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视作品中音乐与影视的关系

来源:爱够旅游网
2010年6月 第3期(总第29期)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Journ ̄of Tia ̄in Manager College April 2010 No.3(Sum No.29) 影视作品中音乐与影视的关系 蒲 实 (湖北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电影与电视剧是"3今各类艺术形式中最全面、最具体、最感性、最直接表现人类思想的 -有效手段。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风格特征、应用手段、心理描写、音乐体裁及音乐与剧情的关系 等知识,有助于提高对影视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影视音像;主题;心理描写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77(2010)03—70—02 “影视音像”是一个合成词,“影”与“视”以及“像”完全属 于视觉范畴之内同一个意思的重复与强调,即人的“视觉感 知”,而“音”则是贯穿于视觉感官上的补充、润色和进一步的 完善。 “影视主题”所决定,所以有什么样的“影视主题”就有什么样 的“音乐主题”,影视主题的文化属性决定了音乐主题的形式 及其它表现要素。 “音乐主题”具有很大的外延。在人物性格或情绪表现方 面给人的潜意识一种“定位”。除了对音乐调式色彩的感知 外,歌词更能表现影视剧中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这也就要求 奥地利音乐家爱德华・汉斯里克认为:音乐不过是一种 “空的”声音结构“形式”。这个“空的”也就是音乐的内容,所 以音乐中没有情感意义之类的“内容”。我国魏晋时期的嵇康 在《声无哀乐论》中就持这种观点:音乐只有“好听”和“不好 “音乐主题”要与“影视主题”形成高度的统一。“音乐主题”多 分为“主歌”和“副歌”。“主歌”是“影视人物主体”与“影视思 想主题”的变形和再现。“副歌”则是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多个 人体的存在,达到相互之间的统一。 不论是片头、片中,还是片尾的音乐作品都紧紧围绕影 视主题。只有影与音的高度统一,才可能达到表现人物性格 听”这一基本属性,与悲哀或欢乐等情感无关。悲哀或欢乐等 情感来自欣赏者对事物的感触,而并非来自音乐。听音乐的 人之所以在欣赏音乐过程中表现出悲哀或欢喜的情感,这是 由于这些情感先与音乐存在于大脑,而音乐声效在这时候只 是作为一种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起到了“发引导 滞”的作用——即将人先存在于大脑中的情感引导出来。所 以,音乐对于情感世界的描写具有模糊性、多义性和局限性 和心理变化的目的,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和印象,产生共鸣。 如若两者缺一,或是两者不统一,恐怕不但不会达到恰到好 处的音像感觉,反而会给观众头重脚轻,张冠李戴的感觉。 可以这样认为:影视主题是音乐主题的先决条件,音乐 主题反作用于影视主题并为其服务,达到预想的音响效果。 二、心理描写 一等特点,它给的感受多数是依靠于人的社会生活经验,由事 先储存于人脑中的经历及事物引起的人的主观联想而带起 人对音乐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就是音乐带给人的情 感,即音乐情感。 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仅表现在画面效果等“硬件” 多数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创作都有其共同性。 一的处理上,而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的“软件”处理。即影片本身 所蕴含的思想。因为在影视作品中除了白描给人的视觉冲击 外,最能震撼人心的便是心理描写。 众所周知,人的心理活动本身具有隐密性。如果不借助 于语言、表情等符号系统地将其外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对象, 心理活动的内容就很难被他人把握。但影视剧中的自身特征 、音乐主题 所谓“音乐主题”即影视作品中出现频率最多、所处位置 最为重要的音乐,可分为场景音乐和人物音乐。一般来讲,片 头音乐多为主题音乐,它贯穿于影视作品的始末,并多在影 片的矛盾转折、高潮、过渡中出现,这是因为“音乐主题”由 收稿日期:2010—03~27 作者简介:蒲70 实,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2010年6月 第3期(总第29期)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Journ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 April 2010 No.3(Sum No.29) 性质,使其人物的心理活动又必须能被其观众把握并非此则 不能实现功能。于是,影视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会借助 于人物的内心独自、面部表情、体态动作和配乐的音响效果 地位也随之呈现出主辅的不断交替,从而更恰当准确地表现 出影视作品的思想。 三、两者的统一 等符号予以揭示。尤其在表现人物情感或情绪心理活动时, 音乐元素往往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理描写的音乐可分为客观性的“有声源”音乐和“无声 源”音乐。“有声源”音乐应用较少,“有声源”音乐有的是为了 要想将音乐主题和影视主题完美地结合,最重要的是要 准确把握影视主题的色彩,这样才会为音乐主题创造条件。 只有主题统一,才会进一步做到音像的统一,更重要的是要 有较高的文学素养,真正了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内涵。只有 真正了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内涵才有可能写出与影视文学 的思想内涵相匹配的音乐,才能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影视角色 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影、视、像”,共同表现好影 视作品。而对于音乐制作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并熟悉 各种音效的色彩,准确把握音乐出现的时间和长度,并熟练 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处理方法。唯有这样,才能做出与影视 相吻合的音响效果。口 参考文献: [11何晓:锦衣夜行——电视剧《青衣》音乐分析,中国音 乐,2004. 增强场景的真实感,有的是为了表现强烈的心理描写,就像 影视剧中突然爆发的一声雷鸣,还有的应用于“回忆”之类的 心理描写,像电影中的蒙太奇,而这里只是将视觉转化成了 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效果上。“无声源”音乐多半以音乐为中心 主题,主人公多半只有动作没有语言,用音乐加动作来表现 角色的心理,或是刻画角色极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情感悸 动。这些情感是很难用语言说清楚的,但用音乐表现出来的 效果就不一样,再加上人主观的联想,会得到很微妙的奇特 效果,往往胜过单独的语言描述,能够收到“此时无声胜有 声”的特殊功效。 音乐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地位并不总是辅助性的,随着 外在的行为描写与心理描写的不断交替,画面与音乐的表现 (上接第69页) 【21【日】渡边护:音乐美的构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自由和压迫反抗都是不可剥夺的权利”。现代公民权利便由 此滥觞。需要指出的是,基于“性恶论”而产生的法律与法律 重利轻义,难免会对人的善产生怀疑,“性恶论”符合了人们 的心理。基于人性之恶,人们有为恶谋利的冲动,因而就必然 需要有法律来保证每个人的利益不受到他人恶的侵害。商业 文明下交通贸易、商业活动频繁而农业活动较为有限,一个 国家的繁荣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国商业贸易的发达程 度。为了保证商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统治者不断完 善法律,以保护公民权利。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 没有我国那样严格的家长制,家庭观念较为淡薄。同样,西方 社会法律的产生也绝非来源于圣人为公共福祉制定,相反, 本身的人文关怀并不冲突。 文化理念的差异使中西方文化各放异彩,而其中人性善 恶理论假设的不同深刻地影响着中西方人的法律观念,集中 表现在对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上的态度的迥异。国人依赖权 力,将权力作为主持公平正义的武器;西方人对权力深感不 安,深信任何权力都将遭到滥用。国人崇尚修身养性,以言利 争利为不齿;西方人崇尚个人本位,誓死悍卫个人权利。由 此,就法律而言,我国缺少制约权力的公法,也缺少捍卫公民 权利的司法。口 参考文献: 【l】李帆涛:简析儒家的“人性善”与人治,创造,2003,7. [2]柏拉图著,张智仁等译:法律篇,上海人民出版社, 20o1. “在西方的法律观念中,人作为个体的独立存在,理性是每个 人都有的,而法律是有理性的个体的共同选择的结果,法律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保证个人权 利的实现。”而相信上帝便意味着相信“原罪论”,相信人性本 恶,人生有为己谋利的冲动。具有理性的人为满足个人需要, 保证个人权利的更好实现,主动选择法律。就法律的作用而 言,不外是对于种种有关公共幸福的事项的合理安排,法律 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由管理社会的人所公布的、以共同福利 【3】亚里士多德著,吴彭寿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 [4]张敏:人性善恶论对中国法治影响的比较分析,文教 资料,2009,10. [5]杨莉:谈人性善恶观对中西方法律传统的影响,巢湖 学院学报,2007,4. 【6】张宏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为目的的理性的命令。西方强调法律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作 用,注重的是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并管理社会生活,最终最 大程度地实现和保障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随后,《独立宣言》 和《人权宣言》开宗明义地宣告“人人生而平等,生命、财产、 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