该是“御狼” 和“故事的发展”。
师:挺好的,接着来。
生:第三个是“屠户杀狼” 和“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生:第四个是“发表评论” 和“故事的主题”。
师:两个词。
生:评论,主题。
师:你们看,故事的脉络就出来了。但是,我们的学习不能就此而满足。这是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我觉得,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遍。我们不从屠户的角度来讲,从狼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第一段,狼怎么样;第二段,狼怎么样;第三段,狼怎么样;第四段,狼怎么样。你们赶快想一句简单的评点。这一组,第一段;这一组,第二段;这一组,第三段;这一组,第四段。赶快想。狼怎么样呢?越简单越好。
师:应该是不假思索地把它说出来。好,第一组的,第一段,狼怎么样啊?谁来说?你来。
生:第一段写狼的狡猾。
师:不确切,最好能用课文里面的话说。
生:缀行甚远。
师:对。应该这样来说:两狼缀行。好,第二组的。写两狼怎么样呢?好,你说。
生:写两狼凶恶贪婪。
师:后面有个“并驱如故”,这个意思没有体现出来。谁来补充?两狼怎么样呢?跟在他后面,干什么呢?追!是不是追啊?
生:是两狼紧追不舍。
师:紧追,这个词用得好。或者两狼穷追,可以。第三组———
生:这一段写狼不甘罢休,从“眈眈相向” 可以看出来。
师:对,两狼逼人。第四组。最好说了。你想说,好,你说。
生:第四组写狼的狡诈和阴险。
师:你说呢?
生:可以从“乃悟前狼假寐” 看出来。
师:应该怎么用“两狼———” 来概括它的意思啊?
生:两狼奸诈阴险。
师:它的结果呢?
生:结果是给屠户劈死了———
师:呜呼哀哉———
生:两狼被屠户杀死。
师:用四个字。两狼怎么样?好,你说。
生:两狼被杀。
师:很好。下面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评点,要从狼的角度来。我选一位。你来,你就说这一段是写两狼怎么样,那一段是写两狼怎么样。下面,我们就开始朗读,开始评点。(生齐读第一段)
生:写两狼缀行。
师:好,继续。(生齐读第二段)
生:写两狼贪婪凶恶。
师:两狼紧追。好,第三段———(生齐读第三段)
生:这一段写两狼逼人。(生齐读第四段)
生:这一段写两狼被杀。
师:好,坐下。这个任务很艰难,你们终于完成了。下面你们就轻松了。你们朗读,我来评。好不好?你们要读出情境来。“一屠晚归”,读———(生齐读第一段)
师:文章开门见山,写一人遇两狼,揭示险恶的情境,扣人心弦。(生齐读第二段)
师:投骨而不止狼,使人觉得屠户面临巨大的危险,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现屠户随
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生齐读三段)
师:屠户在情急之中占据有利的地形,准备与狼搏斗,人、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情势难以预料。(生齐读第四段)
师:狼一走一留。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极点。但是,人终于战胜了狼,化险为夷。(生齐读第五段)
师:我问大家,这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一起说———
生:议论。
师:前面是记叙,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它的作用是———
生:点明主题。
师:你看,叙议结合。这是文章的一个妙笔。光写故事不写寓意的话,这个故事没有深度。没有记叙,这个故事的议论就没有基础。下面,我们就把这一句再要读一下。我建议大家要读出一种深思感叹的语气,因为这个故事里蕴含着很多很多的教育意义。我们要读出沉思的语气。你们读一下,我听一听。“狼亦黠矣”,———读———
生:狼亦黠矣⋯⋯
师:好,感叹的意味还要浓一点。我读一遍试一下,好不好。狼亦黠矣⋯⋯学不学得到?来,要像老夫子一样来读,要酝酿一下。“狼亦黠矣”,读———
生:狼亦黠矣⋯⋯
师:还要有韵味地读一下,头摇晃一下,“狼亦黠矣” ⋯⋯———一起来———
生:狼亦黠矣⋯⋯
师:好,咱们进行最后一个关键性的学习环节:品语言。这一个环节你们要是表现好的话,老师在下课之前就用武汉话给大家讲一段《狼》的湖北评书。品语言,怎么个品法呢?非常简单。你就说一句话,这一个词写出了什么,就行了。或者是,这一个字表现了什么什么。我先举一个例子。“一屠晚归,止有剩骨”,这个“晚” 字用得好,它写出了一个特定的时间,表现这个屠户处于无人援助的境地,这就行了。你们还可以说半句,就是表明了时间,就行了,老师跟着你们来。准备一下就开始说,任何地方你都可以讲。(生准备)
师:有同学举手了,老师太高兴了。
生:第三自然段的“顾” 字,表示环视,表现出屠户急中生智,在寻找机会和利用环境。
师:表达非常清晰。你来。
生:第一段中的“缀” 字用得很好,表现出了狼的狡猾。
师:“缀行甚远”,表示时间之长,距离之远,它在窥视,看屠户这个人怎么样,好不好杀他,好不好吃他。
生:第二段的“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说明了狼的狡猾和奸诈。
师:对,它们有恃无恐,彼此配合作战。
生:第四段的“以刀劈狼首”,“劈”,写出屠户的当机立断,勇敢机智。
师:对,力量之大。
生:第四段的“目似瞑,意暇甚”,也写出了狼的狡猾阴险。
师:对,眼睛好像眯着,好像很轻松,实际上酝酿着一个阴谋。
生:第二段的“两狼之并驱如故”,写出了两只狼的凶恶和贪婪。
师:声势逼人啊,两只狼一起追。
生:第四段的“奔”,是快速跑的意思。写出屠户迅速占据有利的位置。
师:“奔” 这个动词用得好。好,接着来。
生:“止增笑耳” 用得好,因为它讽刺了狼的奸诈。
师:对,点出了它只不过还是禽兽,它毕竟没有人那么聪明勇敢,是不是?好,说到这里,我再说一下,这个“增笑”,实际上是作者要表达深层的含义,那就是狼,或者是像狼那样狡诈的势力,它们终究是要失败的,只不过是笑料。所以,“增笑” 这两个字,很重要。它虽然很狡猾,但是它只不过是笑料。好,接着来。
生:第三段中的“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中“眈眈相向” 用得很好,因为“眈眈” 写出了狼注视的样子。
师:嗯,写了它观望的神态和凶残的眼光。
生:第二段的“屠惧”,写出了屠户的害怕和担心。
师:啊!写了心态!“投以骨”,他还在想办法,并没有怕得要死。
生:第四段,“屠暴起”,写出了屠户勇敢机智,抓住时机。
师:对,他所有的力量集中在这一“起” 上,然后杀狼。
生:第三段的“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说明屠户反应快,十分聪明。
师:对,一下子就把防御的动作做出来了。
生:第四段的“假寐”,表现了狼非常狡诈,奸诈。
师:对,“假寐”,假装睡着,多么狡猾啊。好,你说。
生:一狼洞其中,也可以写出狼的阴险和狡诈。
师:对,它们相互配合。前面的假装狗坐在那里,后面的搞阴谋诡计。
生:一狼洞其中,也可以显出狼的阴险和狡诈。
师:它们相互配合,前面的一个假装狗坐在那里,后面的一个搞阴谋诡计。还有没有?啊,我觉得太美了,你们这么多的发言,应该还有几句话要说。好,你说。
生:“骨已尽矣” 写出了两狼的贪婪。
师:屠户的办法已经想完了,连骨头都扔完了,但是狼呢,还在逼他。
生:第四自然段的“意暇甚” 写出狼的神情悠闲,表现出狼的狡诈和阴险。
师:嗯,这个“甚” 字用得好,神情意态悠闲得很哪!是不是悠闲得很哪?它得假装出来呀。
生:还有第三自然段的“屠大窘” 写出了屠户当时急迫困窘的处境。
师:这个“大窘” 用得好,尤其是“大” 字用得特别好,非常非常的窘迫,形势非常紧张,既写出了环境,又写出了他的心理活动。还有没有?好,没有了,我们就轻松一下,我们觉得应该为刚刚的发言鼓一下掌,好不好?(生鼓掌)下面老师就给你们概括一下刚才的发言,同学们记一下:《狼》的语言非常简练生动,开头圆园字,交待了故事的时、地、人、事、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结尾圆园字,点出主题,寓意丰富深刻;中间?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是写狼或者人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和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像这样一连串的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狡诈、屠户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完了吗?哪位同学有勇气起来念一下你的笔记?(一生举手)这位同学值得表扬,总是先发言,总是先举手。但是我还是想把机会留给没有发言的同学。好,你来,你代表
全班来表现你们记录的水平。(生念所抄笔记)
师:怎么样?好!有很强的获取学习信息的能力!你们的表现非常好,看来老师逃不过表演这一关哪!老师真是不好意思,但是老师在表演之前还想送你们一句话,老师的话是这样的,希望你们记在课本上面:孩子们———(学生笑)
师:啊,你们都笑起来了。我送给你们的话是:孩子们,警惕生活中的“狼”。“狼” 打引号。这句话好不好?
生:好。
师:因为我们同学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正在成长之中。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故事。是先鼓掌还是后鼓掌?
生:先鼓掌。(鼓掌)
师:讲得好的话就再鼓掌,讲得不好就算了。好,行了。开始讲!
(老师用湖北评书的语调讲《狼》)
师:老师的故事讲完了。(生鼓掌)
师:这节课就讲完了。谢谢同学们。谢谢同学们的语文老师老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蒲松龄《狼》课堂教学实录之二
教学课程: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蒲松龄的《狼》,首先先来看一下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狼的成语?
生1:狼子野心
生2:狼心狗肺
生3:狼烟四起
生4:狼吞虎咽
生5:狼子野心
生6:狼狈为奸
生7:狼狈不堪
师:看来大家积累的成语不少,那么从这些成语来看,他们反映了狼的什么本性?
生1:狡猾
生2:残忍
生3:凶暴
师:对,我国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狼》这篇文章中就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就通过这篇课文,看一看我们人,也就是屠夫在如此狡猾的狼的面前又时怎么做的呢?大家把书翻到210页,看看蒲松龄时何许人也?
生: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本篇文章节选自《聊斋志异》,它是我国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艺术成就很高。
师:好,同学们用笔把这段文学常识画出来。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学好它吗?(学生思考)我们先从古人那里看看有什么启示,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学好文言文的要诀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读”。所谓“三分鉴赏,七分阅读”也就是这个道理。既然要读,就要读的“响亮”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一步:认读。(教师板书)要求是:“字正腔圆”,(教师板书)吐字清楚,速度放慢,做到准确无误,声音饱满响亮。为了能够到我们的要求,首先大家把课文默读一遍,结合课下注释,并拿起笔圈画出你认为容易读错或者其他同学容易读错的字。
生:(开始默读,拿起笔来圈画……)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那些字是我们应该注意把握的?
生1:我认为有:缀、窘、薪、苫、这几个字。
生2:还应该有:眈 、瞑、暇、 隧。
生3:还应该有:寐、黠、尻。
师:(打出投影)大家看看,这是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总结的加上增添的一些字词。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读字词……)
师:好,完全正确,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来气读一遍文章。
生:(齐读文章……)
师:同学们声音洪亮,能够大家我们第一步的要求了。“字正腔圆”是读好一篇文章的初步要求,要读的再好一些呢?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文义有一个了解,下面我们进行:译读。通(其)解(其)惑(教师板书),首先请大家默读课文,借助课后的注释来翻译文章,同时用笔勾画出不懂得生字词或者句子。
生:(开始默读翻译文章……)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下面我们分四人一组,讨论刚才大家在自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生:(开始大声地讨论,教师巡回察看并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
师:好,现在大家在讨论后仍旧有疑问的字词句可以提出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解决。古人说“学则须疑,疑源于思,思然后能学”,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生1:“屠自后断起股”的“股”字是屁股的意思吗?(学生笑)
师:先前有一个字是屁股的意思,是什么?
生:尻
师:对,那么这个“股”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2:老师,我知道,是大腿的意思!
师:哦,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里面没有注释的呀?
生:我查的字典,字典里面说“股”是大腿的意思!
师:好,这位同学对知识是求甚解的。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同学们以后在读古文的时候,不仅可以借助于文中的注释,并且要注意象这位同叙一样能够借助基本的工具书解决。
生3:“前狼止而后狼又止”如何翻译?
生4:就是前边的狼停止了,而后边的狼又跟上了的意思。
师:文言文的翻译有“信,达,雅”三个原则。“信”就是翻译的准确,合乎原文,“达”翻译的要通畅,“雅”就是翻译的要美,要有文采,刚才那名同学是按照“信”和“达”的标准翻译的,而翻译的方法有不外乎:“对”、“换”、“留”、“删”、“补”、“调”、“变”七个字。谁再试一下?
生5: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而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了。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怎么翻译?
生7:就是想要从隧道中钻过去从身后攻击屠户。
师:正确!
生8:“意暇甚”的意思应该是说明狼的神情很悠闲,为什么“甚”字要放在最后呢?
师:那我想问一下,“甚”是什么意思?
生8:是“很”的意思。
师:那你想一想现代汉语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生8:有的,比如说:我高兴得很。
师:对,那么这个“很”字在这里为什么要放到最后呢?
生9:是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
师:是的,古文有些语法现象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仍旧遗留了下来,所以我们有时可以用现代汉语的知识来解决古文里的理解问题。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就叫作“互动法”吧!
师:好,还有问题吗?……下面我们来看看本文中出现的一些文言文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从名称上看大家知道“词类活用”是什么意思吗?
生1:是不是词可以灵活的用?
生2:应该是词性可以灵活的用。
师:对,(教师打出投影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的重点词和认识词类活用的现象)
师:大家看看文章一共有几段话?
生:5段。
师:我们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段的段意呢?
生:我看可以分别概括成: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和评狼。
师:非常好。(教师顺势板书)准备工作我们已经结束,下面进入读书的最高境界:美读,入韵入境(板书)这就要求我们读出感情,像讲一个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把自己融入到文章之中去,用你的心跳感受作者的心跳,用你的感情体会主人公的感情。举例来说,同样的一句话,我们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停顿会有不同的意思。文中的“屠大窘”应该如何读?
生:屠大窘(大字重读)
师:你为什么要把“大”字重读呢?
生:因为这个时候情况非常危急,屠夫一个人是斗不过两只狼的,把“大”字重读时强调情况的危急。
师:看来这名同学对文章的悟性很高呀,同学们再看看第一段如何读?
(生读了几遍,不理想)
师:大家想象一下:日已西沉,山路蜿蜒崎岖,西周寂寥无人,寒意彻骨,忽有两狼
影紧随,屠心中惧意犹升,形势突变,我们用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再读,读出了味道)
师: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还要会品。(教师板书:品读,解意体蕴)我们分组讨论一下,看看文中那些地方反映了狼的性格特点,那些地方反映了屠户的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察看)
师:好,我们来说说看。
生1:我找的反映狼狡猾的。在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与前,目似瞑,意暇甚”狼是不会说话的,但是他们在柴草堆前表现的两人吃惊的默契。同时这只狼是是在迷惑屠户,使他失去警觉,而另外一只狼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生2:我找的是“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我觉得这个也说明了狼的狡猾,因为他们没有贸然的上前把屠夫吃掉,而是跟着他做了很远,等待时机。
生3:我找的是“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我觉得这里也能反映狼的狡猾。当他们看到屠夫有武器之后,也是不敢贸然上前,而是在想办法,这才出现了后面的他们狡猾的行动。
生4:我找的是反映狼贪婪的。对屠夫扔下的骨头,他们一方面不客气:吃;一方面“一狼得骨止而一狼仍从”
生5:我找得是反映屠夫勇敢、果断的。如“屠暴起,以刀辟狼首”如果这时屠夫是
犹豫不决,那我想狼一定会把它吃掉的
生6∶我觉得文章之中首先反映的是屠夫的恐惧、担心。从文章中的“屠惧,投以骨”,但是后来,他发现狼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所以才被迫御敌。同时这也更加符合正常的情况。人在一开始遇到狼是会害怕的。
师∶噢,这位同学分析的有道理,也就是说蒲松龄这样写更加让人觉得真实。
生7∶还有这句也是反映屠夫的机智的∶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因为要使让我的话,我想我早就跑了,不会再看看柴草堆后面,或者想到另外一只狼。[众生笑]
师∶同学们看书很仔细,那么作者主要是写狼还是屠夫呢?
(学生思考……)
生1:我觉得主要是写的狼,因为文章题目是《狼》,同时文章中也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
生2:我也认为是写狼的,我补充一点的是,因为老师以前也讲过,文章的题目是题眼,而作者也花了很多的篇幅来写狼。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文章是用很多的篇幅写了狼,但是从文章的结尾来看,虽然狼很狡猾,但是最终还是被屠夫打败了,所以我觉得主要是来写屠夫的。写出了他的勇敢,果断。
师:这位同学说的有道理,我们看,文章越写狼的狡猾,也就越能表现出屠夫的勇敢,
也就是我们人的勇敢。那么狼又代表了什么呢?
生1:狼代表了坏人
生2:狼代表了恶势力
生3:狼代表了困难。
师:好,那位同学能够来总结一下?
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能战胜邪恶。这也是历世发展的规律。
师:噢,这位同学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的却,特别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同学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要退缩,因该像文章的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想你一定的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好,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蒲松龄《狼》课堂教学实录之三
教学过程 :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个有关“狼”的成语?
生①:狼心狗肺、狼狈为奸
生②:狼吞虎咽
生③:狼烟四起
生④:狼子野心
师:狼在我们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齐答):狡猾、贪婪、阴险……
师:的确,狼历来就是狡诈、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有关屠户与狼斗智的三则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短小生动而又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杀两狼的智勇。(板书课题)
〔点评:由学生熟悉的成语导入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齐读)“蒲松龄简介”)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和朗读停顿。
(师范读完毕后投影展示生字)
师:谁能把这些生字准确地读一遍?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ān蔽bì 弛chí 眈dān 暝míng 隧suì 黠xiá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师:谁能指出这位同学读得不理想的地方。
生①:“其一/犬坐/于前”他读成了“其一犬/坐于前”,停顿有误。
生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他的停顿也错了,读成了“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生③:“仍(réng)”他读成了“rén”。
师:以上这几位同学听得都很认真,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边读边观察多媒体展示的五幅图,准备根据画面复述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把课文复述一遍?
(生①复述故事。)
师:你复述得真好!
生②:老师,我能比她复述得更好。
师:你这么自信,请你复述一遍吧!
生②声情并茂地复述。(全班热烈鼓掌)
〔点评:生动的复述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这一做法,改变了过去学习文言文注重字词解释的传统做法。把学习的权利和时间还给了学生。〕
师:确实很好!通过他们的复述,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请大家分组学习。
要求:1、第一大组学习一二自然段,第二大组学习三自然段,第三大组学习四自然段。
2、从字、词、句入手,疏通文意。
3、注意把握故事情节及狼和屠户的心理。
(讨论学习十分钟后,交流学习情况)
第一组汇报
生①:我们小组解决了以下问题(投影展示)
1、“缀行甚远”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贪婪)
2、“一屠晚归”中的“屠”是理解为“屠户”好,还是“屠夫”好?(用“屠户”更确切。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了:二者都有“以屠宰牲畜为业的人”但“屠夫”更注重的是引申义,而“屠户”则更注重本义。)
生②:我们小组补充一个问题(投影展示)
为什么屠户一开始不把骨头全部扔给狼?(我们认为屠户这样做是对狼抱有幻想)
生③:我认为屠户这样做,是因为想拖延时间,想出对付狼的办法。(鼓掌)
生④:我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投影展示)
狼遇到屠户,为什么不一下子就把他吃掉?
生⑤:我认为狼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狼一开始抱着试探心理,也表现了狼的狡诈。
第二组汇报
生①: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投影展示)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是描写屠户心理的句子。
2、“窘”与前文的“惧”都是在写屠户的心理,而且“窘”比“惧”的意思更进一层。
生②: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投影展示):为什么屠户这时候才采取行动?
生③:因为屠户现在才明白,狼的主要目的是吃自己。
生④:因为屠户比较善良,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他不想杀害生命。(鼓掌)
生⑤:通过讨论我们小组明白了:(投影展示)狼的表现是“眈眈相向”。这也表现了狼的狡猾、阴险。
第三组汇报
生①: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投影展示)
1、“屠暴起”中的“暴”应该重读,因为从这个字最能看出屠户的果断。
2、狼没有一起进攻,而准备前后夹击,也表现了狼的狡猾。
生②: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投影展示)屠户为什么这时候才杀狼?
生③:屠户开始以为可以摆脱狼。也说明屠户是迫不得已才杀狼。
师: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通过学习,我们对课文已经很熟悉了,现在请大家再来看黑板上的五幅画面,谁能概括本文写了屠户与狼之间的几件事?
生①:我认为有四件事: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生②:我认为有三件事:遇狼——避狼——杀狼
生③:他们都是从屠户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思路,我从狼的角度把这个故事分成了四个层次:遇屠——追屠——诱屠——被杀(热烈鼓掌)
师:你很善于思考问题,能从新的角度看问题!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就选择一种最易于接受的观点。(板书归纳)
遇
惧
屠 狼
御
杀
〔点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研讨环节,学生们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一至四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谁能翻译本段?
(生①通译全段)
(生②再次翻译本段)
师:本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①:寓言告诉我们,遇到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不要害怕,要敢于和他们作斗争。
生②:举个例子吧,如果在街上有个坏人向你要钱,你若给了他,下次他还会向你要。因此,我们要坚决拒绝,并及时报警。(全班鼓掌)
生③:遇到恶势力,要当机立断,决不手软。
(师再次强调寓意,板书: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多媒体展示寓意)
师:请大家齐读寓意。.
(多媒体展示板书,教师小结全文)
师:请同学们对照本文,再来阅读一篇有关狼的文章《感恩狼》,看看两文中的狼有何区别和联系?
(生快速阅读《感恩狼》后,交流阅读情况)
生①:《感恩狼》中的狼知恩图报;《狼》中的狼恩将仇报。
生②:狼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所以,看问题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才会客观、正确。
生③:大家都听说过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和人一样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鼓掌)
生④:狼对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澳大利亚就有因为捕杀狼而导致野兔破坏草原的例子。所以,我们不能滥捕滥杀狼。
师: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能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后继续努力。下课。
附本课评课稿:
首先这节课是成功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主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它使我们的学生观有了彻底的改变。过去我们讲究集体,忽略个性,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基本上是老师领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现在《课程标准》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学习是个体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带着新教材走向不同的学生,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作为主体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才会真正爱学语文。例如,这节课教师没有给学生提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题,互相之间提问题。还有,我们以前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要么是一个学生说了算,要么是教师说了算,而这节课教师一直在倾听每个学生的感受,允许理解的多向,答案的多元,不断给学生鼓励和掌声。因为阅读是一种和作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自我,教师只是帮助学生阅读。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新的意义,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学习过程是可设计的,又是不可设计的,教学
中常常会有不可预料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无心插柳柳成阴”的现象,所以不能拿一个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语文教学只有在这种“模糊”与“精确”中同时展开,才有可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自主精神。
2.合作性。本节课,学生们的回答多次赢得了听课教师和学生们的掌声。究其原因,是学生们的合作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教学的最精彩部分就是集体交流。这是学生在经历了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探究成果的初步展示。在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会产生碰撞;在交流中,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会得到培养;在交流中,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释放出学习的潜力,让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3.探究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究性就要体现在能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学习的资源。本节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考习惯,在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向更高的层面拓展,力求摸索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空白,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如:让学生看图复述故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